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泳鴛 Liu Yung-Yuan |
---|---|
論文名稱: |
饒平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Raoping Hakka Chinese Narrative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饒平客家語 、客家說唱 、客家山歌 、客家童謠 、客家創作歌曲 |
外文關鍵詞: | Raoping Hakka Chinese, Hakka Chinese narrative, Hakka Chinese folk song, Hakka Chinese nursery rhymes, Hakka Chinese popular song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客家語有不同的腔調,有說四縣、海陸腔者,也有行大埔、饒平、詔安等其他地區腔調者,語調多變,系統龐雜。相對於四縣客家聲腔,饒平客家的說唱音樂顯得極為潛藏而不彰。筆者身為饒平客家人,對饒平的音樂現象抱持高度興趣,投身田野,從大陸到台灣,展開蒐集與整理饒平客家說唱音樂,其內容包括饒平客家山歌、饒平客家童謠及饒平客家創作歌曲。
本論文的撰寫,首章為緒論,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介紹台灣饒平客家人的遷徙及分布,並進行客家研究相關文獻的探討。第三章描述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調查法、比較研究法、語音描述法。第四章是饒平客家說唱音樂研究,探究饒平客家說唱音樂和饒平客家說唱音樂的分類、形式及分析,並以平板山歌《望子成龍》為例,作四縣腔、海陸腔、饒平腔的比較分析,。第五章為結論,描述饒平客家說唱音樂的特色並提出結語。有關饒平客家說唱音樂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間可供研究,期盼藉由此文,能夠拋磚引玉,希冀學者們重視饒平客家音樂的探討與研究。
ABSTRACT
Hakka Chinese is a dialect spoken in part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This dialect encompasses many various sub-dialects, including Sisian, Hailu, Tapu, Raoping and Zhaoan Hakka Chinese. These differ by their accents, placing emphases on different syllables. Compared to the number of speakers of other sub-dialects, Raoping Hakka has comparatively less, and hence the musical development of its peoples is also comparatively limited. In this thesis, a few musical works in Raoping Hakka Chinese have been collected, including folk songs, nursery rhymes and popular songs.
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draw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musical achievement of the Hakka people who speak the Raoping sub-dialect. The spread and migration of Raoping Hakka speaking people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will be discussed as it is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music. Research methods used for this thesis include field studies, contras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methods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on musical forms in Raoping Hakka Chinese is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the categorization and study of the styles of the musical works of Raoping Hakka Chinese. The Ping Ban folksong – Mong Zi Shin Liong (Hoping the Son Can Be Successful) will be the one that is analyzed. My research compares various versions of this song as sung in Sisian, Hailu and Raoping Hakka Chinese. It is hoped that further studies on the music forms in Raoping Hakka will be engaged in the future to promote and preserve this unique aspect of Hakka Chinese culture.
參考文獻
一、書籍類(依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一)饒平研究專書
鄧開頌、余思偉(1993)。客家人在饒平。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
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4)。饒平縣志。韶關市:廣東人民。
詹伯慧、劉陶天、張百城、張勇、許時烺、詹順之、許金招、鄧開頌
﹝2003)。
饒平客家話。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澳門環球文化傳播。
鄧正賢、鄧文治編(2004)。2004饒平客家文化研習營全記錄。新竹:新
竹縣饒平客家文化協會。
范揚焄主編(2004)。台灣饒平客話第一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范揚焄主編(2004)。台灣饒平客話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徐貴榮(2005)。台灣饒平客話。台北市:五南。
范揚焄主編(2006)。台灣饒平客話第三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范揚焄主編(2006)。台灣饒平客話第四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二)客家研究專書
羅翽雲、羅香林(1984)。客家話附錄客家源流考。台北市:台灣文藝。雨青
(1988)。
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
羅肇錦(1990)。講客話。台北市:臺原。
陳運棟(1991)。客家人。台北:東門。
關屋牧譯(1991)。高木桂藏著。HAKKAハッカ客家。台北:關屋牧。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書局。
楊時逢(1992)。台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肇錦(1993)。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市:臺原。
楊國鑫(1993)。台灣的饒平客家人,頁121至149。台灣客家。台北:唐
山。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
林浩(1996)。藤村久雄(日文譯)。客家の原像。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江運貴(1996)。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陳運棟(1998)。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臺原。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群族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彭啟原(2002)。台灣客庄影像。南投:台灣省政府。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市:五南。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4)。客語發音學。台北市:五南。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台北:全威創意媒體。
(三)說唱音樂研究專書
朱自清(1958)。中國歌謠。台北:世界。
楊兆禎(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
沈信一譯(1976)。中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譯自Bruno Nettl著
Theory and Methods of Ethnomusicology。台北:書評書目。
羅香林(1977)。粵東之風。台北:東方文化。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台北:台灣中華。
胡泉雄(1981)。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台北:育英。
楊兆禎(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
羅碧霞(1983)。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台北:百科。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
羅碧霞(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
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1廣東兒歌。台北:渤海堂文化。
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2廣東民歌。台北:渤海堂文化。
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3廣東情歌(一)。台北:渤海堂文化。
