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文惠
Wen-Hui Ho
論文名稱: 新埔鄉村旅遊之遊憩效益評估
The Recreation Value of Rural Tourism in Sinpu
指導教授: 闕雅文
Yawen Chiu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鄉村旅遊遊憩效益旅行成本法層級分析法條件行為法
外文關鍵詞: Rural tourism, Leisure benefit, Travel cost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ntingent behavio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政府致力觀光政策的推動,加上國民所得增加,國人愈發重視休閒活動的安排,藉以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根據調查,自然賞景、文化體驗是最吸引國人的遊憩活動,使得純樸、自然、悠閒的鄉村旅遊逐漸受到遊客的歡迎。新埔是個純樸的客家鄉鎮,美麗的自然景致、獨特的美食小吃、傳統的家祠宗廟深具特色,豐富多元的資源若能融合在地文化,發展鄉村觀光旅遊,必能提升鄉村資源的附加價值,藉此帶來豐厚的觀光收入及效益。
    然而,旅遊效益的評估無法利用市場的交易呈現,必須透過「非市場財評估法」加以衡量,本研究以「旅行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 ,TCM)評估新埔遊憩資源的整體遊憩效益。而旅行成本法無法直接估算單一地點多目標旅遊的特性,因此結合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分別估算新埔「休閒農業資源」、「古蹟歷史文化」、「在地美食小吃」三項遊憩資源的遊憩效益。此外,新埔每年舉辦多項節慶活動,節慶活動的舉辦是否有助於提高新埔地區的旅遊效益?本研究運用旅行成本法結合條件行為法(Contingent Behavior,CB),評估節慶產業活動的舉辦對遊憩效益之影響。
    本研究以旅行成本法、層級分析法及條件行為法為理論基礎,以計數模型(count date model)為需求函數之計量模型,估算遊客的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CS)。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最近一年受訪遊客至新埔旅遊的遊憩效益,每人每次為4254元,每人每年14421元,全年為5.32億元;依AHP權重値的計算方式得出「休閒農業資源」的CS值為2.02億元、「古蹟歷史文化」的CS值為1.38億元、「美食特產小吃」的CS值為1.91億元。未來一年假設有節慶活動的舉辦,每人每次的遊憩效益為5630元,每人每年為23590元,全年約為7.04億元,與最近一年的實證結果相比較,增加32.3%左右的CS值。由此可知,新埔地區推動鄉村休閒旅遊,假設能加入節慶活動的舉辦,將能吸引遊客前往旅遊,增加全年的遊憩效益。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promote their tourism policies. Along with increased national income, Taiwanese people consider leisure activiti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relax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enjoying natural landscapes and experiencing different cultures are the most popular leisure activities. Therefore, simple, natural, and relaxing rural tourism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tourists. Xinpu is a small Hakka town with a beautiful landscape, unique delicacies, and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family shrines and clan temples. If the rich resource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additional values can be added to the local resources. This can therefore bring in huge tourism income and benefits.
    However, tourism benefits cannot be evaluated through market trading but needs to be evaluated with the Non-market Valuation Method. This study uses the Travel Cost Method (TCM)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leisure benefits of Xinpu’s leisure resources. TCM cannot directly evaluate the leisure benefits of single location with multiple purposes. Therefore, TCM i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evaluate the leisure benefits of Xinpu’s three leisure resources (i.e. leis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numents, and local delicacies). In addition, many festivals and events are held every year. Do the festivals and events held improve the leisure benefits of Xinpu? The present study uses the TCM combined with Contingent Behavior (CB)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festivals held on leisure benefits.
