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強美蘭 CHIANG-MEI-LAN |
---|---|
論文名稱: |
典範與規誡─《四言閨鑑》女教觀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model and the precepts ─ "Women's Commandment by Four Words " concept of female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曾美雲
Tseng Mei-Tu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女教 、女教書 、四行 、女性觀 、四言閨鑑 |
外文關鍵詞: | female education, female textbook, four virtues, feminism, "Shi-Yan-Gui-Jian" (Women's Commandment by Four Word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以清末馮樹森撰寫的《四言閨鑑》一書為中心,透過分析作者時代背景、撰寫體裁與取材典故,並以傳統禮教制度與作者徵引典範形象角度切入,探討封建末期的《四言閨鑑》一書,作者所欲闡述的女教內涵及女教觀之特色,期能探析該文本所蘊含之女教價值。
本文分為六章進行研究。第一章緒論綜述本文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相關文獻探討與近人研究、使用之研究材料與方法、研究取向與章節架構與本研究之研究貢獻與限制做一外緣分析。第二章從《四言閨鑑》的作者與成書時代、取材來源以及形式特色做為研究焦點,探究《四言閨鑑》成書背景、動機、過程,與撰寫形式的各種成因。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就在傳統禮教與《四言閨鑑》的文本下,並陳正面典範與負面鑑誡之女性,分別在孝女之道、為賢妻之道、為良母之道與這三種因生命週期產生的社會身分,有何承襲、轉化以及超越傳統的道德表現。第六章歸納《四言閨鑑》中傳主人物所展現婦女四行與才、權、子、情不同女性觀間,作者所承襲的儒家傳統、或有相輔相成者,或獨到之觀點。結論依據前文探討與歸納,總結全文與勾勒出該書之女教價值。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四言閨鑑》除具有肯定女性才智、著眼書寫妻職、重視母親賢正形象、視情為女德基礎之女性觀特色外,並且具備在道德上,典範勸善與規誡懲惡並具、在社會面向上,巾幗才媛與社會任務相倚;在教化層面上,士族女教與父權社會共榮的重要女教價值。
關鍵詞:女教、女教書、四行、女性觀、四言閨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Feng-Shu-Sen wrote the "Shi-Yan-Gui-Jian" (Women's Commandment by Four Words) for the cen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writing genres and drawn allusions. In the traditional ritual system and the author uses the story characters by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into the discussion. To discuss the end of the feudal society of "Shi-Yan-Gui-Jian" it wants elaborate the features of the women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perspectives of women's education, hoping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female education that contains the tex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overview study motivation and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of this articl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use of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chapter struc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outer edge of the analysis.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author and the book era, drawing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Shi-Yan-Gui-Jian" background, motivation, process, various causes and written form. From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fifth, respectively in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the "Shi-Yan-Gui-Jian", presenting a model for wome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 command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to become filial daughter, became the wife of the elite, to become good mothers and these three social identity due to the life cycle, there have been those inherited, trans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beyond traditional morality.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d the "Shi-Yan-Gui-Jian" protagonist in biography, it appears in four virtues, talents, authority, heirs, affection if there is a different feeling between feminism inherite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r each other auxiliary winner, or the unique viewpoint of the author. The conclusion is based on previously explor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concludes the paper and sketched out the "Shi-Yan-Gui-Jian" value of female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Shi-Yan-Gui-Jia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omen have a definite talent, focus on writing wife's dut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mother's elite image and integrity, and the emo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female virtue. And morally, persuading morality model and punishment cas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ocial dimension, heroine and talented women interdependence with social tasks. As well as on the level of enlightenment, nobles female education and prosperity in this patriarchal society on female education's important value.
