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 竫
Chang, Ching
論文名稱: 唐代求卜問官類小說研究
Research on the Type Novels of Divination Official Career in the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欣錫
Lee, Hsin-Hsi
口試委員: 張閏熙
楊明璋
Chang, Jun-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唐代科舉占卜小說仕途卜者命運
外文關鍵詞: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s, Divination Novels, Official Careers, Divinators, Destin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唐代因科舉制度的施行,讓文人進入官場的機率提升,促使許多文人始積極謀劃自身未來,從而衍生出不少相關的活動。其中又以小說中占卜問官類型的作品最為豐富,清楚描繪出文人對仕途的熱切程度。
    然小說中,文人卜問官途之目的,除問舉外,亦包含升遷或求官場順遂。儘管有些議題非唐代才產生,但由數量與文人關注的程度而言,確實可看出他們對未來的高度關心。作者透過對文人、卜者的形象和情節的設計等,呈現文人對任官的重視,同時,也展現文人對未來的想像和現實的無奈。
    藉由分析這類小說,從文人、卜者兩種不同身份的角度切入,討論他們於小說內的形象和作用,以及作者刻劃其形象的用意。同時,梳理使用占卜的時機與二者的境遇,說明卜問仕途對文人的意義,與卜者在故事的特殊性,進一步談及卜筮所扮演的角色,證明文人對仕途的重視心態。
    最後,回到作者與社會的關係,觀察小說與現實社會的關聯。小說已然成為文人描述理想與釋放無奈的領域,從這些作品,可見到文人對現實的無力與期待,更能看見他們將希望置於卜筮,希冀從中帶來改變。這種想法使小說不再只停留於單純的虛幻故事,而是與現實緊密結合,成為唐小說重要的一部份,反映唐人追求仕途的真實樣貌。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increased the chances of literati entering the officialdom, prompting many literati to actively plan for their own future, which led to many related activities. Among them, the works of divination and questioning officials in the novels are the most abundant, clearly depicting the literati's enthusiasm for official careers.
    However, in the novel, the purpose of literati divination and inquiring about the official career includes not only asking questions, but also including promotion or seeking a smooth officialdom. Although some issues did not arise until the Tang Dynasty, judging from the number and degree of concern of literati, it can be seen that they are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e future. Through the images of literati and fortune-tellers and the design of the plot,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literati's emphasis on being an official.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e literati's imagination of the future and their helplessness in reality.
    By analyzing this type of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identities:literati and divination, discuss their image and function in the novel, as well as the author's intention to portray their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sorts out the timing of using divination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wo,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divination to literati,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ivination in the story,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divination, which proves that literati attach importance to official career.
    Eventually, retur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society, and obser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real society. Fiction has become a field for literati to describe their ideals and release their helplessness.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see the literati's powerlessness and expectations for reality, and we can even see that they put their hopes in divination, hoping to bring about changes. This kind of thinking makes the novel no longer just stay in a simple fantasy story, bu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realit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ang novels, reflecting the true appearance of Tang people's pursuit of official career.

    致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唐代社會的求官現象與占卜類小說的發展 15 第一節 唐代的求官情形 15 第二節 唐人求官活動的心態 18 第三節 文學作品中的求官行動 23 第四節 占卜類小說的發展 26 第三章 求卜問官:小說中的文人與占卜 31 第一節 占卜類小說的種類 31 第二節 求卜問官類小說的特色 37 第三節 小說中的占卜與文人身分轉變之關係 46 第四節 小說中的文人形象與心態 57 第四章 世俗之外:小說中的占者與占卜 63 第一節 小說中的卜者形象與作用 63 第二節 卜者與文人的互動情形 69 第三節 文人對占卜的信任來源 75 第四節 卜者之言與命運的關聯 80 第五章 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困境 86 第一節 理想占卜與現實的衝突 86 第二節 求卜問官類小說的現實意義 91 第三節 求卜問官類小說中的作者用意 94 第四節 求卜問官類小說的作者觀點──以宗教、命運為例 98 第六章 結論 104 參考文獻 107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晉〕干寶、陶潛著,曹光甫、王根林校注,《搜神記搜神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王定保,《唐摭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百部叢書集成》,據《學津討原》本印。
    〔唐〕王定保著,陶紹清校證,《唐摭言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唐〕李綽著,王雲五主編,《尚書故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據《寶顏堂秘笈》本印。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孟郊著,韓泉欣校注,《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據《稗海》本印。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段成式著,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康駢撰,《劇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百部叢書集成》,據《學津討原》本印。
