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顧乃思
Ku, Nai-Szu
論文名稱: 體驗學習教案用於培養四年甲班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Study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on Plan for Cultivate Creativity of The A Class Four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顏國樑
Yan, Guo-Liang
葉于正
Ye, Yu-J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9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創造力體驗學習
外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creativity, experiential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解決體驗學習教案實施所遭遇的困難,並提升四年甲班學生創造力之成效。研究設計「文化體驗」、「職業體驗」與「STEAM體驗」三個教案主題,加入多元的任務挑戰與敏捷性、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與精進性等五個創造力元素為依據的訓練。本研究自2020年6月24日開始於四年級甲班進行,經歷約十一個月的時間。本研究教案透過體驗式教案融入創造力訓練方式,再因應主題課程的不同,搭配多元的教學活動,並透過教學觀察、訪談記錄、學習單、學生學習日誌、自評互評表、省思札記等資料進行蒐集與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 體驗學習教案實施之困難與解決策略:
    (一)面對被動學習等困難,需先提升學生思考力與參與意願。
    (二)面對時間有限等困難,課程規劃需精確且多留體驗時間。
    (三)面對過多的學習單等困難,宜設計素養導向的實作評量。
    二、 體驗學習教案能提升創造力培養成效:
    (一)體驗學習教案能有效提升創造力中的獨創性與變通性。
    (二)多元體驗學習教案可提升不同個性學生之創造力成效。
    (三)體驗學習教案有助於班級經營創新及創造力訓練成效。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學校教師、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行動研究、創造力、體驗學習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ddres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implement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on plan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of 4-year old students. The study designed three lesson plan themes: "Cultural Experience," "Career Experience," and "STEAM Experience," and incorporated multiple task challenges and training based on five creativity elements: agility, fluency, adaptability, originality, and refinement. The study began on June 24, 2020 in Grade 4A class and lasted for approximately 11 months. The lesson plan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creativity training method through experiential lesson plans,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hemes of the curriculum,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eaching observations, interview records, learning sheets,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s, self-assessment and self-evaluation forms, and reflective journals:
    1.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on plans and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m.
    (1)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passive learning, we need to enhance students' thinking power an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first.
    (2) Fac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limited time, we need to plan the curriculum precisely and leave more time for experience.
    (3)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such as too many study sheets, it is advisable to design a literacy-oriented practical assessment.
    2.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on plan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1)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on plan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creativity in terms of originality and adaptability.
    (2) Multiple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grams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3)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grams are effectiv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rain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d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action research, creativity, experiential learning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體驗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意涵 15 第二節 創造力之理論、意涵、培育與課程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65 第三節 架構與流程 71 第四節 體驗學習教案方案 7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8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9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體驗學習教案實施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99 第二節 探討體驗學習教案對學生創造力的成效 141 第三節 省思與總結 1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77 壹、中文部分 177 貳、英文部分 185 附錄 189 附錄一 文化體驗教案與學習單 189 附錄二 職業體驗教案與學習單 214 附錄三 STEAM體驗教案與學習單 225 附錄四 教學省思札記 239 附錄五 教學觀察紀錄 239 附錄六 訪談大綱 241 附錄七 學生學習日誌 243 附錄八 行動研究檢核表 244 附錄九 家長同意書 25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文化部(2021)。藝拍即合計畫。取自https://reurl.cc/yEK2d6。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宜(2016)。高齡生活美學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2015年獨居老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全興(2007)。Dewey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54(2),74-82。
    王佳琪、鄭英耀、何曉琪(2016)。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之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4),177-204。
    王屏(2018)。高中家政課國際面向課程教學之自我研究-以斯里蘭卡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為國(2016)。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58-63。
    王淑芳(2016)。自然體驗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韻雯(2009)。「DFC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童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真如(2015)。國小教師教學體驗學習、玩興與教學創新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0(1),35-54。
    吳秋君(2019)。應用網路資訊與環保體驗於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塑膠袋使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淑惠(2015)。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呂麗寧(2020)。美感取向之生活課程設計:以色彩、質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宋惠娥(2016)。電子繪本應用於國小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乙明(2006)。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市:心理。
