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尤俞評 |
---|---|
論文名稱: |
超越啟蒙者與原鄉人的新視野:鍾理和《笠山農場》的人物形象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鍾理和 、《笠山農場》 、人物形象 、農民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笠山農場》在五○年代不以「反共」作為創作題材,卻得以得到國民黨黨方文藝機構──文獎會的肯定,獲得1956年文獎會長篇小說第二名。然而,獲獎後的作品無法出刊,還等到作者逝世後,才由文友們協助出版。不管創作題材上、時代意義上,《笠山農場》都與當時政府廣為鼓勵的反共文學大不相同,値得後世讀者注意。
以往評論家都以主題探討──分析同姓婚姻的角度理解《笠山農場》。然而在同姓婚姻以外,這部小說更有價值的部分在於人物所彰顯的意義。因此我們打破以往用「主題」閱讀《笠山農場》的習慣,改以「人物形象分析」的方式,希冀重新解讀出小說的另一層意義。
本文將小說人物作了劃分後,討論如下:
第二章針對劉少興進行討論。劉少興兼具多重身份,透過小說中他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準則以及與眾人們的交遊情況,得知劉少興並非一個用階級觀念壓制他人的人。同時,在不同身分上,劉少興處理事情的手腕與考量點就有所差異。細讀小說可以看到劉少興在實業家、地主、父親三個角色之間,面對問題的取捨。本章藉此翻轉以往論者對於劉少興既定的階級強權論調。
第三章以饒新華作為討論範疇。饒新華在整部小說裡是最尊重自然的代表,當人們一再開發土地/山林的同時,饒新華對於土地卻持「愛護」立場。地主/民眾之於山林是掠奪關係;饒新華之於山林是平等關係,這是十分不一樣的。透過饒新華的形象分析,希望扭轉以往對饒新華的負面論述。
第四章以致平及淑華為討論對象。淑華是傳統社會下,刻苦耐勞又勇於追求自己理想的女性。致平則是身兼頭家子與知識份子的角色,他在小說中個性不夠鮮明,但是思考歷程卻是作者強調的重心。致平內心有一個隱含敘事者,作者許多觀點都透過致平去思考及呈現。
第五章以笠山的農民圖像作論述。整部小說中最値得彰顯的就是農民勞動的精神,這勞動圖像不僅是客家子弟認真的代表,同時也是整個台灣社會勞動的縮影。農民在生活、價值觀、生命的意義上,有些看似平凡無奇,但卻值得效法處。鍾理和透過這些勞動者樂天知命的形象,也鼓舞著同是為生活打拼的普羅大眾。
一、鍾理和研究資料(以本文引用者為準)
(一)鍾理和作品集
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編,《笠山農場》,台北:學生書局,1961。
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1-6,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1-6,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1-6,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鍾怡彥編,《鍾理和全集》1-8,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9。
(二)鍾理和研究專著
簡炯仁編,《鍾理和逝世卅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縣政府,1992.11。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2000。
陳雙景,《鍾理和文學的人道思想》,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江湖,《鄉之魂:鍾理和的人生與文學之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三)期刊論文
林海音,〈一些回憶〉,《台灣文藝》1:5,1964.10。
鍾鐵民,〈父親•我們〉,《台灣文藝》1:5,1964.10。
兩 峰,〈鍾理和論〉,《台灣文藝》1:5,1964.10。
葉石濤,〈鍾理和評介〉,《自由青年》415,1966.8。
張良澤,〈鍾理和的文學觀〉,《文季》2,1973.11。
史君美,〈來喜愛鍾理和〉,《文季》2,1973.11。
張良澤,〈從鍾理和的遺書說起:理和思想初探〉,《中外文學》2:6,1973.11。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中外文學》2:7,1973.12。
張良澤,〈鍾理和作品概述〉(上),《書評書目》9,1974.1。
張良澤,〈鍾理和作品概述〉(中),《書評書目》10,1974.2。
張良澤,〈鍾理和作品概述〉(下),《書評書目》11,1974.3。
徐賜月,〈論鍾理和的人生觀與文學觀〉,《台灣文藝》11:44,1974.7。
方健祥,〈「笠山農場」的新意義〉,《夏潮》2:3,1977.3。
彭瑞金錄,〈葉石濤──張良澤對談〉,《台灣文藝》54,1977.3。
彭瑞金,〈試論鍾理和的社會參與〉,《台灣文藝》54,1977.3。
鍾鐵民,〈我看鍾理和小說中的人物〉,《台灣文藝》54,1977.3。
許素蘭,〈毀滅與新生:試析鍾理和的「故鄉」〉,《台灣文藝》54,1977.3。
韓淑惠,〈談鍾理和筆下的農民世界〉,《台灣文藝》54,1977.3。
林海音,〈追憶中的欣慰:為「鍾理和全集」出版而寫〉,《台灣文藝》54,1977.3。
鍾理和,〈理和書簡〉,《台灣文藝》54,1977.3。
許南村,〈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現代文學》復刊1,1977.8。
潘翠菁,〈台灣省作家:鍾理和〉,《文學評論》2,1980。
林俊宏,〈鍾理和先生年譜〉,《台灣文藝》68,1980.8。
劉紹唐編,〈鍾理和(1915-1960)〉,《傳記文學》271,1984.12。
澤井律之著,涂翠花譯,〈台灣作家鍾理和的民族意識〉,《台灣文藝》128,1991.12。
鍾鐵民,〈鍾理和文學中所展現的人性尊嚴〉,《台灣文藝》128,1991.12。
鍾肇政,〈為文學而生,為文學而死:紀念鍾理和八秩冥誕〉,《聯合文學》122,1994.12。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承繼者:鍾理和〉,《聯合文學》122,1994.12。
李 喬,〈理和文學不朽:從〈復活〉的救贖觀談起〉,《聯合文學》122,1994.12。
呂正惠,〈特立一代的鍾理和〉,《聯合文學》122,1994.12。
彭瑞金,〈艱困年代的文學見證人:鍾理和〉,《聯合文學》122,1994.12。
楊 照,〈「抱著愛與信念而枯萎的人」:記鍾理和〉,《聯合文學》122,1994.12。
陳丹橘,〈鍾理和文學觀及其作品中的農民世界〉,《台灣新文學》4,1996.4。
許俊雅,〈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賞讀鍾理和的「做田」〉,《國文天地》172,1999.9。
鍾鐵民,〈我的父親阿成伯「理和先生」〉,《漢家雜誌》62,1999.10。
張良澤,〈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漢家雜誌》62,1999.10。
余昭玟,〈《笠山農場》評析:兼談鍾理和的創作歷程〉,《中國文化月刊》238,2000.1。
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國文天地》191,2001.4。
趙公正,〈解讀鍾理和〈做田〉〉,《國文天地》191,2001.4。
梁明雄,〈試論鍾理和小說中的人物〉,《台灣文學評論》2:1,2002.1。
吳 晟,〈農民文學之美:讀鍾理和一些感想〉,《聯合文學》240,2004.10。
林燕玲,〈原鄉情與故鄉愛:鍾理和戰前與戰後心境拼圖〉,《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6,2005.6。
陳祈伍,〈時代的呼聲:鍾理和戰後初期作品研究1945∼1949〉,《文史薈刊》復刊8,2006.12。
陳柏齡,〈土地、山林與生命的風采:試論《笠山農場》中的饒新華〉,《問學》11,2007.6。
黃麗月,〈「中國作家」╱「臺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臺前後的作品〉,《漢學研究集刊》4,2007.6。
