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盛星 |
---|---|
論文名稱: |
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 The Study of Wu-Hua Hakka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羅肇錦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五華客話 、海陸客話 、四縣客話 、切韻 、中古音韻 、聲調韻 |
外文關鍵詞: | Wu-Hua Hakka, Hai-Lu Hakka, Si-Xian Hakka, ch’ieh yün, Ancient Chinese Sound, Initial/Final/Ton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的動機,並對“客家人的源流”、“客家名稱的由來”、“客家話的形成”作簡略探討,釐清客家人和客家話的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介紹五華客話在客家話的分區,並列出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有關五華客話研究的文獻資料。
第三章 研究方法,說明本文使用的「田野調查法」、「描寫語言法」和「比較研究法」三種研究方法的體例和步驟。
第四章 廣東五華客家,介紹“廣東省五華縣客家人的源流”、“五華縣地名沿革”和“五華縣的地理概況”。
第五章 台灣五華客家,敘述清代台灣客家移民的祖籍地和墾地,以及現今台灣五華客家人的分布情形和語言現況,並介紹台灣五華話調查點的發音人和受訪人。
第六章 台灣五華客話的聲韻系統,舉例說明台灣五華客家話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數目。
第七章 台灣五華客話和中古音韻的比較,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和中古切韻音系,以對比方式探討中古音到今台灣五華客話的語音演變。
第八章 台灣五華客話各調查點聲韻調的共同特點,從聲母、韻母、聲調和文白異讀四方面,提出台灣五華客話八個調查點的音韻共同特點。
第九章 台灣五華話和廣東五華話的語音差異,係以台灣五華話的八個調查點和廣東省五華縣水寨鎮、橫陂鎮的語音作比較,找出其間差異。
第十章 台灣五華客話的內部差異和四縣、海陸客話的關係,分析台灣五華話八個調查點和四縣客話、海陸客話的語音差異與變化方向。
第十一章 五華話的辭彙特色,說明台灣五華話八個調查點的特殊詞彙用法和讀音差異,並和四縣客話、海陸客話、廣東五華客話的辭彙作比較。
第十二章 結論,感慨說出五華客家話在台灣即將消失的危機,期盼有更多人為保存客家語言和文化而努力。
This research--The Study of Wu-Hua Hakka in Taiwan--is composed of twel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state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A brief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line of Hakka", "the name's derivation of Hakk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is included with the purpose to clarify the concepts of "Hakka Population" and "Hakka Dialect".
The literature pertaining Wu-Hua Hakka is the focus of chapter two. The distribution of Wu-Hua Hakka in the region where Hakka is spoken is on view in this chapter; it also includes a list of all the available subject-related documentation and papers,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hapter three explains the approaches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The patterns and steps of each of the approaches which includes "Folk Survey Method" "Descriptive Linguistic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are presented.
Chapter four tries to center on Guan-Dong’s Wu-Hua Hakka.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headstream of Hakka population in Wu-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e derivation of the name of Wu-Hua County”, and “the gene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f Wu-Hua County”.
Then,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casts the light on Taiwan’s Wu-Hua Hakka. Here it comes with the study of the ancestral homeplace and homestead of Hakka immigrants in Taiwan and their distributional and current linguistic situations.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pronouncers and interviewees of the sites under survey for the research of Taiwan’s Wu-Hua Hakka.
The phonology of Taiwan’s Wu-Hua Hakka is analyzed in chapter six, listing the numbers of the initial, final syllables and tones.
Chapter seven work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s Wu-Hua Hakka and Ancient Chinese Sound. By means of contrasting their initial, final, and tone, all three together, with the ancient ch’ieh yün phonetic system,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passage, from ancient sound to Taiwan’s Wu-Hua Hakka,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hifting of the sound.
Chapter eight tries to conclud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phonology of Taiwan’s Wu-Hua Hakka among all surveyed sites, to point out their same shares in phonology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eight surveyed sites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itial, Final, Tone and Wuen/Bai/Yi/Du.
In chapter nine, the s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s Wu-Hua Hakka and that in Guang-Dong are identifi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creened out with the input of the comparison of speech sound collected from those eight surveyed sites in Taiwan and those from Shui-Zhai and Heng-Pi Towns, Wu-Hua County, Guang-Dong.
The internal variance of Wu-Hua Hakka in relation to Si-Xian and Hai-Lu Hakka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ten. Here the author works on analyzing the distinctions of both sound and its shifting direction among Wu-Hua Hakka spoken in Taiwan’s eight surveyed sites, Si-Xian Hakka and Hai-Lu Hakka.
The focus of chapter eleven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vocabulary used in Taiwan’s Wu-Hua Hakka. Based on the data retrieved from the Taiwan’s eight surveyed sites where Wu-Hua Hakka is spoken, the special usages in their vocabular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 are differentiated and explained; in addition, those special usage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vocabulary used in Si-Xian, Hai-Lu, and Guang-Dong’s Wu-Hua Hakka.
