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繡妙 Li hsiao miao |
---|---|
論文名稱: |
我原來的樣子:我的諮商學習歷程之映照 The way I used to look:To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my counseling learning |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諮商學習 、詮釋學 、自我敘說 、生命經驗 |
外文關鍵詞: | counseling learning, Hermeneutic, self-narrative, life exper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究一個諮商學習新手,在諮商學習路上歷經對學習感到失望與挫折,選擇從自己本身的養成教育環境出走,遭逢不同諮商學習方式以及不同研究典範的洗禮後,再度回首、反省與批判自我諮商學習及自我生命經驗的歷程。踩著自我敘說的路子,展演出「我」/探究者/詮釋者的學習與生命故事,套用呂格爾認為要從敘說達到本身存有的理解,需透過迂迴的方法之概念,於是繼續搭著呂格爾「三層再現論」的迂迴方法,並借助哈伯瑪斯對社會溝通型態的批判以及傅柯對體制的洞見,終致獲得另一番不同於過往對諮商學習情緒性體驗的眼光。文末顯示就一個探究者而言,敘說是一項不斷轉化的實踐行動,從中不僅理解「我」/探究者/詮釋者的諮商學習及生命經驗,更進一步反省與批判敘事者在各個經驗裡與社會脈動的關係角力,為探究能跳脫過往情緒性感受的關鍵;而身為一個專業的諮商助人工作者,探索自我生命經驗,且進一步理解諮商與助人工作者本身關係,亦是提升自知與自覺的一項重要實踐課題。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novice’s course of life based o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When I, previously, as a beginner in the course of counseling learning, suffered from disappointment and frustration, I opted for disembroiling myself from my origi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afterwards, I went through ablution of various ways counseling learning and 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and I introspected, self-examined, and criticize my counseling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Following in self-narrative’s footsteps, which deduced to the mutually interrelated life story of “I,” “inquirer,” and “interpreter,” applying Ricoeur’s circumbendibuses in “Mimesis”, Habermas’ critique on social communicating format and Foucault’s insight into the format, the researcher finally has a fire-new view on the sensational sentimentality originated in pursue of counseling. For a researcher, narrative is the constantly transforming act of praxis, as it shows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it, we can not only apprehend the counseling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of “I,” “inquirer,” “interpreter,” but also re-examine and critici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ch narrator in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key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entimentality. In addition,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practitioner, exploring self life experience and furthermost apprehe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counseling and counselor also an important praxis course to promote self-knowledge and self-awareness
于奇智(民88)。傅科。台北市:東大。
王榮麟(民86)。迂迴與獲取-呂格爾的方法詮釋學。哲學雜誌,19,198-222。。
王甄蘋(民88)。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輔仁大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光潛 (民84)。談美。台北市:業強。
艾倫•金(民88)。大人心理童話。(郭菀玲譯)台中:晨星。
伍育英(民92)。美國諮商心理師證照制度現與台灣心理師法實施後之比較省思。諮商與輔導,215,2-7。
成虹飛 (民93年3月)。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楊幸真(主持人),人、研究、知識與方法。質性研究工作坊,樹德科技大學。
李英明(民75)。哈伯馬斯。台北市:東大。
村上春樹(民87)。地下鐵事件。(賴明珠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吳建豪(民87)。新手諮商員學習與生命的交響:矛盾、舞台與溫柔。輔仁大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清松(民89)。呂格爾。台北市:東大。
余德慧(民90)。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帕瑪(民81)。詮釋學。(嚴平譯)。台北縣:桂冠。
林毓生(民74)。思想與人物。台北市:聯經。
林耀盛(民90)。非此非彼:初探心理學的人論及其意義。應用心理研究,9,55-85。
姚人多(民91)。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175,70-83。
柯志明(民90)。詮釋的辯證與自我的反思:呂格爾的詮釋學。臺灣人文生態研究,3(2),1-23。
姜得勝(民94)。校園符號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4,175-202。
胡紹嘉(民94)。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洪漢鼎(民91)。詮釋學史。台北縣:桂冠。
高夫曼(民8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縣:桂冠。
唐君毅(民78)。人生之體驗。台北市:學生。
夏林清(民93)。一盞夠用的燈:辯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莊雅涵(民94)。傅柯思想的初探及其權力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啓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3,1-19。
許雅惠(民91)。諮商學習者人際經驗與諮商學習困境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民90)。故事、知識、權力。(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年)
麥麗蓉(民92)。為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找出路-一個強調輔導工作者專業主體性的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9(1),12-18。
張旺山(民75)。狄爾泰。台北市:東大。
張鼎國(民86)。詮釋學、詮釋論、詮釋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115-141。
張曉萍(民91)。喜歡,一個人。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冠閔(民92)。檔案、文本、歷史。哲學與文化,30(3),39-59。
黃琡惠(民88)。一個諮商研究生的學習故事。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坤厚、張華坤 (製作人),侯孝賢 (導演) (1983)。風櫃來的人【影片】。(三視影業,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3段50巷18號4F)
陳金燕(民92a)。助人工作中的「光環中隊」:談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之彰化經驗。諮商與輔導,216,19-22。
陳金燕(民92b)。自我覺察:文化體驗的起點.權力傲慢的終點。應用心理研究,19,24-26。
陳孟瑩(民88)。被封住的嘴-由探究他人到自我探究。輔仁大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雯、王曉雯、韓昌宏、彭瑞連、張雅苓(民93年4月)。從中小學輔導工作的挫敗看專業證照助人工作者駐校模式的救濟。袁志晃(主持人)。諮商專業演進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明德館。
陳榮華(民87)。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市:明文。
陳錫銘(民86)。從教與學的歷程談諮商員的專業教育。諮商與輔導,136,20-25。
郭淑惠(民91)。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梁福鎮(民89)。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21-238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曾雅雯(民93)。回家-一個心諮所學生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大春(民84)。傅柯。台北市:生智。
楊嘉穎(民92)。從美國學校諮商專業課程的認證檢視台灣學校諮商輔導之現況及展望。諮商與輔導,215,11-15。
楊明磊(民90a)。從「身份」到「生命」-一個擁有「諮商師」身份的「人」之詮釋性探究。輔導季刊,36(1),6-10。
楊明磊(民90b)。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明磊(民93)。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傅柯(民81)。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縣:桂冠。
鄧明宇(民89)。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賴念華(民92)。心理師法對大學輔導中心的影響。學生輔導,85,30-41。
賴誠斌、丁興祥(民94)。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潘德榮(民88)。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蔡曉雯(民92)。年輕國會助理的權力覺察與行動策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Myers, W. A. (1992). Shrink Dreams: tales from the hidden side of psychiatry. N.Y.: Simon & Schuster.
Packer, M. J., & Addison, R. B. (1989). Entering the circle: Hermeneutic
investigation in psychology. N.Y.: Albany.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 think in ation. N.Y.: Basic Books.
Lelouch, C. (Producer), Lelouch, C. (Director). (2000). Chances or Coincidences [Motion picture]. France: 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