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惠華
LIN,HUI-HUA
論文名稱: 國小中年級海洋保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Conservation Curriculum among Four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詹惠雪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海洋保育融入式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Marine Preservation, integrativ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在中年級海洋保育課程的方案發展與實施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的時間從100年9月至101年6月,研究的目的有三個:第一是探討國小中年級海洋保育課程方案的實施歷程與存在的問題;第二評估課程方案實施之後,學生的表現情形;第三是探討教師在此研究歷程中,所獲得的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所發現的結果如下:
    一、方案的發展歷程方面:
    課程的融入以自然和社會領域最易,但為顧及海洋能力指標的多面向需求,故在部分活動加上文學與藝術課程,使課程更完整;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對現行課程有引導作用,但教師設計課程時仍須掌握現行的課程目標和慎選融入的時間;國小階段海洋教育課程發展,適合從親海、愛海到知海的途徑;海洋保育可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行動,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海洋保育的內容需強調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二、課程的實施歷程方面:
    美感經驗教學能導引學習者對海洋的情感,並形塑優質海洋文化;教師位於引導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主,促使教學相長;海洋教育內涵須感動教師自己,才有辦法感動學生。
    三、學生的表現情形:
    能增進對海洋教育內涵的瞭解;對海洋保育擁有熱忱和珍惜資源的態度;從海洋消費者轉為海洋保護的行動者。
    四、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對於課程方案,學生與家長都給予正向的評價,表示均能拓展對海洋的認識與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與家長的合作,更能掌握學生戶外探索的安全和秩序;行動研究使理論與實務結合,是很好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Conservation Curriculum Program among four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period spanned from Sept 2011 to June 2012. This research had three objectives as follows:First,to probe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and questions concerning Marine Preservation Curriculum applied among fourr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Second,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after the practice of Marine Preservation Curriculum;Third,to explore the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from this study course.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gram: It was considered easiest if we integrate this course into nature learning area and sociology learning area. Howev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ultidimensional needs of the ability index for Marine education course, we felt it more complete if we add some literature and art courses into some related activities. The ability index of Marine Education was found to have a guiding effect toward the current curriculum, but the teachers were advised to grasp the course objectives of current curriculum and to cautiously choose the time for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when they designed the curriculum. At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stage, it was found more proper to develop the program from being friendly to the ocean, loving the ocean to knowing the ocean. It was advis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tackle problems 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actions. It was found important to stress the biodiversity in marine education.
    2.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instruction was found to leads the learners to have affections towards the ocean and it also molded a marine civilization of high quality. The teachers played the roles of guiders. The students played the leading characters. This kind of teaching was found to benefi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ike. The intension of Marine education had to move the teachers first before it moved the students.
    3. Students’ performance:This study found that it promote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ward the intension of Marine education. It made the students cultivate an enthusiasm of Marine preservation and an attitude to treasure natural resources. The students turned from being marine consumers into marine protectors.
    4. Reflections and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s: Both the parents and students granted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a positive appraisal.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triggered an interest to further explore ocean and opened up a desire for knowing the ocean. If we cooperate with the parents, we can further handle the security and order of the outdoor exploration. The action research,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ity, is a very good approach for the teachers to attain growth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海洋教育政策的發展與內涵....................9 第二節 海洋教育的課程與教學.......................19 第三節 海洋教育的相關研究.........................