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依玲 Hsieh,Yi-Ling |
---|---|
論文名稱: |
二次戰後臺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1958-1985) The Study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 Take Shih-Chieh College and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 as Examples (1958-1985) |
指導教授: |
彭煥勝
Peng,Huan-Sh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3 |
中文關鍵詞: | 女子教育 、女子高等教育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 、臺南家政專科學校 |
外文關鍵詞: | women education, women higher education, Shih-Chien College,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藉由1958年至1985年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的發展,探討二次戰後臺灣地區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口述訪談,研究目的在瞭解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改制前的發展歷史與特色,並進而探討其對於二次戰後臺灣女子高等教育的意義與影響。
根據綜合兩所家政專科學校的校史發展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一、 創校理念方面,兩所學校都是為了培育專業的家政人才而設立。
二、 教育發展方面:科系的設立上,其特色包括了:1.順應時勢潮流與配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創設、增設或改名。2.科系以技術本位為主,可作為謀生的技能。3.設立的科系主要包括家政類、設計類、商業類及藝術類等四類,都是屬於女性適合就讀的類科。而在課程與教學上,其特色包括了:1.重視家政相關課程的安排。2.重視道德教育與生活教育。3.重視勞動教育。
三、 家政專校的特色方面:學校形象均具有「新娘學校」的稱號,同時學校的女子教育特色具備傳統與現代的女子教育特色。在傳統女子教育特色上,包括了:1.重視生活教育與道德教育,這也符應了傳統對於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要求,培育女性具有高操的操行與品德;2.重視勞動教育,培育女性具備勤勞、整潔、愛乾淨的傳統美德;3.培育女性治家的能力,並且灌輸濃厚的家庭觀念;4.科系的設立仍有傳統偏文商性質的特色,仍有傳統性別分工的情形存在。而在現代的女子教育特色上包括了:1.訓練女性具有一技之長,不再將女性侷限在家庭之內;2.具備理論與實務兼備的課程特色;3.設立有夜間部作為高中職畢業生及在職青年繼續進修的管道,而兩所學校均設立有家政推廣教育機構,也成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結合的具體實證。
四、 女子教育觀:當時家政專校時代的女子教育觀包括了1.肯定女子接受教育的價值,認為女性接受教育提升了女性的思想層次,不會受限於老舊觀念的影響。2.對於這些家政專科學校的校友們來說,除了知識技能的傳授外,重視家庭觀念也成為學校帶給他們的影響之一。
The study main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Shih-Chien College and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 from 1958 to 1985.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is to adopt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methodology.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Shih-Chien College and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 before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And then to inquire into themself for the meanings and influences of the wome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ccording to synthesizing school history of two home economics college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aspects of the principle of setting up the school, all of two schooles is established for growing professional talented person of the home economics.
2. In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features of the department establishes included:
(1) Adjusted the current trend of times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increase to establish or change name.
(2) The department is on the baisis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technical ability that can be to make a living.
(3) The department typesof establishing mainly includes home economics, design, business and art is all a section that belongs to the female to suit to study in.
And o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its features included:
(1) Valu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related curriculum of the home economics.
(2) Value the morals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3) Value the labor education.
3. In the features aspect of the home economics colleges, the image of the schools has the title of "bride's school", and the schools have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women educational features meanwhile.On the traditional woman educational features include:
(1) Value the life education and the morals education, this also sign the tradition's request toward women's behavior, women's speech, women's appearance, women's work , to grow women have higher moral conduct and the moral qualities.
(2) Value the labor education, to grows women have traditional virtue which is the diligence, the nattiness, and cleanliness.
(3) Grow the ability that women manage domestic affairs, and instill the strong family idea.
(4) The department establishes still have the tradition features to be partial to the text of business' property, and still have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x division of labour.
And on the modern woman educational features include:
(1) Training the women have the skill, no longer limiting woman at family inside.
(2) The curriculum ha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3) Establish to the night school to be the pipeline of continuative study that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d students, and the incareer youth. And the two schools all establish the home economics expansion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oncrete substantial evidence of combining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4. In the aspect of the woman education view, in the period of the home economics colleges included the woman education view as follow:
(1) Affirm the value of women accepting education, and think that women accept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thought layer, and will not be limi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old ideas.
(2) For the alumnis of these home economicses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the induc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the value family idea also becomes one of the influence that the school brings them.
