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玟蒨
Chen,Wen-Chien
論文名稱: 愛的創傷與修復:《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電影研究
Trauma and Reparation of Love: A Study on the Film ‘Memories of Matsuko’
指導教授: 高榮禧
Kao, Jung-Hsi
口試委員: 余季音
Yu, Chi-Ying
劉永晧
Liu, Yung-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阿德勒心理學原生家庭童年
外文關鍵詞: ‘Memories of Matsuko’, Alfred Adler, Psychology, original family, childhood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作為電影研究文本。與此之中探討原生家庭之結構對個體發展與情感的影響。

    電影中繪聲繪影的世界,時而是在投射生命可能將面臨的際遇,而透過影像與故事背景的安排,觀者得以反思其中所關注的課題。近幾年來,社會逐漸對心理發展與探究更加重視。「原生家庭」則成了個體追溯、理解自我時所需領略的軌跡。彷彿肌膚與心無可避免的將烙印上「家」的影子,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往後的人生。因此許多時候,人所追尋的情感和渴望成為的模樣,或許可以從某段過往記憶中有跡可循。以小說改編的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為例,松子的童年因有個體弱多病的妹妹,以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的關愛不僅在妹妹身上,本屬於她的親子陪伴也總是缺席。最終,她選擇離開原生環境與家庭。而向來渴望能被愛所擁戴的她,從此之後即使遍體鱗傷也都不忘找尋愛的真諦,與自身能被認可的價值。

    中島哲也將山田宗樹的小說改編並以電影呈現後,不僅將動畫美學及歌舞元素參與其中,更以童話氛圍營造出松子荒唐卻亦感慨的生命旅程。從中也以蒙太奇、多位旁白的拍攝手法重新組織故事軸線。筆者將以阿德勒作為電影中分析的心理學及理論基礎,除了加以梳理松子的性格與生命旅程外,亦以此探討松子與原生家庭及愛情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透過心理學的基礎,筆者能理解家庭與個體不可分割的影響,以及理解自我、修復童年的重要性。雖然時間無法復返,卻能經由認識自己進而對生命做出改變。


    This thesis takes ‘Memories of Matsuko’ as the subject of film research,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about original family 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s.

    The world depicted in the film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ossible dilemmas faced in life, presented through dramatic imagery and narrative arrangements. Viewers could be drawn to the themes highlighted in the film. In recent years, society has increasingly valued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family” has become a trajectory that individuals need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It seems that the shadow of “home” inevitably imprints on the skin and heart, affecting future life. Therefore, many times, the emotions, and desires that people pursue may be traced back to some memories. Taking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Memories of Matsuko’ as an example, Matsuko’s childhood was overshadowed by her sickly sister, resulting in her father's love being focused on her sister, and the parental companionship that should have been hers was always absent. Ultimately, she chose to leave her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Despite being scarred, she never forgets to seek the true meaning of love and the value of being recognized.

