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明真 |
---|---|
論文名稱: |
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簡翠貞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6 |
中文關鍵詞: | 品德教育 、國語文教學 、行動研究 、融入式課程設計 |
外文關鍵詞: | Character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Integrated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依學生之認知階段,嘗試設計融入式教學計畫,並以研究者任教之三年級三十五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透過錄影、錄音、訪談、學生作品、家長回饋及檢核表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一、探討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活動,對於學生言行、態度和觀念的影響。
二、探究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交流過程中,學生與老師所獲得的成長。
三、規劃、設計與實施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的課程主題統整方案。
四、了解實施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活動的限制,並提出改善的策略。
經由為期半年多的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行動研究,獲得幾項結論:
對學生的影響方面:
一、在尊重與關懷品德方面的表現,具有立即性和持續性的效果
二、在與人相處和班級氣氛方面形成尊重、互助的團體
三、好品德的學習與實踐延伸進入家庭
四、融入課程的實施和實踐、分享,增進了語文應用的機會和能力
對教學者的改變和成長方面
一、融入式品德教育豐富了國語文教學的內容
二、融入課程中的品德教育提昇了班級經營的成效
三、師生互動模式的重組
在課程統整的規劃與設計方面
一、符應學生的品德階段與實踐能力
二、分析教科書內容以適切融入相關補充材料
三、提昇教師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
在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如:可用時間的精算與掌握;品德環境網絡的疏漏;及特殊學生的個別需要。這些問題啟發了研究者深刻的省思,提供了研究者調整、修正,重新出發的契機。
品德教育是終身教育,大環境的配合更是重要,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對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的建議
(一)、以學生為本位的融入課程設計
(二)、組成教師團隊共同研究、設計與實施課程
二、對本校的建議
(一)、建立一套符合本校社區特色與學生特質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
(二)、營造校園中處處是教室的品德學習環境
(三)、創造一個除了學業成就以外,另類的優質品德成就榮譽制度
期望未來的研究者能從品德教育融入不同領域課程的角度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也可延伸拓展;進一步針對品德教育其他核心價值之課程,創新設計多元豐富的學習主題方案。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discuss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program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cognitive stage and was implemented from the 35 third-grade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videotaping, recording, interviews, artworks, parental feedbacks, and checklists. There are four purpose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1.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on students’ behavior, attitude, and concept.
2. To inquiry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eacher dur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3. To plan, design, and apply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4. To realize the limita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vid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ere are some conclusions from the action researc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through the six months:
The effects on students:
1. The manifestation of respect and character care possesses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and sustained.
2. The parts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class become a respectable and interdependent group.
3. Good character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extends from school to family.
4. The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and share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enhan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abilities in language application.
The effects on the teacher:
1.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nriches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2.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motes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ly.
3. The interactive patter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has reorganized.
The effects o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1. To accord the students’ character stages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2.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textbook to appropriat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3. To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course design.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such as the time available to master the actuarial, the omission of the character environment network, and special needs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inspired researcher’s profound reflections, but also provided researcher an opportunity to adjust and amendment.
Character education is a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e researcher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The suggestions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1) The course design is student-centered.
(2) The teachers form a team to research, design, and administrate the curriculum
2. The suggestions for Shin Juang Primary School
(1) To establish a set of “core values” and “code of conduct” to meet our community features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2) To create a charac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ampus.
