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怡萱 Her, Yi-Shiuan |
---|---|
論文名稱: |
致病基因檢驗服務之基因資訊保護規範 The Legal Framework of Genetic Testing Services: Focusing on Genetic Information Protection |
指導教授: |
林昀嫺
Lin, Yun-Hsien |
口試委員: |
陳仲嶙
陳汝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4 |
中文關鍵詞: | 致病基因檢驗 、基因資訊保護 、知情同意 、基因隱私 、基因歧視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基因科技持續發展,基因資訊保護問題也越顯複雜,在資訊性質的變化下,許多固有的權利在基因科技的衝擊下被拿出來重新審視與討論,原本就存在的問題也變得更難以處理,資訊保護問題並非現代才有,尤其在醫病關係進入第三階段後,醫療關係中的資訊保護已經受到廣泛討論,其中資訊隱私權及資訊自決權的概念都被普遍肯認,但是在我國,這些權利並未得到法律位階的明文規定,只在零散的法條中彰顯權利保護,也缺乏完善的司法救濟途徑,只能依賴法院做個別的判斷與解釋,基因科技進入醫療後,基因資訊保護也遭遇同樣的困境,更甚者,基因資訊有「潛在疾病資訊」與「家族共享」之特殊性,影響範圍較醫療資訊更為深遠,為此基因隱私權、知情同意原則不能只是口號,必須以法律確立地位與保障,如劃定基因隱私權的面向、範圍,及落實知情同意原則的「揭露」與「自主同意」。另外,基因資訊在保險與就業的應用,必須受到合理限制,保險是處理不確定風險的行業,基因資訊內含的罹病、發病機率,可能影響風險評估的結果,使保險精算出現漏洞,若投保人惡意使用基因資訊,會造成逆選擇使保險機制崩潰,若保險公司不當使用基因資訊,又可能造成基因缺陷帶因者被收取高額保費或被拒絕投保,遭受保險基因歧視的不利益。於就業中亦然,理想狀態下,基因資訊應增強雇主與勞工正面溝通,共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與傷害,創造更高的效益,惟在實際狀況下,基因資訊反而變成雇主篩選勞工的工具,使勞工僅因為存在罹病、發病風險就被解雇或拒絕雇用。勞工即使知道自己有不適任的地方也不敢提出來與雇主討論,若是因此發生職災,是雙方都不樂見的事。基因歧視問題應該被妥善處理,例如將基因資訊分類管理、訂定使用程序與同意的取得等,為了處理治病基因檢驗下的基因資訊保護問題,當務之急除了運用原有法律規範之外,應盡快完善因應基因資訊特殊性質之規範架構並訂定規範細項,本文擷取美國立法與實務之經驗,希冀能達到推動我國立法與建議立法之效。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限縮研究對象與範圍,介紹致病基因檢驗服務發展與現況,包含界定致病基因檢驗之內涵與釐清發展現況;第二章討論基因資訊之基礎概念與保護議題,首先說明基因資訊之限制,並強調基因資訊保護之必要,個人資訊保護已有較為成熟之規範與討論,基因資訊保護做為個人資訊保護之一環,再加上與一般個人資訊之性質差異,應該受到更周延的規範,在此提出本文針對致病基因檢驗之基因資訊保護的主要討論議題,包括知情同意、基因隱私權、基因歧視等;第三章介紹我國致病基因檢驗之基因資訊保護數個重要規範,包含憲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基因檢測倫理指導綱領草案、基因資訊隱私保護法草案,並以知情同意、基因隱私權、基因歧視為主題搭配討論相關管制與法律,例如基因檢驗與知情同意、憲法之基因隱私權,及保險、就業立法與基因歧視的互動,總結點出現有規範不足之處;第四章呼應第三章,先介紹美國法下的致病基因檢驗資訊保護重要規範,包含美國憲法修正案、美國身心障礙法案(ADA)、基因隱私法與健康保險可攜性與責任法案(HIPAA)、基因資訊反歧視法(GINA),再以知情同意、基因隱私權、基因歧視為主題引出基因資訊相關立法並聚焦實務案例,集結美國經驗做為我國立法之學習;第五章綜合所有討論,提出致病基因檢驗之基因資訊管制與規範所應涵蓋之內容,包含知情同意如何落實、基因隱私權的細項、基因資訊的使用與基因歧視禁止,基因資訊保護之原則與例外等,並提出致病基因檢驗基因資訊保護規範之規範重點與架構,統整個人資料保護法、基因檢測倫理指導綱領草案及基因資訊隱私保護法草案三法;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基因資訊規範的訂定刻不容緩,惟有確立規範架構,維護基本權及提供司法救濟途徑,使法律與政策面並進,才能真正在基因科技時代確切保障人民權益。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大魏˙傅利曼(著)、徐源豐(譯)(2002),(第六章:保險與經濟學),《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頁99-113,台北:先覺。
何建志(2003),《基因歧視與法律對策之研究》。台北:元照。
