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采珊
Lin,Tsai-Shan
論文名稱: 台灣文學中的戰爭集體記憶與歌曲互文策略
The Collective War Memories and the Intertextual Strategies of Songs in Taiwan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劉柳書琴
Liu, Liu Shu Qin
口試委員: 吳佩珍
蔡佩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戰爭歌曲互文隱喻
外文關鍵詞: Wars, Songs, Intertextuality, Metaphor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歌曲的傳唱是文學傳播中最自然的方式之一,結合一般大眾接受與喜歡的元素,反映出社會文化的多元面貌。文學作品中將歌曲帶入,不失為編排故事的好方法,讓歌曲成為故事時空建構的重要梁柱。殖民及戰爭下的作品,因為主題會干擾、壓抑、刺激敘事,本研究試圖尋找台灣文學中的戰爭集體記憶,文本崁入歌曲,並且歌曲能夠承載故事,有助於建構故事時空產生互文者,其互文性成為敘事的一種動能,亦即具有「文本互文」效應,方列入這次的研究範圍。
    本文採用文本分析研究法,進行文本架構分析,分析歌曲在文本中如何被引入,文本中精心安排的歌曲所擔任的關鍵角色。其次,以社會歷史學分析法及文化批判理論進行歌曲研究,探討歌曲原先的生成脈絡,藉由歌曲的分析,讓歌曲與文學文本進行意義連結之觀察,藉以探索歌曲如何介入故事建構,介入後產生的隱喻、轉喻或象徵效果為何?是否為故事文本帶來什麼特殊的風格或深層意涵。
    本文選出五篇台灣文學中的戰爭集體記憶書寫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龍瑛宗的〈蓮霧的庭院〉、張貴興的《野豬渡河》、赫恪《甘蔗的名字》、甘耀明的《殺鬼》、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這些作品主題及背景受到戰爭因素影響並且在台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事文本的鋪陳在加入歌曲後,讓情節的想像擴大與豐富。因此,本文希望能透過對文學作品中歌曲的探析,勾勒出文本分析的另一種可能──「文學作品的主題曲」,發掘歌曲作為小說中「文本中的文本」,藉此探悉文學技藝的歌曲視角。歌曲應用在寫作上的可能效果,詮釋與隱喻的功能,觸發寫作成為創作藝術之外的一門手藝。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way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s the singing of songs, which combines elements accepted and enjoyed by the public and reflects socio-cultural diversity. Incorporating songs into literary works may be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story-telling, making songs the critical pilla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a story. The narratives of literary works written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s and wars may be interfered with, suppressed, or stimulated by themes. Thu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war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Works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are those in which songs are embedded in the text and carrying storie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stories and the gener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Such intertextuality provides momentum for narratives, that is, there exists the effect of “intertextuality of texts.”
    This study used textu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examine how song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roles these carefully arranged songs played in the text. Furthermore, we studied these songs and explored the original contexts of their creations through social-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ritical cultural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ngs, this study observed meaning connections between songs and the literary text, thereby understanding how songs interve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ories, what metaphorical, metonymic, or symbolic effects such intervention produced, and whether the songs endowed the narrative text with any unique styles or deeper connota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works in relation to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war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objects of analyses: The Garden of Wax Apples by Lung Ying-tzu, Wild Boars Cross the River by Chang Kuei-hsing, The Name of the Sugar Canes by Hèkè, Ghost Slayer by Gan Yao-ming, and In Remembrance of My Buddies from the Military Compound by Chu T’ien-hsin.
