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經偉
Chang, Ching Wei
論文名稱: 從品味到口味:新香料引起的「辣味革命」
From Taste to Flavor, A "Spicy Revolution" Started by New Spices
指導教授: 李毓中
Lee, Yu Chung
口試委員: 巫仁恕
余舜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美洲農作物辣椒園林食療飲食特色
外文關鍵詞: American Crops, Chili Pepper, Chinese Garden, Diet Therapy, Local Cuisin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原產地為中南美洲的辛辣植物-辣椒,今日已是一種相當普及的辣味佐料,尤其是在亞洲。不過,在歐洲船隻將辣椒傳入東亞地區之前,該地早已有胡椒、花椒、茱萸子等被廣泛使用的各種辛香料。然而,姍姍來遲的辣椒,最終仍取代了這些老牌調味料的地位,彷彿是一場「辣味革命」。

    辣椒的各項生物性,以及近代東亞的各種文化,兩者之間所迸出的歷史火花,正是本文所欲呈現的內容。從辣椒的鮮紅外貌如何打入明清士人的園林、到辣椒的勁辣味覺被廣泛用於食療、最後辣椒成為東亞某些國度的特色料理中必備之物,都是本文將探討的議題。


    Chili pepper origin in America is already a common spice in whole world today, especially in Asia.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spices like pepper or ginger in Eastern Asia before the coming of European ships. Yet chili pepper still wins a throne, as a "spicy revolution".

    The crush between biological features of chili pepper and Eastern Asian cultures is this the main report of the article, like the red color of chili pepper and Early-modern Chinese gardens, the spicy taste and diet therapy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how chili pepper becomes necessary in some local cuisine.

    第壹章:緒論…………………………………………………………………………5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5 第二節:研究回顧………………………………………………………………… 7 第三節:內容大綱………………………………………………………………… 8 第四節: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預期結果……………………………………………………………… 10 第貳章:辣椒入亞……………………………………………………………………12 第一節:辣椒此物…………………………………………………………………12 第二節:辣椒入亞之道……………………………………………………………14 第三節:辣椒與歐洲人的辛香品味………………………………………………18 第四節:小結………………………………………………………………………20 第参章:辣椒入目……………………………………………………………………21 第一節:辣椒的早期漢文記述……………………………………………………21 第二節:辣椒與園林文化…………………………………………………………22 第三節:辣椒走出園林之因………………………………………………………24 第四節:小結………………………………………………………………………26 第肆章:辣椒入口……………………………………………………………………28 第一節:「最辣」之物………………………………………………………………28 第二節:中醫傳統中的「辣」……………………………………………………30 第三節:推廣辣椒的食療…………………………………………………………34 第四節:小結………………………………………………………………………41 第伍章:辣椒入心……………………………………………………………………43 第一節:革命的終點:吃辣國度…………………………………………………43 第二節:推廣辣椒的想像:蜀、湘、黔等………………………………………45 第三節:壓抑辣椒的想像:台灣與日本…………………………………………51 第四節:小結………………………………………………………………………55 結論 ……………………………………………………………………………… 56 參考書目…………………………………………………………………………… 60

