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仲森 Chiu Chung Sen |
---|---|
論文名稱: |
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Miaoli and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s |
指導教授: | 羅肇錦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苗栗話 、興寧話 、客家話 、比較研究 、方言 |
外文關鍵詞: | Miaoli Dialect, Xingning Dialect, Hakka Dialect, Comparative Study, Dialec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
摘要
在台灣,我們將興寧話以「四縣話」來概括它,然而四縣包括了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外加梅縣。以這種方式來看待興寧話,容易把興寧話就認為和苗栗話如出一轍,毫無差別。本文分別從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比較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的異同。
本文主要調查了興寧從北到南五個方言點(包括台灣一個),就興寧內部而言,音韻上大致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羅浮接近贛南,山攝、臻攝元音複化(at→ait、ut→uit、ot→oit)的情形也與贛南相差無幾。南部複化情形不如北部嚴重。音韻上,興寧在輔音韻尾的類型上接近江西(-n/t,-N/k),苗栗的輔音韻尾則保持完整。興寧有兩套滋絲音,苗栗合併為一套。從語音演變的邏輯過程中,我們推測苗栗也曾經有過捲舌聲母,今天卻消失。
深攝在苗栗是開口三等,興寧走的卻是合口三等,可見深攝在客家話具有雙線發展。興寧在流攝上產生元音高化的現象,苗栗卻仍然不為所動。
詞彙上興寧、苗栗在親屬「母親、伯母、舅母」的稱呼相差甚遠。興寧常用「雞春」、「發狂」不用「發癲」,用「眼」多於用「目」。
興寧的詞彙有趨於簡化並與北京話靠攏的趨勢,苗栗則較為保守,變化較小。兩者的差異有的是語音上的演變或者是送氣與否的差別。
語法上,代詞的種類上,苗栗較少,興寧有些發生聲母脫落或元音高化產生不同面貌的變體。
興寧在程度副詞的種類上相當多樣化,結合能力有強有弱。名詞後綴(suffix)「兒」的分布,在興寧讀北部多讀「呧」(ti31),南部多讀「哩」(li31)。石馬、水口卻以讀「子」(ts31)著稱,苗栗以「欸」(e31)為其特色。
句法方面針對兩地的「比較句」、副詞「唔曾」(m11 thien11)所形成的疑問句與否定句加以比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Miaoli and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s
Abstract
In Taiwan, “Szih Hsien Hakka Dialects” is used to stand for Xingning Dialecct. However, Szih Hsie, which means “four counties,” actually includes counties such as Xingning, Wuhua, Jiaoling, Pingyuan, and Meixian. It is very likely for people to consider Xingning Hakka Dialect to be similar to Miaoli Hakka Dialect. Thus,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Taiwan Miaoli Hakka Dialect with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 in the aspects of phonology, lexeme and syntax.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five dialect points of Xingning Hakka Dialect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inclunding one point in Taiwan). Xingning phonology is divided mainly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North Luofu(羅浮) is close to the South of Gan; the Shan Rubric(山攝) and Chên Rubric(臻攝)(at→ait、ut→uit、ot→oit)are the same as that in southern Gan county. The South Xingning is close to Maoli Hakka Dialect.
Xingning is more close to Jiangsi regarding the type of consonantal endings(-n/t,-N/k)in phonology. Miaoli remains complete in the type of consonantal endings. There are two sets of sibilants in Xingning, which are combined in Miaoli Hakka Dialect. From thi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re was retroflex in Miaoli Hakka Dialect, which disappears now because of the logic process of sound changes.
Even though Shên Rubric (深攝)belongs to non- labial Division Ⅲ of Miaoli Hakka Dialect, it nevertheless belongs to labial Division Ⅲ of Xingning Hakka Dialect. Therefore, there is a bipartite development of hakka dialects. There is vowel raising in Liu Rubric(流攝), which does not appear in Miaoli Hakka Dialect.
Lexically speaking, the appellation used for mother and aunt is different in Xingning and Miaoli Hakka Dialects. We often use “kai11 t§Áun24”(雞春)、 “fat1 kÁoN11” (發狂)instead of “fat1 tien24”(發癲), and the “Nan31(眼)” is used more often than “ muk1(目).”
Lexically speaki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 becomes simplified and is close to Mandarin, whereas Miaoli Hakka Dialect is more conservative and has fewer changes. The difference of these two dialects can be attributed to sound changes; otherwise, these two dialects differ in their aspirated or unaspirated sounds.
Regarding the type of pronouns, there are few variants in Miaoli Hakka Dialect. The initial dropping or vowel raising of Xingning Hakka Dialect results in different variants in syntax. The type of adverbs of degree in Xingning Hakka Dialect is various. It shows strong and weak combinations. Take the distribution of “兒” in Xingning Hakka Dialect as an example. In the north, it is often pronounced as “ti31”; in the south it is pronounced as “li31”. The residents of Shima (石馬) and Shuikou (水口)tend to pronounce “ts31”. Miaoli Hakka Dialect is well-known for its “e31.”
