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擬從作者意識的角度,界立張大春小說中的作者意識為「諷喻主體」,藉此說明張大春小說本身的種種現象、特殊的寫作風格、以及諷喻主體對張大春小說的幫助與不可避免的限制;最後提出「諷喻主體之後」與「重造中國精神」兩者的關連,以此突破與創建作為持續觀察張大春小說的切入面向之一。
因此,本論文先行界定諷刺相關術語的用法,並提出「諷喻主體」一詞作為張大春小說特色的具體指稱,並以小說作為實證,指出此一主體不懷好意、高人一等、自疑疑人的寫作姿態,以及此姿態背後悲涼、絕望的世界觀,以諷喻主體的觀察加以解釋積極入世的諷刺家與消極宿命論者相互的辯證與張力。並且在小說之外,以時代、文學、人生經驗等歷史因素做為旁證,求使諷喻主體更加立體。最後提出無法擺脫的諷喻主體在「人生小說化」、「偽知識」兩個議題的衝擊下,必須解決的小說創作問題。
參考書目
張大春文本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1993.09,初版為1980.05)。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1981.09)。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2002.06,初版為1986.06)。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1986.06)。
——《時間軸》(台北:時報,1986.07)。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2000.03,初版為1988.06)。
——《歡喜賊》(台北:皇冠,1989.03)。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90.03,初版為1989.09)。
——《病變》(台北:時報,1990.02)。
——《化身博士》(台北:皇冠,1991.02)。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05)。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1992.08)。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08)。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11)。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2008.10新版)。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09)。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03)。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09)。
——《小說稗類•卷一》(台北:聯合文學,1998.03)。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08)。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08)。
——《城邦暴力團》(台北:時報,1999-2000)。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05)。
——《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2004.11)。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06)。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2005.08)。
——《戰夏陽》(台北:印刻,2006.03)。
——《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2007.10)。
——《富貴窯》,(台北:時報,2009.03)。
中文文學文本(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1993.09)。
——《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1994.02)。
王鼎鈞,《文學江湖》(台北:爾雅,2009.03.10)。
王培五口述,高惠宇、劉臺平整理,《十字架上的校長》(台北:文經,1999.01)。
司馬中原,《荒原》(台北:皇冠,1973.03)。
朱西甯,《將軍與我》(台北:洪範,1980.02)。
——《蛇》(台北:大地,1986.01)。
——《鐵漿》(台北:三三,1989.07)。
——《冶金者》(台北:晨鐘,1972.04)。
宋澤萊,《廢墟台灣》(台北:前衛,1985.05)。
陳紀瀅,《荻村傳》(台北:皇冠,1985.09)。
現文出版社,《現代文學》1-20冊,(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精讀本》(北京:中國華僑,2002.10)。
中文研究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淼,《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亞洲,1969)。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ま與八ま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09)。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06)。
——《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10)。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08)。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2008.02)。
王佳煌,《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2005.06)。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01)。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12)。
沈俊翔,《九ま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台南市圖書館,2005.12)。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05)。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2005.05)。
林耀德,《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1993.02)。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03)。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評論》(台北:幼獅,1978.12)。
——《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1997.02)。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06)。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05)。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2009.0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06)。
張晴文,《遊戲•互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1997.08)。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01)。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經,2001.03)。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0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2000.10)。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080.04)。
彭孟堯,《知識論》(台北:三民,2009.0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鄔昆如,《希臘哲學》(台北:五南,2001.09)。