林子儀、蔡明誠(2003),《基因技術挑戰與法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林。
(二)專章
何建志(2003),〈就業基因歧視的法理問題與因應之道〉,林子儀、蔡明誠(編),《基因技術挑戰與法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79-80,台北:學林。
林昀嫺(2011),〈產檢科技與身心障礙歧視:從生命倫理觀點出發〉,洪德欽(主編),《歐盟與美國生物科技政策》,頁541-579,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三)期刊
丁予安、楊秀儀(2009),〈告知後同意還是同意後告知?論告知之時間點〉,《醫療品質雜誌》,3卷3期,頁84-87。
王皇玉(2012),〈醫師的說明義務與說明義務之免除〉,《萬國法律》,186期,頁26 -34。
王美仁、林秀娟(2009),〈草擬台灣基因檢測倫理指導綱領〉,《法律與生命科學》,3卷4期,頁1-21。
王澤鑑(2007),〈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總號:96,頁21-44。
何建志(2008),〈基因檢驗與基因歧視: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案〉,《法律與生命科學》,總號6,頁23-44。
何建志、呂千佩(2009),〈歐洲人類遺傳學會未成年人基因檢驗準則評述〉,《法律與生命科學》,3卷4期,頁35-45。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8),〈告知義務的範圍〉,《當代醫學》,419期,頁736 -739。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9),〈病理檢查報告的告知義務〉,《當代醫學》,428期,頁437 -441。
呂炳斌(2002),〈試論基因技術發展對法律的挑戰〉,《華東理工大學學報》,17卷1期,頁87 -92。
宋佩珊(2008),〈簡介美國反基因歧視法的必要性-從2008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的經驗談起〉,《科技法律透析》,20卷8期,頁2 -8。
李志峰(2010),〈基因資訊於人身保險核保使用的妥當性〉,《政大法學評論》,總號116,頁173-238。
李芳年(2010),〈論醫師的說明義務與告知後同意〉,《北市醫學雜誌》,7卷1期,頁13 -20。
李金濤、楊磊、譚曉華、楊春白雪、林建潮(2010),〈我國基因檢測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健康研究》,30卷1期,頁49 -51。
李美秀、張鳳麟、馬淑清(2006),〈護理人員面對知情同意的倫理困境〉,《長庚護理》,17卷1期,頁63 -70。
李婉萍(2012),〈個人資料保護脈絡下的「綑綁式同意」〉,《科技法律透析》,24卷1期,頁18-41。
李崇僖(2008),〈基因隱私與科學研究之調和——基本原則與特殊利益考量〉,《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5卷1期,頁47-86。
李震山(2002),〈胚胎基因工程之法律涵意-以生命權保障爲例〉,《臺大法學論叢》, 31卷3期,頁1-16。
李震山(2004),〈“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4期,頁35-82。
李震山(2004),〈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收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頁83-110。
林美伶、葉莉莉、陳清惠(2009),〈影響病人參與醫療決策之論述〉,《護理雜誌》,56卷3期,頁83 -87。
邱玟惠(2010),〈是隱私權?還是財產權?──談基因資訊之法律性質與分類〉,《台灣法學雜誌》,總號:153,頁69-74。
侯英泠(2009),〈基因檢測倫理指導綱領草案之我見〉,《法律與生命科學》,3卷4期,頁22-34。
胡玉浪(2009),〈論就業基因歧視及其防範對策〉,《山東科技大學學報》,11卷5期,頁31 -35。
胡朝陽、周旋(2010),〈基因科技發展的人權影響及其法律調整〉,《科技進步與對策》,27卷15期,頁32 -35。
范建得(2004),〈生物技術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影響及妥善的因應策略〉,《國家政策季刊》,3卷3期,頁125-175;177-178。
范建得、施志遠(2008),〈生物醫學範疇的知情同意-人性尊嚴的實證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2卷1期,頁86 -92。
范建得、洪子洵(2011),〈生物科技發展之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總號:199,頁41-61。
