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允祥
Yun-hsiang ,sun
論文名稱: 多連桿沖床之電腦輔助機構設計
The Computer-aided Mechanism Design for Multi-Link Mechanical Presses
指導教授: 左培倫
Pei-Lum,Tso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肘節構形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在目前已發展出的六連桿機構合成方法中,肘節式六連桿,瓦特二型滑塊六連桿,這兩種合成方式都有容易找出下死點時機構呈肘節構形的特性,但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的合成方式不太容易找到下死點呈肘節構形的解答。

    對於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的合成方式不易找到具下死點肘節構形解答的情形,在此利用在下死點位置的機構配置作合成限制,求得較容易找到在下死點位置呈肘節構形的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的合成方式。

    而一般在合成沖床所需參數的要求和機構合成所需參數輸入並不相同,由於合成沖床所要求的條件有不少在機構合成中無法直接給定,所以在合成出機構後常需再修改機構的參數(像是各桿長)以得到所要的合成要求,在此討論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三接頭桿夾角改變對能力發生點速度的所造成的影響,並以所得結果作為以後修改相關機構參數的依據。


    Abstart

    Among the synthesizing styles have been developed of six-bar mechanism, the toggled slider six-bar mechanism and the Watt-Ⅱslider six-bar mechanism have the property that there are easy to find the solution of toggled configuration on button depth center (B.D.C.) position, but the synthesizing style of Stevenson -Ⅲ slider six-bar mechanism is hard to find the solution of toggled configuration on B.D.C. position.

    On the case which we are hard to find the generation of Stevenson -Ⅲ slider six-bar mechanism. Here we use the mechanism deploy on B.D.C. position to find the synthesizing style with toggled situation on the B.D.C. position.

    In general, the parameter of synthesizing the punching machine is not the same to which of synthesizing the mechanism. Because we can not define the requests of the punching machine as the parameters of synthesizing mechanism, we usually need to modify mechanism parameters (such as linkage length) to reach the requests we want. Here we discuss the effect by changing the degree of ternary link of the Stevenson -Ⅲ slider six-bar mechanism on which of rated tonnage point, then use the result to modify relative mechanism.

