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在保全業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與使用者經驗之中,回答一個提問,即為「台灣的都市空間保全化是如何可能」。而根據這樣的提問,本文透過下列幾個子題去逼近:第一、台灣的保全業發展之際,台灣的都市發展與社會狀態呈現了何種面貌,第二、台灣的保全業發展時,其本身經歷過什麼樣的方向轉變,又,保全業是如何塑造自身形象,以利自身與台灣社會之結合。第三、當保全業逐漸接手公共性質空間,並且進一步進入私人親密空間界線的同時,台灣社會的使用者是以何種方式來面對。
而針對這三個子題的回答,本文試圖論證:自詡為現代化先驅者的保全業,雖然嘗試製造信任關係來與台灣社會結合,然而台灣社會的結合方式卻並不是以信任關係,而是以最低層次的商業交易、對日常生活的控制與受害者自負責任的社會文化,與這樣一個外來的概念進行結合。
內政部(1988),〈各機關學校團體駐衛警察設置管理辦法〉。
內政部(1991),〈保全業法及保全業法施行細則〉。
王文安,1987,《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王至誠,2000,《台灣地區保全業經營管理的特性與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虹鈰,2002,〈駐衛警察制度概述〉,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5(6):35-38
王科文,2005,《集客城市---混合使用下的新生活形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治嘉,2011,《混合與複合-以台北東區「混合使用」街廓型態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俐文,2009,〈被「詮釋」掉的風險:單身女性合租者之空間安全感研究〉,文化研究學報(88)。
中央銀行,1997,〈台財融 字第 86605595 號函〉,2月15日,《金融業務參考資料》,(4):49。網址:http://goo.gl/6yAuod,取用日期:2013年3月25日
台灣立報,2010,〈變調的都更專題2:都市更新下的歷史負債〉,2010年11月2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338 ,取用日期:2014年2月4日。
行政院,2008,〈健全機關組織功能合理管制員額作業要點〉
林文淇,1995,〈台灣電影中台北的呈現〉,收錄於陳儒修、廖金鳳主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1995:台北,萬象
林以青,1993,《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 以五0年代-七0年代的台北市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君,2012,《走在趨勢之前-智慧生活的領航者中興保全》,台北:商周出版
李清志,1995,〈國片中對台北都市意象的塑造與轉換〉,收錄於陳儒修、廖金鳳主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1995:台北,萬象
李乾朗,1979年,《台灣建築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素馨、張淑貞,1997,〈都市公園環境特質對使用者犯罪恐懼感之差異〉,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p. 107-125
李素馨,1999,〈性別與社經因子對都市公園安全認知差異之影響〉,《中國園藝》45(3): 223-238
____.,2002,〈社區鄰里空間類型與居民安全感關係之研究〉,《造園學報》8(2):111-134
李素馨、蔡益銘,2002,〈居民個人屬性與日常活動特性對社區安全認知之關係—以台中楓樹社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2):41-69。
李國鼎,1966,〈工業化對都市發展之影響〉。《自由中國之工業》25(2):1-11。
李瑞麟,1975,〈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24(3):1-29
何春木,1998,〈請廢除省屬行庫職員值日之不合理制度,改以保全公司警衛人員擔任,以維員工健康及精神安定案〉,12月21日,台灣省議會公報,69(5),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網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8/61/7e.html,取用日期:2013年3月25日
周幃羿,2010,《垂直式大廈社區的形成與運作–論所有權與社區凝聚性質的轉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蘋,2002,〈犯罪恐懼感初探〉。《警學叢刊》32(5):177-196
胡紫寧,2010,《疏離的現代建築腳本下:台灣附加物的生成與演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7,〈政府部門委託民間保全辦理機關安全維護問題探討調查專報,法務部
段貞夙,1995,〈銀幕裡外的薛西弗斯-從電影社會學角度觀看電影中的「台北」〉,收錄於陳儒修、廖金鳳主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1995:台北,萬象
段盛華、劉佩怡,2004,〈臺灣基層金融的政治經濟分析〉,《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 235-263
高永昆,2003,〈台灣保全業、物業管理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及保全業法檢討〉,台北市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商業同業公會
高永昆,2006,〈台灣保全業、物業管理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及保全業法檢討〉,收錄於《2006全國保全論壇論文集-產業篇》台北:台北市保全商業同業公會
施聖文,2008,〈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劃線〉,《國家與社會》(5):Pp.37-97。
財政部,1984,〈加強行庫安全措施執行要點〉,3月20日,台財融字第13886號。金融法規全文檢索查詢系統,http://law.banking.gov.tw/Chi/FLAW/FLAWDAT0202.asp?lsid=FL037657,取用日期:2012年3月25日。
張世典,1984,《建築物附設停車位空間問題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張哲凡,1995,《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夏鑄九,1992,《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出版社
黃家祥,2008,《不安身體的都市經驗》。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書,2002,《犯罪治安與被害恐懼》,台灣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
陳平浩,2008,《城市顯影:萬仁電影中的階級、性別、與歷史》,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尚懋,1998,〈台灣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維耿,2004,《保全業管理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安,2002,《居住者與「他們的」房子:台灣住居空間(居家佈置)自我營造之行動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郭志裕,1992,〈保全業法之研究〉,《警學叢刊》,23(1):112-123
