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姵儒
論文名稱: 帝國傳道者的殖民地原住民書寫──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研究
指導教授: 王惠珍
口試委員: 吳佩珍
李文茹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山部歌津子日本近代文學與基督教作家台灣山地基督教傳道史殖民地原住民書寫霧社事件文學史社會主義運動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山部歌津子及其作品《蕃人ライサ》(1931年1月),此一作品以小說的形式,將1930年10月27日發生之「霧社事件」中,日本軍隊鎮壓蕃地的過程,再現於文本之中。目前作者之身份及生平經歷尚未得到證實,但沖野岩三郎所撰寫的《蕃人ライサ》序言中明確表示,作者創作此長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源自對井上伊之助《生蕃記》中〈ミカ的惡夢〉(1926年3月)一文的閱讀。此外,山部歌津子於文本中所展現的殖民地統治議題,透露出作家本身具有基督教信仰及左翼實踐的意識。因此本文首先考察與作者直接相關的基督教文學者之人際網絡,試圖將文本中所體現的戰前日本基督教與社會主義者思想有所交集與辯證的狀況,與文學史的發展脈絡進行扣合與分析,此為筆者研究山部歌津子的主要切入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藉由爬梳來台日人傳道者與台灣基督教文學者的關係,亦可由此推知作家的生命經驗,與檢驗文本中如何反映殖民地統治的黑暗與現實。
    進而筆者將藉由關照《蕃人ライサ》的文本內容,梳理作家於文本中所提及的「理蕃事業」的歷史背景,理解當時何以山部歌津子在「霧社事件」發生後,對殖民政府鎮壓山地的行動提出直接而強烈的批判。藉由故事主角蕃地巡查補ライサ的視線所及,「蕃童教育」帶來的文明與野蠻的辯證,以及殖民地知識青年於其中產生的認同錯置與掙扎,皆如實反映於ライサ的遭遇之中。其文本中不但著力於表現此蕃地的全貌,作者更深入探究「蕃童教育」、「內台共婚」、「殖民地林業問題」等殖民地統治問題,可說是對「理蕃政策」進行了全面性的反思,而《蕃人ライサ》最後以「霧社事件」此一悲劇的爆發作結,其中即具有強烈的指責意味。
    最後,筆者期以在歷史脈絡的研究與文本的探勘下,回視《蕃人ライサ》在文學史中的定位與時代意義。此作在日本當局於霧社事件爆發後消息封鎖、嚴密之檢閱制度中得以順利出版,實屬難得。無論將《蕃人ライサ》作為霧社事件書寫的一環,或者日人來台傳道者的原住民書寫中的一部分來進行爬梳與探究,此作品在文學史上皆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若將研究視角指向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基督教文學,山部歌津子於文本中所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小說中所呈現的對於殖民地統治問題的關注及反思;與在具台灣經驗的日人基督教傳道者╱人道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所留下的文學作品中,其所觀察到的原住民統治問題,意即有關當局理蕃政策中的缺失,皆具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在同時期的研究中,《蕃人ライサ》仍有許多值得研究者關注的地方,筆者期以透過本文的撰寫,最終將其連結至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史中,鮮少被論及的有關山地傳道此一歷史側面,進行更全面性的理解與回顧。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成果回顧 5 一、作家山部歌津子 6 二、文學評價 7 三、文本中的議題──先行研究的幾個面向 7 第三節 研究範疇 8 一、關於作家山部歌津子其人──日本基督教傳道者之人際網絡及思想背景研究 8 二、《蕃人ライサ》中闡述的殖民地統治議題與作品的時代意義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山部歌津子殖民地視野之建構 17 第一節 山部歌津子其人與《蕃人ライサ》的登場 17 第二節 日本基督教的發展與近代文學的源流 20 一、基督教信仰傳入亞洲 20 二、日本基督教的發展、興起╱近代日本文學源流的考察 22 第三節 戰前日本的「臺灣基督教事業」與「山地佈道志業」 25 一、日本的臺灣基督教事業 26 二、作為「志業」的臺灣山地佈道──以井上伊之助為例 28 三、戰前的臺日基督教徒交流──基督教信仰與左翼思想的殖民地埋根 29 第四節 來臺日本基督教文學者之關係網絡及其周邊 31 第五節 小結 35 第三章 基督教文學者的社會實踐──《生蕃記》與《蕃人ライサ》 37 第一節 臺灣山地基督教事業的可能與理想的實踐──井上伊之助《生蕃記》的取材與文本對照 38 一、原住民的生命禮俗與文化傳統 40 二、蕃人的道德觀念──「文明」與「野蠻」的辯證 41 三、對於「理蕃政策」的觀察 45 四、文本主題與其中的思想傳遞 47 第二節 《蕃人ライサ》中的原住民理解者──以田中土佐、山本醫師、鈴木夫人、鈴木とみ子為例 49 一、原住民青年的指導者╱理解者──田中土佐的人道主義視角 50 二、殖民現代醫學的進駐──山本醫師 52 三、淳良的內地女性──鈴木夫人、鈴木とみ子 53 第三節 《蕃人ライサ》中日本基督教與社會主義者思想的接點與結盟──文本中鈴木敏夫、田中胖的主張與實踐 55 一、近代日本意義下的基督教信仰與社會主義思想的接點 55 二、《蕃人ライサ》中左翼知識份子鈴木敏夫與基督教傳道者田中胖的殖民地政策批判視野 57 第四節 小結:跨越族群的理想主義 60 本章附錄 62 第四章 蕃人ライサ的視線:理蕃政策的認知與批判 69 第一節 蕃地巡查補ライサ的皇民認同與掙扎:蕃童教育的可能性 71 一、日治時期的蕃童教育與帝國文明知識建構 71 二、殖民地原住民青年的導師及其糾葛 74 第二節 「日蕃一體」的可能?內地女性的愛憎:お六及とみ子──ライサ的內地求親夢 77 一、「內臺共婚法」的實施 77 二、「日蕃共婚」 78 三、《蕃人ライサ》中對於「內臺共婚」政策的立場 79 第三節 深入山林的帝國觸角:蕃地的林業問題 81 一、殖民地的林業政策 81 二、《蕃人ライサ》中的經濟衝突事件原因以及「霧社事件」的爆發 83 第四節 小結:事件之後的「新文明部落」──蕃人ライサ何處去? 85 第五章 結論:帝國下的十字架──《蕃人ライサ》的文學史位置 87 第一節 日本的臺灣傳道者及其原住民書寫系譜:殖民地課題的關注與「理蕃政策」的總批判 87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研究限制 90 參考文獻 91 本文附錄 99 表(一)戰前日本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篇目要覽 99 表(二)《蕃人ライサ》文本內容索引(關鍵詞、大事記) 104