    史料文獻
    (一)中國
    1. 「西漢」司馬遷,《史記》,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3. 「東漢」劉熙,《釋名》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
    4.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5.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6. 「隋」蕭吉,《五行大義》,收入《續百子全書‧第十八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7. 「唐」孫思邈,《藥王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8.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9. 「明」徐謙,《仁端錄》,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0.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明」宋濂,《篇海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 「明」沈周,《石田雜記》,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1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14. 「明」韓浚,《嘉定縣志》,收入《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15. 「明」李東陽,〈東莊記〉,收入《蘇州歷代名園記・蘇州園林重修記》,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16. 「明」屠隆,〈小輞川記略記〉,收入《蘇州園林歷代文鈔》,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17.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18. 「明」高濂,《遵生八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
    19. 「明」湯顯祖,《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2000。
    20. 「明」毛晉,《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
    21. 「明」槐鼎,《樂府遏雲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 「明」湯顯祖,《牡丹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23. 「明」陳繼儒,《致富奇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
    24.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 「明」顧炎武著《日知錄集釋》,上海:國學整理社,1936。
    26. 「清」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
    27. 「清」蔣超,《峨嵋山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28.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北京:中華書局,1985。
    29. 「清」陳淏子,《花鏡》,北京:中華書局,1963。
    30.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31. 「清」康善述,《陽春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32. 「清」趙世安,《仁和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33. 「清」袁枚,初志英編譯,《隨園食單》,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34. 「清」周裕,《從征緬甸日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
    35. 「清」金鉷,《廣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6.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
    37.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38. 「清」莊成,《安溪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39. 「清」薛紹元,《臺灣通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40. 「清」任啓運,《禮記章句》,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41. 「清」鄂爾泰,《貴州通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
    42. 「清」鄂爾泰,《授時通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3.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4. 「清」童嶽薦,《調鼎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
    45. 「清」曾懿,《中饋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46.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47. 「清」郭麐,《樗園銷夏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8. 「清」吳省欽,《白華前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49. 「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0. 「清」桂馥,《札樸》,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51. 「清」張問陶,〈鄧尉山莊記〉,收入《蘇州歷代名園記・蘇州園林重修記》,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52. 「清」薩英額,《吉林外記》,臺北:華文書局,1969。
    53. 「清」丁宜曾,《救荒簡易書》,上海:上海古籍序,1995。
    54. 「清」吳振棫,《花宜館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5. 「清」慶桂《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56. 「清」杞盧主人,《時務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7. 「清」鄒漢勛,《斅藝齋詩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8. 「清」張之洞等總纂,《順天府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59. 「清」楊鞏,《中外農學合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0. 「清」王闓運,《湘綺樓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1. 「清」徐心余,《蜀游聞見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2. 「清」許起,《珊瑚舌雕談初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3. 「民國」沈宗元,《中國養生說輯覽》,收入《中國傳統養生學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64. 「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65. 「民國」周詢,《芙蓉話舊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6. 「民國」林孔翼輯,《成都竹詩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二)各國
    1. 丁若鏞,《牧民心書》,漢城:玄岩社,1972。
    2. 李瀷,《星湖僿說》,漢城:民族文化推進委員會,1966。
    3.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收入《韓國文集叢刊》,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2000。
    4. 山田俊雄校注,《庭訓往來》,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
    5. 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圖會》,重慶:西南師範大學人民出版社,2013。
    6.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7. 江樹生主譯,《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
    8. Cristóbal Colón著,孫家堃譯,《哥倫布航海日記》,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9. Edgar Snow著,董樂山譯,《紅星照耀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10. 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近人論著
    (一)專書
    1.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2. 根阿盛,〈滯留五十年〉,《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臺北:山海文化雜誌,2010。
    3.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4. 康培德,〈近世初期墨西哥與臺灣的農業發展〉,《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5.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3。
    6. 劉益昌編,《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7.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8. 國立臺灣博物館,《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9. 鐵米娜葳依,《泰雅賽德克族人食物及其典故(一)》,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10. 山田憲太郎,《日本香料史》,京都:同朋舍,1979。
    11. 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京都:同朋舍,1979。
    12. 石毛直道,《日本的餐桌》,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13. 宮崎正勝,《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14. Bourdieu, Pierre. Practical Rea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a).
    15. Carolyn Korsmeyer著,吳瓊、葉勤、張雷譯,《味覺-食物與哲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
    16. Fryde, Natalie. Ein mittelalterlicher deutscher Großunternehmer: Terricus Teutonicus de Colonia in England, 1217-1247. (Stuttgart: Steiner, 1997).
    17. 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與廖月娟譯,《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18. Mendes Ferrao, Jose E.著,張永春與曹晉峰譯,《植物的旅程與葡國航海大發現》,澳門:澳門基金會,紀念葡萄牙發現事業澳門地區委員會,2000。
    19. Miller, Innes. The Spice Trade of the Roman Empire 29 B.C.-A.D. 641. (Oxford: Clarendon P., 1969).
    20. Poivres, Pierre. Oeuvres complettes de P. Poivre. (Paris: Fuchs, 1797).
    21. Tomber, Roberta. Indo-Roman Trade: From Pots to Pepper, (London: Duckworth, 2008).
    22. 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7。
    23. Vapuel, Elisabeth. Gewürze. Acht kulturhistorische Porträts. (München: Deutsches Museum, 2002).

