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宛樞 Lin, Wan-shu |
---|---|
論文名稱: |
同志家庭權之論述、保障與界限: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版民法修正草案》為中心 Discourse, Protection, and Extent of Right of LGBT People to Family: in the Analysis of the Draft Amendments to Taiwan Civil Code by TAPCPR |
指導教授: |
林昀嫺
Lin, Yun-hsien |
口試委員: |
沈秀華
Shen, Hsiu-hua 王曉丹 Wang, Hsiao-t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權 、同性婚姻 、婚姻自由 、生育自由 、宰制論 、同志運動 、性別平等 |
外文關鍵詞: | right to family, same-sex marriage, right to marriage, reproductive autonomy, LGBT right movement, the dominance approach, gender equa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台灣同志運動於九○年代發軔以來,倡議同性婚姻、同性伴侶共同收養子女合法化的聲浪漸次提高,除了社會運動與生活實踐之外,同志族群亦開始積極以法律變革的方式爭取「成家」之權益;其中,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起草之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份修正草案不僅擬使同性婚姻合法,亦在婚姻之外另設伴侶與多人家屬二種法律上身分關係,對我國身分法提出了全新且重大的制度變革,值得注意。
我國法律體系中是否承認與保障「家庭權」、其權利內涵究竟為何、此項權利是否得合憲受到限制,都將影響同志如何依法成家、所成的「家」形貌為何。本研究除採法釋義學與案例分析兩種法學研究方式,探討現行法規、過往判解、以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盟版民法修正草案中「家庭權」的指涉內容以外,亦採用法律與社會學之研究分析方法,借用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MacKinnon)的宰制論探討立法者、司法者、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及其他同志運動者對於「家庭權」之想像及其論述背後隱蘊的社會權力結構,期能探索出台灣同志家庭權實現的可能性與具體途徑。
在沿著現行法制脈絡爬梳的過程中,本研究雖然找到家庭權於我國憲法與身分法制中的保障基礎和制度,卻也同時發現,異性戀父權仍然以傳統倫常文化為名,祟附於我國法制之中,並將同志族群排除於家庭權的保障之外。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承繼了台灣同志運動將近二十年來的運動經驗與動員力量,在公佈其所擬定的民法修正草案以後,迄今不斷積極進行法案倡議和宣導。在分析其運動論述與草案條文以後,本研究發現草案中建立起的同志家庭圖像是一幅去性化並且相當重視契約和登記制度等法律操作技術的家庭藍圖,並且,在與其他法規相互交錯之下,此份草案雖然能夠很大程度上賦與了同志族群合法「成家」的權利,但是完全剝除性別、重視法律書面規範的草案也可能對於部份相對弱勢的同志與非同志們造成影響,使其所受到的異性戀父權壓迫更加沉重。透過麥金儂的理論觀點觀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提出的民法修正草案以後,本研究也試著讓兩者進行對話,發現若欲藉著此一修法草案達到麥金儂的實質平等理想,去性化與強調法律技術或許並非必要,但是深入體察現下實際存在於社會之中的家庭形貌再將其理論化、法制化,可能會是更加有效的策略。
LGBT right movement has been activated in Taiwan since 1990s, and the advocacy for right to family for LGBT people has been promoted since. Both the discourses of the movement and of the advocacy have thrived as magnificent nowadays. In 2011, the Taiwan Alliance to Promote Civil Partnership Rights (TAPCPR) published their earliest version of amendment to the Parts of Family and of Succession of Taiwan Civil Code. It was probably the first wave in which legal movement is adopted into LGBT right movement in Taiwan, and it should be a significant project to study in both jurisprudence and sociology.
This research has conducted analysis upo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s which relates to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to family, the development of and discourse from TAPCPR, and the amendment by TAPCPR. Moreover, “the dominance approach” developed by Catharine A. MacKinnon is chosen as a theoretical tool in this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legal effect of amendment to Taiwan Civil Code by TAPCPR.
In this research, supports for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family have been found in som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to Constitu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 Civil Code. Yet heterosexual and patriarchal hegemony also haunts in those mentioned legislations, and it thus made the LGBT people legally excluded from being granted the right to family. To earn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right to family for LGBT people, TAPCPR has then published the amendment to Taiwan Civil Code, which is drafted by the member of TAPCPR, in order to modify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legislation to familial relationships. And thi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amendment is made around an image of de-sexualized and norm-emphasized family, which could do potential harm and oppression to those who are disadvantaged socially or economically, no matter if they are LGBT or not. Along the dominance approach by MacKinnon, this research has done an investigation into and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mendment by TAPCPR.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si amendment would be making progress for this long fight for right to family, yet more empirical study or census to those existing families in this society would help bring steadier protection to the right to family in this amendment.