The last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The author sentimentally expresses his concern over the fate of Wu-Hua Hakka in Taiwan, which facing the crisis of extinction, and urgently hopes more people will dedicate their effort to conserving the heritage of Hakka dialect and culture.
一、參考書藉(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D.Maclver編著1992《客英大辭典》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 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台灣學生書局
3 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4 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6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社
7 云桂彬2000《語言的結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8 五華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81《五華鄉土述林》台灣五華文獻委員會
9 五華同鄉會編《台北市五華同鄉會會刊(各期﹞》台北市五華同鄉會
10 五華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1《五華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11 王 力 1985《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2 王 力 2000《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王 力 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14 王 東 1996《客家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王士元 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王文光 1999《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17 王福堂 1999《漢語方言的演變和層次》語文出版社
18 古國順 1997《台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19 本鄉客編2000《客話四書》愛華出版社
20 本鄉客編2000《客話童蒙書》愛華出版社
21 本鄉客編2000《客語幼學瓊林》愛華出版社
22 申小龍著1996《當代中國語法學》廣東教育出版社
23 江俊龍 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江俊龍 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院所博士論文
25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何九盈 2002《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何大安 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灣大安出版社
28 吳中杰 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大華語文教研所碩士論文
29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
31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33 李如龍 周日健主編1998《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34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35 李如龍 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東曁南大學出版社
36 李珍華、周長楫1998《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
37 李逢蕊主編1994《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閩西客家學研究會
38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
39 李葆嘉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東教育出版社
40 周何主編2000《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1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武陵出版社
42 林尹校訂1999《宋本廣韻》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43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韶關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44 林立芳主編2000《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學漢語方言研究所
45 林仁川1991《大陸與台灣的歷史淵源》文匯出版社
46 林家書1993《南靖與台灣》香港華星出版社
47 林慶勳 竺家寧1999《古音學入門》台灣學生書局
48 竺家寧1998《古音之旅》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49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50 侯坤元修1958《長樂縣志》台灣學生書局
51 施添福1999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2施聯朱 雷文先主編1995《畬族歷史與文化》北京民族大學出版社
53洪惟仁1999《台灣方言之旅》前衛出版社
54洪敏麟1980《台灣舊地名沿革一~二冊》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5范文芳主編 1998 《台北市客家台語教材第一、二冊》台北市政府編印
56唐作藩1994《音韻學教程》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7徐光榮1998《台灣客家話同義詞比較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58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59徐登志 張瑞玲編著1999《大埔音東勢客》台中縣東勢國小印
60徐登志主編2000《大埔音客語讀本國小第一冊》台中縣政府編印
61徐登志等編作1996《石岡客家歌謠》石岡鄉立圖書館印行
62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台語言所碩士論文
63徐運德等著1992《客話辭典》客家中原週刊社
64高本漢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65涂春景1998《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66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67國學文獻館主編1996《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聯經出版社
68張光宇1988《切韻與方言》台灣商務印書館
69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灣國立編譯館
70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台灣清華學報
71張 琨1993《漢語方言》台灣學生書局
72張雁雯1998《台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73張恩庭 劉善群2000《石壁與客家》中國華僑出版社
74符淮青等1993《詞彙學新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75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76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原出版社
77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院台語所碩士論文
78陳其光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80陳保亞1998《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山東教育出版社
81 陳柔森主編1999《走過土地認識人民》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2 陳柔森主編1999《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3 陳彭年1999《新校正宋本廣韻》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84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原出版社
85 梅祖麟2000《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86 游汝杰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87 黃伯榮等2001《漢語方言調查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
88 黃宣範譯1999《語言學新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89 黃鈺釗主編1998《客從何來》 廣東經濟出版社
90 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大安出版社
91 楊政男等著1998《客語字音辭典》台灣書店
92 楊時逢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3楊緒賢1979《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4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95 董同龢1948《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史語所集刊
96 董同龢1998《漢語音韻學》文史哲出版社
