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逸民 |
---|---|
論文名稱: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本位課程 、童詩 、童詩發展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Child poem, Child poem development, Cas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網絃國小(化名)童詩發展的歷程與困境。而根據此研究方向,參考相關文獻著作,採用質的研究法進行個案研究。本研究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以呈現這所國小童詩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並探究網絃國小以童詩寫作教學為學校本位課程的優勢條件與現今面臨的困境,以及突破困境之學校行政運作及教學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網絃國小童詩蓬勃發展的背景與因素為當時網絃國小的杜老師在班上推展童詩教學,接著正巧又有一群語文專長的教師到校任教,因教育理念與教學興趣相同,一起加入推動的行列,在優美校園的孕育與行政的熱心支持下,同時也在教育政策的催化下而萌芽發展。又由於當時兒童文學界兒童詩正處於主流地位,兒童詩刊紛紛創辦,讓網絃師生有許多展現發表的舞台,並能於短短四年內出刊了三本童詩專輯,也由於當時正逢省教育廳「童詩、童玩」政策的推展,網絃童詩的發展更是錦上添花,更上層樓,而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校內、外主客觀條件的配合中,自然成就了網絃國小「童詩王國」的美譽。
然而,不久,網絃國小童詩發展面臨因推動人員的散失,學校行政的支持不再,外界兒童詩的主流地位褪色,再加上校內發展其他特色的排擠效應,自然而然的面臨接續存亡的瓶頸,產生前所未有的困頓,而有發展遲滯難進的現象。但是適值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網絃以童詩教學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重心。
網絃國小以「童詩教學」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優勢因素有:1. 教師肯定童詩教學的價值且專業知能充足。2.校長重視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3.行政上皆願意充分支持與支援。4.社區家長對校務發展充分支持。而其困難因素是:1.時間不足。2.教師認知不足。3.教育評鑑的現實。4.支持系統的不足。考量優勢與困難因素後,一連串因應以「童詩教學」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行政措施與教學策略應運而生。網絃國小以「童詩教學」作為學校本位課程讓網絃童詩發展終於又有一番新的風貌與值得期待的遠景。
綜合本研究的各項發現,研究者於第五章末提出建議,供個案學校、政府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predicament of child poem in Miaoli County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alias). According to th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bove, the reference related literature works and “quality” methodology are used to carry on the case study. For the research, I collected materials by participates in the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the documents analysis. Moreover, it also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child poem in this primary school, and inquirs into the school advantages in school standard curriculum of teaching child poem and the dilemma that school is faceing at the moment as well as administration operations and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school in order to break the difficult posi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factors of the child poem in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promotion of the child poem by Teacher Du in the clas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also some litpruture specialized teachers joining to the school with the same education passions and teaching interests. The child poem development was growing unde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and the education policy. Also the child poem was in the major position in child literature, and numerous child poem magzines were pu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at that time. This circumstance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in performing their achievements. They also published three child poem books during four years period. Because of the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child poem, the child play" policy promotion, the child poem development of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improved on perfection. Furthermore, with the advantage of right time, good environment, right people and well coordination of school and society, hence,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gained reputation and became "the child poem kingdom".
However, the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child poem development faced predicament because participants decreased.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wa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the child poem position became lower in child literature. In addition, other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s are threaten the position. Consequently, the bottleneck that the child poem development continues the life or dies has risen, and unprecedented predicament happene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was stuck.
However, the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promoted the child poem teaching as the school standard curriculum again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ine years consistent curriculum in 2001.
The advantages of the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using "the child poem teaching" as the school standard curriculum are as following: 1. Teachers affirmed the value of child poem teaching and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is sufficient. 2. The principal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the curriculum. 3.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re fully support. 4. Community guardians support schoo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iculties are: 1. Lack of time. 2. Insufficient teacher cognitions. 3.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 assessments 4. Support programs insufficiency. Through superiority and the difficult factors considerations, the linked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child poem teaching" as the school standard curriculum are raised. As a result, the Wang-Sian primary school finally has new style and feature with the prospect which is worth anticipating by "the child poem teaching" as the school standard curriculum.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ea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at the end of chapter five to the document school, the governmental agency, and the teachers college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Child poem, Child poem development, Case stud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編譯(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麗文。
王前龍(1995)。國民小學道德科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為國(1995)。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89NKNU0332006。
古矞(2002)。海寶童詩王國-玩出快樂的世界。師友月刊,420,12-18。
白穗儀(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頁1-24)。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春霞(2000年1月12日)。苗栗縣海寶國小詩情畫意、處處驚喜。國語日報,第五版。
宋筱蕙 (1989)。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 五南。
宋銘豐(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91NTCTC576023。
杜淑貞(1991)。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台北:富春。
杜淑貞(1996)。兒童詩探究。台北:五南。
杜榮琛 (1983)。兒童詩寫作與指導。臺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杜榮琛編(1984)。小龍兒。苗栗:海寶國小。
杜榮琛(1996)。拜訪童詩花園。台北:五洲。
杜榮琛編著(1999)。寫給兒童的好童詩。台北:小魯。
杜榮琛編(1999)。海寶心、網弦情。苗栗:海寶國小。
杜榮琛編(2000)。來做海寶雲。苗栗:海寶國小。
杜榮琛編(2002)。網弦吹吹風。苗栗:海寶國小。
邱燮友(2002)。兒童詩的特色。中國語文,536,78-82。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林文寶(1995)。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
林良(1991)。兒童詩的語言。華文世界,60,1-9。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頁76-93)。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武憲(1991)。談兒童詩的語言。東師語文學刊,4,99-120。
林淑娟(1995)。童詩語言研究—語義學角度的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清江與蔡清田(1999)。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之共同原則。師大校友,295,4-10。
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3-13。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進財 (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9)。國民教育的發展方向與重點措施。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八十七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教育部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1999年3月22日。嘉義民雄。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嘉惠(2002)。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之歷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淑惠(1999)。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個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玉霞(1996)。教育實習課程的安排與準教師的思考-一所師範學院四年級準教師的個案研究。台中:瑞和堂。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施登堯(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學校本位課程初探。