Keywords: female education, female textbook, four virtues, feminism,
"Shi-Yan-Gui-Jian" (Women's Commandment by Four Words)
參考資料
一、 傳統文獻
(一) 經部
〔周〕《周禮》〔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周〕孔子編纂;吳璵注譯;張孝裕注音《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013
〔周〕《詩經》馬持盈注譯《詩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漢〕《周禮》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9
〔漢〕《禮記》〔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漢〕《禮記》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修訂本上、下) 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 1990
〔漢〕《儀禮》〔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漢〕《儀禮》楊家駱編:《儀禮正義》台北:鼎文書局 1973
〔漢〕《左傳》〔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漢〕鄭玄;顧寶田,鄭淑媛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儀禮讀本》台北:三民書
局 2002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9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鄧洪波整理《孝經注疏》台北:臺
灣古籍出版社 2001.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 2011.9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4
(二) 史部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 1986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5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漢〕劉向撰;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 《新譯列女傳》 台北:三民書局 200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6
〔漢〕趙曄撰;《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 1989
〔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 《後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 1981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 《陳書》台北:鼎文書
局 1980
〔晉〕 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 《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1980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 《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 《南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1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 《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唐律疏議》台北:臺灣商務 1983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1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 《魏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1
〔宋〕薛居正等撰;楊家駱主編 《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1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楊家駱主編 《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 《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0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 《元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1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 《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0
(三) 子部
〔周〕韓非著;賴炎元、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子》(上、下) 台北:三民書局
2013
﹝周﹞李耳撰;余培林註譯 《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014.11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
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 《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5二
刷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 1985
〔晉〕干寶著 胡懷琛標點 《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7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正浩、邱燮友、陳滿銘、許錟輝、黃俊郎注譯,《新譯
世說新語》(上、下) 台北:三民書局 2012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唐〕李瀚著;劉炬、高佩群、初麗今註《《蒙求》今註》,選自喬桑、宋洪主編《蒙
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宋〕李昉等奉敕編 《太平御覽》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宋〕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61
〔元〕不著撰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8
﹝明﹞馮夢龍輯評 《情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11
﹝明﹞凌濛初撰;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 2008.6
〔明〕程登吉編;〔清〕鄒聖脈增補注譯;馬自毅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幼學瓊
林》台北:三民書局 2014
﹝清﹞陳夢雷等編 《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局 1964
﹝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上、下) 《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994.8
﹝清﹞藍鼎元撰:《女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6
﹝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台北:中華書局 1974
﹝清﹞曹雪芹撰;饒彬校注《紅樓夢》(上、下) 台北:三民書局 2014
﹝民﹞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
(四) 集部
﹝南朝﹞鍾嶸;徐達譯注《詩品》台北:五南圖書 2013.10
〔宋〕蘇軾;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6
〔明〕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下》北京:中華書局 2008.5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 1987
﹝清﹞紀曉嵐:《微閱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 1988
﹝清﹞沈三白著;陶恂若校注、王關仕校閱《浮生六記》台北:三民書局 2014.1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五) 近人選輯
張福清編注 《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6.6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2
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1991
李慧玲、呂友仁註譯《禮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1
二、近人論著
(一) 專書 (依姓氏筆劃)
三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三原縣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山崎純一 《教育からみた中国女性史資料の研究 : 「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
書》東京:明治書院 1986
衣若蘭 《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6.6
巫仁恕 《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 2013.5
李貞德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台北:三民書局 2012.10
李國彤 《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10
杜芳琴 《女性觀念的衍變》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7
杜學元 《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6.1
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 《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5
呂妙芬 《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1
年2月
周愚文 《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書局,2001.12
季家珍 (Joan Judge)著;楊可譯《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The
Precious Raft of History, the Past, the West, and the Women Question in china)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0
洪淑苓 《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 台北:里仁書局 2004.2
徐梓著 《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涇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涇陽縣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1.8
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陝西省志‧出版志》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9
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陝西省志‧著述志‧古代部分》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5
陝西省婦聯志辦編 《陝西省志‧婦女志》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1.7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 《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社 2004
張志公 《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張國剛 《中國家庭史》(隋唐五代時期)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7
張萬鈞注解 《四字鑒略》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10