經濟部工業局,2008,《2008 台灣安全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經濟部工業局安全產業推動辦公室、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楊水美,2006,《台灣地區銀行產業發展之政經分析1945-200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傅美惠,2006,《保全業法論》,台北:五南。
萬仁,1985,《超級市民》,台北:龍祥電影公司。
葉思延,2007,《銀行業經理人契約關係之探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華,2002,《安全城市一從都市計劃論預防公共空間犯罪》。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華山,1979,〈談傳統街屋二題〉,《建築師》12:17-26
劉曜華,2004,《臺灣都市發展史》。臺灣省政府委託,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執行。
蔡宜紋,2008,《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娳等,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盧毓駿等,1954,《台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報告書》。臺北市:內政部。
戴立寧,1989,〈不倒神話就此打住-看銀行法修正〉,《遠見雜誌》,1989,(4).-101
羅明忠,2008,《混搭城市 都市混合使用空間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英文譯本:
Piotr Sztompka著,程勝利譯,2005,《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北京:中華書局。
Giddens, Anthony 著,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文化。
____.著,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欲》。台北:巨流
Becks, Ulrich,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 著,趙文殊譯,2001,《自反性現代化 : 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性本質的嶄新思考》。台北:左岸文化。
Durkheim, Emile 著,渠東譯,2002,《社會分工論》,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Beck, Ulrich 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臺北市 : 巨流圖書
英文書目:
Covington, Jeanette and Ralph B. Taylor, 1991,“Community Structural Change and Fear of Crime” in Social Probl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0(3): Pp. 374-397.
Fattah, E.A. and Sacco, Vincent, 1989,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of the elderl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by A.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Hess, Karen M. and Henry M. Wrobleski. 1992. Introduction to Private Security, Third Edition, CA: West Publishing.
Lipson, Milton, 1975, On Guard: The Business of Private Security, New York city: Quadrangle/New York Times Book Co.
Lofland, Lyn, 1973, A World of Strangers: Order and Action in Urban Public Space.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Merry, Sally Engle, 1981, “Urban Danger: Life in a Neighborhood of Strangers”,Pp. 115-127 in Urban Life:Reading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City, edit by George Gmelch, Robert V. Kemper and Walter P. Zenner.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Morenoff, Jeffrey and Robert J. Sampson. 1997. "Violent Crime and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Neighborhood Transition: Chicago, 1970-1990." Social Forces. 76: 31-64
Shearing, Clifford D. and Philip C. Stenning, 1981, “Modern private security: Its Growth and the implication”, in Crime and Justice, Vol. 3, 1981:193-245.
____. 1983 , “Private security: Implication for social control”, in Social Problems, Vol. 30, No. 5, Thematic Issue on Justice , pp. 493-50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kogan, W. G., 1984, “The fear of crime and its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In E. A. Fattah (ed.). From Crime Policy to Victim Policy: Reorienting the Justice System. London: Macmillan, 167-188.
Stewart, James K., 1985. “Public Safety and Private Pol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5, Special Issue: Law and Public Affairs (Nov., 1985), pp. 758-765
Taylor, Ralph B.., 1995. “The Impact of Crime on Communiti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39, Reactions to Crime and Violence, pp. 28-45.
Wirth, Louis, 1964,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in: On Cities and Social Life, Selected Papers. I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