    These works, whose themes and setting were influenced by wars, showed certain degrees of representativeness in the history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addition of songs to the narration of the texts expanded and enriched the plot imagination in the stories.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songs in literature, this study seeks to delineate another possibility of textual analysis—the theme songs in literary works, and to explore songs as “the texts within text” in novels,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ngs in literary techniques.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using songs in writing and their functions as interpretations and metaphors turn writing into a “craft” besides artistic creations.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議題重要性與問題提出 4 第三節、先行研究檢討 8 第四節、研究方法 16 第五節、章節架構與各章要點說明 20 第二章、敗戰預感的台灣日本歌 23 第一節、太平洋戰爭前曖昧的融合論:〈蓮霧的庭院〉 24 第二節、皇民化運動下的跨民族友誼:龍瑛宗的表現手法 28 第三節、吹出的是不能說的話:縱谷中響起的〈荒城の月〉 32 第三章、逃不出的婆羅洲戰場 40 第一節、南洋戰場與砂勞越傷痕:《野豬渡河》 41 第二節、暴力殺戮的極致:張貴興〈龐蒂雅娜〉 46 第三節、在砂勞越的日本童謠:〈籠中鳥〉 49 第四章、甘蔗園裡的爆彈 55 第一節、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灣東部花蓮的甘蔗殖民 56 第二節、赫恪筆下的台灣蔗工記憶:《甘蔗的名字》 61 第三節、爸爸死了:森山良子主唱的〈さとうきび畑〉 67 第五章、放送大和魂的日本軍歌 73 第一節、甘耀明《殺鬼》中的戰爭期世代 74 第二節、〈海行兮〉展現的大和魂 80 第三節、戰爭審美化與台灣人的犧牲 87 第六章、台灣軍中歌曲與越戰期的美國反戰歌曲 93 第一節、國共戰爭下的集體離散:〈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94 第二節、台灣軍中歌曲與美國反戰歌曲 102 第三節、朱天心框架小說的告解策略 115 第七章、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8 附表 138

    一、專書:

    Andy Bennett,孫憶南譯,《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市:書林出版,2004年)。
    Chris Barker, Emma A. Jane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出版,2018年)。
    下中邦彥編輯,《音樂大事典》(東京:平凡社,1981-1983年)。
    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
    大衛‧洛吉(David Lodge),李維拉(譯),《小說的50堂課》(台北:木馬文化事業,2006年12月)。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民90)。
    巴赫金,錢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與巴赫金訪談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文化,2005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文化,2009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克里斯‧巴克,艾瑪‧簡,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18年)。
    吳佩珍,《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市:聯經,民77年)。
    呂泉生、莊永明,《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台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民83)。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民91)。
    杰夫‧格爾克(Jeff Gerke),《寫好前五十頁》(中國人民大學,2014)。
    林博文,《悸動的六○年代》(台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
    金健人、鄭廣宣主編,《中外寫作技法大觀》(上海:上海教育,1994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市,聯經,2009年)。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台北,聯經出版,2019年6月)。
    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市:聯經,2011)。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市,唐山,1988)。
    茂呂美耶,《物語日本:劍客生活忍者昔人歲時怪談》(台北市:遠流出版,2004年)。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台中市:晨星,2003年)。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文學閱讀指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班雅明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市:商周出版,2019年)。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台北市:麥田,2005年)。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市,滾石文化,2003年)。
    張貴興,《野豬渡河》(台北:聯經出版,2018)。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1994年)。
    許常惠等,《流行歌曲譚》(台北市:中華日報社。1977年)。
    陳列,《人間‧印象》(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9年)。
    陳培豐,《歌唱台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新北市:衛城,遠足文化,2020年)。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臺南市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麥基 (McKee, Robert),《故事的解剖 : 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4)。
    彭明輝,《歷史花蓮》(花蓮:財團法人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民國84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1998年)。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市:麗文文化,2011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市:遠流出版,2000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1983年4月)。