趙之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07)。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06)。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8.06)。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10)。
劉春城,《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1992.07)。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北京:三聯,1994.10)。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1.11)。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1985.0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戰後一九七ま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06)。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顧忠華,《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1992.03)。
中文編著(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文藝協會主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05)。
白先勇等,《現文因緣》(台北:現文,1991.12)。
王德威等,《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討論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2003.05)。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01)。
林耀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05)。
林炫沛編譯,《基因和遺傳》(台北:光復,1996.02)。
李喬、高天生編,《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7.03)。
季季編,《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03)。
——《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8.07)。
季季等編,《紙上風雲高信疆》(台北:大塊,2009.08)。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06)。
——《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06)。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04)。
黃鈴華主編,《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06)。
□弦主編,《突破與驚喜——聯合報一至四屆小說獎簡介》(台北:聯合報,1979)。
楊澤主編,《從四ま年代到九ま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11)。
趙之悌編選,《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06)。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合著,〈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2006.09)。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台北:爾雅,1977.06)。
黎活仁主編,《台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12)。
熊思音、蕭宏欣主編,《外國音樂曲名辭典》(台北:名山,1987.07)。
外文譯著(按原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Arendt, Hannah(漢娜•鄂蘭)著,鄧伯宸譯,《黑暗時代群像》(台北:立緒,2006.11)。
Bal, Mieke(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聚焦〉《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04)。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巴赫汀)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哈伯雷研究》(河北:河北教育,1998.06)。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2004.04)。
Booth, Wayne(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9.01)。
Borges, Jorge Luis(波赫士)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台北:商務,2002.03)。
Bell, Michael著,張寶源譯,《原始主義》(台北:黎明,1973.05)。
Calinescu, Matei(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2003.04)。
Derrida, Jacques(雅克•德里達)著,《馬克斯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08)。
Fanon, Frantz(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04)。
Foucault, Michel(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4.09)。
Forster, Edward Morgan(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01)。
Frye, Northrop(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1999.04)。
Freud, Sigmund(佛洛依德)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知書房,2000.06)。
Gay, Peter(彼得•蓋伊)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台北:立緒,2009.12)
Genette, G□rard(熱內特)著,王文融譯,《敘述話語與新敘述話語》(北京:社會科學,1990.11)。
——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2003.01)。
——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
Highet, Gilbert(吉爾伯特•哈特)著,萬書元、江寧康譯,《諷刺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05)。
Huizinga, Johan(赫伊津哈)著,何道寬譯,《遊戲的人》(廣州:花城,2007.09)。
Jameson, Fredric(詹明信)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1994)。
James, Henry(亨利•詹姆斯),方馨、秦羽合譯,《碧廬冤孽》(香港:今日世界,1963.06)。
James, Henry(亨利•詹姆斯),吳潛誠等譯,《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說選》(台北:桂冠,2000.02)。
Jauss, Hans Robert(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1997.11)。
Poulet, Georges(喬治•布萊)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03)。
Kafka, Franz(卡夫卡)著,韓瑞祥等譯,《卡夫卡小說全集》(北京:人民文學,2003.08)。
Kierkegaard, S□ren Aabye(齊克果)著,湯晨溪譯,《論反諷概念——以蘇格拉底為主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12)。
M□rquez, Gabriel Garcia(馬奎斯)著,楊耐冬譯,馬奎斯小說傑作集(台北:志文,2004.10)。
Muecke, Douglas Colin著,顏鋃淵譯,《反諷》(台北:黎明文化,1973.05)。
Mcqueen, John著,董崇選譯,《談寓言》(台北:黎明文化,1973.05)。