范建得、陳汝吟(2004),〈論基因治療與基因疫苗施用者之民事責任與救濟制度〉,《玄奘法律學報》,總號:1,頁123-158。
范建得、廖嘉成(2008),〈論建置台灣族群基因資料庫應有之法律及倫理規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8期,頁95-149。
苗力丹(2007),〈從比較侵權法角度論患者的知情同意〉,《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2卷6期,頁104 -108。
徐嚖茹、張至寧、蔡甫昌(2005),〈基因檢測倫理〉,《當代醫學》,380期,頁476 -482。
翁清坤( 2013),〈告知後同意與消費者個人資料之保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7期,頁217-322。
翁清坤(2010),〈論個人資料保護標準之全球化〉,《東吳法律學報》,22卷1期,頁1-60。
張田勘(2010),〈中國基因歧視第一案〉,《當代工人》,2010卷6A期,頁38 -39。
張宏(2006),〈基因隱私權的法學思考〉,《河北法學》,24卷9期,頁151 -154。
郭彥伶(2007),〈探討生物資料庫之基因隱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期,頁79-88。
陳仲嶙(2000),〈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與民、刑法的縱橫交錯〉,《全國律師》,4卷12期,頁32-36。
陳仲嶙(2003),〈醫療隱私的法規範現況〉,《醫事法學》,11卷2期,頁36-46。
陳仲嶙(2009),〈從研究自由之觀點論基因研究的社群參與〉,《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71期,頁1-40。
陳仲嶙(2010),〈人體組織研究中告知後同意的法律意涵—兼論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之適用範圍問題〉,《生物醫學》,3卷4期,頁496-502。
陳汝吟(2008),〈論告知同意中之意思能力——以生醫研究為例〉,《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5卷2期,頁125-162。
陳汝吟(2010),〈論我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之立法過程與適用於特定群體之相關疑義〉,《法律與生命科學》,4卷2期,頁1-25。
陳紹基、沈裕智、張宇岱(2005),〈遺傳性乳癌基因BRCA1/BRCA2篩檢試驗之心理衝擊〉,《慈濟醫學》,17期,頁45-49。
陳錦生(2004),〈基因時代的知情同意原則〉,《道雜誌》,23期,頁14 -25。
曾淑瑜(2007),〈論基因歧視〉,《華岡法粹》,總號39,頁191-222。
焦興鎧(2003),〈工作場所規範之最新發展趨勢--美國之經驗(上)〉,《萬國法律》,總號129,頁83-94。
焦興鎧(2006),〈工作場所基因測試在美國所引起之就業歧視爭議〉,《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169 -239。
焦興鎧(2006),〈工作場所基因測試在美國所引起之就業歧視爭議〉,《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169 -239。
焦興鎧(2007),〈工作場所基因測試在美國所引起之勞動法爭議〉,《經社法制論叢》,總號40,頁1-38。
黃怡瑾、胡淑貞、王瑤華、林秀娟(2005),〈基因科技發展下的生育與醫病互動〉,《台灣醫學人文學刊》,6卷1&2期,頁87 -111。
黃慧嫺(2004),〈基因檢測服務商業化後所衍生之法制問題-以英國為例〉,《科技法律透析》,16卷11期,頁6 -11。
黃慧嫺(2010),〈德國基因診斷法生效適用-基因檢測服務於法有據〉,《科技法律透析》,22卷12期,頁17 -22。
楊立新、袁雪石(2006),〈論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的醫療侵權責任〉,《河北法學》,24卷12期,頁42 -48。
楊孝友、蔡甫昌、陳慶餘((2004),〈知情同意〉,《當代醫學》,367期,頁365 -369。
楊秀儀(2002),〈病人,家屬,社會:論基因年代病患自主權可能發展〉,《臺大法學論叢》, 31卷5期,頁1-31。
楊秀儀(2005),〈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總號:121,頁138-152。
楊秀儀(2007),〈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6卷2期,頁229-268。
楊秀儀(2007),〈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臺大法學論叢》, 36卷2期,頁229-268。
