研究生: |
侯心怡 |
---|---|
論文名稱: |
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 A Study of Tw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its image in Educational Praxis |
指導教授: | 何秀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性別意識 、教育實踐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gender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l praxi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兩位國小教師的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上的樣貌。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以及性別意識內涵。
二、探討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在教育實踐上的樣貌。
三、剖析國小教師性別意識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可能關聯性。
四、比較兩位教師在性別意識與教育實踐上的異同。
本研究屬質化研究取向,以桃園縣兩位國小六年級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法獲取資料。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原生家庭生活經驗均會牽動兩位教師性別意識內涵的形塑與發展,而性別不公平經驗的遭逢,有助於性別意識的修正與轉化。另外,性別平等教育也衝擊教師性別意識與教育實踐上的更新與淬煉。
二、兩位教師班級運作規劃均融合性別與非性別因素,採取兩者整合與調節的立場,與學生互動方式上均呈現部分性別區隔的情形。兩位教師對性別教育關注的議題與強調的面向有異,但均以健康與體育領域實施性別教育,未見採取融入取向的實施企圖。
三、兩位教師承認性別間具有差異,對於造成性別差異的解讀不同,但是對於造成性別差異的解讀不同,具體展現為教育實踐上機會開放的程度不同。
最後,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結論,針對性別平等教育以及後續研究,分別提出進一步的建議。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it’s educational praxis in tw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will be discuss in this research. The goals are as follows.
1.Understand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in gender consciousness.
2.Discuss teachers’ educational praxis in gender consciousness.
3.Analyze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educational praxis
4.Compare two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educational praxis.
This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was conducted for data collection. Two sixth-grade teachers from TaoYuan county were the subject in this research.The main conclusion is as followings.
1.The life experience of original family will rechange two teacher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The unequal gender treatment experience will help them correct and transform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ional praxis will remodel.
2.Both teachers put gender and non-gender factors into their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y organize and moderate these two factors. However, partially gender distinction can be seen in both teachers – students’ interac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discussion and emphasis on gender education, both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and PE class.
3.The teachers admit that due to different gender, there i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in this issue. However, this difference makes it’s open to all opinions.
Last,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y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and afterwards study, then will furthermore present suggestions.
【中文部份】
方德隆(2000)。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的內涵。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11。
王珮玲(2004)。國小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之意見、態度及實踐之質性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麗容(2002)。性別意識的建構與內涵。2007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wrp.org.tw/word/%A9%CA%A7O%B7N%C3%D1%AA%BA%AB%D8%BAc%BBP%A4%BA%B2[-%A4%FD%C4R%BBT.doc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243-279。
白解红著(2000)。性別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朱嘉琦(1997)。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漢聲、晏涵文(1998)。性教育。台北:性林。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察覺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美奇(2006)。國小學生性別意識之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47.htm
李美枝(1987)。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桂枝(1995)。國民小學教師體育教學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佘曉清(1997)。不同性別的國中生與生物教師之師生互動。本文發表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性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1997年12月19日,台北市:台灣大學。
周彥君(2003)。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佩萱(2003)。教師平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芳玫、張晉芬(2002)。第七章: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00-238)。台北市:巨流。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雅(1991)。陪孩子走過成長路。台北市:牛頓。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萍(1993)。國中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教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學的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實施態度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姜美月(2003)。性別養成經驗和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18)。台北市:心理。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市:心理。
馬蕙蘭、李元貞(1995)。國小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現況、缺失與可行方案-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聯合文學。
張玨(1997)。學校與家庭對男女學生性別發展的影響。北縣教育,20,17-23。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陳李綢(1997)。國小男女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21-34。
曹戊杰(2004)。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畢恆達、吳怡玲、吳瑾嫣、唐筱雯、柳廷岳、鄭湘敏(1996)。安全與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莊明貞(1998a)。國小自然科核心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0-50。
莊明貞(1998b)。性別與教育。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380-407)。台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許祝齡(2001)。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鄉迷你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國欽(2002)。嘉義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兩性平等教育教學內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佑任(2003)。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奎熹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合著,兩性關係(頁3-17)。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1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台灣教育,583,3-9。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陸穗璉(1999)。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兩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7,5月)。性別意識、位置性與專業化:建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教師認證制度。論文發表於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中心舉辦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台北市。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怡瑾(2002)。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比較與改變。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57-379)。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2006)。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黃淑君、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囇莉 (1999)編。跳脫性別框框 ─ 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女書。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Burr V. 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楊清芬 (1996)。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2,85-88。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403-440)。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翠屏(1996)。看婚姻如何影響女人。台北市:方智。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市。
