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巍譯
Chanh, Wei-Yi
論文名稱: 明末清初上海耶穌會住院的運作─以《敬一堂誌》為中心
JingYiTangzhi-The operation of Jesuit shanghai parish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指導教授: 李毓中
Lee, Yu-Chung
口試委員: 古偉瀛
Ku, Wei-Ying
陳慧宏
Chen, Hu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耶穌會傳教士教堂
外文關鍵詞: Jesuit, Parish, Missiona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明末清初以來,上海就一直是興盛的天主教傳教區,在傳教史當中佔有相當的地位。藉由《敬一堂誌》的記錄,可以瞭解到上海敬一堂教堂從崇禎到康熙年間的種種建設與發展,尤其在參照《拜客訓示》後,我們也可以瞭解整個耶穌會院在當時的種種空間規劃與配置。此外,從《敬一堂誌》的記錄,可知上海地區的傳教士如何經營整個敬一堂堂區,藉由在房地產的買賣、一些買賣事件的記錄,歸納出傳教士透過一定程度的經濟實力,已經在地方社會上建立穩固的人際網絡,使天主教在地方社會上遇到難關時,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克服。


    Since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Shanghai has been a prosperous Catholic parish, which occupies a considerable position in missionary history. With the record of "Jing Yi Tang Zhi",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nghai church ” Jing Yi Tang” in Chongzhen to Kangxi dynasty. In particular referencing “bai ke xun shi”, w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Jesuits church how to build and arrange. In addition, from the "Jing Yi Tang Zhi" records, we can see how the missionaries in Shanghai to operate the whole parish, by the sale of real estate, some of the records of business events. The missionary get certain degree of economic strength, then establish a solid network of local people. So that when the parish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there is enough the social resources to overcome.

    前言 研究動機----------------------------------------------------------------------------------1 研究回顧----------------------------------------------------------------------------------6 研究方法----------------------------------------------------------------------------------13 章節架構----------------------------------------------------------------------------------15 第一章 史料的年代及契合--------------------------------------------16 第一節 《一本中文書》、〈會所規定〉的年代問題-------------------------16 第二節 史料內容上的契合問題---------------------------------------------------22 第二章 耶穌會住院的空間與管理-----------------------------------25 第一節 潘國光與敬一堂的創建----------------------------------------------------25 第二節 敬一堂的內部空間與使用-------------------------------------------------29 第三節 與住院內僕人的關係 ------------------------------------------------------47 小結 ---------------------------------------------------------------------------------------51 第三章 耶穌會住院的經營----------------------------------------------64 第一節 墓地、房屋與田地的買賣--------------------------------------------------64 第二節 敬一堂的田租收入------------------------------------------------------------71 第三節 敬一堂的銀兩收入------------------------------------------------------------77 小結-------------------------------------------------------------------------------------------82 第四章 傳教士的人際關係----------------------------------------------83 第一節 與徐光啟家族的互動 -------------------------------------------------------83 第二節 與地方百姓的糾紛------------------------------------------------------------92 第三節 送禮指南─官與民的分別----------------------------------------------------95 小結-------------------------------------------------------------------------------------------101 第五章 教會在地方社會的扎根:「善會」組織------------------103 第一節 「善會」組織的中國脈絡問題 ------------------------------------------103 第二節 上海地區的善會組織 -------------------------------------------------------107 小結-------------------------------------------------------------------------------------------129 結論------------------------------------------------------------------------------131

    參考書目
    史料
    高濂,﹝明﹞《遵生八箋》,明萬曆刻本。
    謝肇淛,﹝萬曆﹞《五雜俎》,明萬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
    李文耀修、葉承纂,﹝乾隆﹞《上海縣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王韜,﹝光緒﹞,《瀛濡雜志》,清光緒元年刻本。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利瑪竇(Matteo Ricci)著;劉俊餘,王玉川,羅漁譯,《利瑪竇全集》,臺北:光啟文化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利瑪竇(Matteo Ricci)著;文錚譯,梅歐金校,《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1989。
    笑笑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91。
    李漁,《十二樓》,台北:三民書局,1998。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编,耿昇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河南:大象出版社,2001。
    嚴嘉樂(Karel Slavíček)著,叢林譯《中國來信》,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
    鄭安德編,《明末清初耶穌會思想文獻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2003。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
    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徐光啟行略》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十二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531-555。
    蘇霖(Joseph Suarez S.J.Lusitanus),《聖母領報會規》,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頁213-251。
    馮秉正(Moyriac de Mailla),《聖體仁愛會經規條》,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頁283-386。
    無名氏,《聖體會規》,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頁253-281。
    無名氏,《敬一堂誌(抄本A)》,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王仁芳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第十三冊,臺北:利氏學社,2013。頁493-618。
    無名氏,《敬一堂誌(抄本B)》,收於鐘鳴旦(Sta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王仁芳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第十三冊,臺北:利氏學社,2013。頁1-143。
    無名氏,《拜客訓示(Instruction pour les visites de madarins)》, AHPTSJ, Caja 101, China (II), N. 33(Lg.1042.14).
    無名氏,《一本中文書(Un libro en chino)》,AHPTSJ,Caja 100, China (I), N. 6 (Lg.1202.1) .
    沈德符著,《萬曆野獲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殷鐸澤(Prospero Intercetta)著,《耶穌會例》,收於鐘鳴旦(Standaert N.)、杜鼎克(Ad Dudink)、王仁芳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第二十二冊,臺北:利氏學社,2013。頁117-216。
    高一志(Alfonso Vagnoni)著,《齊家西學》,崇禎絳州景教堂本,收於張西平、任大援、[義]馬西尼(Federico Masini)、[義]裴佐寧(Ambrogio M. Piazzoni)主編,《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2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頁1-282。
    Paul Pelliot、Tokio Takata著,郭可譯,《梵諦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上海:中華書局,2006。

