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芷凡
論文名稱: 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
指導教授: 邱貴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台灣原住民文學文化翻譯語言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是建構知識系統的重要部份,語言知識所指涉的範疇、行為模式,則是該族群與天地、神祇、人類文化對話的窗口。台灣原住民文學建構的歷程中,書寫除了成為一種發聲的可能,亦在文化建制、主體性建構脈絡下,形成循環的辯證關係。將此放於文學場域觀察,作品的語言運用和族群意識有複雜的關聯,使用漢語是為了確認發聲與接收的過程,建構與其他族群交流的文化符號系統,然而,回歸部落,母語運用建構了屬於原住民書寫文化的尊嚴。原漢兩種語言文化的認知,同時在作者創作過程中流動,原住民作家以母語情境思考,後以漢字表達;或是以漢語思考,衍生出不同層次的文化連結,可視為一種翻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一種跟意識形態緊密相連的複雜過程。

    本論文旨在從文化翻譯的角度思考台灣原住民文學,思索的基點在於文化並非維持恆常不變的狀態,相反地,流動的特質正是其生命動力的來源。以此觀察原住民文學,並非忽略原漢語言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以及原住民作家身為一個代言者所依恃的書寫位置,而將漢語書寫作品視為文化翻譯的實踐,也並非輕忽母語書寫以期回復祖先話語的想望。然而,恰恰是透過創作所伴隨的「翻譯」效應,使得不同地域與社會空間的族群有機會交流,同時帶來一個重新定義自己身份、重新審視自己變化的空間,作家以第一人稱敘述還原、澄清自身族群的面貌,試圖扭轉被污名化的歷史情境,以期深入文化脈絡的底蘊,藉此提升原住民文學的「質」。

    此外,在文化翻譯的論述下,原漢語言同時作為原住民作家書寫、再現的媒介,除了觀察意義與再現之間的辯證關係,語言的「宣示」與「溝通」效能更突顯原住民文學的歷史意義。當語言思維和身份認同、知識權力互為關聯,所關照的層面,牽涉到以語言作為純粹的表達工具,或以語言為文化觀、世界觀之載體,原住民文學的語言表現,在這兩個層面上衍生出繁複之面貌。以此思索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之作品,乃嘗試以另一種高度進行全新的思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原住民文學的定義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與討論 10 第四節 研究範疇 14 第五節 論文架構安排 16 第二章 語言介面與文化翻譯 第一節 文化的交會:文化翻譯相關問題討論 一、翻譯與文化翻譯 19 二、文化翻譯的角力 22 三、語言與文化翻譯 25 第二節 交會的文學風景:原住民漢語文學的歷史意義 一、文學中的原住民到原住民文學 27 二、從靜默到第一人稱書寫 30 三、文化翻譯的面向 33 第三節 「宣示」與「溝通」:原住民文學呈顯的語言觀 一、漢語溝通的效應 36 二、漢語的逆寫樣態 38 三、原漢語並置的處理 39 第三章 文化語境下的嘗試:夏曼.藍波安的原初書寫 第一節 波峰與波谷:夏曼.藍波安的創作背景與歷程 一、大島的夢與覺 45 二、小島的歸與民族之夢 46 三、離返之間 48 四、書寫與原初的知識 49 第二節 最美的境界:達悟海洋文化中的母語運用 一、母語與神話、書寫思維 51 二、母文化概念之詮釋 55 三、母語詞彙的多義與關聯 56 第三節 語境的交會:達悟語境下的漢語書寫 一、達悟文化思維與被動語法 59 二、達悟語境下的諺語、倒反語句 61 三、說故事的語言模式 63 第四節 從海浪的神話到記憶:語言美學與社會關係 一、語言景觀的討論 65 二、文體與敘述者聲音的思考 68 第四章 文化翻譯與再現:奧威尼.卡露斯盎民族誌式的語言思維 第一節 回歸山林的雲豹:奧威尼.卡露斯盎其人與作品 一、文明的衝撞與衝突 73 二、回歸舊好茶 (回歸 / 家的意義) 75 三、文化復振與創作 77 第二節 文本意義的延伸:魯凱母語的拆與解 一、民族誌式的母語紀錄 80 二、母語的拆與解釋 84 第三節 再現美感經驗:漢語翻譯的延意與文學性 一、說史者的語言藝術 87 二、文學的魯凱意象 90 三、翻譯的文學性 93 第四節 文字語言與再現的辯證 一、語言與文本解讀的辯證 97 二、文化翻譯與再現的政治 100 第五章 翻譯的政治:阿道.巴辣夫創作的「戲」與「繫」 第一節 道可道,非常道:阿道.巴辣夫的創作過程 一、遊走與放逐 105 二、回歸的契機:參與原舞者與劇團 107 三、書寫與樂舞的關係 109 第二節 聖俗意象的形塑:元語言與漢語音譯的展演 一、元語言的思考 111 二、漢語音譯、註解之文化層次 115 第三節 漢語書寫的關懷:文本的音樂性與能動性 一、「用筆來唱歌」 119 二、另一種躍動:標點符號的運用 121 三、漢語書寫的「戲」與「繫」 124 第四節 「差異」與「延意」:翻譯政治性的相關討論 一、從差異到延意 128 二、「逆向」翻譯的討論 130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文化翻譯與原住民文學 136 第二節 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証 138 第三節 反省與未來展望 141 參考書目 144