    一、 一般專著(依出版時間降冪排列)

    (一)中文

    1. 矢內原伊作著,李明峻譯,《矢內原忠雄傳》(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年)。初出為日文版:矢内原伊作著,《矢內原忠雄伝》(東京都:みすず書房,1998)。
    2.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2010年)。
    3.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臺北:稻鄉,2007年)。
    4. 肖霞,《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济南:山东大学出版,2007年)。
    5.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6.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
    7. 鄧相揚原著,萬仁導演、梁燦良、邱若龍、王啟讚劇照,《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劇本•影像書)(臺北市:玉山社出版,2004年)。
    8.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
    9. 藤崎濟之助著,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臺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臺始末》(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
    10.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臺北:草根,2002年)。
    11.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臺北:遠流,2002年)。
    12. 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 2000年)。
    13.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的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臺北:玉山社,2000年)。
    14. 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著,《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臺北市: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1999年)。
    15. 鄧相揚,《霧社事件》(臺北:玉山社,1998年)。
    16. 鄧相揚,《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8年)。
    17. 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上帝在編織》(原名《臺灣山地傳道記》)(臺南市:人光出版社,1997年)。
    18.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1997年)。
    19.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第四卷》(南投市:省文獻會,1997年);原著為《理蕃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年)。
    20.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市:南天,1997年)。(原書1904年)
    21.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市:前衛,1997年)。
    22.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2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
    24.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2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巿:遠流,1996年)。
    26. 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臺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臺北巿:南天,1995年)。
    2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臺北市:南天,1994年)。(原書1936年)
    28. 中川浩一、和歌森男合編,《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臺北:武陵,1992年)。
    29. 井上清,《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北京:人民,1984年)。
    30.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臺灣秘史:霧社事件至抗日全貌》(臺北:武陵,1983年)。