楊秀儀(2009),〈「知情放棄」與「空白同意」合乎自主原則嗎?論病人自主之性質〉,《生命教育研究》,1卷2期,頁97-122。
睢素利(2007),〈試論商業化基因檢測中的社會倫理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7卷2期,頁135 -139。
雷文玫(2000),〈美國商業健康保險與基因歧視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總號5,頁433-465。
廖士程、李明濱、李宇宙、吳佳璿、曾美智(2005),〈知情同意與術前矛盾之相關聯〉,《醫學教育》,9卷1期,頁80 -90。
裴緒勝(2011),〈論醫療患者的知情同意〉,《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卷4期,頁69 -72。
趙西巨(2010),〈論知情同意法則的疆域拓展―醫生對非醫療資訊的告知〉,《東方法學》,2010卷5期,頁30 -41。
劉靜怡(2003),〈基因資訊規範議題淺析〉,《律師雜誌》,總號285,頁75-90。
劉靜怡(2007),〈隱私權:第四講─隱私權保障與生醫科技時代〉,《月旦法學教室》,總號60,頁30-41。
潘維大(2010),〈基因檢測的法律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總號154,頁39-42。
蔡甫昌(2009),〈醫學研究中之知情同意〉,《臺灣醫學》, 13卷3期,頁284 -293。
蔡甫昌、朱怡康、黃天祥(2007),〈遺傳檢測與諮詢的倫理議題與執業準則-罹病傾向之遺傳檢測:以BRCA檢驗為例〉,《醫學教育》,11卷1期,頁69 -88。
蔡甫昌、張至寧、楊智超、胡務亮(2008),〈臺灣遺傳檢驗與諮詢施行之現況分析與倫理反省〉,《醫學教育》,12卷3期,頁44 -63。
蔡建昌、曹燕(2010),〈淺析基因隱私權與基因知情權之衝突〉,《榆林學院學報》,20卷3期,95 -96頁。
蔡達智(2000),〈美聯邦政府禁止職場上基因歧視〉,《科技法律透析》,12卷6期,頁22 -23。
盧美秀、黃仲毅(2002),〈人類基因科技之倫理與法律爭議〉,《護理雜誌》,49卷6期,頁5 -11。
賴沅暉(2004),〈基因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之風險與責任議題〉,《公共行政學報》,13期,頁59 -90。
顏上詠、唐淑美(2011),〈美國個人化醫學發展淺析-以法制問題暨其對策為中心〉,《醫事法學》,18卷1期,頁21 -31。
顏如娟、許明暉(2007),〈從資訊揭露與醫病雙方共同決策談醫病關係的演化〉,《北市醫學雜誌》,4卷8期,頁643 -649。
羅秀、蒲川、王軼(2008),〈美國法中的“告知後同意”理論〉,《川北醫學院學報》,23卷3期,頁329 -331。
羅俊瑋(2006),〈保險法之據實說明義務與基因科技之發展(上)〉,《法令月刊》,57卷9期,頁82-91。
(四)學位論文
何建志(2002),《基因歧視與法律對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佩玲(2005),《論生技年代下人體組織的權益保護與補償》,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文琳(2012),《探討我國基因資料庫(Taiwan Biobank)建置的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以英國、冰島及日本法治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珮慈(2012),《論消費者基因檢測之法律爭議及應有規範》,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詞彬(2008),《對於產前遺傳檢測之省思-以身心障礙者之觀點出發》,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敏瑜(2009),《醫學研究中告知後同意之法律意涵》,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毓良(2004),《求職過程中使用基因資訊之正當性-僱用差別待遇之防止》,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百欣(2008),《論醫療上告知後同意法則及刑事實務上相關判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雅芳(2009),《基因檢測倫理問題及輪裡指導原則之探討》,國立成功大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姵先(2009),《立法防制職場基因歧視之必要性與合憲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瀞儀(2009),《論醫療說明義務--以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區別實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滕西華(2008),《兩家精神科專科醫院之專科醫師與精神分裂症病人-對於人體試驗『知情同意』之經驗》,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David