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過程.............................51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54 第四節 行動方案的設計..............................59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海洋保育課程實施的歷程 .......................71 第二節 課程實施後學生的表現情形......................110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5 參考文獻..........................................148 壹、中文部分.......................................148 貳、英文部分.......................................152 附錄..............................................153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海洋保育課程方案....................153 附錄二: 學習單......................................175 附錄三: 教學觀察紀錄表...............................186 附錄四: 學生訪談大綱.................................186 附錄五: 回饋單......................................187 附錄六:測驗........................................188 附錄七: 作品舉隅.....................................191 表目錄 表2-1-1 臺灣海洋產業發展.............................. 11 表2-1-2 臺灣的政治發展與海洋的關係..................... 12 表2-2-1 羅綸新所分析海洋教育的內涵..................... 22 表2-2-2 許雅婷所歸納的海洋概念類目..................... 22 表2-2-3 海洋教育主題軸與國小中年級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27 表2-2-4 海洋教育議題融入社會領域及自然與科技領域之對應表.. 29 表2-3-1 海洋教育與國小教科書內容相關研究一覽表........... 42 表2-3-2 海洋教育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一覽表..................44 表2-3-3 海洋教育融入現行課程相關研究一覽表.............. 46 表3-4-1 海洋保育課程具體目標........................... 59 表3-4-2 海洋保育課程教學時數安排....................... 62 表3-4-3 資料編碼說明.................................. 68 表4-2-1 海洋教育認知表現測驗三個知識向度前後測之T考驗表... 111 表4-2-2 海洋教育認知表現前測答對百分比之分析摘要表....... 111 表4-2-3 海洋教育認知表現後測答對百分比之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4 海洋保育態度問卷三個態度向度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考驗表.120 表4-2-5 海洋保育態度問卷前後測之各題項分析表............. 120 表4-3-1 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海洋保育課程.................... 127 表4-3-2 中年級海洋能力指標的自我檢核表.................. 137 圖目錄 圖2-2-1中小學以海洋保育為核心的課程發展模式.............. 24 圖2-2-2 戶外教學的活動內容............................ 39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51 圖3-2-2 研究流程圖.................................. 53 圖3-4-1 海洋保育課程融入領域和海洋主題軸關係的架構圖...... 6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3:363-369。
    王鑫(1995a)。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1995b)。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4-2511-S002-002Z。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鑫(1998)。戶外教學概論。北縣國教輔導,7:7-12。
    史希慧(2009)。國小海洋教育融入式教學之研究—以一年級情意教學為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江合建(2000)。杜威的美育思想。輯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7。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研考會(2001)。海洋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海推會(2004)。國家海洋政策綱領。臺北市:行政院海推會。
    行政院海推會(主編)(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李秀卿(2008)。海洋教育類目表之建構及其應用─以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0-73。
    方潔玫譯(1994)。Cornell,J.著。共享自然的喜悅。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李秋蜚(2010)。海洋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以竹興國小探索課程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昭興(2006)。臺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03-110。
    李嘉亮(2005)。臺灣漁小百科。臺北:貓頭鷹。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呂玉娟(2010)。國小低年級海洋教育能力指標融入學校本位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建良(2008)。日本的東海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3),123-143。
    林素卿 (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榮瑞(2011)。海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林筱梅(2007)。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林逢祺、洪仁進(2011)。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周儒、黃淑芬(譯)(1992)。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周儒、呂建政(譯)(1999) 。Donald R.Hammerman,William M.Hammerman,Elizabeth L.Hammerman著。戶外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靖國(2008)。海洋通識課程之內涵-知識取向的探討。通識教育學刊,2,68-84。
    吳靖國(2009a)。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之評析。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刊。
    吳靖國(2009b)。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麗玲(2010)。多元環境倫理觀融入海洋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邱文彥(2003a)。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胡氏圖書
    邱文彥(2003b)。海洋和海岸管理體系。載於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臺北市:胡氏圖書
    邱文彥(2005)。國土計畫海域之界定與規劃議題之研究。海洋國土的願景與基本政策。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取自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580&Itemid=104
    邱平(2006)。走向海洋-臺灣的出路所在。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
    施心茹(2009)。繪本教學提升學童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施正鋒(2006)。海洋與臺灣。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43-152。
    范雪凌(1999)。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詠善(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念祖(2003)。海洋政策總體檢。載於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臺北市:胡氏圖書。
    胡興華(2000)。話漁臺灣。臺北市:農委會漁業署。
    胡興華(2003)。臺灣的漁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胡興華(2004)。躍漁臺灣。臺北市:農委會漁業署。 馬英豪(2011)。海洋教育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陸正威(2008)。海洋教育課程方案設計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論文集,p.36-51。
    陳佳秀(2011)。九年一貫國小語文教科書海洋教育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臺北:師大書苑。