    (二)日文

    1. 臺灣總督府編,伊能嘉矩、粟野会之丞著,《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市:成文,2010年)。春山明哲,《近代日本と台湾:霧社事件•植民地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都:藤原書店,2008年)。
    2. 山路勝彥,《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会》(東京都:風響社,2008)。
    3. 隅谷三喜男,《近代日本の形成とキリスト教》(東京都:新教出版社,2008年)。
    4. 駒込武、橋本伸也編,《帝国と学校》(京都市:昭和堂,2007年)。
    5. 崔吉城,原田環編,《植民地の朝鮮と台湾:歴史˙文化人類学的研究》(東京都:第一書房,2007)。
    6. 中村勝,《台湾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愛国」と「他者」》(東京都:ヨベル, 2006年)。
    7. 久保田暁一,《日本の作家トキリスト教:二十人の作家の軌跡》(東京都:朝文社,2006年)。
    8. 渡邊信夫,岩崎孝志,山口陽一著《キリスト者の時代精神、その虛と實》(東京都:いのちのことば社,2005年)。
    9. 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硏究会編,《台湾原住民硏究概覧:日本からの視点》(東京都:風響社,2005年)。
    10. 阪口直樹,《戰前同志社の台灣留學生:キリスト教國際主義の源流をたどる》(東京都:白帝社,2002)。
    11. 鄧相揚著,下村作次郎、魚住悅子共譯,《抗日霧社事件をめぐる人人:翻弄された臺灣原住民の戰前.戰後》(東京都:日本機關紙出版センター,2001年)。
    12. 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0年)。
    13. 鄧相揚著,魚住悅子譯,《植民地臺灣の原住民と日本人警察官の家族たち》(大阪市:日本機關紙出版センター,2000年)。
    14. 鄧相揚著,下村作次郎、魚住悅子共譯,《抗日霧社事件の歷史:日本人の大量殺害はなぜ.おこったか》(東京都:日本機關紙出版センター,2000年)。
    1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の教育》(臺北市:成文,1999年)。(原書1944年)
    16. 向山寬夫,《臺灣高砂族の抗日蜂起:霧社事件》(東京都:中央經濟研究所,1999年)。
    17. 志茂望信,《物語日本キリスト教史:日米キリスト者群像を辿る》(東京都:新教出版社,1998年)。
    18. 魚木忠一,《日本基督教の精神的傳統》(復刻本)(東京都:大空社,1996年)。
    19. 井手勝美,《キリシタン思想史研究序說:日本人のキリスト教受容》(東京都 : ぺりかん社,1995年)。
    20.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都:同成社,1994)。
    21. 遠藤祐等編,《世界•日本:キリスト教文学事典》(東京都:教文館,1994年)。
    22. 幸德秋水著,幸德秋水全集編集委員會編,《大逆事件アルバム : 幸德秋水とその周邊》(東京都: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4)。
    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理蕃の友》(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
    24. 小口偉一,堀一郎監修,《宗教學辭典》(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
    25. 比屋根安定,《日本近世基督教人物史》(東京:大空社,1992年)。
    26. 春山明哲編、解說,《臺灣霧社事件軍事關係資料集》(東京:不二,1992年)。
    27. 久保田暁一,《近代日本文学とキリスト者作家》(大阪:和泉書院,1992年)。
    28. 日本基督教團出版局編,《アヅア•キリスト教の歷史》(東京:日本基督教團出版局,1991年)。
    29. 佐治孝典,《土著と挫折:近代日本キリスト教史の一断面》(東京都:新教出版社,1991年)。
    30. 藤崎濟之助,《臺灣の蕃族》(復刻版)(臺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31. 桑田忠親等編,《島原の乱図;戦国合戦図》(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8)。
    32. 米倉充,《近代日本とキリスト教:明治•大正篇》(大阪市:創元社,1983年)。
    33. 和田洋一等著,《戰時下抵抗の研究:キリスト者•自由主義者の場合》(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
    34. 笹淵友一編,《キリスト教と文学:第一集》(東京都:笠間書院,1975年)。
    35. 武田寅雄等著,《日本現代文学とキリスト教•明治大正篇》(東京:桜風社,1974年)。
    36. 矢内原忠雄,《マルクス主義とキリスト教》(東京都:角川書店,1966年)。
    37. 井上伊之助,《臺灣山地傳道記》(東京:新教出版社,1960年)。
    38. 久山康等編,《近代日本とキリスト教:大正•昭和篇》(西宮市:基督教学徒兄弟団,1956年)。
    39. 矢內原忠雄,《キリスト教入門》(東京:角川,1954年)。
    40. 井上伊之助,《蕃社の曙:台湾伝道の思い出》(大阪:ともしび社,1951年)。
    41. 比屋根安定,《日本基督教史》(東京市:教文館,1938年-1940年)。
    42. 三松俊平,《植村先生の思い出》(東京:アルパ社,1935)。
    43. 山本秀煌編,《日本基督教會史》(東京:日本基督教會,1929年)。
    44.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年)。
    45. 井上伊之助,《生蕃記》(東京市:警醒社,1926年)。