張惠珍,〈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3,2007.9。
王幼華,〈「泰利斯曼」式的創作:以鍾理和為例〉,《台灣文學學報》12,2008.6。
(四)專書中單篇論文
林海音,〈悼鍾理和先生〉,《芸窗夜讀》,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4。
韋體文,〈鍾理和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初探〉,《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二),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9。
張良澤,〈鍾理和文學與魯迅:連遺書都相同之歷程〉,《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6。
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及其後殖民論述〉,《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吳明益,〈一種「照管」土地的態度:《笠山農場》中人們與其所墾殖土地的關係〉,《走出殖民陰影論文集:2004亞太文學論壇》,高雄:台灣筆會,2005.1。
古添洪,〈關懷小說:楊逵與鍾理和──愛本能與異化的積極揚棄〉,《認同、情慾與語言》,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2008.9。
(五)學位論文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吳幼萍,《鍾理和《笠山農場》語言運用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林姿如,《鍾理和文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論鍾理和及其文學》,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鍾怡彥,《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
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寫作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理的魯迅》,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林廣文,《鍾理和作品與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5。
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楊志強,《論台灣作家鍾理和「鄉土小說」的意識內蘊與審美價值》,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何淑華,《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7。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雪蓮,《鍾理和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羅秀玲,《《鍾理和全集》之客語詞彙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論文,2008。
二、其他參考書目
(一)文學理論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10。
佛斯特(E. M. Forster)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1。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6。
李 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8。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05。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1993。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4。
(二)專書
史 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二),台北 : 自由時代週刊社蓬島文化,198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5。
吳密察,《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4。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張勝彥等編著,《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4。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5.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3。
曾喜城,《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4。
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3。
楊懋春,《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改變》,台北:巨流出版社,1980.1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9。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2008.1。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4。
(三)期刊論文
林中森,〈土地倫理與土地政策〉,《土地問題研究季刊》20,2006.12。
徐世榮、蕭新煌,〈戰後初期台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灣史研究》10:2,2003.12。
馬凱,〈揭開台灣土地改革神話的面紗〉,《歷史月刊》210,2005.7。
張淑芬、程永雄、徐信次、朱慶國,〈台灣咖啡之介紹〉,《技術服務》67,2006.9。
張維一,〈公有耕地放租: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大步〉,《土地問題研究季刊》7,2003.9。
郭澤寬,〈鄉土小說中的「土地改革」:兩種語境、兩種視角〉,《人文研究學報》42:2,2008.10。
黃樹仁,〈台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2002.9。
葉石濤,〈這一年來省籍作家及其小說(上)〉,《台灣文藝》6:22,1969.1。
廖清秀,〈「《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一文讀後〉,《文學台灣》27,1998.7。
廖清秀,〈「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質疑〉,《文學台灣》29,1999.1。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2002.6。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1998.4。
戴振豐,〈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日治時期台灣的咖啡〉,《台灣歷史學會會訊》17,2003.12。
(四)學位論文
李宛凌,《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