    陳宜君(2010)。實施海洋教育對國小學童海洋保育觀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陳昌義(2004)。戶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以及與科學相關的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春敏(2003)。體驗自然活動對兒童欣賞自然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盈濂(2011)。鷹架式心智圖教學模式輔助國小學生海洋議題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以港口教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銘賢(2008)。以STS教學模式提升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珊瑚教學模組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慧玲(2009)。十二堂美學課:美學教育從家庭開始。臺北縣板橋市:長霈文化館。
    陳慧玲(2011) 。國小教師對海洋教育課程理解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文聖(2005)。我國海洋觀光遊憩發展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4),58-60。
    許雅婷(2008)。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莊萬壽(2009)。海洋文化與臺灣海洋文化的辯證發展。臺灣國家政策學刊,3。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2012年2月10日取自
    http://140.111.34.34/index.php
    教育部(2008a)。海洋教育基本知能融入中小學課程綱要計畫。2012年2月10日取自 http://www.xhes.tc.edu.tw/~xheswww/97oceaneducation/data/educuuri.pdf
    教育部(2008b)。海洋教育執行計畫。2012年2月10日取自
    http://140.111.34.34/marine/common/index.php?z=115&id=410
    教育部(2008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海洋教育)。2011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曾志朗(2002)。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輯於天下編輯,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馮朝霖(2000)。化混沌之情、原天地之美—從情意教育到教育美學。輯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第7頁。臺北市:五南。
    馮朝霖(2007):隳形去智‧縱適大化-關於教育文化「美學領導」的遐思,第六屆「意識、權力與教育 - 教育政策的理論基礎與論述形成」研討會會議論文集,383-386。
    黃英人(2006)。基隆市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鄉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黃健銘(2010)。應用STS教學模式在國小海洋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廿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
    黃聲威(2000)。淺談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17,39-49。
    黃聲威(2006)。當前臺灣海洋休閒教育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87-98。
    楊玉梅(2006)。國民中小學推展海洋教育之內涵與其網際網路資源之分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葉玿伶(2001)。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俊榮(2005)。建構海洋臺灣發展藍圖。研考雙月刊,29(4), 8-21。
    葉家恩(2008)。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智婷(2008)。花蓮曼波魚季熱潮觀察及引發之衝突議題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麗美(2008)。多元科學閱讀融入海洋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海洋生物資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廖婉如(譯)(2011)。PieroFerrucci著。美,靈魂的禮物。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廖鴻基(2003)。海洋文學及藝術。載於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臺北市:胡氏圖書。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心理。
    鄭冬梅、洪榮標(2008)。關於海洋環境文化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若干思考。海洋環境科學, 27(1),83-85。
    鄭添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劉新圓(2007)。臺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 096-010 號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蔡錦玲(2006)。臺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0。
    戴昌鳳(2003)。臺灣的海洋。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戴寶村(2003)。島之國、海之民---海洋臺灣的歷史圖像。文化視窗,53,28-31。
    魏美莉(2002)。世紀交替間虎口下的香山濕地。臺灣濕地,34:8-12。
    簡國良(2011)。利用海洋教育場館資源提升學童學習意願。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羅綸新(2007,1月)。我國海洋教育網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辦之「海洋教育數位典藏教材與創意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29-49頁),基隆市。
    蘇莉貞(2009)。一個統整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海洋教育融合鄉土教育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2000 年世界海洋科學培訓和教育面臨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科學報告第52 號。
    貳、英文部分
    Beardsley, M. C. (1982). The aesthetics point of view: Selected essays.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1934).Arts as experience.New York: Capricorn Book.
    Ford.P.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NewYork:JohnWiley&Sons.
    Gair,N.P.(1997).Outdoo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en:Cassel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Coasts&Marine Education(2007).Retrieved January,28,2012,from http://www.environment.sa.gov.au/coasts/cmeducation.html
    Hammerman,D.R.,Hammerman,W.M.,Hammerman,E.L.(1985).Teaching in theoutdoors(pp.3-5, pp.81-83).Danville,IL: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
    Lund,M.(1997)Outdoor Education-from the roots,to the new branches.Retrieved January,29,2012,from
    http://www.artsci.gmcc.ab.ca/courses/peds205ml/outed.html#top%20f%20Page
    Lewis,C.A.(1975).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4777)
    Rodney V. Salm and John R. Clark(1989). Marine and Coastal Protected Areas Retrieved February,26,2012,from
    http://www.vliz.be/imisdocs/publications/64766.pdf
    Smith,P.R.(1987).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 72(3), pp.209-216.
    Year of the Ocean(1998).Year of the Ocean,1998-Marine Education,U.S.A.: AnOverview. Retrieved February,26,2012,from
    http://www.yoto98.noaa.gov/yoto/meeting/mar_edu_316.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