    二、 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降冪排列)

    (一)中文

    1. 李文茹,〈殖民地・戰爭・女性──探討戰時真杉靜枝臺灣作品〉,《臺灣文學學報》12期(2008年06月)。
    2. 吳秉聰,〈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之前期理蕃〉,《北市教大社教學報》6期(2007年12月),頁75-118。
    3. 張婷婷,曾麗蓉,〈連結相扣的帝國物語──吳鳳•霧社事件•「莎蓉之鐘」(下次作次郎專題演講)〉,《臺灣文學館通訊》17期(2007年11月),頁32-37。
    4. 吳佩珍,〈家國意識形態的逃亡者:由田村俊子初期作品看明治期「女作家」及「女優」的定位〉,《中外文學》401期(2005年10月),頁87-106。
    5. 陳昭如,〈性別與國民身分──臺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臺大法學論叢》35卷4期(2005年7月),頁1-101。
    6. 星名宏修,〈「血液」的政治學──閱讀臺灣「皇民時期文學」〉,《臺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02月),頁19-57。
    7. 黃國超,〈殖民、醫療與救贖--從日治時期井上伊之助的泰雅民族誌談起〉,《通識教育年刊》6期(2004年12月),頁85-120。
    8. 何聰明譯,〈日本人筆下的「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146期(2003年12月),頁305-310。
    9. 〈人道主義實踐者--井上伊之助〉,《經典》30期(2001年01月),頁28-29。
    10. 近藤正己,張旭宜譯,〈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年3月),頁163-184。
    11. 中村孝志,許賢瑤譯,〈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軍〉,《臺灣風物》42卷4期(1992年12月),頁47-57。
    12. 近藤正己,〈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30期(1988年10月),頁40-55。
    13. 王世慶譯,〈日本國會紀錄中的霧社事變〉,《臺灣文獻》6卷3期(1955年9月),頁105-130。