In syntax,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negative sentences” formed by “m`11 tÁien11”( 唔曾)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iaoli Dialect, Xingning Dialect, Hakka Dialect, Comparative Study, Dialects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1981《方言調查字表》,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等 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北京:語文出版社。
游汝杰1992 《漢語方言學導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編輯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 2002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李如龍 周日健主編1998《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
李如龍 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張雙慶主編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
___2001a《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___2001b《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逢蕊主編 1994《客家縱橫─首屆客家方言學術討論會專集》閩西客家學研究
會。
李榮主編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___ 1998《成都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___ 2003《崇明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___ 1995《南昌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___ 1998《長沙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原週刊社(編)1992《台灣客家話辭典》中原週刊社出版。
林立芳主編 2000《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韶關:韶關大學。
謝棟元主編2002《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
侯精一主編 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秋谷裕幸2001《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愛媛大學法文學部總合政策學科發行。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兆泉2001《臺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惠英2000《漢語方言代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曹逢甫、蔡美慧主編 1995《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曹志耘等2000《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好文出版。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伯榮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出版社。
黃伯榮等編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
楊時逢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二。
董忠司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出版。
詹伯慧 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___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行政院文建會鄉土文化專輯
-語言篇之二。
___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1978《語言地理類型學》 余志鴻譯,(198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______1972《客家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語大學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錢曾怡2002《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 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___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___2000《客家族群史-語言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翽雲1922《客方言》台北:台灣文藝社重印。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廣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___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中山大學出版社。
興寧市情調查組1994《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
蔣冰冰2003《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上海市: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鮑明煒 2002《南通地區方言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顧 黔2000《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二)單篇論文、期刊
呂嵩雁1994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研究,載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40-57,
客家雜誌社。
李 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241-259。
___ 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母音,《方言》第1期,頁1-11。
李如龍、辛世彪1999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第三期,197-203。
辛世彪2000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18卷1期,37-67。
邱仲森2004閩客方言中匣母字語音演變規律初探,第廿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
討會。
___2004客家話古曉匣母音變現象考察,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大
學。
___2005廣東興寧客家話深攝的發展,第九屆國際暨第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
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周日健1987廣東省惠陽客家話音系,《方言》第3期,232-237。
___1992廣東新豐客家方言記略,《方言》,33-44。
___1994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載《方言》第2期。
___、馮國強1996曲江馬壩(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暨南大學出版社,廣東增城,1998,146-157
___2000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2002,188-202
段英2002四川黃蓮關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的比較,《汕頭大學學報》,第18卷,
第四期.
徐清明1994漢語方言概要中梅縣音系詞彙語法特點與苗栗四縣話比較研究,《台
灣客家語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1-24,文鶴出版。
張光宇 1995 論客家話的形成,《清華學報》 25卷 第2期。
___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第1期,33-44 。
___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卷,第4期。
___2002比較法在中國,漢語音韻學第七屆國際研討會,頁1-19。
___2003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第36屆國際和藏語言學會議論文,澳大利亞,墨爾本。
___2004a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六期。
___2004b漢語方言滋絲音的一些觀察,未刊稿。
黃雪貞1986成都市郊龍潭寺的客家話《方言》,116-122。
___1987客家話的分部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
___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 ,第4期。
___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 第2期。
___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第4期。
___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4期。
項夢冰譯2003何謂客家話?《語言學論叢》,340-365,北京商務印書館
馮蒸 2002論《切韵》的“開合口”與等韻的“獨韵/開合韵”——《切韵》音系構
擬商確之一,載於《音韻論叢》,2004,齊魯書社。
詹伯慧1985饒平上饒客家話語言特點說略,《中國語文研究》,第10期
謝永昌2002客家方言前綴舉述,《客家方言研究》,386-393。
儲泰松1999梵音對音與上古音研究:兼評後漢三國梵漢對音研究,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一期,p192-136
魏宇文1997五華方言同音字彙,《方言》第3期,206-219。
___2002梅州市6縣1市1區的代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究
研討會論文集》,368-376。
熊正輝 1990官話區方言分ts t§的類型,《方言》第1期,1-10。
劉綸鑫 2000濁上歸陰平和客贛方言,《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
學學報編。
___2000客贛方言的聲調系統綜述,《南昌大學學報》31卷4期。
劉鎮發1998客家人的分布與客語的分類,《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究
研討會論文集》,47-60。
潘家懿1999廣東南塘客家話的歷史演變,《方言》197-20。
___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汕頭大學學報》16卷2期。
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的詞彙特點,《語言研究》第2期,88-94。
___ 1997論客家方言的斷代及相關音韻特徵,《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
譚厚福1982尋烏音系舉要《贛南師專學報》,4期37-45。
羅肇錦1987台灣客語次方言間的語音現象 《師大國文學報》,16期,289-326。
___1996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___1998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彰化師大國文學志》第二期。
嚴修鴻1999客家方言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語文研究》。
饒秉才1994興寧客家話語音—興寧客家話研究之一,《客家縱橫》增刊《首屆客
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
___1994興寧縣客家話聲母與中古音聲母比較《語言研究》增刊。
___1996興寧縣客家話韻母與中古音韻母比較――興寧縣客家話韻母研究系
列之三,《語言研究》增刊。
___1998客家研究導論中的客家語言存疑,《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
研究研討會論文集》419-432。
___2002興寧市客家話特殊的程度副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
究研討會論文集》358-367。
陳秀琪2004a論梅縣話的捲舌音,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
___ 2004b客家話聲調的轉移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2004.12.18-19,
廈門大學。
(三)學位論文
余秀敏1984《苗栗客家語音韻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雁雯1997《台灣四縣話構詞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爲代表》國立新竹師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 濤 2003《梅州客話音韻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
謝留文2002《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四)地方志
仲振履 張鶴齡1966《廣東省興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劉天錫 羅香林1985《廣東明清興寧縣志》台灣學生書局
朱鼎玲等編1990《興寧縣志》收于《南雄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六六,上海市:上海書店,1215-1216。
(清) 吳宗焯修 溫仲和纂1967《廣東省嘉應州志》台北:成文書局。
興寧縣志編修委員會1992《興寧縣志》。
黃基正1965《客家語言研究》,王新樹新編,苗栗縣:中原苗友雜誌。
(五)外文書籍
Chen M 1973 Cross-comparison:a case study and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38-63.
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rry Norman1989 What Is A Kejia Dialect?《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p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