    〔唐〕張鷟,《朝野僉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據《寶顏堂秘笈》本印。
    〔唐〕張鷟著,劉餗、袁憲校注,《朝野僉載、隋唐嘉話》,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張讀、裴鉶著,蕭逸、田松青校,《宣室志、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崔令欽等著,曹中福等校《教坊記(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趙璘,《因話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據《稗海》本印。
    〔唐〕劉肅等著,恒賀等校,《大唐新語(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劉長卿著,阮庭瑜校注,《劉隨州詩集校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唐〕盧綸著,劉初棠校注,《盧綸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韓偓著,吳在慶校注,《韓偓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五代〕孫光憲著,林文園點校,《北夢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佚名著,〔清〕陸心源校,《新編分門古今類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百部叢書集成》,據《十萬卷樓叢書》本印。
    〔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清〕曹寅等編,孫通海等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著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晶波,《敦煌占卜文獻與社會生活》,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石昌瑜,《唐傳奇與宋代通俗文學的崛起》,臺北: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林富士,《巫者的世界》,廣州:廣東出版社,2016年。
    氣賀澤保規著,郭清華譯,《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陳洪,《中國早期小說生成論》,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______,《唐代食衣住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董乃斌、程薔《唐帝國的精神文明 : 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愈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______,《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琴麗,《唐代舉子科考生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______,《唐代中層文官》,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______,《唐代高層文官》,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 期刊論文
    孔敏,〈從唐傳奇看唐人的出世與入世思想〉,《蒲松齡研究》第4期,2015年12月,頁150-157。
    王晶波,〈敦煌占卜文獻研究的問題與視野〉,《敦煌學研究》第4期,2011年8月,頁61-67。
    王緯甄,〈唐人婚姻中的命定觀〉,《問學集》第3期,1993年5月,頁76-92。
    王志中,〈以幻自見:《玄怪錄》的幻設敘事研究〉,《子衿論衡》第2期,2017年12月,頁131-174。
    加籐繁著,傅安華譯,〈唐代絹帛之貨幣的用途〉,《食貨半月刊》第2期,1934年12月,頁14-27。
    朱介國,〈唐傳奇與古文運動和行卷的關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6期,2008年4月,頁69-88。
    朱一文,〈算學、儒學與制度化──初唐數學的多樣性及其與儒學的關係〉,《漢學研究》第4期,2017年12月,頁109-134。
    李昭鴻,〈從范攄《雲溪友議》看中晚唐文人對科舉之觀感與文學想像〉,《華梵人文學報》第20期,2013年7月,頁43-70。
    李零,〈說數術革命──從龜卜筮占到式法選擇〉,《中國文化》第1期,2017年5月,頁66-77、167-170。
    李昱東,〈唐代科舉制度的演進〉,《空大人文學報》第19期,2010年12月,頁179-208。
    林禎祥,〈試析《冥報記》與唐臨之冥報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167-189。
    金霞,〈略論魏晉南北朝「占卜」的基本表現與社會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5月,頁27-31。
    姚春華,《《酉陽雜俎》中晚唐科舉士人的社會心態探微》,《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9月,頁63-66、109。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初論〉,《問學集》第15期,2008年4月,頁117-132。
    倪揚,〈論《酉陽雜俎》奇異故事的雙重特性〉第6期,《語文學刊》,2009年6月,頁19-21。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頁47-87。
    孫福軒,〈占卜與敘事——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文化學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第6期,2007年6月,頁72-77。
    陳于柱,〈從敦煌占卜文書看晚唐五代敦煌占卜與佛教的對話交融——以敦煌寫本宅經文中心〉,《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頁713-728。
    ______,〈醫療社會史視野下的敦煌吐魯番《發病書》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發病書整理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頁62-88。
    陳柏言,〈「自我」的博物敘事:論《酉陽雜俎》的遊歷、生活世界與歷史情感〉,《清華學報》第1期,2022年3月,頁1-39。
    康韻梅,〈唐代載錄詩事小說的敘事研究──以《本事詩》、《雲溪友議》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第4期,2008年12月,頁99-132。
    ______〈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105-133。
    ______,〈《酉陽雜俎》的文類觀點與敘事研究——以魯迅的觀點為考察〉,《成大中文學報》第66期,2019年9月,頁117-148。
    ______,〈陳翰《異聞集》的編選輯存與唐代小說的經典化〉,《國文學報》第67期,2020年6月,頁81-112。
    黃碧端,〈張生的抉擇:談唐人小說裡的功利色彩〉,《中外文學》第5期,1975年10月,頁78-83。
    黃東陽,〈由命定故事檢視唐代命定觀建構定理〉,《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期,2006年3月,頁148-166。
    ______,〈《纂異記》所表述「自我實現」中之文人意識〉,《興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6年6月,頁79-107。
    程國賦,〈論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態的嬗變及其在小說中的體現〉,《學術研究》第3期,2003年3月,頁121-124。
    ______,〈論唐五代小說的敘事藝術〉,《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3年1月,頁149-154。
    ______,〈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1月,頁145-147。
    ______,〈「唐人始為有意為小說」芻議〉,《中國文化研究》第4期,2017年11月,頁38-50。
    程薔,〈唐人巫術觀的文學表現〉,《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5年1月,頁28-36。
