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銘暉
論文名稱: 湘語辰漵片方言由小稱詞尾引起的聲調合流研究
The Tone Merger Induced by Diminutive Suffixes in Xiang (Chenxu Variety)
指導教授: 曹逢甫
連金發
口試委員: 曹逢甫
連金發
陳淑芬
劉秀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湖南方言辰漵片小稱音變小稱調語法化輪迴聲調合流
外文關鍵詞: Xiang, Chenxu Variery, diminutive change, diminutive tone, Grammaticalization Cycle, tone merge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湘語辰漵片方言存在部分中古濁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去調的特殊情形,這些例外字在今仄聲濁音清化的洪流中甚至還保留著全濁聲母,顯得更為突兀。雖然歷來已有數篇研究指出這個現象,但卻未提出合理且一致的解釋:有的認為與使用頻率有關,有的認為是過去小稱音變的遺跡,另外還有研究推測是中古濁平調與清去調合流後再度分化的產物。

      經多方比較後可以推測辰漵片方言及鄰近方言的中古濁平調與中古清去調調型可能受到了小稱加綴的影響逐漸趨同,之後並在湘鄂一帶的漢語方言中演化出不同的聲調歸併現象。

      就目前所研究的結果可以推論出辰漵片方言的小稱加綴類型是鼻音小稱[n];而該小稱加綴除了影響變調,也有可能造成變韻,並在部分字詞中形成非去聲字變韻、去聲字不變韻的異調變韻現象。另外根據當地苗族人學習漢語及借入漢語字詞的情況可以推測鼻音小稱[n]可能來自當地少數民族的底層效應。

      最後,不管是小稱的整體推演,或是對曲折調的相關論述,都進一步證明了「語法化輪迴」理論對漢語東南方言小稱音變的通用性。


      The Chenxu Variety of Xiang features a very special tone merger phenomenon, in which some words carrying the Modern Yin-Qu tone (陰去) are inherited from the words with a voiced initial and the Ping tone (平聲) in Middle Chinese, and keep their voiced initial intact. Although the phenomenon has long been noticed, there still lacks a convincing explanation.

      Based on some cross-dialectical comparison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sound chang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henxu Variety and the other Chinese dialects nearby had undergone some diminutive suffixation, which would make the Middle Chinese Ping tone along with voiced initials (濁平) and the Middle Chinese Qu tone accompanied by voiceless initials (清去) similar, and then induced different levels of tone merger in these dialects.

      In the case of Chenxu Variety, the diminutive suffix would be [n], whose suffixation not only induced tone change, but also caused the change of rime. Furthermore, the diminutive suffix [n] would come from the substrata induced by the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Finally, this study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Cycle (Tsao 2006) is instrumental in explaining the diminutive changes in southeastern Chinese dialects.

    摘要 i Abstract ii 章節目錄 iii 表格目錄 vi 圖目錄 x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動機 1 1.2 辰漵片方言背景概況 4 1.2.1 地理環境、歷史及語言分布概況 4 1.2.2 語言劃定 6 1.2.3 辰漵片方言音系介紹 9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12 1.4 小結 13 第2章 文獻探討 14 2.1 辰漵片方言[部分合調]現象之研究 14 2.2 小稱音變相關研究 24 2.3 小結 33 第3章 [部分合調]背景探究 34 3.1 「合流後又分化」說法之問題 34 3.2 辰漵片方言[部分合調]現象之地域關係 41 3.2.1 [部分合調]字詞的內部重疊情形 41 3.2.2 辰漵片方言與鄰近地區之合調現象 46 3.3 合調之原因構擬 50 3.4 小結 53 第4章 [部分合調]現象分析 54 4.1 瀘溪浦市話陰去調語音分析 54 4.1.1 曾春蓉(2009)之分析 57 4.1.2 瀘溪浦市話陰去調「中塞」現象之演變分析 61 4.1.3 瀘溪浦市話陰去調「中塞」現象之演變構擬 64 4.2 辰漵片方言[部分合調]字詞之小稱語義歸屬 67 4.3 小結 73 第5章 其它特殊語音演變 75 5.1 辰漵片方言特殊音變:流攝字與通攝舒聲字韻母的合流 75 5.2 辰漵片方言特殊音變:異調變韻 81 5.3 辰漵片方言入聲舒化趨勢探討 88 5.4 小結 92 第6章 結論 96 參考文獻 I