    李盈樺(2020)。以創造性舞蹈教學策略探討幼兒美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秀珍(2008)。體驗活動融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玉秀(2005)。談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4),2-6。
    周鴻騰(2007)。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學習的意義與實例。科教館學刊,2,44-73。
    林小坪(2019)。探究教學於國小生活課程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7-70。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9)。教育行政行動智慧。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葉于正(2018)。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1(2),101-118。
    林坤誼(2011)。透過生活科技動手實作課程以落實節能減碳教育理念。生活科技教育,44(1),1-2。
    林宜亨(2017)。海洋體驗式學習及水域安全認知對海洋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宜樺(2017)。同儕互評運用於七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美芳(2017)。網路資源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家米(2019)。「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融入生命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家鈴(2019)。數位說故事課程對學習者說故事能力與創造力之影響—偏遠地區學校案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素珍(2015)。體驗學習應用於生態教育之研究:一位國小教師的自我民族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碧蓮(2015)。國小一年級學生以讀報推行品德教育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林寬慧(2018)。資訊探索策略運用於國小學童社會課程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謹芳(2012)。體驗學習方案應用於國小學童關懷能力培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櫻蘭(2017)。運動觀賞和語言認知關係之研究-以英文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柯佩蓉(2019)。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輔導活動課程自我發展主題軸對國中生創造力及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新怡(2017)。體驗式寫作融入原住民文化課程對原鄉小學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紀婷芬(2018)。以心智圖教學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
    胡映雪(2019)。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若蓮(2017)。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應用於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徐顤倩(2016)。應用體驗學習理論及CPS於國小數學領域之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月蓮(2020)。國小低年級跨領域素養導向美感教學之課程實踐—以身高樹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乃文(2018)。國小主題式學習自造教育的行動研究:以環境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世彗(2013)。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玉山(2018)。STEAMMaker跨域整合,實踐12年國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5。
    張玉成(1989)。如何有效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7-28。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季刊,12(4),66-69。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各科領綱。取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php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許琦珮(2021)。運用體驗學習於國小一年級學生口語表達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旭展(2020)。日本創造力教育與研究之發展。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郭靜晃(2007)。社會行為研究法。臺北市:洪葉。
    陳亦鳳(2017)。運用設計思考於ScratchPicoBoard教學提昇國中學生程式學習與創造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宛琦(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的環境覺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星瑋(2016)。校園如何永續:南藝大協力永續校園經驗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陳昭儀(2006)。大學創造力教育之探析。資優教育季刊,98,1-11。
    陳昭儀(2009)。臺灣之大學創造力課程大綱內容分析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8,12-2。
    陳盈邑(2019)。多元字圖卡活動於華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童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189,107-117。
    陳美如(2011)。融入原住民文化的科學課程發展: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試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4(3),61-99。
    陳珮芸(2019)。臺灣、香港、新加坡創造力教育政策實踐與研究發展之比較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採卿(2010)。探索教師心,體驗學習情。教師天地,165,43-46。
    陳龍安、朱湘吉(2001)。創造與生活。臺北:五南出版社
    彭文松(2005)。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惠梓(2018)。劇場遊戲運用於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習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曾曉詩(2019)。兒童哲學運用於國小學童音樂欣賞之培養—以雷默的音樂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程仁慧(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韶誼(2017)。即興協作對於團隊創造力及團隊動能之影響-以表演藝術中的即興劇遊戲參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玉欣(2015)。創造思考技法融入服務學習歷程及對反思能力之影響-以大專生國際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郁茹(2017)。生產型農場進行國小學童「醬油製作」課程之教學歷程與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郁雯(2017)。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認識在地文化內涵之行動研究-以大寮紅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嬿叡(2018)。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高中職業類科學生英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澎湖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楊靜姍(2017)。體驗式美感教育活動中幼兒美感表現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1。
    詹斯匡(2008)。兒童創造力開發之教學研究-以圖畫書創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廖瑀凡(2017)。翻轉式創意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子瑩(2015)。體驗學習中的參與和反思—以彰化縣立大同國中影像創作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趙宮伶(2017)。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劉光夏、李育嘉(2020)。應用體驗學習於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1(2)1-25。
    歐用生(2008)。讓「身體」回到「課程」─「體驗學習」再概念化。教育研究,176,27-3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裕豐(2014)。創造力的理論。載於潘裕豐(主編),創造力關鍵思考技巧(7-15)。臺北市:華騰。
    蔡居澤(2007)。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活動教案彙編。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繼振(2015)。情境教學法提升國小四年級綜合活動課程教學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淑慧(2016)。團康策略應用於家庭教育-家事闖關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佳純(2012)。國小學生內在動機、學科知識與創造力表現關聯之研究:教師創造力教學的調節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3),89-113。
