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曉繁
論文名稱: 網路實名管制研析-以法律爭議為中心-
Real Name Verification Policy on the Internet : Controversy over the Legal Issues
指導教授: 彭心儀
口試委員: 陳仲嶙
劉定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網路實名制度匿名性匿名言論自由個人資料資訊隱私權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網路匿名使網路行為在無形中容易缺乏自律、忽視責任、過度濫用網路自由,加以網路有即時、複製、傳播快、範圍廣、數量大、無國界等特性之加乘,一方面造成許多複雜的網路問題和新型態爭端犯罪,另一方面更會加重這些不當言行所產生的負面效果,往往導致傷害難以遏止、彌補,而網路匿名也使得事後追訴更加困難,故網路管制問題成為當前各國亟欲解決之難題。為了解決網路匿名性之弊害,「網路實名」這種相對網路匿名、針對問題根本直接打破匿名性的概念和制度於是相應而生。

    「網路實名」一般而言,是指網路使用者在使用網路服務前,需先提供個人資料進行驗證,確認台前台後身分同一性的機制,希望透過某程度透明化,警惕使用者言行自律,以減少不當言行和網路加乘效應所放大的傷害,甚至當傷害發生時,能夠有效追訴責任並及時填補損害,以達到保障網路活動安全之目的。然而,此種針對網路科技問題所發展的新興管制方式,在手段所造成之限制與目的所達成之效益間,是否符合正當性、必要性,存在什麼樣的法律爭議和特殊政策考量?目前已知世界上有韓國、中國兩個國家曾經或正在實施這種制度,也聽聞德國、美國等國家於過去或近期有意推動此項政策,究竟各國所謂網路實名是否相同內涵?為何有的國家面臨廢止命運,有的卻能繼續執行?更重要是,這種網路管制方式,是否能夠提供我國一些網路治理政策方向,藉此改善網路環境、矯正網路秩序?

    這篇論文主要針對網路實名制度相關爭議進行討論,嘗試釐清其概念內涵及法律與政策之爭議,特別是網路實名匿名於憲法言論自由與隱私權保障之意義,並且對於網路實名立法實施之正當性、必要性為分析。事實上,網路管制問題涉及科技、法律、政策、經濟與社會等諸多考量層面,目前為止亦無任何一項網路管制措施可謂絕對完美,尤其如何在網路匿名兩面性格、在網路環境安全與個人權利保障、在網路科技和法規管制之間求取平衡,十分重要也十分困難。希望藉由本文對網路實名制度之研究,能夠整理、釐清部分疑問,提供些許心得予未來網路管制方向之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文獻回顧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限制與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網路實名制之概念及實施 8 第一節 網路實名制之概念 8 第一項 網路特性與網路問題所造成之危害 8 第二項 從網路匿名到網路實名 9 第三項 網路實名制度目的 11 第二節 網路實名制之實施 12 第一項 韓國 12 第二項 中國 16 第三項 美國 20 第四項 我國 21 第三節 小結 22 第三章 韓國網路實名制法案之憲法審查 23 第一節 事實及爭點 23 第二節 憲法法院意見 24 第一項 系爭規範所限制之基本權利 24 第二項 存在目的正當性 25 第三項 滿足適合性要求 25 第四項 無法通過必要性要求 25 第五項 宣告違憲結果 26 第三節 小結 27 第四章 網路匿名言論自由爭議 29 第一節 網路匿名言論自由之內涵 29 第一項 美國法上相關重要判決見解 29 第二項 網路匿名言論之權利受憲法所保障 31 第三項 網路匿名言論自由保障範圍尚有爭議 33 第二節 網路實名對網路匿名言論自由之限制 34 第一項 網路匿名言論自由之保障再釐清 34 第二項 網路實名制是否可能為合乎憲法規範之限制 36 第三項 網路實名制合憲性審查標準之擇採 37 第四項 網路實名制合憲性審查之操作 39 第三節 小結 43 第五章 網路資訊隱私權爭議 45 第一節 網路資訊隱私權之內涵 45 第一項 美國法上重要實務學說見解 45 第二項 我國資訊隱私權理論發展 48 第二節 網路實名對網路資訊隱私權之限制 50 第一項 網路實名對網路資訊隱私權之限制 50 第二項 網路實名是否可能為合乎憲法規範之限制 51 第三節 網路實名對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衝擊 53 第一項 個資法之適用主體與規範行為 54 第二項 網路實名對個資法之衝擊 55 第四節 小結 5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論文集
    1. 王智弘,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2004年4月。
    2.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出版,2004年3版。
    3. 林子儀,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2002年初版。
    4.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1997年。
    5.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出版,2007 年初版。
    6. 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9年。
    7. 湯明哲,策略精論 進階篇,旗標出版,2011年初版。