專書
1. 王玉波(1998),《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商務印書館。
2. 王雅各(1999),《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
3.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2010),《當我們同在一家──給想生小孩的女同志》,台北:女書文化。
4.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聯合策劃主編(2011),《我的違章家庭》,台北:女書文化。
5.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6.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書局。
7.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1),《大法官,不給說法!》,台北:新學林。
8.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2011),《親屬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修訂十版。
9. 張娟芬(2011),《姐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時報出版。(該書於1998年由聯合文學出版,2011年重新出版。)
10. 張娟芬、許佑生等著,莊慧秋(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 1990-2001,台北市:心靈工坊。
11.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2007),《親屬法》,台北:自刊。
12. 蘇永欽(2006),〈我國憲法中的家庭〉,《部門憲法》,台北:元照。
13.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 權力 國家》,台北:巨流。
14.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15. Conrad, Ryan & Nair, Yasmin (2011), Against Equality: Queer Critiques of Gay Marriage, Against Equality Press.
16. Eskridge, Jr., William N. (1996), The Case for Same-Sex Marri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7. Eskridge, Jr., William N. (2002), Equality Practice: Civil Unions and the Future of Gay Rights, New York: Routledge.
18. Eskridge, Jr., William N. (2002), Gaylaw: Challenging the Apartheid of the Closet, 2nd ed,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Fineman, Martha, Jackson, Jack E., & Romero Adam P. (2009), Feminist and Queer Legal Theory: Intimate Encounters,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 Hutchins, Loraine & Kaahumanu, Lani(著),陳錦華(譯)(2007),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台北:商周。
21.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7),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2.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9),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96), Only Word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 MacKinnon, Catharine A. (2003), Sex Equality: Lesbian and Gay Rights,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期刊論文
1. 王曉丹,〈從法社會學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卷1期,頁52-53(2007年7月)。
2. 卡維波,〈多元家庭的喜訊:單親家庭增加中〉,《性別教育通訊》,4期(1998年12月)。
3. 李立如,〈法不入家門?家事法演變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原財經法學》,10期(2003年6月)。
4. 李立如,〈女性主義法學與親屬法的發展:法律是否也有性別傾向?〉,《司法改革雜誌》,63期(2006年11月)。
5. 李立如,〈親屬法變革與法院功能之轉型〉,《台大法學論叢》,41卷4期,頁1664(2012年12月)。
6. 李沃實,〈同性婚者在我國身分法中應有之地位〉,《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4期(2008年4月)。
7. 李震山,〈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6期(2004年7月)。
8. 李震山,〈既有「家庭權」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之挑戰──以「同性結婚」與「同性伴侶」為中心〉,《司法改革雜誌》,60期(2006年2月)。
9. 吳煜宗,〈同性戀者的結婚自由〉,《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9月)。
10. 吳嘉苓,〈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期(2002年3月)。
11. 邱文聰,〈從「人工生殖法」的適用主體談生育自由的雙面性格〉,《法令月刊》,58卷8期(2007年8月)。
12. 林更盛,〈論性別歧視與母性歧視之禁止─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勞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74期(2001年7月)。
13. 林昀嫺,〈論未成年人收養的國際趨勢與我國法制〉,《台灣國際法季刊》,5卷,1期(2008年3月)。
14. 紅水鮮、紀小尾、但糖饃,〈小小酷兒百科〉,《島嶼邊緣》,10期(1994年1月)。
15. 施慧玲,〈論我國家庭法之發展與研究──一個家庭法律社會學的觀點〉,《政大法學評論》,63期(2000年6月)。
16. 施慧玲,〈民法親屬編之理想家庭圖像──從建構制度保障到寬容多元價值?〉,《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2007年9月)。
17. 郭書琴,從「伴侶」到「父母」論身分法規範重心之轉變--兼評96年度養聲字第81號裁定,成大法學,20期(2010年8月)。
18. 陳昭如,〈權利、法律改革與本土婦運──以台灣離婚權的發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62期(1999年12月)。
19. 陳昭如,〈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9期(2010年12月)。
20. 陳昭如,〈交叉路口與樓上樓下─反歧視法中的交錯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89期(2011年2月)。