    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台北市:游擊文化,2002)。
    赫恪,《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台北市:客家委員會,民93)。
    赫恪,《甘蔗的名字》(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2013年)。
    赫恪,《戴面紗的臉書》(花蓮:自行發行,2020年)。
    趙剛,《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4)。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市:三民,民83)。
    劉國信,《金門軍旅生活》(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2009年)。
    錢永祥主編,《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台北市:聯經,2007年)。
    龍瑛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出版,1985年)。
    龍瑛宗,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台北市:前衛,1991年)。
    簡政珍,《解構閱讀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10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市:漢光文化,民國78)。
    簡政珍,《讀者反應閱讀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10年)。
    薩莫瓦約,邵煒,《互文性研究》(天津市:天津人民,2003年)。
    大江健三郎,《沖繩札記》(台北市:聯經,2009年)。

    二、 期刊論文:
    Theodor W. Adorno作,李紀舍譯,〈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 25卷2期 (1996年) , 頁146 – 153。
    王圻,〈“鋼嘎‧哈拉”,一手震撼心靈的歌─讀張承志的中篇小說《黑駿馬》〉,《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頁19-21。
    王惠珍,〈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9期(2011年),頁53-89。
    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頁308。
    王櫻芬,〈作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產製策略初探〉,《民俗曲藝》182期(2013年),頁31、32。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頁122。
    朱惠足,〈作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文化研究》5期(2007年),頁69。
    朱惠足,〈從「戰爭的記憶」到「記憶的戰爭」:宋澤萊、陳映真與木取真俊的二戰記憶書寫〉,《文化研究》12期(2011年),頁16-17。
    李采,〈文學與音樂的完美交融─村上村樹小說中的爵士樂〉,《文學與文化論壇》11期(2010年),頁70-71。
    林克明、黃惠禎,〈(給)永恆的讀者:黃春明〈戰士,乾杯!〉三種文本的互文分析〉,《台灣文學學報》17期(2010年),頁99-132。
    林明澤,〈白紙黑字之內/外:試探「文本互涉」概念在文學批評上的多重可能性〉,《中外文學》23期(1),(1994年),頁51-62。
    林偉雄,〈歌謠與小說之間的重唱─以《Ina Bunun!布農青春》主題及其歌謠為例〉,《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3期(2017年),頁65-99。
    金進,〈從出走台灣到回歸雨林的婆羅洲之子──馬華旅台作家張貴興小說精神流變的分析〉,《華文文學》總第95期(2009年),頁91。
    侯如綺,〈必要與艱難-張放解嚴後小說身分敘事探析〉,《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9 年),281-314頁。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 2012年),頁1-45。
    胡紹平〈台灣漢詩中的甘蔗書寫──以清領至日治時期為論述範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2卷 第3期(2018年),頁75-100。
    孫雪梅,〈海軍軍歌與日本的海上帝國夢想〉,《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7年),頁101。
    高準,〈對汪精衛、蔣介石、毛澤東及其詩的述評〉,《歷史月刊》226期(2006年),頁94。
    張素玢〈移民與山豬的戰爭──國家政策對生態的影響(1910-1930)〉,《師大台灣史學報》第4期(2011年),頁95-127。
    梁志健,〈《看不見的人》中的黑人音樂〉,《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7期(2006年), 頁21-23。
    莊永明,〈以戰歌唱悲曲──漫談日本軍歌〉,《日本文摘》第九卷第十二期(1995年)。
    莊永明,〈臺語歌謠史略─兼談日治時代流行歌〉,《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7期 (2011年),頁1-21頁。
    陳少禹,〈試論民歌與新時期小說創作〉,《小說評論》第6期(1987年),頁14-18。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六期(2018年),頁157-184。
    陳俊斌,〈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台灣社會研究》第一0三期(2016年),頁16。
    陳建忠,〈熱帶的憂鬱──談龍瑛宗文學中的幾種植物〉,《新地文學》第10期(2009年),頁67。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頁135-164。
    陳培豐,〈重新省思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以民謠觀的建立和音樂近代化作為觀點〉,《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五期(2017年),頁13。
    陳惠齡,〈論張貴興《群象》中雨林空間的展演〉,《高雄師大學報》16期(2004年),頁277。
    黃盛譽,〈物哀與玉碎:《鬼滅之刃》背後繼承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台灣教育哲學》第五卷第二期(2021),頁72-88。
    黃錦樹,〈被都市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8期(1992年),頁66-68。
    劉乃慈,〈形式美學與敘事政治──日據時期台灣自然主義小說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2007年),頁21。
    劉文君〈「後遺民」的焦慮與慾望─論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5年),頁81-96。
    劉亮雅,〈重返1940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六期(2018年),頁221-250。
    劉威志,〈汪精衛行刺滿清攝政王之心態及其獄中詩詞初探〉,《有鳳初鳴年刊》第四期(2009年),頁271。