    Tetsuya Nakashima adapted Muneki Yamada’s novel into a film,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animation aesthetics and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creating a fantastical atmosphere that portrays Matsuko’s absurd yet poignant life journey.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montage and multiple narrators, the storylines are restructured. This study will use th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film, examining Matsuko’s personality and life journey,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tsuko and her original family and romantic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 researchers can understand the inseparabl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and healing childhood wounds. While time cannot be reversed, it is possible to make changes in life by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neself.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內在小孩--------------------------------------------------------15 1.1 陽光小孩與陰鬱小孩 1.2 松子的內在小孩 第二節 阿德勒心理學——克服與重生------------------------------------------20 2.1 阿德勒的生平 2.2 阿德勒的心理學與早期記憶 2.3 童年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愛與存在的詮釋---------------------------------------------------29 3.1 佛洛姆論愛與存在 3.2 現代性中的愛情 第四節 日本家庭結構下的女性----------------------------------------------37 4.1 社會分工與個體價值 4.2 男性優越與女性自卑 4.3 厭女情結 第五節 歌舞電影中的魅力與渲染力-------------------------------------------44 5.1 音樂劇與歌舞電影的差異 5.2《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當中的音樂劇呈現 第三章 電影文本敘述 第一節 導演中島哲也生平-------------------------------------------------51 第二節 故事概要及主要角色-----------------------------------------------53 2.1 松子的一生 2.2 其他角色與松子的情感關係 第三節 電影中的象徵物與敘事----------------------------------------------67 3.1 關於雨的意向 3.2 特定物件的敘事手法 第四節 敘事策略及作品一般風格--------------------------------------------79 第四章 記憶中的童年 第一節 關於記憶--------------------------------------------------------82 第二節 童年對成長的重要性------------------------------------------------87 第三節 手足順序--------------------------------------------------------91 第四節 父母親於兒女生命之影響--------------------------------------------95 4.1 情感忽視與十二種類型的父母 4.2 父母親給子女的印象 4.3 阿德勒論性格的本質 4.4 童話對兒童的影響 第五節 創傷與修復-----------------------------------------------------114 5.1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5.2 愛與和解 第五章 結論----------------------------------------------------------125 參考文獻-------------------------------------------------------------128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家醇、庄淑婕譯;Stephen A. Mitchell 著,《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 情》,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
    王倩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臺北:海鴿文化, 2021。
    王榮輝譯,史蒂芬妮・史塔爾,《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臺北:時報出版, 2023,十七刷。
    王詩溢譯,喬尼絲・韋布等著,《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朱惠英、陳俊元、利美萱譯,朱惠英審閱導讀,奧德麗・普內特著《孤兒,從榮 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臺北:心靈工坊,2022。
    李青霞譯;阿弗雷德・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臺北:華志文化,2016。
    吳妍儀譯;羅伯特・摩爾/道格拉斯・吉列特著《男人的四個原型》,新北:橡實文化,2021。
    吳就君譯,維琴尼亞・薩體爾著,《家庭如何塑造人》,新北:張老師文化,1998。
    林芳玫著,《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1996。
    林為正譯,Sidney W. Mintz,《吃》,臺北:巨思出版,1996。
    徐曉珮譯,彼得・列文,《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走出創傷記憶,讓過往傷痛撥雲見日,不再反覆糾纏》,臺北:采實文化,2024。
    區立遠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認識人性》,臺北:商周出版,2017。
    梁永安譯,埃里希・佛洛姆著,《愛的藝術》,新北:木馬文化出版,2021。
    梁永安譯,Erich Fromm 著,《存在的藝術: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實踐生活的藝術,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新北:木馬文化,2014。
    張佳棻譯,鍾妮斯・韋伯(Jonice Webb)著,《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接受?》,新北:橡實文化,2022。
    啟思療癒小組編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克服與重生: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不完美人生指引》,香港九龍灣:啟思出版,2019。
    莊博安著,《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臺北:遠流出版,2020。
    黃孟嬌等譯,Alfred Adler, Heinz L. Ansbacher, Rowena R. Ansbacher 著,《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17。
    黃宛瑜譯,伊娃.易洛斯著,《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新北:聯經出版,2019。
    楊士堤譯,上野千鶴子著,《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新北:聯合文學,2015。
    楊國樞著,《親子關係與教化》,苗栗:桂冠出版,1995。
    楊家昌譯,野田俊作著,《阿德勒談心理 4:賦予勇氣的方法》,板橋:楓書坊文化,2017。
    楊詠婷譯,岸見一郎,《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新北:方舟文化,2019。
    鄧伯宸譯,Robert A. Johnson,《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2020。
    劉俐譯;G. Betton 著,《電影美學》,臺北:遠流,1990。
    劉俐譯,G. Betton,《電影美學》,臺北:遠流,1990 年。
    劉燁等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自卑情結——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讓阿德勒來拯救》,臺北:崧燁文化,2022。
    廖卓成,《兒童文學——批判導論》,臺北五南出版,2018。
    盧娜譯,亞弗瑞德・阿德勒著,《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的不朽鉅作》,臺北:人本自然文化出版,2014。