    論文參考書目
    (一) 原住民作家作品

    阿道•巴辣夫
    1991a <說哇之Amis>自立副刊 1991.1.22
    1992b <走吧,到曠野吃大餐>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台北:印刻出版社。
    1992c <好想「彌啁啁」啊,現在>收錄於張子樟、林宜澐主編《花蓮現代文學選:小說卷》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1992d <原住民,返家囉>、<卑南族的心靈之歌>、<懷念年祭開演>、<巴力哇歌斯:一代民歌作家>、<普悠馬姑娘:斯乃泱>收錄於《原舞者一個原住民舞團的成長紀錄》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3e <彌伊禮信的頭一天>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出版社。
    1993f <肛門說:我們才是愛幣力君啊!---給雅美勇士,在立法院>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出版社。
    1996g <Papokohan mo mihca’an 成了竹節的年>聯合報1996.2.22
    h <口傳>聯合報1996.4.24
    1998i <牽Ina的手>《人本教育札記》104卷。
    2003j <大洪水>劇本。(未出版)

    夏曼.藍波安
    1992a《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b《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
    1999c《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2d《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
    2002e《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清大人類所碩士論文)

    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1《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

    (二) 原住民論述書目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1993 <民間文學在創作文學中的運用—以原住民文學創作為例>《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0《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
    台北:里仁。
    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3 <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
    2003<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

    尤稀•達袞(孔文吉)
    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

    李來旺
    1994《阿美族神話故事》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管理處。

    孫大川
    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199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創刊號》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1997《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文建會。
    2000 <文學的山海 山海的文學>《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第9期 。
    200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集》,台北:印刻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
    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武陵出版社。
    2002《臺灣的原住民:魯凱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2《臺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2《臺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台北:武陵出版社。
    2003《阿美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3《達悟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3《魯凱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三) 原住民族會議論文集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1987《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台北:原權會。
    行政院文建會編輯
    1994《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夏黎明、呂理政
    2000《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原權會
    2005《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黃鈴華編
    1999《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四) 其他專書

    1. 人類學範疇
    王嵩山
    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雪月
    2000《台灣新野菜主義: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台北:大樹文化。
    許功明
    199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
    2001《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潘英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
    1984《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出版社。
    Lucien Lexy—Bruhl著,丁由譯
    2001《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 語言學範疇
    李壬癸
    1994《臺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壬癸、林英津編輯
    1995《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吳靜蘭
    2000《阿美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施正鋒
    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寶強、袁偉選編
    2002《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
    張郇慧
    2000《雅美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齊莉莎(Zeitoun Elizabeth)
    2000《魯凱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宣範
    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戴廣夏
    2004《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Fishman, Joshua.
    1999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annes Fabian.
    1986 Language and Colonial power: The Appropriation of Swahili in the Former Belgian Congo.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gge University Press.

    M.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
    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
    Norman Fairclough著,殷曉蓉譯
    2003《話語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

    3. 文學、文化範疇
    外山卯三郎採錄、余萬居譯之口傳資料,尹建中編纂
    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臺大人類學系。
    李福清
    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
    吳錦發
    1993《原舞者:一個原住民舞團的成長紀錄》台中:晨星出版社。
    施翠峰
    2000《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台北:歷史博物館。
    張京媛編
    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人文。
    陳國鈞著,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
    1974《台灣土著始祖傳說》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
    廖炳惠
    2003《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
    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羅鋼主編
    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ill.Ashcroft、Ga Re Th.Griffiths& Helen.Tiffin著、劉自荃譯
    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Ernst Cassirer著,於曉譯
    1990《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Hooks. Bell.
    1990 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Jan Nederveen Pieterse、Bhikhu Parekh著,吳江波譯
    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
    1998《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五) 論文及專題研究報告