Mendelson, Edward(艾德華•曼德森)著,林曉芳譯,《最重要的事》(台北:木馬,2008.01)。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著,劉崎譯,《上帝之死》(台北:志文,1968.01)。
——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2001.08)。
Plato(柏拉圖)著,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台北:聯經,1980.01)。
Pollard, Arthur(波拉德)著,董崇選譯,《何謂諷刺》(台北:黎明文化,1973.05)。
Schorske, Carl Emil(卡爾•休斯克)著,《世紀末的維也納》(台北:麥田,2002.12)。
Said, Edward(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8.09)。
——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立緒,2009.10)。
——彭懷棟譯,《音樂的極境》(台北:太陽社,2010.01)。
Sontag, Susan(桑塔格)著,黃茗芬譯,《反詮釋》(台北:麥田,2008.12)。
Tatarkiewicz, Władysław(佛拉第斯勞•達達基茲)著,劉文潭譯,《西洋古代美學》(台北:聯經,1981.06)。
Waugh, Patricia(帕特里莎•渥厄)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01)。
White, Hayden(海登•懷特)著,《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2005)。
——《史元》(台北:麥田,1999.12)。
Wittgenstein, Ludwig(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台北:桂冠,1995.01)。
報紙期刊(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小說家與統治者——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國時報》,第35版(1996.04.08)。
王文綺,〈張大春:與全世界爭鋒〉,《成功雜誌》,第29期(1997.03),頁14-18。
王開平,〈想像本事——重建作家╱作品現場:張大春╱台北、龍潭〉,《聯合報》(19998.09.21),第41版。
成英姝,〈小說家的逃亡——張大春〉,《誠品好讀》,第7期(2001.02),頁57-59。
江中明,〈張大春,發出尋人啟事〉,《聯合報》,第14版(1999.07.31)。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第(1995.06),頁132-137。
李牧,〈新文學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ま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1984.03),頁144-161。
李明駿,〈歷史的糾結纏繞——讀張大春的小說時間軸〉,《當代》,第11期(1987.03),頁146-150。
李慧敏,〈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記錄〉,《中國時報》,第37版(2000.02.20)。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第80卷第4期(1988.10),頁46-51。
周棄子,〈腳踏實地說老實話:讀文學雜誌創刊號〉,《自由中國》(第十五卷第七期,1956.10),頁618。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第29期(1987.04),頁224-227。
林耀德,〈蘇非斯特的言語——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文訊》,第28期(1987.02),頁268-273。
——〈「宏志憂春」以及其他——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卮言〉,《文訊》,第38期(1988.10),頁174-178。
——〈如果張大春——導讀〈如果林秀雄〉〉,《台北評論》,第一期(1987.09),頁88-91。
林瑩秋,〈張大春為什麼向李登輝搖頭?〉,《商業周刊》,第500期(1997.06.23),頁54-56。
屈繼堯,〈向撒謊的信徒射標—張大春的政治文學〉,《遠見》(1996.06),頁148-151。
林保淳,〈鼠國的寓言——讀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光華》,第25卷8期(2000.08),頁116-119。
岳慧薇,〈張大春——一家四口的童話世界〉,《家庭》,第311期(2002.08),頁42-47。
姚一葦,〈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談牆、煙塵舊夢、何日君再來〉,《聯合報》(1984.09.17),第8版。
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06),頁117-135。
徐淑卿,〈張大春——你可以叫他小說導遊〉,《中國時報》(1998.03.19),第41版。
——〈張北海、張大春江湖續餘韻〉,《中國時報》(2000.09.07),〈開卷週報〉。
——〈張大春,告別青春期,告別螢光幕〉,《中國時報》(1996.09.19),第38版。
孫秀惠,〈張大春:這次小說真的死了嗎?〉,《遠見》,第152期(1999.02),頁128-129。
張大春,〈朱先生的性情•風範與終極目標〉,《聯合報》(1998.03.23),〈聯合副刊〉,第41版。
——〈被忘卻的記憶者:朱西甯的小說語言與知識企圖〉,《中國時報》(1998.03.26),第43版。
——〈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第4卷第12期《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2008.08),頁94-109。
——〈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2008.08),頁46-57。
——〈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台北:印刻,2008.8),頁76-93。
——〈從講古、聊天到祈禱〉,《聯合文學》,第14卷5期(1998.05),頁80。
——〈變形記〉,《中國時報》(1998.05.14),第43版。
張素貞,〈五ま年代小說管窺〉,《文訊》,第9期(1984.03)。
張輝誠,〈張大春 想我理想的讀者們〉,《聯合報》,2009.04.05,E2〈讀書人〉。
張步明,〈飢餓的回顧——訪張大春談飢餓〉,《生涯》,第8期(1987.05)
黃白雪,〈虛擬實境太遙遠,張大春顛覆e時代資訊觀〉,《新新聞週報》,第672期(2000.01.20),頁100-101。
黃鳳鈴,〈酷夏歷險——看張大春有沒有長獠牙〉,《明道文藝》,第270期(1998.09),頁137-143。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鏢靶〉,《風尚》,第137期(1998.05),頁15-21。
黃念欣,〈飄蕩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1996.11),頁54。
黃秋芳,〈變化的風景——張大春客串公寓導遊〉,《明道文藝》,第141期(1987.12),頁7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08),頁162-173。
——〈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03),頁150 -163。
——〈六ま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02),頁151-163。
陳映真,〈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第41版(1996.06.10)。
陳思和,〈張大春新武俠說部《城邦暴力團》 廟堂•江湖•知識分子〉,《聯合報》,(2000.12.04),〈讀書人周報〉。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事——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0期(2000.10),頁265-281。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1999.03),頁253-265。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02),頁140-150。
——〈飄蕩的少年遊魂——野孩子〉,《聯合報》(1996.09.09),第43版。
傅林統,〈漫談冒險小說〉,《研習資訊》,第11卷第3期(1994.6),頁66-69。
