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美珍
論文名稱: 流轉˙行動˙跨越邊界---記現代「木・蘭」之敘說非說
Roaming ˙ Action˙ Crossing the Borders ---Narration and Non-narration of Modern Mulan
指導教授: 陳美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跨越邊界敘說研究教師專業發展
外文關鍵詞: crossing borders, narrative stud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o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一篇研究論文所形於外的:一是分別敘說兩位從教育界退休、在其他領域有所發揮的退休教師與校長---關於他們在教師專業中扎根而至跨越邊界一路以來的歷程;二是藉由以敘說研究法進行研究,從而體驗與反思敘說研究的難易問題。形於內的,卻難以完全的交代清楚,只因為如同兩位研究對象在生命流轉中不斷行動、至今仍未停止的過程,論文所觸發的看見或省悟,通常也會隨之轉變和移動,很難完全靜止在某一個節點上。
    敘說研究法在研究之中流轉的形變歷程,是身為一名研究生的我期許發現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歷程中的行動過程,也是身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所期待理解的;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裏,跨越邊界的移動能量,更是身為一個人的我所期望探知的;這三個主軸,成為這一篇研究論文的主體,缺一不可。
    兩位研究對象的人生歷練與不斷自我超越的歷程,成就了這篇研究論文。過程中他們時有喜悅之感、時有困頓之覺,都使得敘說內容的豐富性增強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此中跨越了有形的限制,以逐漸累進的移動方式,突破了原有的人生格局,也使得每一個期待更有主體意識的教師,能夠以此重新思考自己的專業發展與生涯規劃。身為研究者的我,也因為以敘說研究法的方式進行探究,讓我從而發現:人生流轉的形式不僅不拘,也無從預測,但行動的堅持卻能讓我們的生命有更多元的展現,在跨越外在形式的邊界時,便能增進生命的豐富與無限可能。


    The research paper visible outside: the first is to narrate the process of their work from education to crossing the borders—the retired teacher and principal from school and exerting in other fields; the second is to experience and think over the difficulties of narration research through study in narrative study. What is inside can’t be completely explained, as the two persons keep moving in the roaming of life and never stops. What is seen and pondering from the research paper often roams and moves accordingly. It is difficult to stay stagnant at a certain point.
    Narrative study aims at deformation process of roaming, which is what I expect to find out as a researcher; the act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is also what I hope to understand as a teacher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energy of a person to cross bord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is what I expect to explore as a person; the three main axe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each one is indispensable.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ese two research objects’ life and continuous self-transcending lead to the thesis paper. Their joys and exhaustion during these processes enrich the narratio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ey go beyo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tangible. In gradual movement, they broke the dimensions in life and, based on which, teachers expecting more sense of core awareness rethink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planning. As a researcher, with narrative study, I realize that forms of roaming in life are not limited and can’t be predicted. Insistence on actions brings more diverse performances in our life. While crossing outside borders, life becomes more abundant with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靠近 【看見】 初生之犢…………………………………………………………2 迴轉………………………………………………………………3 察覺與觀照………………………………………………………4 【選擇】 Re-search ---我與研究……………………………………………6 萬般皆興趣---研究題目多探……………………………………6 我與現代「木˙蘭」---研究對象之局內局外觀………………7 想跟你談---研究文體乍現 ……………………………………10 敘說而說---初識研究方法 ……………………………………13 流轉 【尋根】 命運 ……………………………………………………………19 爭氣 ……………………………………………………………21 承諾 ……………………………………………………………23 堅忍 ……………………………………………………………26 似曾相識 ………………………………………………………28 【起點】 走自己的路……………………………………………………30 「三不」堅持…………………………………………………32 公費的喜與憂…………………………………………………33 無憂歲月落幕…………………………………………………34 堅持做好………………………………………………………35 得與失…………………………………………………………36 生機……………………………………………………………39 行動 【出發】 期待……………………………………………………………41 不平……………………………………………………………42 移動……………………………………………………………44 輾轉……………………………………………………………45 本份……………………………………………………………47 離異……………………………………………………………48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潛伏福連………………………………………………………51 活力新建安……………………………………………………53 一時風˙一時帆………………………………………………57 貴人……………………………………………………………59 意義……………………………………………………………62 跨越邊界 【我,不是現在的我】 「準」開始……………………………………………………65 