    劉柳書琴,〈綠色的眼淚:論伊藤永之介的糖業批判小說〈平地原住民族〉〉,「世界‧啟蒙‧在地: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周年紀念(台南場)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2021年10月。
    劉雪貞,〈形式之寓意──論朱天心〈古都〉的敘事策略〉,《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頁201-230。
    蔡元隆,張淑媚,〈日治後期校園忠君愛國思想的強化:以嘉義市初等學校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0卷第二期( 2009年),33-66 頁。
    戴冠民,〈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頁410-439。
    蘇韜,〈趙建銘不如李師科〉,《海峽評論》,2006年,頁57。

    三、學位論文:
    吳密察,〈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1930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11年)。
    林妏霜,〈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歌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8年)。
    施慶安,〈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高穎超,〈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6年)。
    許瀛方,〈台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究(1895─198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
    陳思縈,〈夢幻王國之南方情境:日本寶塚歌舞劇團三次台灣公演(2013-201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研究所,2020年)。
    陳堅銘,〈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台傳唱(1928─194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
    陳震宇,〈世代、性別與族群交織的成長之路──甘耀明《殺鬼》與《邦查女孩》之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9年)。
    鍾宜春,〈城市行銷:以音樂為媒介──高雄市策略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2006年)。

    四、電子媒體:
    〈〈海軍進行曲〉又稱〈軍艦進行曲〉日文〈軍艦マーチ〉〉(資料來源:https://reurl.cc/bkYnXr,瀏覽日期:2021年4月22日)。
    〈1986年電影《站在我這邊》主題曲〈Stay By Me〉,60 年代經典畫面Ben E. King〉(資料來源:https://reurl.cc/7e21o1,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太平洋戰爭──琉球戰役的悲鳴〉(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0QlgQ,瀏覽日期:2021年3月15日)。
    〈甘蔗田之歌〉(資料來源:https://reurl.cc/zMqVWa,瀏覽日期:2022年1月20日)。
    〈森山良子-さとうきび畑、日本流行音樂完全版・カラオケ、オリジナル歌手、中国語の訳文&解說〉(資料來源:https://reurl.cc/vekala,瀏覽日期:2021年3月15日)。
    〈「海行兮」中文翻譯「走向大海」〉(資料來源:https://reurl.cc/X4RW80,瀏覽日期:2021年4月22日)。
    〈BMI流行音樂獎〉(資料來源:https://reurl.cc/Y9Wydx ,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日本童謠-籠中鳥かごめかごめ【米娜朗讀】〉(資料來源:https://reurl.cc/yQV14M,瀏覽日期:2020年4月15日)。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K1Ng8,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赫恪.魯瑪林〉(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G4OoY,檢索日期:2021年8月5日)。
    〈原唱,Ben E. King《Stand By Me》〉(資料來源:https://reurl.cc/zMydzk,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站在我這邊》:殘酷與溫暖並存才是童年〉(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rQl78N,瀏覽日期:2016年08月25日)。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jpn3L,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
    〈一「嚼」定勝負! 「嚼」醒你對台灣口香糖的記憶!〉(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RjdZ1D,瀏覽日期:2021年3月21日)。
    〈夢裡相思憶崔萍〉(資料來源:https://reurl.cc/7e21y1,檢索日期:2021年3月30日)。
    〈大家來唱童謠17-日本童謠〈籠中鳥〉(かごめかごめ)〉(資料來源:https://reurl.cc/5GALry,瀏覽日期:2020年4月15日)。
    〈腳影戲,或無頭雞的啼叫:評張貴興《野豬渡河》〉(資料來源:https://reurl.cc/Wk2N07,瀏覽日期:2022年3月12日)。
    〈1960年推出台灣生產的第一塊高級美膚香皂〉(資料來源:https://reurl.cc/OpbyqR,瀏覽日期:2021年3月21日)。
    〈「歷史未能明朗的時刻,就是小說進場的最好時機」──專訪《野豬渡河》作者張貴興〉(資料來源:https://reurl.cc/VjdjgY,瀏覽日期:2022年3月12日)。
    〈苦難中的盼望──黑人 靈歌:深河〉(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6xbGQ,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JOE看電影聽音樂〉(資料來源:https://reurl.cc/X4X0eE,瀏覽日期: 2021年3月21日)。
    〈荒城之月口琴演奏〉,(資料來源:音樂與懷古,https://reurl.cc/2D5A0r,瀏覽日期:2020年3月23日)。
    〈荒城の月〉(資料來源:台灣合唱音樂中心,https://reurl.cc/GoMNVv。瀏覽日期:2020年3月23日)。
    〈歌曲〈荒城の月〉荒城之月〉(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pa7jq。瀏覽日期:2020年3月23日)。
    〈傳唱了60年的《今宵多珍重》,串聯起無數港台金曲回憶〉(資料來源:https://reurl.cc/OA0bQ7,檢索日期:2021年3月30日)。
    〈【我的青春我的歌】阿兵哥,今宵多珍重!〉(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https://reurl.cc/k1Z5yK,檢索日期:2021年3月30日)。
    〈崔萍─今宵多珍重〉(資料來源:https://reurl.cc/6ZagMb,檢索日期:2021年3月30日)。
    〈太平洋戰爭──琉球戰役的悲鳴〉(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0QlgQ,瀏覽日期:2021年3月15日)。
    〈甘蔗田之歌〉(資料來源:https://reurl.cc/yrLDvO,瀏覽日期:2022年1月20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