翰林文教雜誌,14,8-15。
洪中周(1987)。兒童詩欣賞與創作。台北:益智書局。
海寶國小(1980)。含羞草。苗栗:海寶國小。
海寶國小(1981)。海寶的秘密。台北:布穀鳥兒童詩刊社。
海寶國小(1999)。苗栗縣海寶國民小學簡介。苗栗:海寶國小。
徐守濤等著(1990)。認識兒童詩。載於兒童文學研究叢刊(頁75-82)。台北:中華兒童文學學會。
徐守濤(1999)。童詩教學與兒童語文學習的探討。載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6-78)。台東: 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徐守濤(2000)。兒童詩。載於林文寶等合著,兒童文學(頁90-162)。台北:五南。
徐大偉(1997)。國小教室生活世界中教師教學觀點之建構—俗民誌研究。教育研究,5,135-150。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八十七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1998年12月。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函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18-4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敬文(1988)。質的研究派點之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屏東:東益出版社。
孫敏芝(1998)。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
孫瑞鉑(2001)。從無奈到增能--談大湖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HCT1626017。
陳正治(1995)。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李綢 (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伯璋(1983)。課程研究的第三勢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五輯,師大。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1999b)。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定位。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八十七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教育部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1999年3月22日。嘉義民雄。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90TMTC0576021。
陳育婷與蔡蕙霙(2001)。學校本位課程的沿革與創新-專訪市北師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高新建。師大校友,305,7-12。
陳美娟(2000)。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小實例。台北: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90NTCTC576006。
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典婉、劉克襄(1981)。揭開海寶的秘密,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杏壇芬芳錄3 (頁359-389)。
張嘉育(1999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德銳(1995)。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文輯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高雄:復文。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淑芳(2000)。談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發展模式。取自2003年12月25日。www.lib.ntctc.edu.tw。
張素貞(2002)。課程領導理念與實務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第九十七期國小校長儲訓班研習課程手冊。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天長 (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與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天地,93,42-47。
黃政傑(1999a)。課程改革(三版)。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b)。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雯琳(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之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89NTPTC611010。
彭國楨(2002)。九年一貫課程變革行動研究-一所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的探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游家政、高新建、許信雄、許銘欽、張嘉育、薛梨真、葉興華、蔣嘉媛、鄭淑惠(主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詹惠雪(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的建構。顏啟麟(主持人),教育評鑑。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楊小萍(1981)。童言童語寫童詩。光華雜誌,六月號。
葉連祺(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21-29。
劉丁財(2000)。海寶童詩簡介。2003年12月15日。取自
163.19.220.120。
劉仲冬(1999)。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圖書。
劉崇善(1989)。兒童詩初步。台北:千華。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呈因(1994)。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 蕤(1991)。談兒童詩。臺中師院學報,5,177-211。
趙天儀 (1992)。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
趙天儀(1999)。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富春。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玲玲(2003)。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一位國小校長的個案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清田(1997)。課程改革之另類思考:從「教師即研究者」論歷程模式之課程設計。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89-108)。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1998)。教師如何透過行動研究成為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教育科技與研究:教學專業研討會暨工作坊。教育部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嘉義民雄。1998年12月29日至30日。
蔡清田(1999a)。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國教, 8,9-21。
蔡清田(1999b)。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279-30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科學與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台北市。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a)。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1999b)。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1999c)。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盧金漳(2002)。創造性童詩寫作教學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一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2000)。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242-27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培音(2001)。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 89NKNU0332022。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蕭 蕭(1989)。青少年詩話。台北:爾雅。
蕭 蕭(2000)。中學生現代詩手冊。台南:翰林。
羅清水 (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
羅清水 (2001)。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9(5),39-55。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 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nd ed). Sydney: Prentice Hall.
Blow, D. L. (1999). A study of roles parents play in the shar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La Verne dissertation:Unpublished.
Cohen, D.(1998)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 Pergamon.
Delaney, R. K. (1999).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district-level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school distric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HD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Eggleston, J.(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In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p.75-105) Paris: OECD.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Elliott, J. (199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aue, M. E.,& Walsh, D. J.(1998).Studying children in context:Theories, method, and ethics. Thousand Oaks, CA:Sage.
Hall, M. L. A(1992). A case study of role expectations and role enactment of a principal,parents,and teachers in a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setting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Harrop, M. F.(1999). Improving curriculum : Practices and problems that exist in local school setting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erriam, S. 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Murphy, J.(1993). Restructuring Schools. London: Villiers House.
Portigal, M.(1995).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eams: Are schools ready? University of Calgary(CANADA).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J. Husen & T.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nd ed)(pp. 45-68). Oxford: Pergam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pp. 112-145).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take, R. 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U.S.A:Sage Publications,Ine.
Zwick, D. A.(1996). Kentucky's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s view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teachers, and parents in easternKentuckyin1995.Ohio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Un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