參考文獻
壹、原始史料
一、官方出版品
教育部(1967-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966-2003)。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中華民國公私立大專院校歷屆畢業人數統計。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4)。專科以上技職院校特色專刊。臺北市:教育部,頁225-227。
教育部統計處(1996)。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歷屆畢業人數統計。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歷屆畢業人數統計。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國史館(2001)。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記彙編-第二十五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編(1950)。臺灣之教育統計(1950)。臺北市:光華印書公司。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編(1953)。臺灣之教育統計(1952)。臺北市:臺灣書店。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編(1954-1966)。臺灣省教育統計(1953-1965)。臺北市:臺灣書局。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編(1967)。臺灣省教育統計(1966)。臺中縣: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1986)。臺灣省光復以來各級教育發展概況(民國三十五學年至七十四學年)。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5)。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文化建設篇)-教育文化的發展與展望。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9)。臺灣省教育統計年報。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
饒志堅,賴秀玲,蔡惠華,王玉珍(2002)。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二、校史
(一)、臺南家政專校校史
陳金雄編(1980)。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概況(第三輯)。臺南縣:漢家出版社。
陳芳基編(1989)。臺南家專廿五年。臺南縣:飛鴻文化。
陳銀樹編(1994)。臺南家專三十年。臺南縣:飛鴻文化。
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編(1980)。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概況(1964-1980)。臺南縣: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
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編(1994)。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概況(八十三年版)。臺南縣:漢家出版社。
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1994)。學生手冊。臺南縣: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
方耀乾(1997)。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改制專刊。臺南縣:飛鴻文化。
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改制五週年專刊編輯委員會(2002)。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改制五週年專刊。臺南縣永康市:臺南女子技術學院。
臺南女子技術學院(2004)。臺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縣:臺南女子技術學院。
(二)、實踐家政專校校史
社團總覽編輯委員會(1980)。實踐社團總覽-第一期。臺北市: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
社團總覽編輯委員會(1986)。社團總覽-第二期。臺北市: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1971)。實踐家政專科學校概況。臺北市:實踐家政專科學校。
實踐廿五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1983)。實踐廿五年:實踐專校慶祝創校廿五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市: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
實踐大學校史特刊編輯委員會(1998)。實踐四十年:實踐大學創校四十週年校史特刊。臺北市:實踐大學出版組。
實踐大學(編)(2002)。謝創辦人東閔先生逝世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市:實踐大學。
財團法人實踐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2002)。實踐大學校友會訊(九十一年度第一期),臺北市:實踐大學。
財團法人實踐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2003)。實踐大學校友會訊(九十二年度第一期),臺北市:實踐大學。
(三)、樹德家政專校校史
修平技術學院教務處(2000)。珍藏樹德。臺中縣:修平技術學院教務處出版組。
李銘薰,楊克隆編(2001)。樹德羽化修平鷹揚:35 週年校慶暨遷校改制紀念特刊。臺中縣:修平技術學院教務處出版組。
(四)其他
文藻外國語文專校卅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小組主編(1996)。葉茂由來根自深-私立文藻外國語文專科學校建校卅週年紀念特刊。高雄縣:文藻外語學校。
三、報紙
台省女子教育已獲飛躍進步【報導】(1966年9月1日),中央日報,第5版。
中央社中興新村(1968年7月30日)。教廳公佈統計數字顯示臺灣女子教育發達。聯合報,第二版。
刁洪智(1992年10月20日)。男性主修理工 女性主修人文 我目前高等教育仍有性別差異。中央日報,第5版。
王順民(2003年3月8日)。女性高學歷 阿Q式自豪。聯合報,第十五版。
貳、今人論著
一、學位論文
李妙虹(2003)。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周慧洵(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靄若(2003)。臺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雅茹(2003)。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妙娟(2002)。《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鴻裕(1990)。經濟發展、婦女就業與家庭變遷:臺灣經驗之觀察。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憲峻(1993)。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珍(1981)。光復後臺灣地區婦女教育與就業之研究-男女平等地位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專書
王德瓊(1958)。家政學。臺北市:正中。
王雲五(主編),楊亮功,宋天正,毛子水,史次耘(註釋)(1979)。四書今註今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麗容(主持),中國人權協會(編)(2000)。2000年臺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王麗容(主持),中國人權協會(編)(2001)。2001年臺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王麗容(主持),中國人權協會(編)(2002)。2002年台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王麗容(主持),中國人權協會(編)(2003)。2003年臺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呂俞徵等(編)(1985)。家政學。臺北市:影清。