    近人著作
    徐宗澤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中華書局,1949。
    方豪,〈明末清初旅華西人與士大夫之晉接〉,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三十九卷第五號(重慶:商務印書館),32年3月。後收入《方豪六十自訂稿》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69),頁255-272。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平:中華書局,1988。
    劉敦楨撰,《中國住宅概說》,台北:明文,1981。
    王慶余,〈利瑪竇攜物考〉,《中外關係史論叢》,北京,1985。
    邱仲麟,〈明代北京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第三期(台北:1994),頁28-42。
    費賴之(Louis Pfister)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黃一農,〈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臺北:1996),頁1-39
    黃一農,〈南明永曆朝廷與天主教〉,《中梵外交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2,頁79-118;亦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頁230-254。
    黃一農,〈從韓霖《鐸書》試探明末天主教在山西的發展〉,《清華學報》,新34卷第1期(新竹:2004),頁67-102。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愛德華‧卡伊丹斯基(Edward Kajdański)著,張振輝譯,《中國的使臣卜彌格》,河南:大象出版社,2001。
    湯開建,〈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會傳教經費之來源〉,《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北京:2001),頁73-87。
    湯開建,〈敬天愛人:天儒混雜的晚明仁會〉,收於氏著,《明清天主教史論稿二編─聖教在中土》上冊(澳門大學:2014.3),頁222-258。
    鐘鳴旦 (Standaert N.) 著;聖學研究中心譯,《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格里‧馬丁(Gerry Martin)著,管可穠譯,《玻璃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哈特曼 (Hartmann, Peter C.) 著,谷裕譯,《耶穌會簡史》,北京:宗教文化,2003。
    戚印平,《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戚印平,《遠東耶穌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
    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岡本さえ〈《拜客問答》—近世中國和歐洲傳教士之間自由對話之特色〉,《東西交流史的新局: 以基督宗教為中心》頁315-324,未出版。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2005。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陳恒、梅義徵譯,《利瑪竇的記憶之宮: 當西方遇到東方》,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4(台北:2006.12),頁73-143。
    宋浩傑編,《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徐光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2006。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4(台北:2006.12),頁1-14。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17.4(台北:2006.12),頁217-25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2007。
    連玲玲,〈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台北:2006.12),頁255-282。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紀天主教在江南的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0。
    高華士,趙殿紅譯,劉益民審校,《清初耶穌會士魯日滿-常熟賬本及靈修筆記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柏里安 (Brockey, Liam Mathew)著,陳玉芳譯,《東遊記:耶穌會在華傳教史1579-1724》,澳門:澳門大學,2014。
    喬治.鄧恩(George H . Dunne)著; 余三樂、石蓉譯《巨人的一代》,臺北:光啟文化出版社,2008。
    黃文樹,〈高一志及其「齊家西學」第一卷述評〉,刊於《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8期(花蓮:2009),頁88-121。
    張鎧著,《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
    張鎧,〈評《拜客訓示》:一部耶穌會實施「適應」策略的「秘笈」〉,《季風亞洲期刊》第一卷第一期(新竹:2015.10),頁113-131。
    夏伯嘉著,向紅豔、李春園譯,董少新校對,《利瑪竇:紫禁城裡的耶穌會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肖清和著,〈禮物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適應策略〉,刊於《東岳論叢》第三十四卷第三期(濟南:2013.3),頁81-94。
    高龍攀(Aug. M. Colombel, S.J.)著,周士良譯,《江南傳教史》,新北:輔大書坊,2013。
    陳慧宏,〈利瑪竇研究的過往及思考:兼論幾本新著及利瑪竇史料〉(《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0卷第1期(台北:2013.6),頁261-297。
    李慶,〈利瑪竇《拜客問答》及其流變考〉,收入趙克生編,《第三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2015,頁193-203。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1997。
    榮振華(Joseph Dehergne)著,《1552-1800年在華耶穌會士列傳》,Roma: Institutum Historicum(羅馬耶穌會研究所);Paris: S.I, Letouzey&Ane(巴黎拉杜宰和阿奈出版社), 1973。收入熱拉爾‧穆賽(Gérard Moussay)、布里吉特‧阿帕烏(Brigitte Appavou)編,耿昇譯,《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桂林:廣西師範,2010。
    蔣竹山,〈從日記看日常生活史研究-《有泰駐藏日記》為例〉,收於氏著《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頁137-169。
    王申,〈家學天主教化:明清時期西方齊家學在中國的傳播—以《齊家西學》為中心〉,發表於第七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12月,未出版。
    Paul Fu-Mien, Yang, S. J., “The Portugueses Chinese Dictionary of Ruggieri and Matteo Ricci: an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in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rbana, Ill.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1。
    Albert, Chan SJ,”The first encoun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mutual encounter of East and West, 1492-1992, Tokyo : Renaissance Institute, 1992, pp. 65-80。
    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Brockey, Liam Matthew, Journey to the East :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Gómez, García, Dolores, María. Memoria de unos libros: la biblioteca de los jesuitas expulsados del Colegio de Albacete. Albacete: Instituto de Estudios Albacetenses,2001.
    Wu, Huiyi. “Language Training and Circul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Mission by 1700: A Case Study of the Personal Notebook of J.-F. Foucquet, S.J.(Borgia Latino 523, Biblioteca Vaticana),” i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eds.),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Scheut Fathers and 20th Century. Unveiling Some Less Known Sources, Sounds and Pictures. KU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2015, pp. 193-21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