D. Friedman(2001). Law's Order: 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ven S. Coughlin , Tom L. Beauchamp, Douglas L. Weed(2009) . Ethics and pidemiology. 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Janet Brewer, “DISEASES OF PLACE”: LEGAL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SURNAME AND ETHNICITY AS PREDICTORS OF DISEASE RISK, 9 Quinnipiac Health L.J. 155, 155-172(2006).
Maureen Minehan, GENETIC INFORMATION: NEW LAW SAYS DON'T ASK, DON'T TELL, 25 No. 15 Emp. Alert 1, 1-3(2008).
Representative Louise Slaughter,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50 Harv. J. on Legis. 41, 41-66(2013).
Employment Coordinator Database updated June 2013, 5 Emp. Coord. Employment Practices § 9:3.70.
IS A FEDERAL “GENETIC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COMING?, 17 No. 6 Employment Alert 4, 1-2(2000). West Group.
EEOC GUIDANCE ON GENETIC DISCRIMINATION IN FEDERAL EMPLOYMENT, 17 No. 18 Employment Alert 4, 1-3(2000). West Group.
NATIONAL RAILWAY SETTLES GENETIC DISCRIMINATION CHARGES WITH EEOC, 3 No. 24 Emp. Discrimination L. Update 8, 1-2(2002). Oakstone Legal & Business Publishing, Inc.
NEWS BRIEFS ... ACROSS THE NATION, 6 No. 8 Emp. L. Rep. (Newsl.) 2, 1-2(2002). Oakstone Legal & Business Publishing, Inc.
Sandra K. Lauro, Esq., Focus On: Genetic Testing of Employees SCIENTIFIC ADVANCES IMPACT LEGAL OBLIGATIONS IN THE WORKPLACE, 6 No. 19 Emp. L. Rep. (Newsl.) 4, 4-6(2003).
Eric D. Randall, TEXAS BARS GENETIC DISCRIMINATION, 1997 No. 7 Affirmative Action/EEO Personnel Update 27, 27(1997).
Christine Formas Norris,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OF 2008: HISTORY, SUCCESSES,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7 U. Md. L.J. Race, Religion, Gender & Class 192, 192-214(2007).
Bahrad A. Sokhansanj, BEYOND PROTECTING GENETIC PRIVACY: UNDERSTANDING GENETIC DISCRIMINATION THROUGH ITS DISPARATE IMPACT ON RACIAL MINORITIES, 2 Colum. J. Race & L. 279, 279-309(2012).
Jonathan Hsu, GENETIC TESTING: BALANCING PREVENTATIVE MEDICINE WITH PRIVACY AND NONDISCRIMINATION, 6 I/S: J. L. & Pol'y for Info. Soc'y 557, 557-588(2011).