鄒金鳳(2001)。親密戰爭由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廖家興(1998)。國小英語教室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齊宗豫(2001)。男性身份、自我探索與教育實踐--一位國小準校長的成長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與關係。台北: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
劉國兆(2007)。性別平等教育中教師性別意識之批判與研究。2007年1月22日,取自ttpwww2.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downloaderesourcetplpub_lifelong0032pdf03.pdf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恵琴(1993)。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潘志煌(1997)。師生互動中的性別角色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惠娟(1997)。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教育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郁筠(2005)。男性準教師的性別意識形成與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教育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惠蘭、郭秋勳(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hhvs.tnc.edu.tw/Department/principal/%BD%D7%A4%E5%B5o%AA%ED.doc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小芩(1996)。兩性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台北國中為例。載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1996年(頁179-246)。台北:心理。
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謝臥龍、駱慧文 (1996)。由教師發問的模式與技巧探討國中自然學科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性別偏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5-2511-S037-001)。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7(1),57-80。
謝芳怡(2004)。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頁317-337)。台北市:心理。
【英文部份】
Benz, C. R.,& others.(1980).Gender stereotype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ossert, S. T. (1981). Understanding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lassroom sex experienc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1(5),255-263.
Dianne, D. H. (1995).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Boston: Allyn & Bacon.
Fouts, J. T. ( 1990). Female students, Female Teacher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Social Education,54(7),418-420.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oodman, J. (1984). Masculinity, feminism and the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 case stud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erspectiv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 456)
Gooley, R. L. (1989). Race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black women in Americ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013910.
Grossman H.& S. H. Grossman(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pp.119-129). Boston, Mass: Allyn & Bacon..
Hiller, T.A. (1997). Women’s feminist collective identity:A liberal feminist analysis of feminist identification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1387321.
Hraba, J., & Yarbrough, P. (1983).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action for women:A comparison of black and white female adolescents. Youth and society,15(2),115-131.
Huston, A.C.(1983). Sex typing.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la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387-46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yde, J. S.(1990).Gender comparisons of mathematics attitudes and affect: A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4(3),299-324.
Kelly, A. (1988). Gender difference in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Research in Education, 39,1-23.
Klein, E. (1984). Gender politics: From consciousness to mass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 O. (1999). Teacher’s beliefs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s: A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41(1),63-76.
Lo, A., & Shieh, V. (1992). A study for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 Kaohsiung,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WCCI Triennial Conference; July 25 August 2,1992,in Cairo, Egypt.
Murphy, S. (1986). Sex equity / inequity in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day care classroo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 862)
Oien, F. M. ( 1979). Teacher directed behavior toward individua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75 826)
Rinehart, S. 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Sadker, D. (1984). Teacher reactions to classroom response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5 839)
Sadker, M. & Sadker, D. (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New York: Longman.
Sadker, M., & Sadker, D. (1986). Sexism in classroom: From grade school to graduate school. Phi Delta Kappan,67(7),512-515.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Banks, J.A., & Banks, C.A.(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106-123).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ndler,B. R. (1996).The chilly classroom climate: A guid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wom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 984)
Skelton(Ed.)(1989). Whatever happens to little women? Gender and primary schooling.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reitmatter, J. (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Everyday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hompson, S. K. (1981). Gender concepts, sex role devianc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5 267)
Yewchuk, C. (1992).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1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