    中文期刊論文
    王泳貴,〈阿德勒學派的理論及其在遊戲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第 184 期》, 2001。
    王玉妃,《阿德勒取向之非行少年早期記憶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 研究所論文,2008。
    王儀瑄,《運用音畫圖探討美國當代歌舞類型電影敘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 學系碩士論文,2020。
    何素花,〈台灣婦人界的「婦人の書架專欄」與婦女教育〉,《淡江史學 32 期》, 2020。
    肖灑,黃曼著,〈墮落還是回歸?——「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性的倫理困 境及其倫理解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4 卷第 6 期, 2017。
    林世媛,〈以阿德勒學派解析電影「心中的小星星」之輔導策略〉,《諮商與輔 導》,第 342 期,2014。
    林文隆著,《弗洛伊德人性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林玉嬋、陳郁方、鄭雅雯,〈難以言喻的兒童性創傷與重建幸福療癒之路〉,《諮 商與輔導 451 期》,2023。
    邱珍琬,〈大學生知覺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與影響〉,《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 期刊第十卷第一期》,2014。
    邱珍琬,〈大學生眼中的父親形象——以一次焦點團體討論為例〉,《教育與社會 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 6 期》,2004。
    邱銘章,〈記憶與記憶障礙〉《臺灣神經學雜誌》(Vol16.No4),頁 244,2007。
    許碧芳,《William Glasser 現實治療為核心之教育主張》,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2005。
    許舒棠,《走出童年創傷:省思與育療》,台北市立大學,2022。
    陳思怡著,《淺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2019。
    陳志軒,〈速食愛情:泡麵的情感地理學〉,《文化研究雙頁報》,141 期,2013。
    陳彥任,《從電影敘事中看見父權「再現」: 以日本電影【今天的吉良同學】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學術論文,2019。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 25 卷 4 期》,1996。
    黃淑珍著,〈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42 卷 3 期,2006。
    黃敬淳,《色彩與音樂共感覺之研究探討 —以迪士尼動畫《魔法滿屋》為例》,靜宜大學,2023。 黃柏嘉,《生活型態與父育知覺、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6。
    黃瑞褀,〈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臺灣社會學刊》,第 19 期三月,1996。
    游美惠著,〈厭女〉,《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8 期,2012。
    游惠瑜,《關懷是一種德性嗎?——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與當代關懷倫理學》,德性倫理學的詮釋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06,醒吾技術學院。
    傅欣婷著,《女人的美麗與哀愁——當代日本電影厭女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6。
    劉思筠著,《析論〈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聲與影》,成功大學藝術碩士論文,2018。
    劉永晧,〈雨落在電影—分析蔡明亮《不散》中雨的變貌〉,《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 卷 2 期,2010。
    劉致毅,《阿德勒社會興趣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學術論文,2015。
    詹欣怡,《戀愛中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3。
    趙婕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主題及女性主義,四川: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外國語學院,2014。
    趙揚,《中國當代電影之「厭女」現象分析:量表建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論文,2016。 鄭婉敏,〈訊息處理模式取向的學習研究對教學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六期,1998。
    鄭詩怡,〈重新擁抱內在小孩-以完形治療理論觀點〉,《諮商與輔導》,379 期,2017。
    鄭威鵬,《性別話語的協商:中國當代婦女研究對女性主義話語的接受與建構》,香港:嶺南大學,2007。
    鄭慈蓉,〈父親在子女生命中的角色與影響〉,《諮商與輔導》,308 期,2011。
    操磊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男性價值的缺失對女性的悲劇性影響〉,《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14 卷,第 2 期,2015。

    外文文獻
    Adler, Alfred.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1.
    Firestone, S.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Bantam, 1970, p. 129.
    Fromm, Erich. The Art of Loving, 1956.
    Johnson, Robert A. 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1983. Punnett, Audrey. The Orphan, 2014.
    Santayana G. The Life of Reason Vol. 1: Reason in Common Sense. London Constable,
    London, 1905.
    Satir, Virginia. The New People making, 1994.

    網路資料
    從心出發,了解心理健康為何重要: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17760319DAB664F&sms=0D9C3FAA1367281C&s=D3F455EE7F8F2EFC,2023.1.5 檢索。

    The link between Developmental Trauma and Complex PTSD:https://izabellang.co.uk/resources-articles-mental-health/trauma-therapy-psychologist,檢索日期, 2023.1.5。

    Those Who Forget Their History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https://www.amjmed.com/article/S0002-9343(10)00398-0/abstract,檢索日期 2024.7.1。

    Good reads:https://www.goodreads.com/quotes/6592630-the-world-breaks-everyone- and-afterward-many-are-strong-at ,檢索日期 2024.7.1。

    人類記憶與腦電波的研究:https://sites.google.com/site/humanlearningmemory1/ren- lei-ji-yi-de-shi-jian-xiang-guan-nao-dian-wei-yan-jiu,檢索日期 2024.3.25。

    中島哲也的維基百科條目:https://zh.m.wikipedia.org/zh-tw/中島哲也,檢索時間2022.12.28。

    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知道風俗泡泡浴的歷史嗎:
    https://www.facebook.com/uselessjpinfo/posts,檢索日期 2024.3.5。

    教育百科:內隱記憶、外顯記憶: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內隱記憶
    (implicit_memory)外顯記憶(explicit_memory)&search=內隱記憶
    (implicit_memory)外顯記憶(explicit_memory),檢索日期 2024.3.25。

    女兒的自信,關鍵在父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3205,檢索日期 2024.5.10。