21. 陳昭如,〈Catharine A. MacKinnon:宰制論女性主義法學的開創者〉,《婦研縱橫》,98期(2013年4月)。
22. 陳美伶,〈同性戀問題對傳統身分法之衝擊〉,《月旦法學雜誌》,30期(1997年11月)。
23. 陳錦華,〈網路同運分析:同志在網路空間的集結與對外抗爭〉,《文化研究月報》,20期(2002年10月)。
24. 徐振雄,〈菲尼斯對於「同性婚姻」之道德論辯及其權利語言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77期(2004年2月)。
25. 徐慧怡,〈美國法上同性家庭與子女監護權研究〉,《台北大學法學論叢》,47期(2000年12月)。
26. 莊景同,〈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我和我朋友」的故事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應用心理研究》,13期(2002年6月)。
27. 黃毓秀,〈《囍宴》.妖怪.認同論述〉,《島嶼邊緣》,9期(1993年10月)。
28. 許耀明,〈「家」的解構與重構:從法國、德國、比利時與歐盟層次新近法制談「異性婚姻」外之其他共同生活關係〉,《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5期(2006年12月)。
29. 許耀明,〈歐盟關於結婚權與組成家庭權之保障:從歐洲人權法院與歐洲法院相關案例談起〉,《歐美研究》,38卷4期(2008年12月)。
30. 張人傑,〈情慾叢結與身體政治──從斷袖、同性戀到酷兒〉,《月旦法學》,30期(1997年11月)。
31. 傅美惠,〈論美國同性戀與平等保護 – 兼論我國同性戀人權保障之發展〉,《中正法學集刊》,16期(2004年7月)。
32. 悲筆,〈誰來終結婚姻?〉,《島嶼邊緣》,14期(1995年9月)。
33. 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年5月)。
34. 鄧學仁,事實上夫妻之定位及其衍生之法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0期(2005年3月)。
35. 廖元豪,〈同性婚姻受憲法保障嗎?〉,《月旦法學教室》,70期(2008年8月)。
36. 劉靜怡,〈同性戀者之憲法平等權保障──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Romer v. Evans判決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30期(1997年11月)。
37. 蔡維音,〈論家庭之制度保障──評釋字第五○二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63期(2000年8月)。
38. 戴瑀如,〈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107期(2004年4月)。
39. 簡至潔,〈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1卷3期(2012年12月)。
40.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1998年6月)。
41. 羅敬堯,〈《ㄈㄨˇ ㄇㄛ》過後,來點《擁抱》:九○年代臺灣同志音樂中的主體形構、空間性與性別操演〉,《文化研究月報》,16期(2002年6月)。
42. 顧燕翎,〈女人和國家認同〉,《島嶼邊緣》,9期(1993年10月)。
43. Lin, Yun-Hsien, Lesbian Parenting in Taiwan: Legal Issue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14 APLPJ 1. (2013)
44. MacKinnon, Catharine A., Reflections on Sex Equality under Law, 100 YALE L.J. 1281. (1991)
45. Massie, Ann MacLean, Regulating Choice: A Constitutional Law Response to Professor John A. Robertson’s Children of Choice, 52 WASH. & LEE L. REV. 135, 137-138 (1995).
46. Monique Wittig(著),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9期(1993年10月)。
47. Robertson, John A., Embryos, Families, and Procreative Liberty: The Legal Structure of the New Reproduction, 59 S. CAL. L. REV. 939, 958-962. (1986)
學位論文
1. 王峻彬(2009),我國同志家庭組成權法制化之研究─兼美國同性伴侶判決之評析─,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何思瑩(2008),酷兒再生產:女同志的親職實作、生殖科技使用與情感認同,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惠珊(2008),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李慈穎(2007),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實芳(2008),百年對對,只恨看不見:台灣法律夾縫下的女女親密關係,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孝穎(2010),同志收養未成年子女之研究-理論基礎與政策方向-,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林佳儀(2012),論婚姻之憲法保障內涵-以同性婚姻為探討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於佑寧(2005),美國同性戀爭取婚姻權之法律基礎研究─由美國法院判例探討同性戀婚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洪屏芬(2009),從同姓不婚與同性不婚看婚姻法制上的遞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洪慈翊(2007),從憲法基本權與性別研究觀點探討台灣的同志婚姻,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韋含(2008),平等保障下的同性親密關係—論「同志」作為「嫌疑分類」的局限性,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琦紘(2008),《論家庭之憲法意義與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畢業論文。
13. 張宏誠(1999),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之憲法基礎,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游蕙榕(2011),論同性婚姻與組成家庭之可能性-由性別研究觀點出發,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秉琛(2009),同志伴侶及其婚姻家庭權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程建壬(1998),《社會運動的法制化──以「反雛妓運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羅士翔(2010),《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台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