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4廣東情歌(二)。台北:渤海堂文化。
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51福建。台北:渤海堂文化。
楊兆禎(1994)。客家山歌。台北:理科。
馮輝岳(1994)。客家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
鄧榮坤(1995)。客家歌謠與俚語。台北:武陵。
徐運德(1996)。客家童謠集。苗栗:中原週刊社。
劉鈞章(1997)。苗栗客家山歌賞析。苗栗市:苗縣文化。
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輯(1998)。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市:苗縣文化。
馮輝岳(1999)。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
李學勤編(2001)。毛亨注;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風‧下》。台
北:台灣古籍
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
北:眾文圖書。
黃榮洛(2002)。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鄭榮興(2004)。台灣客家音樂。台北:晨星。
徐亞湘計畫主持、范揚坤協同主持、陳怡君撰稿(2004)。賴碧霞客家山歌專
輯研究及影音保存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楊寶蓮(2006)。台灣客語說唱。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四)調查研究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
查研究。黃河研究主持人。台北:客委會。
上華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陳輝逢研究主持人。九十三年
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客委會。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3)。楊文山研究主持人。九十二年度台
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客委會。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楊文山研究主持人。全國客家
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客委會。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梁世武研究主持人。九十三年度台
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客委會。
(五)其他
廖慶萱(1975)。修辭學。台北:三民。
鍾孝上(1982)。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台灣文藝。
劉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1988)。彭城堂劉氏大宗譜。
錢乃榮主編、鄧守信策劃(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揚康劉氏修譜理事會(2004)。揚康劉氏祖譜。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台北:允晨。
鍾榮富(2007)。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五南。
二、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1.饒平論文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邱心怡(2007)。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客家、說唱音樂論文
楊佈光(1982)。客家民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竹碧華(1991)。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
士論文。
方美琪(1992)。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
古旻陞(1992)。台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碩士論文。
曾瑞媛(1993)。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
劉新圓(2000)。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台灣大學音
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坤秀(2004)。桃竹苗客家山歌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張嘉文(2004)。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台北
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寶蓮(2004)。台灣客家說唱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彭靖純(2006)。竹東地區客家山歌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1.饒平期刊論文
詹伯慧(1992)。饒平上饒客家話語言特點說略。中國語文研究,10。
徐貴榮(2003)。桃園饒平客家的來源與分佈調查。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
中央大學客語研究中心。
徐貴榮(2004)。台灣饒平客家話調查及其語言接觸現象。台灣語言教學
與研究期刊,6。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教育研究所。
許時烺(2005)。台灣饒平客家人。客家,178。
鄧文治(2005)。我的廣東饒平客家尋根記。客家,178。
林伯殷(2005)。新竹縣芎林鄉饒平客家話。新竹文獻,23。
林保煙(2006)。客家話裡的饒平話。新竹文獻,26。
林賢峰(2006)。六家饒平客語變調介紹。新竹文獻,26。
劉泳鴛(2007)。饒平客家說唱音樂初探。2007饒平客家語言與文化研討
會,77-90。饒平客家文化協會。
2.客家期刊論文
吳中杰(1995)。曹逢甫、蔡美惠編。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台灣客家
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古國順(1995)。曹逢甫、蔡美惠編。客家歌謠的本質與語言藝術。台灣
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陳運棟(2001)。從文學觀點看客家。莫渝主編。苗栗文獻,改版季刊
(3)。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3.說唱音樂期刊論文
明立國(1982)。民歌概念之分析。民俗曲藝。18、19、21。台北:財團
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謝俊逢(1990)。客家山歌研究書目--從1927到1990的文獻回顧。客家雜
誌。6(29)。
古國順(1995)。客家歌謠的本質與語言藝術。曹逢甫、蔡美惠編。台灣
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竹碧華(1998)。台灣北部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復興崗學報,63。
謝俊逢(2000)。從客家傳承音樂看客家人。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
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圖南(2001)。談山歌中聲調與曲調的關係。國民教育,41(3)。
陳菊芬(2005)。廣東客家山歌特點初探。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6(7)。
4.西文期刊論文
Cohen. Myron L. 1968,“ The Hakka or Guest People :Dialect
as a Sociocultural Variable in Southeastern China”.
Ethnohistory, Summer68,Vol. 15 Issue 3, p. 237-292.
Roy-Sole. Monique 2002,Guest people .Canadian Geographic,
Jul/ Aug,Vol.122 Issue 4, p.13.
三、工具書
楊正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1998)。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台灣書
店。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中國音樂詞典。台北:丹青圖書。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台北:涂春景。
古國順、葉鍵得、何石松(1998)。新竹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新竹:新竹
縣政府。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四、網路資料
新竹縣饒平客家聚落分佈圖。2007年4月15日,取自新竹縣饒平文化協會,
http://www.ngiaupin.org.tw/FAQ.aspx
饒平童謠。2007年4月15日,取自新竹縣饒平客家文化協會。
http://www.ngiaupin.org.tw/Nurseryrhyme.aspx
臺灣四大族群分布圖。2007年5月6日, 取自客委會,
http://www.hakka.gov.tw/ct.asp?
xItem=6918&CtNode=518&mp=298&ps=
葛洛夫音樂百科。2008年01月11日, 取自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shared/views/article.html?
from=search&session_search_id=1136074153&hitnum=16&
section=music.4314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