    (二) 期刊文章
    1. 王明禮,網路空間匿名言論之管制,資訊法務透析,第8期第3卷,1996年3月,頁31-36。
    2. 王智弘,認識網路成癮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教師天地,第156期,2008年10月,頁22-33。
    3. 王嵩音,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第12期,2007年1月,頁57-85。
    4.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第307期,2005年4月,頁15-25。
    5. 李震山,釋字第603號(全民指紋建檔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75期,2005年10月,頁111-114。
    6. 李震山,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第31 卷第3 期,2007年6月,頁50-60。
    7. 李榮耕,個人資料外洩及個資外洩通知條款的立法芻議,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4期,2009年4月,頁251-291。
    8. 里席安斯卡亞文(Anna Lysyanskaya)著,王怡文譯,密碼學-網路隱私守護者:資訊加密技術,科學人,第80期,2008年10月,頁94-101。
    9. 邱文聰,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的概念區分-評「電腦處理個資法修正草案」的結構性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2009年5月,頁172-189。
    10. 呂丁旺,淺析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月旦法學,第183期,2010年8月,頁131-146。
    11. 張乃文,Web 2.0網站平台管理之法制議題研析-以網路實名制與揭露使用者身分資料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21卷第6期,2009年6月,頁42-60。
    12. 郭戎晉,Web 2.0與法律:部落格(Blog)誹謗議題之研究,法學新論,第1期,2008年8月,頁145-167。
    13. 彭心儀、周曉繁,網路實名制爭議問題初探-從韓國經驗談起,網路通訊國家型科技計畫簡訊,第47期,2013年1月。
    14. 劉定基,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監視錄影為例-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5期,2012年5月,頁42-54。
    15. 樊國楨、黃健誠,「後檯實名,前檯匿名」實作要求事項初探:根基於ISO/IEC 29191:2012-12-15,網路通訊國家型科技計畫簡訊,第49期,2013年3月。
    16. 廖元豪,「邊緣異議者的武器-匿名發表言論之言論自由」重點提示,月旦釋讀文摘,第9期,2011年7月。
    17. 蕭奕弘,論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法制性問題,成大法學,第23期,2012年6月,頁141-191。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論文集
    1. Daegon Cho & Soodong Kim, Empirical Analysis of Online Anonymity and User Behaviors: the Impact of Real Name Policy, the Proceedings of the 45th Hawai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HICSS), IEEE Computer, Hawaii (2012).
    2. Daegon Cho, Real Name Verication Law on the Internet. A Poison or Cure for Privacy, in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II 239-259 (Bruce Schneier eds., 2013).
    3. Winnie Chung & John Paynter, Privacy Issues on the Interne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IEEE (2002).
    4. Peter Danielson, Pseudonyms, MailBots, and Virtual Letterheads: The Evolution of Computer-Mediated Ethics,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67-95 (Charles Ess eds., 1996).
    5. Henry L. Hu, Speech and Expression in the Digital Era, Collected Papers of Young Scholar Forum on Chinese Constitutional Law Conferenc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John M. Leitner, Korean Netizen Equality in the Shadow of Real Name Verification, in THE LAW IN THE INFORMATION AND RISK SOCIETY 103-120 (Gunnar Duttge & Sang Won Lee eds., 2011).
    7. Daniel J. Solove, 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二) 期刊文章
    1. Mallory Allen, Ninth circuit unmasks anonymous internet users and lowers the bar for disclosure of online speakers, Washington 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 & Arts, Vol. 7, Issue 2 (2011).
    2. A. Michael Froomkin, The Death of Privacy? , 52 Stan. L. Rev. 1461, 1463 (2000).
    3. Shawn C. Helms, Translating Privacy Values with Technology, Bos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7 B.U. J. Sci. & Tech. L. 288 (2001).
    4. Jerry Kang, Information Privacy in Cyberspace Transactions, 50 Stan. L. Rev. 1193, 1205 (1998).
    5. Trina K. Kissel, License To Blog: Internet Regul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diana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 (2007).
    6. Nancy S. Kim, Website Design and Liability, 52 Jurimetrics J. 383 (2012).
    7. Margot E. Kaminski, Real Masks and Real Name Policies: Applying Anti-Mask Case Law to Anonymous Online Speech,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Vol. 23, No. 815 (2013).
    8. Elbert Lin, Prioritizing Privacy: A Co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the Internet, 17 Berkeley Tech. L.J. 1085 (2002).
    9. Lyrissa Barnett Lidsky & Thomas F. Cotter, Authorship, Audiences, and Anonymous Speech, 82 NOTRE DAME L. REV. 1537, 1574 (2007).
    10. John M. Leitner,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Korea’s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Mandatory Real Name Verification on Internet Portals, Journal of Korean Law, Vol. 9, 83-108 (2009).
    11. Miguel E. Larios, ePublius: Anonymous Speech Rights Online,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Rutgers School of Law Newark, Volume 37 (2010).
    12. John M. Leitner, To Post Or Not To Post Korean Criminal Sanctions For Online Expression, 25 Temp. Int'l & Comp. L.J. 43 (2011).
    13. William Prosser, privacy, 48 California Law Review 383 (1960).
    14. Joseph I. Rosenbaum,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Whose Information Is It Anyway, 38 Jurimetrics J. 565 (1998).
    15. Ke Steven Wa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Vicarious Liability Versus Regula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 and Policy, Vol. 2011, No. 375 (2011).
    16. Samuel D. Warren & 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Harvard Law Review, 4, 193 (1890).
    17. Philip A. Wells, Shrinking the Internet,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 Liberty, Vol. 5:531. (2010).