Trevor Woodage, RELATIVE FUTILITY: LIMITS TO GENETIC PRIVACY PROTECTION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TO PREVENT DISCLOSURE OF GENETIC INFORMATION BY RELATIVES, 95 Minn. L. Rev. 682, 682-706(2010).
Roberta M. Berry,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ND THE END OF INSURANCE, 7 U. Fla. J.L. & Pub. Pol'y 205, 205-246(1996).
Michael J. Malinowski、Robin J.R. Blatt,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 TESTING SERVICES: THE FDA, MARKET FORCES, AND BIOLOGICAL TAROT CARDS, 71 Tul. L. Rev. 1211, 1211-1285(1997).
Rebecca Antar Novick, ONE STEP AT A TIME: ETHICAL BARRIERS TO HOME GENETIC TESTING AND WHY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IS NOT READY, 11 N.Y.U. J. Legis. & Pub. Pol'y 621, 621-644(2008).
Helen C. Dick,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STATE REGUL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ING INDUSTRY, 6 St. Louis U. J. Health L. & Pol'y 167, 167-195(2012).
Gabrielle Kohlmeier, THE RISKY BUSINESS OF LIFESTYLE GENETIC TESTING: PROTECTING AGAINST HARMFUL DISCLOSURE OF GENETIC INFORMATION, 2007 UCLA J.L. & Tech. 5, 5-41(2007).
Timothy Caulfield, UNDERWHELMED: HYPERBOLE, REGULATORY POLICY, AND THE GENETIC REVOLUTION, 45 McGill L.J. 437, 437-458(2000).
Deepthy Kishore, TEST AT YOUR OWN RISK: YOUR GENETIC REPORT CARD AND THE DIRECT-TO-CONSUMER DUTY TO SECURE INFORMED CONSENT, 59 Emory L.J. 1553, 1553-1599(2010).
Elizabeth B. Cooper, TESTING FOR GENETIC TRAITS: THE NEED FOR A NEW LEGAL DOCTRINE OF INFORMED CONSENT, 58 Md. L. Rev. 346, 346-410(1999).
Deborah Hellman, WHAT MAKES GENETIC DISCRIMINATION EXCEPTIONAL?, 29 Am. J.L. & Med. 77, 77-115(2003).
Abigail Lauren Perdue, JUSTIFYING GINA, 78 Tenn. L. Rev. 1051, 1051-1107(2011).
Allison L. Cross, CHAPTER 261: PROHIBITING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GENETIC INFORMATION, 43 McGeorge L. Rev. 700, 700-710(2012).
Representative Louise Slaughter,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50 Harv. J. on Legis. 41, 41-62(2013).
Colin McFerrin, DNA, GENETIC MATERIAL, AND A LOOK AT PROPERTY RIGHTS: WHY YOU MAY BE YOUR BROTHER'S KEEPER, 19 Tex. Wesleyan L. Rev. 967, 967-995(2013).
Albert E. Scherr, GENETIC PRIVACY & THE FOURTH AMENDMENT: UNREGULATED SURREPTITIOUS DNA HARVESTING, 47 Ga. L. Rev. 445, 445-496(2013).
Heather R. Quick, PRIVACY FOR SAFETY: THE NCAA SICKLE-CELL TRAIT TESTING POLICY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DISCRIMINATION, 97 Iowa L. Rev. 665, 665-688(2012).
Bahrad A. Sokhansanj, BEYOND PROTECTING GENETIC PRIVACY: UNDERSTANDING GENETIC DISCRIMINATION THROUGH ITS DISPARATE IMPACT ON RACIAL MINORITIES, 2 Colum. J. Race & L. 279, 279-310(2012).
William R. Corbett, WHAT IS IN GINA'S GENES? THE CURIOUS CASE OF THE MUTANT-HYBRID EMPLOYMENT LAW, 64 Okla. L. Rev. 1, 1-13(2011).
(三)案例
Buck v. Bell(1927).274 U.S. 200, 47 S.Ct. 584
E.E.O.C. v. Burlington Northern and Santa Fe Ry. Co.(2002)2002 WL 32155386 (E.D.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