    (二)期刊資料
    1. 文思理(Mintz, S.),〈傳播、離散與融合:中國飲食方式的演進〉,《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頁1-12。
    2.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127-186。
    3. 王寶卿,王思明,〈花生的傳入、傳播及其影響研究〉,《中國農史》,1(南京: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2005),頁35-44。
    4. 成善漢,賀申魁,陳文斌,吳艷閣,〈不同基因型辣椒的辣椒素含量測定和辣度級別分析〉,《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1(海口:海南大學,2009),頁38-42。
    5. 朱玲莉,〈論日本江戶時代的文化教育消費〉,《消費經濟》,24:6(長沙:消費經濟雜誌社編輯部,2008),頁57-61。
    6. 辻本雅史,〈日本近世「教育社會」成立論.敘說〉,《台大日本語文研究》,26(臺北: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13),頁157-181。
    7.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頁1-59。
    8. 巫仁恕,〈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飲食文化》,2:2(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6),頁45-95。
    9. 巫仁恕,〈從生產性到觀賞性?明清蘇州園林型態的再思考〉,《復旦史學集刊》3(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頁263-287。
    10. 肖永芝,李春梅,黃齊霞,〈朝鮮藥學古籍《本草精華》解要〉,《時珍國醫國藥》,22:4(黃石:時珍國醫國藥雜誌編輯部,2011),頁1030-1031。
    11. 李玉尚,楊雨茜,〈蕃薯、玉米與清初以來四川的鉤蟲病〉,《科學與管理》,33:6(濟南:山東省科學院,2013),頁33-51。
    12. 李潤強,〈清代進士的時空分佈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1(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頁62-68。
    13.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1(臺北:思與言雜誌社,2006),頁5-47。
    14. 吳松弟,〈宋代以來四川的人群變遷與辛味調料的改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0:1(開封:河南大學,2010),頁91-94。
    15.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收於《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卷(香港:大公報,1978),頁673-731。
    16. 何雙全,蔣樹森,〈明清時期甘肅茶馬互市與茶馬古道〉,《絲綢之路》,2(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11),頁5-6。
    17. 孟浩,王麗萍,王鑫,馬躍,〈辣椒耐低溫弱光的研究進展〉,《北方園藝》,5(瀋陽:遼寧農科院蔬菜研究所,2007),頁55-57。
    18. 胡文華,〈中朝圖書交流探微〉,《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3(延吉:延邊大學,2010),頁104-108。
    19. 姚繼榮,李英華,〈順治年間的茶馬互市與民族關係〉,《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5:4(西寧: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頁127-131。
    20. 姚繼榮,李英華,〈康熙、雍正年間的茶馬互市與民族關係〉,《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6:2(西寧: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頁57-61。
    21. 徐永平,王黎,金禮吉,李曉宇,〈辣椒素的研究和應用〉,《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5:2(大連:大連教育學院,2009),頁65-69。
    22. 張琴,譚婷婷,彭燕,〈辣椒素對內臟痛覺過敏的影響及其機制〉,《世界華人消化雜誌》,16:34(太原:太原消化病研治中心,2008),頁3884-3889。
    23.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台灣菜」〉,《臺灣史研究》,15: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139-186。
    24. 曾品滄,〈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1(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13),頁113-156。
    25. 曹玲,〈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古今農業》,3(南京: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2005),頁79-88。
    26. 張箭,〈論美洲花生、葵花的傳播和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農業考古》,1(南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04),頁85-91。
    27. 張翔里,〈神秘的中國西羌絲綢之路〉,《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2(汶川: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6),頁4-7。
    28. 張學亮,〈明代茶馬貿易與邊政探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學術期刊社,2005),頁75-80。
    29. 張藝凡、朱宏斌,〈辣椒傳入中國的地域文化影響〉,《農業考古》,1(南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13),頁221-224。
    30. 蔣慕東、王思明,〈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中國農史》,2(南京: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2005),頁17-27。
    31. Arjun Appadurai, “How t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Cookbooks in Contemporary Indi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3-24.
    32. Ashraf, Jaweed, “Portuguese Sources and New World plant Introductions in India”, Indo-Portuguese Encounters, (New Delhi: Ind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2006), pp.86-140.
    33. Marcy Norton, “Conquest of Chocolate”, Magazine of History: Atlantic World, (Bloomington: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2004), pp.14-17.

    (三)學位論文
    1. 陳元朋,〈舉箸常如服藥 ——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電子資料庫:
    1. 中研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2. 中國基本古籍庫。
    3. 中國方志庫。
    4. 中國類書庫。
    5.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6.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