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莉玲
論文名稱: 心靈悸動之情緒化 畫情緒--陳莉玲繪畫創作論述
The Emotionalized Mind Pulsate, Painting Sentiment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長度複製長度保留長度遞移長度間接比較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心靈悸動之情緒化 畫情緒—陳莉玲創作論述》是個人在2004-2007年間所進行的創作研究。以半具象之心靈意象的平面繪畫做為創作的形式,內容主要探討筆者生命中,心靈悸動的情緒狀態下的演變,與藝術創作的關係。簡言之,即是深入探討自己人生各階段心靈中引發出的情緒感受,及實踐於創作的交互作用。
    本創作是以美術史與文獻探究法、創作分析法、綜合歸納法作為研究的方法,目的主要探討透過自我心靈的解析,窺探其中的感覺符號及自我生命各階段意義的反思與對照下;發揮女性個人主義的移情作用,探討心靈內外抒發與交替,達到情緒的轉移與提昇之目的。
    在創作的學理基礎方面,是透過存在主義對人的本我思維及人生哲學為宗旨,反思引證自我的生命精神價值與創作,將生命歷程分為四個主要演變階段,並深入探討對各階段的自我悸動事件下,情緒化的轉移狀態與理念。研究人與人生、我與生命歷程、繪畫中的情緒語言,進一步引證自己的創作思維。
    基於上述的學理探討,引出本創作的理念,屬於更接近自我心理層面的直觀表現,如藉由圓形的女性象徵為局部畫面結構,強調傳達主觀的意念、情感和想像,並運用半具象的形式、堆疊的筆觸及綜合立體派的分割技法、強調四次元空間等不拘於一種形式的表現,來達到心靈圖像之傳遞目的。
    最後根據個人生命的成長四階段,作為本創作四個系列創作主軸,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如系列一:青春舞曲 苦澀的歲月、系列二:死亡的樂章 枯萎與凋零、系列三:命運交響曲 成長與茁壯、系列四:快樂頌 愛人生。希望運用筆者鑽研過的水彩、粉彩、壓克力顏料;佐以廣告顏料、蠟筆、炭筆以及加進水泥漆、打底劑、紙漿、砂石等複合媒材,來做詮釋,各種選擇搭配必須結合當時的情境,把情緒化的想法融入表現中,期望這是一場筆者心靈之旅的內心創作。
    關鍵詞:「情緒」、「分割技法」「半具象」、「存在主義」、「心靈悸動」、「直觀」、「四次元空間」。


    Abstract

    “The Emotionalized Mind Pulsate, Painting Sentiment-- The Investigation of Liling Chen’s Painting Creation.” is personal creation in years between 2004-2006. The ways of creation is watercolor painting adopting half- figurative mind images and is mainly discussing the evolvement of the sentiment state of mind pulsate and its relation with artistic creation. Briefly, it is to through probe into the feeling of every life stage of the author hersel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life, and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practicing the cre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referring to art history and documents, creation analysis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synthetic in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dopting self mind analysis to pry into the notation of feeling and the reflection and contrast of life stage to achieve the empathy effect of feminine individualism. It is to find out the exchange of inner and outer spirit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ntiment transform and enhancement.
    The basis of this creation theory is through the purpose that the in se and lif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 and the cre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 citation of ego mind, thus dividing the life experience into four main evolution stages and probing into pulsate events of each stage, the transfer state of sentiments. It is to research human and life, I and my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ainting language of sentiment, furthermore to verify my creation thoughts.
    According to abov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in this creation idea, it is more close to the intuition expression of inner mind level. For example, the circular form of feminine symbolism uses as partial structure of paintings. It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feeling and imagination through the style of half figurative, the painting touch of stack and the partition technique of cubism, emphasizing the four dimension space. This creation doesn’t confine to only one form of expression to achieve the object of passing the spiritual images.
    Eventually, quoting the four stages of lif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axis of the creation series,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 the series as:1. The youth dance tune -- bitter years. 2. The musical composition of death— withered and faded. 3. The destiny symphony -- growth and sturdiness. 4. The joy ode -- loving life. The author hope to use familiar techniques such as watercolor, famille rose and acrylic pigment combines with advertisement pigment, crayon, charcoal pencil, cement lacquer and bottoming material as expression compound. Any kind of pigment choices should fi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t that time and transfer the sentiment into expression. The author expects this is an inner creation of herself in a life spiritual tour.

    Key words: sentiment, partition technique, half figurative, existentialism, mind pulsate, intuition, 4-D space.

    目 次 致謝詞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創作思想脈絡與學理探討 第一節 生命藝域之探討………………………………………………………… 15 一、藝術存在的心靈探究…………………………………………………………15 二、生命階段的意義………………………………………………………………16 三、藝術差異對於生命發展的意義………………………………………………19 第二節 覺知意識下的情緒狀…………………………………………………… 21 一、知覺自我;自我存在…………………………………………………………21 二、情緒抒解與藝術的關係………………………………………………………23 第三節 情感移轉與心象重塑…………………………………………………… 25 一、情感轉移後的心理狀…………………………………………………………26 二、女性個人主義下的移情作用…………………………………………………27 第三章 創作理念探索與形式轉化分析 第一節 生命情感的投影………………………………………………………… 32 一、探索生命底層與藝術的關係 ……………………………………………… 32 二、表現女性心靈空間的形式 ………………………………………………… 34 三、繪畫中的情感元素 ………………………………………………………… 36 第二節 情緒與創作的交互作用………………………………………………… 39 一、情緒內在空間與形式轉化 ………………………………………………… 39 二、情緒轉化到繪畫的形式語言 ……………………………………………… 41 第三節心靈空間凝聚創作動能 ………………………………………………… 45一、純粹性靈的繪畫表現 ……………………………………………………… 45 二、悸動之心象與意象對話 …………………………………………………… 46 第四章 個人作品創作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系列一: 青春舞曲 苦澀的歲月……………………………………… 50 背景、作品表現形式與技法分析 第二節 系列二:死亡的樂章 枯萎與凋零…………………………………… 57 背景、作品表現形式與技法分析 第三節 系列三: 命運交響曲 成長與茁壯…………………………………… 66 背景、作品表現形式與技法分析 第四節 系列四: 快樂頌 愛人生 …………………………………………… 74 背景、作品表現形式與技法分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80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未來方向 ………………………………………………… 82 參考文獻………………………………………………………………………… 8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書目(含論文):