97 董忠司主編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出版
98董忠司主編1996《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出版
99詹伯慧1997《現代漢語方言》新學識文教出版公司
100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 湖北教育出版社
101 詹益雲 1998 《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
102 劉佐泉 1991 《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 河南大學出版社
103 劉勛寧 1998 《現代漢語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04 劉鎮發 2001 《“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 學術研究雜誌社
105 廣文編譯所編 1994 《國音中古音對照表》 廣文書局
106 潘英 1991 《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
107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08 鄧盛有 2000 《台灣四海話的研究》 新竹師院台語所碩士論文
109 鄧運林編審 1993 《客語讀本第一冊》 台北縣政府編印
110 黎良軍 1995 《漢語詞彙語義學論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11 橋本萬太郎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12 濮之珍 1994 《中國語言學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13 謝重光 1999 《客家源流新探》 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14 謝國平 1998 《語言學概論》 台北三民書局
115 謝棟元主編 2002 《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116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17 羅杰瑞 1995 《漢語概說》 北京語文出版社
118 羅美珍、鄧曉華 1995 《客家方言》 福建教育出版社
119 羅香林 1950 《客家源流考》
120 羅香林 1992 《客家史料匯篇》 台灣南天書局
121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 台灣南天書局
122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 台原出版社
123 羅肇錦 2000 《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4 羅肇錦 1985 《客語語法》 台灣學生書局
125 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 台灣學生書局
126 羅肇錦 1994 《台灣客家話的結構與應用》 紅葉文化出版社
127 羅肇錦 1998 《客家話的字詞與音義析論》 紅葉文化出版社
128 蘇新春 1996 《當代中國詞彙學》 廣東教育出版社
129 嚴 修 1996 《二十世紀的古漢語研究》 太原書海出版社
二、單篇論文
1 丁聲樹 1981 〈漢語音韻學〉 方言1981第四期
2 王 辰 2001 〈“漢語拼音方案”與“通用拼音方案”〉 中國語文2001第二期
3 吉川雅之 1998 〈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 李 榮 1983 〈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 方言1983第一期
5 李 榮 1983 〈《切韻》與方言〉 方言1983第三期
6 李 榮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 方言1989第四期
7 李 榮 1996 〈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 方言1996第一期
8 李如龍 2001 〈論漢語方言特徵詞〉 中國語言學報2001
9 周日健 1998 〈客家方言的聲調特點補論〉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0 周日健 2000 〈五華話的“里”尾及其音變〉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1 周日健 2002 〈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2 胡松柏 2002 〈贛東北鐵山“汀州腔”記略〉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3 秋谷裕幸 2001 〈吳語處衢片銜山兩攝三四等字〉 中國語文研究2001第一期
14 范文芳 2001 〈改進語文教學培養思辨能力〉 新竹師院語文教育學報第七期
15 范文芳 2001 〈母語教育與羅馬拼音〉
16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語的語音現象〉 新竹師院語文教育學報第三期
17 徐通鏘 1988 〈音系中的變異和內部擬測法〉 中國語言學報第三期
18 徐貴榮 2000 〈效流二攝在台灣四縣海陸客語的對應分析〉 台灣新竹師院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二期
19 徐貴榮 2001 〈台灣客語聲調演變的例外〉 台灣第一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 高 燃 1998 〈廣東豐順客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21 張光宇 1999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 方言1999第一期
22 張光宇 2001 〈比較法在中國〉 台灣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講義2001.10
23 張光宇 2001 〈論客家原義〉 台灣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講義2001.10
24 張光宇 2001 〈客家與山哈〉 台灣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講義2001.10
25 張天周 2002 〈客家形成於南宋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26 張衛東 1998 〈論客方言與客家民系同步形成〉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27 張屏生 2001 〈台北縣石門鄉武平腔客家話的語音變化〉 聲韻論叢十一輯
28 梅祖麟 2001 〈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 中國語文2001第一期
29 陳秀琪 2002 〈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30 黃雪貞 1983 〈永定(下洋)方言詞彙〉 方言1983第二、三、四期
31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 方言1987第二期
32 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 方言1988第四期
33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 方言1989第二期
34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 方言1989第四期
35 楊劍橋 1993 〈關於“平分陰陽”起始時代的質疑〉 中國語文1993第一期
36 游汝杰 2001 〈吳語地理在歷史上的演變〉 中國語文2001第一期
37 詹伯慧 1984 〈略論劃分漢語方言的條件〉 語文雜誌第十二期
38 劉綸鑫 1998 〈客家方言的入聲〉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39 劉綸鑫 2000 〈濁上歸陰平和客贛方言〉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0 劉鎮發 1998 〈客家人的分布與客語的分類〉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1 劉鎮發 2002 〈客家的歷史與客家話的定義〉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2 潘家懿 謝鴻猷段英 2000 〈陸河客家話語音概況〉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3 鄧曉華 1998 〈論客家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4 盧紹浩 1995 〈井岡山客家話音系〉 方言1995第二期
45 謝留文 1998 〈贛方言古全濁聲母上聲字今讀陰平及其與客家方言的關係〉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46 謝留文 1999 〈重讀臨川音系〉 方言1999第三期
47 謝留文 1995 〈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 中國語文1995第一期
48 魏宇文 1997 〈五華方言同音字彙〉 方言1997第三期
49 藍小玲 1998 〈閩西客話語音系統〉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0 羅肇錦 1998 〈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1 羅肇錦 1992 〈從台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演變的幾個規律〉 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52 羅肇錦 1998 〈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線索〉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雜誌第二期
53 羅肇錦 2000 〈以客家話反推漢語史的韻尾發展〉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4 羅肇錦 2002 〈梅縣話是粵化客語說略〉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5 羅美珍 1998 〈談談客贛語分立方言區的問題〉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6 嚴修鴻 2002 〈客家話裡來母白讀為泥母的語音層次〉 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57 顧 黔 1997 〈通泰方言韻母研究〉 中國語文1994第三期
58 饒長溶 1998 〈議議客家方言語音、語法的關係〉 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