    This study uses the count date model as the demand function to estimate consumer surplus (CS), based on TCM, AHP, and CB. As shown in the results, the leisure benefits of tourists’ visiting Xinpu in the recent year are: NT$4254 for a person per visit, NT$14421 for a person per year, and NT$532 million in total for the whole year. By AHP calculation, the CS valu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resources is NT$ 202 million; the CS valu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numents is NT$138 million; the CS value of local delicacies is NT$191 million. Assuming that there are festivals held in the coming year, the leisure benefit is NT$5630 for a person per visit, NT$23590 for a person per year, and NT$704 million in total for a whole year. Comparing to the recent year, the CS value increases by 32.3%. Therefore, promoting rural tourism for Xinpu along with holding festivals can attract tourists and increase the yearly leisure benefi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鄉村旅遊意涵 7 第二節遊憩需求及其相關文獻探討 13 第三章 研究區概況 25 第一節新埔鎮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25 第二節新埔鎮的觀光遊憩資源 29 第四章 理論與實證模型之建立 39 第一節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理論模型建立 40 第三節問卷設計 45 第四節實證模型與變數設定 47 第五章問卷調查與實證結果分析 51 第一節 調查結果分析 51 第二節 實證模型估計結果 63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75 參考文獻 77 附錄 85

    王宏榮(2008)。高雄縣大樹鄉發展鄉村旅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左曉斯(2010)。可持續鄉村旅遊研究-基於社會建構論的視角。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朱珮瑩(2002)。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明星、黃有福(2004)。用心看新埔。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吳瑋倫(2005)。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垂呈(2012)。台灣永續鄉村旅遊之研究-以花蓮縣吉安鄉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俊鴻、陳吉仲(2007)。節慶活動遊客旅遊需求及遊憩效益評估─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業與經濟,39,137-166。
    李俊鴻(2008)。節慶活動遊客參與動積極經濟效益探討─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業經濟半年刊,83,59-93。
    李俊鴻、黃錦煌(2009)。節慶活動遊客擁擠知覺降低之經濟效益評估。農業經濟叢刊,15(1),81-113。
    李俊鴻(2010)。遊客對文化資產目的地意向、選擇行為及旅遊品質提昇方案之經濟效益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李俊鴻(2011)。文化資產訪客知覺價值與觀光效益評估-以大龍洞保安宮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7(3),361-385。
    李俊鴻、黃政仁(2011)。節慶活動遊客的環境價值認知及旅遊需求探討。第十二屆全國實證經濟學研討會。
    沈勤銘(2005)。台灣北部海岸旅遊線遊憩效益之評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李明宗(1994)。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杰憲(2012)。雙溪鄉遊憩活動之經濟效益評估。鄉村旅遊研究,5(2),1-14。
    竺凱、鄭蕙燕(2005)。台灣東部賞鯨旅遊之登船港口遊憩效益評估。農業經濟半年刊,77,45-67。
    林柏燕(1997)。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公所。
    林喻東、劉癸君(2002)。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櫻花季之效益評估—以旅遊成本法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4(3),19-28。
    林綉芬(2006)。客家桐花祭之效益評估-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敏珠(2011)。苗栗縣三灣鄉鄉村旅遊特色營造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陸雲(1990)。環境資源估價之研究—非市場估價方法。經濟論文,18(1),93-133。
    陳麗琴、汪大雄、黃進睦、林國銓(2002)。福山植物園遊憩經濟效益之評估。台灣林業科學,17(3),375-385。
    陳凱俐、張高誠(2003)。休閒農業及產業文化活動之經濟效益評估-以宜蘭縣為例。宜蘭大學學報,1,91-103。
    陳昭郎(2004)。休閒產業之未來展望。農會轉投資公司之經營發展研討會,台北。
    陳凱俐、林雲雀(2004)。宜蘭縣遊憩區之遊憩效益評估。中華林學季刊,37(3),293-302。
    陳凱俐、林雲雀(2005)。不同旅遊需求函數設定下之遊憩效益比較—以宜蘭縣為例。農業與經濟,34,91-120。
    陳永坤、陳家榮(2005)。溫泉區遊客生活型態對旅遊消費行為與遊憩效益評估之研究。第二屆資源工程研討會論文集,387-393。
    陳宛君、廖學誠(2007)。應用旅遊成本法分析宜蘭縣英士、玉蘭及崙埤社區的遊憩效益。中華林學季刊,40(3),341-355。
    陳郁蕙、李俊鴻、陳雅惠(2011)。森林遊樂區遊客旅遊品質提昇之經濟效益評估-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農業經濟叢刊,16(2),1-40。
    陳彥呈(2012)。鄉村遊客旅遊意象之研究-以無米樂社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煥城(2007)。鄉村旅遊發展現狀、特徵與途徑。鄉村旅遊研究,1(1),1-27。
    郭瑞坤、郭彰仁、鄭心儀(2007)。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之策略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3(1),23-45。
    郭柏村(2007)。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2006梅飛色舞—湯之趣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95-106。
    張薇文(2003)。以旅行成本法估計風景區遊憩效益--內灣風景區為例。中華大學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魁峰(2009)。Super Decisions 軟體操作手冊。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梨梅、闕雅文(2011)。鹿港鎮文化資產之遊憩效益評估。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41,111-133。
    游惠如(2004)。台灣本島國家公園遊憩效益評估--綜合隨機效用模型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宗煌(1991)。如何評估遊憩效益--旅遊成本法(一)。環保與經濟,22,64-67。
    黃錦煌、蕭柏勳、葉純菊(2006)。台灣咖啡節遊憩效益評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9(3),1-21。
    黃逶騰(2007)。有機觀光果園之遊憩需求與經濟效益評估〜以大湖地區觀光草莓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雅蘭、陳凱俐(2011)。專程與順道旅遊對遊憩效益之影響一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農業經濟叢刊,16(2),41-76。
    黃啟瑞(2011)。鄉村旅遊品質偏好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錦煌(2011)。觀光產業發展影響居民態度之分析─條件行為之應用。應用經濟論叢,90,183-208。
