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美仁 TSAI,MEI-JEN |
---|---|
論文名稱: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A Research on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in the Area of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n Elementary Higher-graders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許春峰
SHEY,CHUNF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含附錄) |
中文關鍵詞: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學習滿意度 、學習風格 、電腦設備融入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area, learning satisfaction, learning styles, ICT in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滿意度,並比較不同學習風格、不同性別、不同學校規模和接受不同程度之電腦設備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學生學習滿意情形。
本研究主要係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生971人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將蒐集之資料,進行 t 考驗、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新竹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滿意度現況為中等偏正向。
二、新竹縣不同學習風格、性別、學校規模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滿意度無顯著差異,接受不同程度電腦設備融入教學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三、經迴歸分析發現電腦設備融入教學程度與學校規模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滿意度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滿意度、學習風格、電腦設備融入教學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n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area and compared different learning satisfaction due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genders, school sizes and ICT in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from 971 fifth or sixth graders of Hsinchu County students.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variance analysis,and regres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n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area were positive.
2.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genders, school siz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while ICT in educa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3.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was predictable by ICT in education and school size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Key words: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area, learning satisfaction, learning styles, ICT in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裕方(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22-28。
吳天方(1997)。我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生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11 4-132。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8)。國小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雜誌,66,40-46。
吳明隆、涂金堂(2005)。 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淑鶯(1996)。二年制商專學生對教學與學習之相關意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64,24-35。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
李國政(200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太陽的觀測」及「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嵩義(2002)。空中大學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策略與其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芸(2007)。屏東縣學童閩南語教學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政鴻(2006)。國民中學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以中部地方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紹萍(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文俊(2003)。我國高職工業類學生學習風格及對教學風格偏好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旻怡(2000)。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凡淇(2005)。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的發展及其在不同學習風格、認知風格學童之網路行為的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佳靜(2008)。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 —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周春美、沈建華 (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載於教育部舉辦之「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頁 39-47),台北。
林立斌(2005)。國小電腦課程數為學習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頁41-93。
林佳靖(2004)。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財(1986)。國中學生對生活管理能力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22,(5),31-36。
林淑芬(2008)。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童軍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雯(2007)。Moodle 線上學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文(2007)。中學生知覺英語教師教學風格、學習風格與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弘(2000)。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台北:五南。
邱韻洳(2006)。不同型態成人學習者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文聰(2005)。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徐善慧(1999)。以學習類型理論來設計台灣現階段大學的工程教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1-S-005-001)。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介(2003)。分析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9)。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上網日期:2009年9月20日。檢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自然與生活科技970917定稿(單冊)pdf
教育部(2009)。各校基本資料庫檔案 九十七 (2008-2009) 學年度。上網日期:2009年9月20日。檢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7_basec.xls
莫伊爾、傑塞爾(Anne Moir & David Jessel)著(2004)。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 Women,洪蘭譯)。台北:遠流(原作1992年出版)。
莊菁怡(2005)。電子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策略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吉模(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變革關注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學校行政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陳文欽(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習成效影響之實證研究及教學平台建構--以高級中等學校會計學為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養育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陳明麗(2006)。非同步成人網路學習者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勤(2007)。新竹縣國小資訊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智仁(2004)。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學生為例。台北市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美華(2005)。影響數位化網路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政男(2001)。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佳祥(2004)。南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自然科教學碩士論文。
黃振郎(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閩南語通用拼音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梅琦(2006)。屏東縣外籍配偶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峰(2003)。國小自然科教師建置Web-Based網站十件資訊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采璇、呂秉修、王子華(2007)。不同學習風格國小學童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之學習成效研究。TANET2007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二〕。
楊詩潔(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南勢國小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屏東師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光隆(2002)。影響電子化學習績效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教育網路之非同步遠距教學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邦珧(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之調查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堂(2004)。台北縣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研究。桃園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長青學苑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極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薇(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蔡慶成(2008)。學校社團經營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立娜(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慧雯(2009)。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謝美雲(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論文。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春屏(2000)。國中補習學校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薩克斯(Sax,L.)著(2006)。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洪蘭譯)。台北:遠流(原作2005年出版)。
藍皓華(2004)。成人在網路學習中學習互動、合作學習風格、與後設認知對於網路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僑立(2008)。合作學習、電腦概念構圖與學習風格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生物繁殖概念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Betz, E., & Klingensmith, J.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 3, 110–118.
Bozionelos, N.,(1996) “Cognitive Spontaneity and Learning Styl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3), 43-48.
Clariana, R. B. & Smith, L.,(1988). Learning style shifts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ettings.(ERIC No. ED295796).
Domer, D. C., Dennis, K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AIR 1983 Annual Forum Pap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2 600.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Elliott, K. M. (2003). Key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4(3),271-279.
Field, H. S., & Giles, W. G.. (1980).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graduate education: Dimensionality and assessment in a school of business.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5 (2), 66-73.
Felder, R. M. & Silverman, L. K.(1988). Learning Styles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r. Education, 78, 7, 1988, 674-681.
Fujita-Stank, P.J. & Thompson, J.A. (1994).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0646 ).
Herzberg, F., Mausner, B., Peterson, R. O., & Capwell, D. F. (1957).Job attitudes: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A.: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ag, A., & Baldwin, T. F. (2000). Using case method and experts in inter-university electronic learning tea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3(3), 337-348.
Honey, P. & Mumford, A. (1989).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trainer guide. PA: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Inc.
Howard, G. S., & Schmeck, R. R. (1979). Relationship of changes in evaluations of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0 (4), 305-315.
Irons, L. R., Jung, D. J., & Keel, R. O. (2002). Interactivity in Distance Learning: The Digital Divid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3), 175-188.
Jaeger, R. M., & Freijo, T. D. (1974). Some psychometric ques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 416-423.
Josephina, S. (1959). A study of attitude in the elementary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p.56-60.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m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Y.: Association Press.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olb, D. A. (1999).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A: McBer & Co.
Layon, R. J. & Schwartz. M. M. (1966). Psychological learning theory: Application to adult education . Adult Education, 17(1), p.12-18.
Mangano,J.& Corrado,T.(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80 563.
Malin, J. T., Bray, J. H., Dougherty, T. W., & Skinner, W. K. (1980).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adult men and women attending colleg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3 (2), p.115-130.
Martin, C.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45(4),196-209.
Maslow, A. H. (1970)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5-47. NY: Harper and Row.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 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 563.
McGhee, P. E., & Crandall, V. C. (1968). Beliefs in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39, 91-102.
McVetta, R. (1980).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3 962.
Moos, R.H. (1976).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Rafe, G. & Manley, J. H.,(1997) “Learning Style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in a Graduate Level Engineering Program Delivered by Video Teleconferencing Technology,” IEEE 1997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1607-1612.
Rasmussen, K. L. & Davidson-Shivers, G. V.,(199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 Styles: Can Performance Be Influenced?,” Journal of Education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Vol.7, No.4 , 291-308.
Rea,L.M & Parker,R.A. (1997).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Renzulli , J.S. , & Smith, L.H. (1984).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classroom teachers. Theory into Practice, 23, 44-50.
Sein, M. K. and Robey, D.,(1991) “Learning Style and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 Training Method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2,243-248.
Thomas, M. J. W. (2002). Learning within incoherent structures: The space of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3), 351-366.
Tough, A. M. (1979) .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3-260.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
Wells, J. B. & Layne, B. H. & Allen, D.(1991).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Learning Styles.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14(4), 415 -428 .
Witt, P. & Handal, P. (1984). Person-environment fit: Is satisfaction predicted by congruency, environment, or personality ?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6), p.503-50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311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