    齊東方,〈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第1期,2006年1月,頁59-82。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第4期,2004年12月,頁41-92。
    ______,〈體驗「小道」──宋代世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第4期,2009年12月,頁1-58。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為決定論〉,《敦煌歸義軍專題三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頁1-11。
    蔡靜波、隋曉會,〈論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占卜民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11月,頁52-55。
    劉皇徵,〈《太平廣記》引《唐闕史》研究〉,《人文研究期刊》第10期,2012年12月,頁119-144。
    賴玉婷,〈《朝野僉載》之類神話分析〉第19期,《問學集》,2012年1月,頁163-172。
    賴瑞和,〈唐代待詔考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3期,2003年1月,頁69-105。
    盧秀滿,〈唐人小說所記載的巫覡與其求雨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2010年9月,頁71-101。
    蕭鳳嫻,〈《枕中記》所載唐代人士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鵝湖月刊》第297期,2000年3月,頁37-45。
    羅珮瑄,〈中唐傳奇與士人心靈〉,《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127-162。
    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______,〈唐代府州僚佐考〉,《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______,〈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嚴耀中,〈述論隋唐占卜與佛教〉,《佛教與三世紀至十三世紀中國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181-197。
    ______,〈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占卜讖言與佛教〉,《史林》第4期,2000年11月,頁12-17。
    (三) 學位論文
    才崢,《唐五代定數類小說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獻峰,《《太平廣記中靈魂觀念下的小說故事類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王正利,《唐詩中的意志與命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朴美愛,《《太平廣記》「預知未來」故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2年。
    李曉琳,《以方士之行求儒士之果──郭璞詩賦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吳政哲,《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武彬,《唐傳奇中的佛道觀》,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凃宗呈,《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邱天偉,《唐五代文言佛教小說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邱維楷,《唐代科舉文化之風尚與意涵—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考察為主》,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金書宇,《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夢幻故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金官布,《唐前鬼文化與志怪小說研究》,西安:山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柯潔茹,《唐代士人悲劇意識之研究──以唐小說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唐曉琳,《巫術、占卜唐人日常生活──以唐代小說為記述中心》,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晁芳芳,《《太平廣記》方士類文獻述考》,廣州: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馬明明,《唐人小說鬼神精怪劇談故事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宮啟崴,《唐代門蔭制度與門蔭入仕者研究:以唐高祖至唐玄宗時期墓誌中的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許淑娟,《史傳文學與唐傳奇小說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梁靜惠,《元白敘事詩與中唐傳奇關係析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際斌,《唐傳奇與唐代文風》,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陳敏皓,《唐代算學與社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張同利,《唐代定命類小說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婷,《唐人傳奇中的民俗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張艷,《太平廣記中落第士子旅途奇遇題材小說》,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曹剛華,《《太平廣記》與唐五代民間信仰觀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湯佑筑,《《太平廣記》所收唐五代定命論述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雷俊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預知現象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黃淑恩,《《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傅含章,《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楊雪,《唐傳奇題材演變與影響論稿》,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楊舒珺,《六朝志怪小說與民間信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趙麗婷,《《太平廣記》科舉故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廖珮芸,《中晚唐傳奇:世變與現實的再現》,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鄭偉,《兩晉時期占卜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劉先維,《墓志資料所見唐代歸葬習俗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俊林,《唐傳奇與道教》,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蕭乃瑜,《唐傳奇中的夢與異幻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韓瑜,《唐代小說與唐代民間信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韓艷茹,《唐傳奇《河東記》研究》,煙台: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魏艷艷,《唐傳奇涉夢作品研究》,銀川:北方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薄東昀,《唐人小說「知名」敘事及信仰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顏美娟,《《太平廣記》唐人定命故事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蘇意嵐,《唐傳奇主題意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