    曾昭儒(2011)。地方文化行銷策略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客家古蹟文化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董志明、何東波(2010)。觀光遊憩區遊憩效益之評估-以台南縣市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柏瑩(2004)。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敏耀(2005)。新竹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劉癸君(2006)。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出、印象」跨年音樂會之效益評估—以旅行成本法、條件評估法為例。台灣林業,32(5),32-37。
    劉貞鈺 (2011)。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如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以2010年新埔鎮「新埔心‧照門情」節慶活動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研究所碩或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宏進(2007)。鄉村旅遊開發、綠色環境保護與社會文化策略。農業推廣文彙,52,237-248。
    蔡宏進(2011)。鄉村旅遊。台北市﹕揚智。
    蔡承旺(2011)。開放陸客赴金門自由行之效益測定-旅行成本法應用。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2),18-36。
    蔡明芳(2011)。休閒農場之生態系統服務的遊憩效益-以台南地區為例。南
    台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蕙燕(1995)。台灣地區休閒農場遊憩經濟效益之估測。台灣經濟,228,57-62。
    鄭蕙燕(1996)。台灣休閒農業之遊憩需求函數的選擇。台灣經濟,238,69-72。
    鄭蕙燕、張偉祐、林政德(2000)。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遊客之遊憩效益與時間成本:截斷式波爾生模型之應用。農業經濟半年刊,67,161-179。
    鄭心儀(2005)。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之策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基隆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盧雅楣(2006)。探討田尾公路花園鄉村觀光之發展。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蕭代基(1987)。旅行成本法:投入需求函數或產出需求函數。中華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161-173。
    蕭代基(1996)。現場樣本之廻歸分析—非負整數之因變數、截頭與內生分層等問題。中國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225-247。
    蕭代基、鄭蕙燕、吳珮瑛、錢玉蘭、溫麗琪(2002)。環境保護之成本效益分析。台北市﹕俊傑。
    蕭堯駿(2009)。鄉村生態旅遊永續之關鍵要素—以白河和桃米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Alberini, A. , Zanatta, V., & Rosato, P. (2007). Combining actual and contingent behavior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sports fishing in the Lagoon of Venice.Ecological Economics, 61, 530-541.
    Bhat, M.G. (2003). Application of non-market valuation to the Florida Keys marine reserve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 67, 315-325.
    Bedate, A. , Herrero, L.C.& Sanz,J.A. (2004). 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cultural eritage: application to four case studies in Spain.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5, 101-111.
    Chae, D.R. , Wattage, P., & Pascoe, S. (2012). Recreational benefits from a marine protected area: A travel cost analysis of Lundy.Tourism Management, 33, 971-977.
    Chiueh, Y. , Huang, W.T. (2011). Evaluation of the recreation value of tourist strawberry gardens with organic farming in Dahu: An appreciation of CB combined with TCM.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 6(27), 5953-5958.

    Hanley, N., Bell, D., & Alvarez-Farizo, B. (2003).Valuing the Benefits of Coastal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s Using Contingent and Real Behaviour.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4, 273-285.
    Liu, C.Z. (2010).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Tourism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Vo, 1(6), 211-227.
    McConnell, R. (1975). Some problem in estimating the demand fo outdoor recre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4(4), 918-925.
    Nir Becker, Moshe Inbar, Ofer Bahat, Yael Choresh,Gil Ben-Noon & Omer Yaffe (2005).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viewing griffon vultures Gyps fulvus: a Travel Cost Model study at Gamla Nature Reserve, Israel. Oryx, 39(4), 429-434.
    Pakurar, M. , Olah, J. (2008). Defini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 region. Analele Universitatii Din Oradea Fascicula:Ecotoxicologie,Zootehnie Si Tehnologii De Industre Alimentara Vo, 7(7),
    Shrestha, R. K., Seidl, A. F., &Moraes, A. F. (2002).ValueofrecreationalfishingintheBrazilian Pantanal:atravel costanalysis usingcount datamodels. Ecological Economics, 42, 289-299.
    Shaw, D. (1988). On-site samples' regression: Problems of non-negative integers, truncation, and 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7, 211-223.
    Saaty,T.L. (2005). Making and validatung comple decisions with the AHP/ANP .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4(1), 1-36.
    Wilman, E. (1980).The value of time in recreation benefit stud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7(3), 272-28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1_diamond_20010809373800
    新埔鎮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sp.gov.tw/ch/04service/ser_07_list.asp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