梁心愉,〈張大春談政治小說〉,《中央日報》(1996.04.10),第21版。
楊錦郁記錄整理,〈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第99期(2002.07),頁85-90。
楊雅雯,〈張大春的現代江湖行〉,《中央日報》(2000.02.31),第12版。
楊照,〈真理底層的鬧劇本性——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中國時報》(1998.12.29),第37版。
葉美瑤整理,〈時代考驗武俠,武俠創造時代——今之俠者座談會〉,《中國時報》(2000.10.27),人間副刊。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第140期(1996.06),頁100-103。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楞子——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80.09.28),第8版。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序〉,《現代文學》,第32期(1967.08),頁58。
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第687期(1986.11),頁24-27。
鄭瑜雯、梁玉芳,〈張大春寫古詩「教養我的讀者」〉,聯合報(2006.09.05),第A10版。
駱以軍,〈小說技法之大軍團式操演〉,《聯合報》(2000.02.14),第48版。
——,〈武林外史解讀秘籍:張大春答客問〉,《聯合報》(1999.07.24),第37版。
賴素鈴,〈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民生報》(1999.07.31),第7版。
——〈世紀之交加大價值斷裂〉,《民生報》(1999.02.01),第19版。
——〈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1998.09.24),第34版。
謝淑芬,〈現代新武俠——張大春文學的再突破〉,《光華》(2000.08)第25卷8期,頁120-124。
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第560期(1997.11.30),頁74-79。
——〈張大春向李登輝投了一顆文學炸彈〉,《新新聞》,第469期(1996.03.03),頁80-83。
鄺可怡,〈你是怎麼忘記的?——《野孩子》的野孩子世界〉,《讀書人》,第21期(1996.11),頁51-53。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第139期(1996.05),頁10-18。
——〈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第10卷第4期(1994.02),頁12-25。
顏元叔,〈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79.11.10),第12版。
顏健富,〈發現孩童與失去孩童——論魯迅對孩童屬性的建構〉,《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12),頁301-325。
羅任玲,〈臥底的飛鏢手——張大春的閱讀天地〉,《聯合報》(1997.05.19),第41版。
顧蕙倩,〈誰是武林新盟主?聽說書人張大春說《城邦暴力團》〉,《新觀念》,第137期(2000.03)。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耀德做文本觀察〉(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8)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台北:師大國文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高雄:中山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呂宗芬,〈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北市師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2002)。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
陳念祖,〈我國主要日報副刊之內容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正芳,〈臺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後經改寫增添出版為《魔幻寫實主義在台灣》(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修齊,〈研究台灣文學的史觀探討 --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的檢討〉(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陳怡臻,〈笑的力量——論王禎和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鬧劇書寫〉(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玟伶,〈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士品,〈張大春新聞小說及其文學主張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
彭倩文,〈核能四廠建廠爭議:一個社會學的分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歐婉貞,〈青少年小說研究∼以張大春與艾登•錢伯斯作品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劉淑貞,〈肉與字:九ま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戴華萱,〈台灣五ま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網路資料
〈張大春:我寫每本書都先假定一個理想讀者〉,新浪讀書網(2008.03.27)。網址: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8-03-27/1634232350.shtml
外文資料
Alex Preminger and T.V.F. Brogan, co-editors ; Frank J. Warnke, O.B. Hardison, Jr., and Earl Miner, associate editors.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93.
Bakhtin, M.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E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Austin: Texas UP, 1981.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 Ed.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Vern W. McGee. Austin: Texas UP, 1986.
Bhab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Burnet, John. Greek Philosophy: Thales to Plato,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50.
Chang, Ta-chun(張大春). Wild Kids: Two Novels about Growning Up. Trans. Michael Ber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0.
Chang, Sung-sheng Yvonne.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1993.
Foucault, Michel.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Pantheon Books, New York, 1980.
David Lodge, Mimesis and Diegesis in Modern Fiction. After Bakhtin. Routledge, New York, 1990.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 V7, Micropaedia Ready Reference, 15th Edition, Chicago,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