勇氣……………………………………………………………66 影像教育新里程………………………………………………69 豐富與變奏……………………………………………………72 立言……………………………………………………………73【教師專業發展】 觀瞻……………………………………………………………76 微調……………………………………………………………77 以學生為本……………………………………………………80 因地制宜………………………………………………………81 初發心…………………………………………………………83 寬廣與深入……………………………………………………86 挖井哲學………………………………………………………88 敘說非說 【敘說&研究】 Re-search---一段面對自我與吐納的過程 ………………………94 研究題目---在應變中轉變……………………………………97 研究對象---他們的獻聲與現身………………………………97 研究文體---不同人稱敘述之整體呈現………………………106 研究字樣---「字」有說明 …………………………………109 研究方法---我看敘說研究絕非說 …………………………110 研究倫理---在研究與尊重之間擺盪 ………………………112 【回首來時路】 黑與白之間 …………………………………………………117 我的跨越邊界 ………………………………………………118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120 英文資料 ……………………………………………………123 【附錄】 參與活動時間紀錄表 …………………………………………125 訪談時間紀錄表 ………………………………………………126

    中文資料:
    王嘉陵(2003)。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
    色。教育研究資訊,11(3),3-21。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Riessman ,C. A.著。敘說分析。台北:
    五南。
    石偉平等(譯)(1995)。R. Gibson 著。結構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江荷偲(譯)(2008)。KUJIRA著。舞姬生涯。台北:東立。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宋文里(譯)(1990) 。Carl R.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
    理治療的觀點。台北:桂冠。
    李田樹、李芳齡(2003)。唐納˙薩爾著。成功不墜。台北:天下雜誌。
    李瑞騰、李時雍(2006)。你逐漸向我靠近。台北:九歌。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林婉蓉(2006)。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錫銓(2007)。跨界永續治理:生活政治取向之永續體制演化研究跨界。
    台北:韋伯。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紹嘉(2005)。主體於/與寫作之途-回應與探索。應用心理研究,26,
    37-42。
    胡幼慧主編(200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姜添輝(2003)。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教育研究集刊,49(4),93-126。
    徐翰林(2008)。泰戈爾的詩。海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許坤富(2001)。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其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華財經(2009)。專訪企業家夏華。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9/09/content_12023150_1.htm。
    楊宏龍(2000)。湖峰史話。金門:金門縣政府。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阮凱利(2007)。敘事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1997)。文化資本與學校教育:波狄爾觀點的探討。研習資訊,
    14(2),70-78。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2009)。跨越邊界:文化工作者與教育政治/導讀。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學富。
    張春興、林清江(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凰婷(2008)。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臺東大學教育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
    賴明珠(譯)(2004)。河合隼雄著。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台北:時報。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南華
    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雅鈞(2002)。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台北:五南。
    陳木城等著(2004)。打開詩的翅膀---台灣當代經典童詩。台北:維京。
    陳鴻瑋(2006)。個人創業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龍應台(2008)。目送。台北:時報。
    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雜誌。
    釋見咸(2005)。敘說與實踐:我讀(從沉淪走向能動)的反思與回應。 應
    用心理研究,26,22-23。
    蔡昇樺(2006)。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改制前身體育師資培育之歷史考察(民國36年至民國94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
    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玉玲(2009)。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台北:印刻。
    鄭子瑜(2009)。私領域中的行動女性:從語藝觀點看川端康城的小說。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旺霖(2008)。轉山---邊境流浪者。台北:遠流。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蘭(2003)。蘇蘭老師的語文領域「閱讀電影」。網站網址:
    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
    蘇蘭(2009)。[家庭電影院] 2009.10.17。台北:人間福報。
    英文資料
    Ellis(2007).Telling Secrets,Revealing Lives-Relational Ethics in Research With Intimate Others. Qualitative Inquiry,2007;13;3.
    Grassman,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sen & Poselethwaite (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Pinar, W. F. & Reynolds, W. M. & Slattery, P. & Taubman, P. M(1995).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張華等譯 ,理解課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