曹大為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12
曼素恩 (Susan Mann)、賀蕭(Gail Hershatter)等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11.7
曼素恩 (Susan Mann)《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 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2005.11
許東海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 台北:里仁書局 1993
陳東原 《中國婦女生活史》 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10
陳顧遠 《中國婚姻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9
焦 杰 《性別視野下的「易」、「禮」、「詩」婦女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2011.6
費絲言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
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
經君健 《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11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 《中國女子教育史》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3
熊秉真 《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 台北:麥田出版 2000
褚贛生 《奴婢史》台北:華成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12
趙鳳喈 《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附補篇》 臺灣:稻鄉出版社 1993.5
劉詠聰 《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風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7
劉詠聰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 台北:麥田出版 1998
鄭雅如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2001.9
魯 迅 《魯迅雜文選集》台北:新潮社 2011.4
盧壽籛 《中國婦女美談》台北:華正書局 1974.10
蕭國亮 《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
閻廣芬 《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5
鮑家麟著 《婦女問題隨想錄》台北:稻鄉出版社 1989.12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9.5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9.5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3.3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10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1.7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4.2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6.1
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八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8.8
顧燕翎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3
(二)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
丁台春 《「女兒經」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7
王光宜 《明代女教書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丹丹 《中國古代女訓中的女德研究─兼論當代女德建構及其教化》 徐州師範大學
哲學碩士論文 2011
白 倩 《我國傳統女教對現代女性角色的啟示─基於角色理論視角》重慶師範大學
教育學碩士論文 2014
朱曉娟 《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2004.7
安碧蓮 《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6
宋海麗 《明代帝后編撰的女教書及其女教思想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
2013
李佳玲 《傳統女教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吳玫瑤 《幼學瓊林‧女子》之婦女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
林怡君 《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
林絲婷 《婦道:明清士人家庭生活中的主婦角色》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2012
凌玉萱 《在訓誡與消遣之間─晚明女教插圖本書籍系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陳香吟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教學碩士
論文 2002
陳莉婷 《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2
陳文和 《《女論語》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6
陳雅琳 《藍鼎元《女學》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許惠玲 《章學誠女性史觀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
許倪菁 《明代溺女問題初探》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章艷超 《中國古代女教文獻考略》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11
曾美雲 《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黃麗玲 《《女四書》研究》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趙 紅 《唐代女教書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5
楊名聲 《儒家女性教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5
鄭雅文 《「女論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2004.3
蔡昀婕 《呂坤「閨範」女子教育觀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8.7
蔡曉飛 《清代女教書研究》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2012
(三) 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劃)
衣若蘭 〈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載於周愚文、洪仁進主編
《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頁93。台北:師大書苑 2005.10
杜芳琴 〈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載於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性別學與婦女
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頁171-19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5
杜芳琴 〈中國歷代女主與女主政治略論〉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四集》,頁
35-37.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10
李貞德 〈漢魏六朝的乳母〉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頁40-53。台北
:稻鄉出版社 2001.7
李又寧 〈中華文明與婦女角色〉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頁5-6。台
北:稻鄉出版社 2004.8
李艷梅 〈《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男義女情的性別文化〉載於鮑家麟《中國婦女史
論集第七集》,頁102-130。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6.1
呂妙芬 〈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載於羅久蓉、呂妙芬《無聲之聲Ⅲ:近代中
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頁137-17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5
邢義田 〈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
,頁26-27。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4.8
何素花 〈士大夫的婦女觀─清初張伯行個案研究〉載於游鑑明《中國婦女史論集十集》
,頁99-150。台北:稻鄉出版社 2013.5
洪淑苓 〈女性與智者:巧女故事的兩個介面〉載於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
頁1-34。台北:里仁書局 1997.4
洪淑苓 〈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載於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
頁27-67。台北:里仁書局 2004.2
姚 平 〈唐代女性墓誌銘總覽〉載於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
故事》,頁182。台北:五南出版社 2011.7
梅家玲 〈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載於鍾慧玲《女性主義與
中國文學》,頁35-83。台北:里仁書局 1997.4
黃海榮 〈「男性凝視」與色情〉載於《文化研究@嶺南》第六期。2007.7
(http://commons.in.edu.hk/mcsln/vol6/iss1/12/)
勞悅強 〈從《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論朱熹的詮釋學〉《漢學研究》第25
卷第2期,頁131-163。2007.12
蔡幸娟 〈「持制夫為婦德,以能妬為女工」的妬婦悲歌〉載於游鑑明《中國婦女史論集
十集》,頁59-75。台北:稻鄉出版社 2013.5
劉詠聰 〈清代女性課子書舉要〉《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頁187-216。2008.7
劉燕儷 〈唐代家訓中的夫妻關係及其源流〉《嘉南學報》第32期頁617-635。2006.12。
錢南秀 〈「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載於曼素恩 (Susan
Mann)、賀蕭(Gail Hershatter)等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頁83-106。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11.7
蕭 虹 〈謝道韞─一位女名士的風範〉張威譯。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七集》,頁1-21。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1月。
三、其他:電子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古今圖書集成全文電子版」
http://192.192.13.178/book/index.htm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4463&if=gb
《古今圖書集成‧索引及全書圖像》 (廣西大學古籍所,2012年,頁47552)
http://gjtsjc.gxu.edu.cn/
「西安地情網」
http://www.xadqw.cn:8080/pub/xadfz/j1/201307/t20130715_74164.htm
「歧黃之術」:引自中華名醫網
http://www.chinese-doctor.com/cmppage/zhxx_Show.asp?zhid=16298&id=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