    1. 人類學範疇
    山海文化編輯群
    1998 <山海專題: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山海文化雙月刊》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王應棠
    1994 <棲居、聚落保存與歷史重建:魯凱族好茶的個案>
    1998 <重建家屋的意義>
    《山海文化雙月刊》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2000 <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
    《應用心理研究》8期,台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
    李亦園
    1986 <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余光弘
    1993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臺北:中研院。
    陳敏慧
    1987 <從敘事形式看蘭嶼紅頭始祖傳說中的蛻變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劉斌雄
    1959 <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 語言學範疇
    何德華
    1995 <南島母語書寫系統的科學及社會原則:泰雅語個案研究>
    《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
    1992 <阿美族語詞中的語音結構規則>《牽源》
    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管理處。
    汪宏倫
    2004 <將漢字羅馬化:跨語境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
    《台灣社會學》第七期。
    張學謙
    1999 <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台東師院學報》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2003 <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台東師院學報》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陳茂泰
    1995 <把有聲語言消音為文字語言: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的理論評估>
    《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黃宣範
    1999 <南島語系與臺灣原住民:阿美族>《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
    Walter Benjamin
    1986 ”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Illumination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nnah Arendt ; translated by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3. 文學、文化範疇
    王志弘
    2005 <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讀文山地區>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浩威
    1995 <番刀出鞘:台灣原住民文學>《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
    台北:聯合文學。
    文學臺灣編輯部
    1992 <傾聽原聲:臺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一)>《文學臺灣》4期,
    高雄:文學臺灣雜誌社。
    1992 <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臺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二)>
    《文學臺灣》5期,高雄:文學臺灣雜誌社。
    李卉
    1955 <台灣及東南亞的同胞配偶型洪水傳說>收錄於內政部委託台大人類學系《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內政部。
    單德興
    1992 <邊緣的聲音:析論克魯帕特的美國原住民文學/文化批評論述(1980年代)>《中外文學》21卷7期。
    2001 <冒現的文學/研究:台灣的亞美文學研究—兼論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外文學》29卷11期。
    周蕾
    2001 <作為民族誌的電影;或,後殖民世界中的文化互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錦發編
    1990 <山靈的歌聲—序田雅各小說集「最後的獵人」>《最後的獵人》
    台中:晨星出版社。
    彭小妍
    1994 <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
    陳昭瑛
    1998 <文學的原住民與原住民的文學:從異己到主體>
    《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陳建忠
    2003 <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
    《靜宜人文學報》18期。

    傅大為
    2003 <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
    董恕明
    2003 <浪漫的返鄉人>《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評論選集下》
    臺北:印刻出版社。
    傅大為
    2003 <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
    楊照
    1998 <文化的交會與交錯:台灣的原住民文學與人類學研究>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廖咸浩
    2003 <「漢」夜未可懼,何不持炬遊>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印刻出版社。
    顏崑陽
    2003 <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寫在《九十二年散文選》之前>
    《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
    魏貽君
    2005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台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Appadurai, Arjun,
    1996 “The Production of Locality” in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rif Dirlik
    1999 <全球主義與地域政治>《後革命氛圍》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2 “Literature / Identity:Transnationalism , Narrative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Review of Education、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Chinua Achebe
    1993” The African Writer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Ed.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Foucault, Michel.
    1973” The being of language”
    “Spraking”in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Vintage Books.
    Francoise Lionnet
    1995“ Introduction: Logiques Metisses: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in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 Women, Literature, Identity.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1994 “Can the Subaltern Speak?”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 New York / Harvester Wheatsheaf.
    Naoki Sakai
    1997 “Introduction:Writing for multiple audiences and the heterolingual address”、”Distinguishing literature and the work of translation:Theresa Hak Kyung Cha’s Dictee and repetition without return” in Translation and subjectivity :on "Japan"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5 黃念欣譯<文明差異與批評:論全球化與文化國族主義的共謀關係>
    《中外文學》34卷1期,頁127-137。
    Stuart Hall
    1997“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in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 London ; Sage,Thousand Oaks, Calif.
    Tuart Hall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St. Martin's Press,New York.

    (六)碩博士論文
    王應棠
    2002《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慧珍
    2002《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伊象菁
    2002《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烏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吳家君
    1997《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董恕明
    2003《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中文博士論文)
    謝惠君
    2005《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貽君
    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
    (國立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