    王秀雄著,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北市美術館。
    史作檉著,1990,《生命現象》,台北:久大文化。
    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著,吳瑪俐譯,1987年6月,《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印行。
    何肇衢主編,1992年6月23日,葉劉天增編撰,《賽尚》,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考夫曼編著,陳鼓應、孟祥森、劉崎譯,82年4月2日初版,《存在主義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余秋雨著,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初版。
    李長俊譯(Rudolf Arnheim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著) ,1974,《藝術與視覺心裡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出版。
    李焜培著,1980,《現代水彩畫法全輯》,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焜培著,1980,《現代水彩畫法研究》,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李霖燦著,1994,《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
    何政廣主編,1999,《克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明澤、羅秀芝譯,1995,《超現實主義與女人》,台北市:遠流出版社發行。
    林國芳著,1994,《大塊噫氣-時間空間人間》,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金玉章著,83年7月初版,《情緒與成長》,三重市:新雨出版社。
    雨云譯,1991,《梵谷書簡全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佛洛依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73年6月再版,《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桃樂絲‧羅(Dorothy Rowe),劉施林譯,《有效情緒管理》,台北市:經典傳訊
    莫其霖著,2005,《存在與再現之間》,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啟源著,2003,《心靈異域的營造與探討--(心靈海岸)系列》,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銀輝著,1975,《剖析現代美術》,台北市:雄獅圖書。
    陸蓉之著,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長生,2003,《克林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鼓應,1995,《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錦芳著,1994,《神哉!畢卡索》,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陳榮輝著,2006,《鄉絮、心象、墨彩 一段記憶的暫留~繪畫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信著,2002,《生命悸動創作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屏撰文,2002,何政廣主編,《卡蘿》,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希庭著,1998年10月初版,《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玉玫著,2006,《臍帶 期待—生命中隱密的奇異空間》,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識宏著,1987,《現代美術新潮》,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楊培中,2001,《墨西哥的生命之花 卡蘿 》,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蜜雪兒‧凱梭(Michell Cassou),史都華‧克伯里(Stewart Cubley)合著,李
    臺芳譯,1996,《靈彩之旅:開啟直觀性靈的創作新境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廖彥慈著,2006,《我與自己的共生模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道夫‧阿恩海姆(Rodu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民81,《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劉思量著,1992,《藝術心裡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印行。
    劉振源著,1998,《抽象派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諾瑪‧布羅德及瑪麗‧葛拉德編,陳香君‧汪雅玲‧余珊珊‧謝鴻均譯,1998,《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台北市:遠流。
    簡瑛瑛主編,2003,《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市:女書文化。
    謝東山編著,民90,《藝術概論》, 台北:偉華書局。
    蕭瓊瑞著,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出版。
    蕭瓊瑞著,1999,《水彩畫研究報告專輯》,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
    羅光,民90,《形上生命哲學》,台北:臺灣學生。
    蘇俊吉編著,73年1月1日,《西洋美術史》台北市,正文書局有限公司。
    蘇西‧蓋伯力克(Suzyi Gablik)著,王雅各譯,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nette Robinson著,呂淑蓉譯,200〔民89〕,《畢卡索》,台北市:金鴻兒童文教基金會。
    Benedikt Taschen著,周佩華譯,1998,《米羅》,德國:塔森出版公司。
    Michael Warr 著,林仁傑譯,2003,《捕捉繪畫的質感》,台北市:視傳文化出版。
    Patricia Ticineto原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Whintey Chadwick 著,李美蓉譯,1998,《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市:遠流出版社發行。

    二、網路資源:

    論文檢索/搜尋。http://datas.ncl.edu.tw/theabs/1/,全國博碩士論文/期刊文獻資訊網。

    謝鴻均,二十世紀德國新表現主義。http://www.aerc.nhctc.edu.tw/,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師。

    東吳大學游淙祺教授,http://mail.scu.edu.tw/~ccyu/class/classexist.htm,講

    義之齊克果:存在與理性。

    劉雲英,http://140.112.50.101/educc/arthumanity/liuart.htm ,Oct.6 2000。
    存在主義,http://gec.hk.edu.tw/book/CH06.doc。

    許森彥醫生,奇美醫訊網頁,柳營院區精神科主任。
    曾曬淑,《性別與藝術畫》,ttp://www.ntnu.edu.tw/fna/gender.art/main_forum.ht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原文:86/6〈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載於《人文學報》第十五期,)
    李昱,藝術與人生,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41913199,2006。

    三、期刊:

    (1991)。現代美術-第36 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
    (1993)。美育月刊40,41。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1975~)。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