    心理創傷修復三部曲 重新定義自我,重獲心靈自由: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8129,檢索日期 2023.4.21。

    2 萬青年使用免費諮商、7 千高風險者轉介醫療!心理健康如何成為普世人權?: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393,檢索日期:2024.4.25。

    他們是不是討厭我?:心裡有煩惱怎麼辦?請阿德勒老師幫幫忙: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05926,檢索日期 2024.5.8。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維基百科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tw/令人討 厭的松子的一生_(電影),檢索日期 2023.1.4。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15 週年紀念文章:https://news.agentm.tw/164855/令人 討厭的松子一生-15-週年-中島哲也-中谷美紀/,檢索日期 2024.3.6。

    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推薦的阿德勒心理學叢書
    https://www.tsap.org.tw/knowledge/48-adler-psychology-books-and-self-help- books/adler-and-other-european-and-american-scholars/66-inferiority-complex- your-predicament-you-decide-cognitive-and-lifestyle.html,檢索日期 2023.1.5。

    生活風格在教育百科中的意涵: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 生活風格(life_style)&search=生活風格(life_style),檢索日期 2023.1.8。

    別再讓童年的創傷纏著你!如何照顧內在小孩並促進創傷癒合: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5463,檢索日期 2023.1.8。

    成年人心裡藏著五種失控的內在小孩: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161,檢索日期 2023.1.10。

    給自卑者的阿德勒心理學:就算過去很糟,你也能重新決定未來方向: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1806,檢索日期:2024.5.8

    臺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關於創傷: https://lightheart.org.tw/lightheartC/lightheartC-2F-103,檢索日期 2024.4.26。

    為什麼長大後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https://blog.hamibook.com.tw/書摘精 選/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檢索日期 2023.1.8。

    為何越是性別平等的社會,厭女越是強烈: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45/article/12279,檢索日期 2023.2.3。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https://jiandepsy.com/alfred-adler/,檢索日期 2024.6.25。

    創造「太陽之塔」的昭和男子:日本藝術家岡本太郎的狂放與哀愁: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6942128,檢索日期 2024.3.5。

    泡泡浴(性服務)的維基百科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泡泡浴_(性服務),檢索日期 2024.3.5。

    在愛上這個世界前,先喜歡自己」: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3076,檢索日期 2024.4.22。

    香港記者蕭嘉俊與中谷美紀訪談影片:https://youtu.be/hr1Ygjqf4oo,檢索日期2024.3.6。

    星之世界(星之夢音樂)的介紹:https://zh.moegirl.org.cn/zh-tw/星之世界(星之夢
    音樂),檢索日期 2024.3.8。

    香港記者蕭嘉俊與中谷美紀的訪談紀錄:https://youtu.be/hr1Ygjqf4oo,檢索日期2024.3.6。

    其實寶寶都記得,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5622,檢索日期2024.3.25。

    陳偉任醫師的心晴小站:https://chenweije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53.html,檢索日期 2024.6.25。

    21 世紀の日本社会に 救世主イエスが降臨するなら,堀間善憲:
    https://note.com/brave_zinnia300/n/nfff51a3b2c31,檢索日期:2024.4.25

    親子天下-從 4 種教養模式,了解自己可能成為什麼類型的父母: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750,檢索日期:2024.5.11。

    女人迷-我很好、沒事、別擔心:你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嗎: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216,檢索日期 2024.6.20。

    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官方網站: http://blog.roodo.com/matsuko/archives/2438762.html,檢索日期 2022.9.15。

    《腦筋急轉彎》維基百科條目:https://zh.m.wikipedia.org/zh-tw/腦筋急轉彎_(電 影),檢索日期 2023.2.1。

    《樂來樂愛你》https://zh.wikipedia.org/zh-tw/樂來越愛你,2024.3.10 檢索。

    維基百科 CG(Computer-generated):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CG 動畫,檢
    索日期 2024.5.8。

    萬國博覽會的官方網站:https://taiyounotou-expo70.jp/tc/about/#appearance,檢索日
    期 2024.3.5。

    寧可獨處,也不願親近你迴避型依附者的背後,往往藏著渴望愛又怕受傷的孩子:
    https://hopeseeds.i-talk.tw/Articles/4-20,檢索日期 2024.7.1。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https://www.tsap.org.tw/knowledge-base/databank/319-adler-
    life-story.html,檢索日期 2024.6.25。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的相關資訊:https://www.tsap.org.tw/knowledge/48-adler-
    psychology-books-and-self-help-books/adler-and-other-european-and-american- scholars.htm,檢索日期 2024.5.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