(3) To make a character achievement honor system except a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future researchers can research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other field of curriculums, extend more examples, and design more abundant learning programs for other core valu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Key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Integrated Teaching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主編(1981)。中國道德哲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2)。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科著(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如敏(2001)。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前龍(2001)。國小道德實驗課程 "愛國" 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嘉蘋(2004)。九年一貫下缺角的品德教育。學生輔導,92,96~105。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編(2000年)。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台北市:北市師院輔導中心。
江本勝著、廖哲夫譯(2002年)。來自水的信息。台北市:統一夢公園。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琦瑜、周慧菁(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何麗君、陳正祥(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專訪台南師範學院校長黃政傑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但昭偉(2004)。不夠好也沒有壞過的道德教育工作者與道德教育—兼論品德教育推行上的一個困難。學生輔導,92,24~37。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反應。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務貞(1978)。國民道德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漢苑。
吳財福(2004)。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巿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44。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學術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1)。兩岸道德與意識型態。台北市:五南。
李琪明(2003)。正義、關懷與紀律—國小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之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13,21~45。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沈六(2004)。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佘惠蘭(2004)。生命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國文科教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川惠(2003)。班級:一個教育場域的道德學習考查。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巧鵑(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作逸(2005)。未來的優質公民:從教師觀點出發談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國小特殊教育,40,30-34。
林志成(2005)。行動研究的分享與討論。校園SNG數位影音教學資源系統影片內容要點。
林美淑(2006)。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五年級教學實施的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
南一書局編著(2006年)。國民小學國語教師手冊3下。台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編著(2006年)。國民小學國語教師手冊3上。台南市:南一書局。
施宜煌(2000)。道德教育的內涵及其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39,29-33。
洪惠娟(2000)。國民小學普通班語文課教室言談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紫原(2005)。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唐薇芳(2004)。花田協奏曲~從整潔工作到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徐世瑜主編(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台北市:心理。
孫希旦撰(1984)。禮記集解。台北市:文史哲。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編制(2005年)。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品格教育應用教材參考手冊。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譯通。台南市:翰林。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年)。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市:培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年)。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三集。台北市:培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年)。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四集。台北市:培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2005年)。生命教育人與自己2~生命的成長。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2005年)。生命教育人與自然2~關懷大自然。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2005年)。生命教育人與社會2學校之愛。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2005年)。生命教育人與社會3~社會之愛。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高敏麗(2005)。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能力指標探討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2005)。現代教育論壇十三。台北市:教育資料館。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編(1987)。道德教育兩難式情境討論參考教材--貳。基隆市政教育局。
許慎撰、段玉裁注(1982)。說文解字。台北市:學海。
康軒文教事業(2006年)。國民小學社會教師手冊3下。台北:康軒文教。
張宗治(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中生品格促進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高評(1982)。左傳導讀。台北市:文史哲。
張景媛、張瓊文(2005)。播撒負責的種子--品格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現代教育論壇,13,521~530。
張瑞菊(2002)。情意導向兒童閱讀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許蜜芳(2006)。慈濟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台中縣陽光國小大愛媽媽團體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郭恩惠(2005)。生命教育人與人進階教師本。台北市: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
陳大齊(1983)。平凡的道德觀。台北市:中華。
陳月雲(2006)。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弘昌(200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英豪(1980)。修定道德判斷測驗及其相關研究。教育學刊,2,53-91。
陳秋蓉等(2005)。國民小學實施全方位品德教育之研究。教育部九十四年度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未出版,桃園。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5,39-47。
陳淑美(1999)。品德教育之探討。台灣教育,587,15~20。
陳埩淑(2004)。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幼兒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91-112。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1982)。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智蕾(2004)。新約聖經德行觀及其品格教育蘊義─以耶穌的教導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單文經、汪屢維(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曾振興(2002)。走過校本課程的時光隧道。高雄市:復文。
黃巧琪(2006)。品格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光雄著(1991)。教學理論。高雄市:復文。
黃建一、余作輝(1996)。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120,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藿(2004)。德行倫理學、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9。
新莊國小生命品格教育團隊編(2005年)。生命品格教育教學資源手冊。高雄市左營區新莊國小編,未出版,高雄市。
新莊國小故事媽媽組品格教育團隊編(2005年)。品格教育教學資源手冊。高雄市左營區新莊國小編,未出版,高雄市。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雅婷、龍盈江(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專訪中政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楊深坑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8~130。
詹允文(2005)。美國品格教育夥伴在台灣中小學實施品德教育之啟示。中等教育,56,5,164~175。
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 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市:五南。
賈馥茗(1985)。我國道德倫理教育的本原。訓育研究,24,4。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市:天下雜誌。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注(1971)。廣解四書。台北市:東華
劉雅玲(2006)。國小學生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陽教(1997)。德育原理。台北市:文景。
潘世尊(2003)。ㄧ個行動研究者的雙重追尋:改善教學與對行動研究的認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佳賢(2004)。論品格教育在國文教學中的運用--以崔瑗〈座右銘〉一文為例。中國語文,565,73~80。
滕德政(2005)。品格教育如何融入課程教學—以「雞尾酒式的品格教育」為例。國教天地,159,43~50。
蔡孟綺(2006)。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高雄市:麗文。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鄭嘉惠(2004)。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學海出版社(1980)。四書纂疏。台北市:學海。
戴文婷主編(2005年)。兒童級生命教育教材--為生命加分三年級老師本。台北市:使徒出版。
謝水南(1975)。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水乾(2004)。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品格教育。南縣國教14,28~29。
謝明昆(1990)。道德成長的喜悅。台北市:心理。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台北市:心理。
簡成熙(1997)。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市:復文。
簡成熙(2004)。缺德的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魏伶娟(2005)。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應用於童話寫作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羅秋昭(2003)。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芸慧(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2006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pol-news.htm#po2
貳、 西文部份
Rich,D(2001).Maga skill:Buildi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Ryan,k.,&Bohlin,K.E.(1999).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rynildssen,S.(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69 929).
Lickona,T(1998).10 reasons schools should offer character Education.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28,4.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res.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