    (二)日文

    1. 李文茹,〈植民地的「和解」のゆくえ―戦後から70年代までの日本社会における霧社事件文学をめぐる一考察〉,《国際日本学研究叢書》(2010年03月)。
    2. 李文茹,〈南方憧憬と帝国男性的なオリエンタリズム―台湾原住民族の表象をめぐって〉,《日本学》(2008年11月)。
    3. 陳淑瑩,〈「蕃人公学校」と「蕃童教育所」で使用されてぃた国語教科書ー登場人物を中心にー〉,《政大日本研究》5期(2008年01月),頁67-88。
    4. 李文茹,〈ジェンダーから見た台湾原住民の記憶と表象――霧社事件を中心に〉,《社会文学》(2006年03月)。
    5. 李文茹,〈「蕃人」表象・ジェンダー・セクシュアリティ――真杉静枝と中村地平による植民地台湾作品からの一考察――〉,《日本台湾学会報》(2005年05月)。
    6. 李文茹,〈日本人と「蕃人」とのコロニアル・エンカウンター――山部歌津子の『蕃人ライサ』をめぐって」〉,日本:《表現と創造》(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間情報学研究科情報創造論講座)6號(2005年3月),頁27-41。
    7. 李文茹,〈植民地を語る苦痛と快楽――台湾と日本のはざまにおける真杉静枝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形成〉,《日本台湾学会報》(2003年05月)。
    8. 徐雪蓉,〈楊逵「新聞配達夫」と伊藤永之介「総督府模範竹林」の関係再考〉,《日本語日本文學》27期(2002年07月),頁45-61。
    9. 蜂矢宣朗,〈中村地平と濱田隼雄──『霧の蕃社』と『南方移民村』〉,《臺灣日本語文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411-417。
    10. 平沢亀一郎、井上伊之助、宮本延人司会,〈高砂族の統治をめぐる座談会〉,《民族學研究》18期(1954年)。

    三、 會議論文(依出版時間降冪排列)

    (一)中文

    1. 河原功撰,黃耀進譯,〈霧社事件與日本文學──虛實與現代性〉,《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成功大學:2010年),頁157-187。

    (二)日文

    1. 李文茹,〈戦後の日本人女性文化人はいかに植民地台湾体験を語っているのか―坂口ネ零子の「蕃地」作品をめぐって〉,日本台湾学会第7回学術大会(天理大学:2005年6月)。
    2. 李文茹,〈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にみる異文化交流―「文明」と「野蛮」の再構築〉,天理台湾学会第14回研究大会(天理大学:2004年7月)。
    3. 李文茹,〈植民地台湾文学と日本人作家のジェンダー―真杉静枝と中村地平による原住民表象からの一考察〉,日本近代文学会東海支部第15回例会(名古屋大学:2004年5月)。

    四、 學位論文(依時間降冪排列)

    (一)中文

    1. 黃舒品,〈帝國觀看下的「臺灣」:日本文化人旅遊紀行中的權力論述、地方與性別〉(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 林蔚儒,〈帝國左翼與臺灣書寫──伊藤永之介臺灣作品研究〉(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3. 王昭文,〈日治時期臺灣基督徒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1920-1930年代)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所博士論文,2008年)。
    4. 林慧君,〈日據時期在臺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8年)。
    5.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8年)。
    6.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8年)。
    7. 傅素春,〈霧社事件的歷史、文學、影像之辯證〉(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7年)。
    8. 黃素珍,〈坂口䙥子之小説研究-以日本統治期在臺期間之小說研究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9. 洪正寵,〈臺灣文壇的坂口䙥子〉(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 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成功大學歷史學所博士論文,2003年)。
    11.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年)。
    12. 謝喻華,〈臺灣聖教會之成立與發展〉(成功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14. 本間美穗,〈異國情、異域結--在臺臺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5. 松井真里江,〈臺灣基督教史之研究--以殖民地時期為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1996年)。
    16. 藤井志津枝,〈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二)日文

    1. 李文茹,〈帝国女性と植民地支配――1930∼1945年における日本人女性作家の台湾表象〉(日本名古屋大学人間情報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05年)。

    五、 報紙(日文)(依時間降冪排列)

    1. 〈蕃社の國語化〉,《臺灣日日新報》12464號,1934年12月13日。
    2. 〈臺灣生蕃討伐〉,《大阪朝日新聞》(一∼六),1913年7月13至28日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