    三、 研究報告
    1.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2年7月: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2. Freedom on the Net 2012- South Korea, FREEDOM HOUSE (2012):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net/2012/south-korea
    3. 2012 Norton Cybercrime Report, NORTON (2012): http://now-static.norton.com/now/en/pu/images/Promotions/2012/cybercrimeReport/2012_Norton_Cybercrime_Report_Master_FINAL_050912.pdf
    4. Percentage of individuals using the Internet, fixed (wired) Internet subscriptions, fixed (wired)-broadband subscription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11): 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stat/default.aspx
    5. Janna Quitney Anderson & Lee Rainie,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PEW RESEARCH CENTER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10): http://www.internetsociety.org/internet/how-it%E2%80%99s-evolving/future-scenarios

    四、 網路資料
    1. 左正東,網路管制蔓延 言論自由堪憂,udn數位資訊,2008年7月: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138021
    2. 陳仲嶙,隱私權現象的動態變化,IS-LAW.COM,2003年3月:
    http://www.is-law.com/old/OurDocuments/PR0013CL.pdf
    3. Constitutional Court Decision 2010Hun-Ma47 & 2010 Hun Ma 252,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KOREA (An unofficial translation by Professor Keechang Kim, Korea University Law School) (2012):
    http://www.ccourt.go.kr/home/bpm/sentence01_list.jsp http://openweb.or.kr/wp-content/uploads/2012/09/Korean-Constitutional-Court-declares-real-name-verification-unconstitutional.pdf
    4. Martha L. Arias, Internet Law - The Right To Speak Anonymously On The Internet Is Not Absolute, INTERNET BUSINESS LAW SERVICES (IBLS):
    http://www.ibls.com/internet_law_news_portal_view.aspx?id=1840&s=latestnews
    5. Kibong Cho, Say what you mean, just don’t say it mean: anonymity and civility on South Korea internet, LAW IN THE INTERNET SOCIETY (2013):
    http://moglen.law.columbia.edu/twiki/bin/view/LawNetSoc/KibongChoFirstPaper
    6. Norman N. Holland, The Internet Regression, PSYCHOANALYTIC STUDIES (1996):
    http://www.clas.ufl.edu/users/nholland/inetregr.htm
    7. Timothy B. Lee, South Korea’s “real names” debacle and the virtues of online anonymity, ARS TECHNICA (2011):
    http://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11/08/what-south-korea-can-teach-us-about-online-anonymity/
    8. Sang Kyul Park, Regulation of Users Required to Use Real Name Online Abolished, HUMAN RIGHTS MONITOR (2012):
    http://www.humanrightskorea.org/2012/regulation-of-users-required-to-use-real-name-online-abolished/#comment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