    多連桿沖床之電腦輔助機構設計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沖床機構簡介 1 1.2 塑性沖壓加工特性 2 1.3 肘節構形 6 1.4 電腦輔助機構設計 8 第二章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沖床機構合成 9 2.1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簡介 9 2.2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模型及運動情形觀察 12 2.3 具下死點肘節特性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合成 14 2.3.1 合成方式簡介 14 2.3.2 合程方程式推導 14 2.3.3 合成方法輸出入參數整理 25 2.4 合成限制 28 第三章 電腦輔助設計及設計流程 29 3.1 合成流程 29 3.1.1 設計參數輸入 29 2.3.2 解答平面選取 31 3.2 分析流程 38 3.2.1 分析參數輸入 38 3.2.2 運動分析 41 3.2.3 桿件內力分析 46 3.2.4 行程能力分析 50 第四章 合成及分析實例 52 4.1 合成實例-合成具下死點肘節構形的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 52 4.1.1 合成實例一 52 4.1.2 合成實例二 59 4.1.3 合成實例三 68 4.2 分析實例-三接頭桿夾角對能力發生點速度所造成的影響 75 4.2.1 分析實例一 75 4.2.2 分析實例二 78 4.2.3 分析實例三 80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文獻……………………………………………………………… 83 圖目錄 圖1-1 下死點呈肘節構形的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模型圖 7 圖2-1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模型圖 9 圖2-2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合成區塊模型圖 10 圖2-3 下死點呈肘節構形的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模型圖 13 圖2-4 合成方法-輸入組四連桿機構模型圖 15 圖2-5 合成方法-輸出組滑塊五連桿機構模型圖 21 圖2-6 下死點時輸出組滑塊五連桿構形圖 23 圖2-7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模型圖 26 圖3-1 合成程式介面圖 29 圖3-2 機構配置不同所造成差異 32 圖3-3 機構合成程式操作步驟順序 36 圖3-4 機構合成流程圖 37 圖3-5 分析程式介面圖 38 圖3-6 滑塊運動曲線圖 40 圖3-7 行程能力曲線圖 40 圖3-8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位置分析區塊 41 圖3-9 運動分析流程圖 45 圖3-10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力分析區塊 46 圖3-11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力分析區塊之一 47 圖3-12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力分析區塊之二 48 圖3-13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力分析區塊之三 49 圖3-14 行程能力曲線說明圖 50 圖3-15 行程能力分析流程圖 51 圖4-1 合成實例一機構特性指標設定 53 圖4-2 合成實例一解答平面圖 55 圖4-3 合成實例一各解答的機構構形圖及所合成的機構參數 56 圖4-4 合成實例一各解答的滑塊運動曲線圖及行程能力曲線圖 57 圖4-5 合成實例二機構特性指標設定 61 圖4-6 合成實例二解答平面圖 63 圖4-7 合成實例二各解答的機構構形圖及所合成的機構參數 64 圖4-8 合成實例二各解答的滑塊運動曲線圖及行程能力曲線圖 65 圖4-9 合成實例三機構特性指標設定 68 圖4-10 合成實例三解答平面圖 70 圖4-11 合成實例三各解答的機構構形圖及所合成的機構參數 71 圖4-12 合成實例三各解答的滑塊運動曲線圖及行程能力曲線圖 72 圖4-13 分析實例一β值改變對能力發生點速度變化相關圖 76 圖4-14 分析實例二β值改變對能力發生點速度變化相關圖 78 圖4-15 分析實例二β值改變對能力發生點速度變化相關圖 80 表目錄 表2-1 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合成輸出及輸入參數 11 表2-2 合成輸入組四連桿所需輸入參數類型及其意義 16 表2-3 合成輸出組滑塊五連桿所需輸入參數類型及其意義 22 表2-4 具下死點肘節特性的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連桿機構 合成方法輸出及輸入參數 27 表3-1 分析程式工具列功能 39 表4-1 合成實例一合成限制 52 表4-2 合成實例一合成參數輸入 54 表4-3 合成實例一所選解答 55 表4-4 合成實例二合成限制 59 表4-5 合成實例二合成參數輸入 62 表4-6 合成實例二所選解答 63 表4-7 合成實例三合成限制 67 表4-8 合成實例三合成參數輸入 69 表4-9 合成實例三所選解答 70 表4-10 分析實例一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機構尺寸 75 表4-11 分析實例二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機構尺寸 77 表4-12 分析實例二史蒂芬生三型滑塊六機構尺寸 79

    參考文獻
    1. 蘇貴福編譯,薄板之沖床加工,全華科技圖書,民國82年。
    2. 梁克欽,淨成型沖床之電腦輔助機構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民國89年6月。
    3. 張政泰,史蒂芬生三型六連桿機構在沖床上的合成與應用,碩士 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4. 黃艦緯,精密連桿沖床電腦輔助機構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民國91年七月。
    5. Barker, C. R., and Tso Pei-Lum, “Characteristic Surface for Three Position Functaion Generation With Planar Four Bar Mechanisms”,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Trans.ASME, Vol. 111,March 1989, pp.104-109.
    6. Barker, C. R., and Baumann, J.”Characteristic Surface for Three Position Motion Generation With Planar Four Bar Mechanism”,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 109, June 1987, pp.183-188.
    7. Barker, C. R., and Tso Pei-Lum, “Three Position Path Generation Synthesis of Planar Four Bar Mechanisms using SYNTRA,” ASME Mechanism Conference, 1988.
    8. Barker, C. R., “A Completely Classification of Planar Four-Bar Linkage”,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Vol. 20, No.6,1985, pp.535-554.
    9. Barker, C. R., and Jeng Yew-Ren, “Range of The Six Fundamental Position Angles of A Planar Four-Bar Mechanis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Vol. 20, No.4, 1985,pp. 329-344.
    10. 顏鴻森,機構學,東華書局,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11. 余煥騰、陳適範,金屬塑性加工學,全華科技圖書,民國82年。
    12. 林文樹等,塑性加工學,三民書局,民國75年。
    13. 戴宜傑,“肘節式沖床之機構設計”,機械月刊,第十六卷第十一期, 民國79年11月,136頁至140頁。
    14. 吳隆庸,平面連桿機構的奇異構形,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民國76年10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