    Alan C. L. Yu(余梓麟). 2007. “Understanding near mergers: the case of morphological tone in Cantonese.” Phonology 24:187-214.
    丁邦新,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234,北京: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方松熹,1988,〈浙江義烏方言裡的 “n” 化韻〉,《吳語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伍巍,2003,〈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1:54-60。
    朱曉農,2004a,〈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聲中折調〉,《方言》3:226-230。
    朱曉農,2004b,〈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3:193-222。
    朱曉農、寸熙,2003,〈韶關話的小稱調和嘎裂聲〉,《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346-35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永新,2010,〈方言接觸中的調值問題-以湘南雙方言為例〉,《武陵學刊》4:124-129。
    李明,1995,〈從《紅樓夢》中的詞語看兒化韻的表義功能〉,《世界漢語教學》1:32-36。
    李啟群,2002,《吉首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婉瑜,2009,《小稱變韻與元音趨同:以武漢、鄂東、晉語、吳語四方言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敬忠,2000,《瀘溪土家語》,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藍,2009,〈西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1:72-87。
    邵慧君、萬小梅,2006,〈江西樂安縣萬崇話的小稱變調〉,《方言》6:309-315。
    林雅慧,2006,《金瓶梅詞話之兒尾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暉,2006,《湘方言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夏先忠,2004,〈湖南漵浦(盧峰)方言音系〉,《廣西社會科學》5:91-93。
    夏先忠,2007,〈湖南懷化方言音韻特徵〉,《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1:79-80。
    徐通鏘,1985,〈寧波方言的“鴨”[]類詞和“兒化”的殘餘〉,收錄於徐通鏘,1993,《徐通鏘自選集》:70-87,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系統》,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志耘,2007,〈湘西方言概述〉,《語文研究》1:42-47。
    曹志耘,2009,〈湘西方言裡的特殊語音現象〉,《方言》1:18-22。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2:2-15。
    曹逢甫、石曉娉,2006,〈兒化小稱與鼻化小稱音變〉。《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
    編之七門內月與日: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3-55,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曹逢甫、陳彥伶,2012〈《彙音妙悟》裡的小稱音變〉,《語言暨語言學》2:221-246。
    曹逢甫、劉秀雪,2001,〈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聲韻論叢》第十一期。
    莊初昇、林立芳,2000,〈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1:54-60。
    馮愛珍,1991,〈福清話名詞性後綴“囝”〉,《中國語文》225:440-445。
    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主編,劉自齊、趙麗明選譯,1992,《石板塘苗歌選》,長沙:岳麓書社。
    湖南省懷化地區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編,1999,《懷化地區志.方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編纂,李榮主編,1997,《寧波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賀凱林,1999,《漵浦方言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曾春蓉,2007,〈湘語聲調實驗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曾春蓉,2009,〈湖南瀘溪浦市話中的嘎裂聲〉,《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14-116。
    楊時逢,1974,《湖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六。
    楊蔚,1999,《沅陵鄉話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鄭明中,2008,〈中塞式小稱在喉塞化小稱發展過程中的過渡角色〉,《中山人文學報》26:129-142。
    劉俐李,2004,《漢語聲調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鮑厚星,1988,〈常德十縣市方言聲調的特點-兼論常德方言的系屬〉,《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5:121-123。
    鮑厚星,2006,《湘方言概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鮑厚星、陳暉,2005 〈湘語的分區(稿)〉,《方言》3:261-270。
    鮑厚星、顏森,1986 〈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4:273-276。
    謝伯端,2010,〈湖南辰溪方言音系〉,《方言》2:179-190。
    瞿建慧 2005,〈湖南瀘溪(浦市)方言音系〉,《方言》1:50-63。
    瞿建慧 2010,《湘語辰漵片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