    賴佳瑩(2015)。國小學童參與戶外冒險教育營隊之活動效益-臺北市雙溪國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賴星宏(2014)。支援大學生體驗學習的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設計-以頂菜園農村體驗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淑棠(2020)。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關懷系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饒邦安(2019)。私立技專校院轉型與退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6-11。

    貳、英文部分
    Abdulla, A. M., & Cramond, B. (2017). After six decades of systematic study of creativity: what do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it is and how it is measured?. Roeper Review, 39(1), 9-3.doi:10.1080/02783193.2016.1247398
    AEE, (1995).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95). AEE definition
    of 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on, 15(1),doi:10.1177/105382590702
    Ai, X. (1999). 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2(4), 329-337.doi: 10.1207/s15326934crj1204_11
    Albert, R. S. (1996). Some reasons why childhood creativity often fails to make it past puberty into the real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ld Development, 72, 43-56.doi: 10.1002/cd.23219967205
    Althuizen, N., Wierenga, B., & Rossiter, J. (2010). The validity of two brief measures of creative abil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1), 53-61.doi: 10.1080/10400410903579577
    Berk, L. E. (2006).Child development (7th ed. ). Pearson Education, Inc Boston: Pearson/Allyn and Bacon.doi: 10.1111/j.1475-3588.2006.00415_3.x
    Chiu, C. K., Lin, C. P., Tsai, Y. H., & Teh, S. F. (2018). Enh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high-tech fir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llectivism and power distance. Cross Cultural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25(3), 468–491.doi: 10.1108/CCSM-03-2017-0034
    Chung, T. Y., Ko, J. Y., Chen, M. C., & Yang, C. Y. (2015). The Effect of School-based Adventure Education on Problem Solving: A Quasi-Experiment. Journal of Asia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9 , 54-82.doi: 10.1177/105382590302600108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Repr. in J. A. Boydston (Ed. )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 (vol.8).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doi: 10.1037/10903-001
    Dick, W., Carey, L,& Carey, J. O.(200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6 ed.). Boston: Pearson / Allyn and Bacon.doi: 10.23983/mv.62501
    Dillette, A., & Sipe, L. (2018).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hallenging Educators to Make College more than an Aggregation of Credits. Creative Education, 9(09), 1426-1443.doi:10.4236/ce.2018.99106
    Guilford, J. P. (1977). The invariance problem in factor analysi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7(1), 11-19.doi: 10.1177/001316447703700102
    Jon-Chao, H., Tai, K. H., Chen, P. H., & Su, S. Z. (2019). Revolutionary drawing: Measuring adaptive and innovative creativity. Jiaoyu Kexue Yanjiu Qikan, 64(3), 143-168.doi: 10.6209/JORIES.201909_64(3).0006
    Kolb, D. A. (1984).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Upper Sadle River: Prentice Hall.doi: 10.1002/job.4030080408
    Liu, K. L. (2017). Creating Classroom-Based Cross-Cultural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EFL.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41(4).doi: 10.6330/ETL.2017.41.4.03
    McDonough, P., & McDonough, B. (1987). A Surve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Conducting of Formal Courses in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1(4), 271-82.doi: 10.1002/j.2162-6057.1987.tb00485.x
    Measuring adaptive and innovative creativity. Jiaoyu Kexue Yanjiu
    Qikan, 64(3), 143-168.doi: 10.6209/JORIES.201909_64(3).0006
    Stansbie, P., Nash, R., & Chang, S. (2016). Linking internships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 case study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19, 19-29.doi:10.1016/j.jhlste.2016.07.001
    Torrance, E. P. (1966). The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norms. NJ: Personnel Press.doi: 10.1002/j.2162-6057.1972.tb00936.x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114-143.doi: 10.1002/j.2162-6057.1972.tb00923.x
    Torrance, E. P. (1979). The search for satori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doi: 10.1037/017877
    Torrance, E. P. (1995). Insights about creativity: Questioned, rejected, ridiculed, ignor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3), 313-322.
    Torrance, E. P. (1998).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ual figural (streamlined) forms A & B. Bensenville, IL: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doi: 10.1007/BF02213376
    Tsai, Y. H. (2018). Modeling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echnology industry. Chiao Da Mangement Review, 38(2), 6-11.doi: 10.1108/sbr.2012.29607aaa.001
    Wang, H. C. (2019).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task engagement on English L2 learners' negotiation of meaning in oral communication tasks. System, 80, 83-94.doi: 10.1016/j.system.2018.10.015
    Zabelina, D. L., Friedman, N. P.,& Andrews-Hanna, J. (2019). Unity and diversit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in crea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68, 47-56. doi:10.1016/j.concog.2018.12.0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