李汝和(1972)。臺灣文教史略。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園會(1984)。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汪知亭(1959)。臺灣教育史。臺北市:臺灣書店。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商務。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市:復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周愚文(2000)。臺灣近五十年來教育史學發展初探(1949-1998),載於臺灣師大教育系、教育部國家教育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167-199頁)。臺北市:揚智。
周愚文(2000)。中國教育史綱。臺北市:正中。
林澄枝(1977)。秘書事務學刊-創刊號。臺北市:私立實踐家專秘書事務科。
林玉體 (1987)。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林美和 (1995)。婦女教育政策篇。載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主編),婦女政策白皮書(34-99頁)。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林天祐等(2000)。臺灣教育探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玉體(2003)。臺灣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施叔青,蔡秀女(主編)(1999)。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市:麥田。
派翠西亞•鶴見(1999)。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林正芳譯)。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原著出版年:1977)。
許美瑞(1981)。美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曹大為(1996)。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張良田(2004)。苦與甘的人生。臺南縣:漢家。
黃迺毓(2002)。家政高等教育。載於中原大學(主編),二00二年海峽兩岸新世紀高校全人教育論壇論文集(43-48頁)。桃園市:中原大學。
游鑑明、吳美慧(1998)。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25)。
聞懷德編著(1956)。臺灣名人傳。臺北市:商業新聞社。
趙文藝(1974)。我國近二十年來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蔡青龍(1985年4月)。戰後臺灣教育與勞動力發展之性別差異。姜蘭虹(主持人)。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錢卓升(1986)。家政•教育。臺北市:文景。
謝東閔(1988)。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市:聯經。
謝小芩(2001年3月)。臺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婦女教育現況與困境。2001年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區域論壇,高雄市:鼓岩國小。
D.A.Ritchie,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市:遠流。
三、期刊
王生明(1994),美國的女子大學。今日生活,334:33-35。
司蔭貞(1995)。日本女子教育概觀。北京成人教育,9:34。
李宜真(1991)。日據時代日本對台教育的特色及女子教育的實施情形。今日教育,55、56:22-29。
吳文星(1982)。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0,367-404。
林澄枝(1990)。我國女子教育的發展。臺灣教育,472,9-13。
屈書杰(1999)。日本高校的女子教育。日本問題研究,1:41-45。
卓意雯(1991)。清代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7-11。
卓遵宏(2001)。為什麼要做口述歷史,臺北文獻,136,183-197。
桂智貞,孫曉梅(1994)。日本女子教育考察筆錄。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15-18。
許慧琦(1998)。臺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89-204。
張淑卿(1999)。近年來臺灣地區的「臺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93-209。
游鑑明(1992)。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13-18。
游鑑明(1994)。日治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研究通訊,32,2-5。
游鑑明(199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97-319。
游鑑明(1998)。歷史口述訪問面面觀,宜蘭文獻雜誌,36,61-71。
游鑑明(2002)。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近代中國,135,117-121。(本文改寫為〈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近代中國,149,17-27。
游鑑明(2003)。「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40-45。
游鑑明(1992)。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13-18。
游鑑明(1994)。日治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研究通訊,32,2-5。
游鑑明(199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97-319。
游鑑明(1998)。歷史口述訪問面面觀,宜蘭文獻雜誌,36,61-71。
游鑑明(2002)。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近代中國,135,117-121。
游鑑明(2003)。「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40-45。
黃士哲(2001)。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百年體育教育概說。中山女高學報,1。
彭煥勝(2003)。性別、階級與婦女教育之初探:以英國十九世紀為例。初等教育學報,9:67-96。
彭煥勝(2003)。馬偕在淡水的教育事業,1872-1901。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1-32。
楊民(1997)。中、日女子教育觀念及教育措施之比較。全球教育展望,5:76-80。
葉龍彥(1992)。臺灣光復初期的高等教育(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文獻,102:63-89。
蔡進雄(1998)。臺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99-105。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謝小芩 (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羅芝芸(1998)。淺談傳統女子教育。教育資料文摘,42:174-184。
鄭淑蓮(1999)。清末臺灣基督教女子教育的發展—以臺南長老教女學之設立為例,弘光學報,33:283-306。
四、外文文獻
臺灣教育會(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南天。
Barbara Smith(1999).Women, College and Care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22(12), 44.
Bellew, Rosemary, Raney, Laura& Subbarao, K.(1992).Educating Girls. Finance & Development, 29(1), 55.
一、 網站資料
實踐大學校史館網站 http://hist.lib.usc.edu.tw/
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網站 http://www.twcat.edu.tw/webmaster/w1secret/學校簡介/簡史/沿革.htm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行政院主計處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http://w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cen8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