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志瑋 |
---|---|
論文名稱: |
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低年級語文領域本國語文審定本修辭方式之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簡翠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低年級語文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 、教科書評選 、修辭格 、修辭方式 、審定本教材 、教科書 、本國語文 |
外文關鍵詞: | The grade 1 and grade 2 language arts field,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selection of textbooks, Rhetorical devices, Licensed edition, Textbook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低年級語文領域本國語文審定本教科書中,修辭方式運用之分析研究。具體之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國小語文領域低年級審定本教科書中修辭方式使用的種類、比較國小語文領域低年級審定本教科書中修辭方式出現的頻率、了解國小語文領域低年級審定本教科書中修辭方式的使用情形,再根據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小學語文教師作為評選教科書、進行修辭教學的參考,並提供各審定本教科書編輯者在從事語文教材編選時之參酌意見。
本研究分析之資料根據2003年七月十五日前,經教育部審定通過的九年一貫課程國民小學語文領域之本國語文一、二年級教科書,比較各版本之出版商計有:康軒出版社、翰林出版社、南一出版社及仁林出版社。本研究採用黃慶萱的「修辭學」對修辭方式的分類,作為本研究的主類目,以「修辭方法分析」為核心,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各版本教科書的內容,並作一比較與對照。期望在推行九年一貫課程之際,為國民小學低年級之本國語文的修辭方式分析作一全面性探討,試著歸納出一些概括性原則,與可供參考的模式與步驟。
兒童之作文正是修辭能力的呈現,由本研究分析統計中所得之修辭分析,再與分析學童在作文運用修辭方式情形的研究,將兩者結果分析比較,了解低年級修辭方式的學習是否與兒童作文呈現相關。
近年來中國語文成為世界上各國所重視之強勢語文之一。台灣、大陸、香港地區不約而同的都在2001年制定新的課程改革標準。因此,在本研究對各家版本修辭出現種類與頻率分析上,再與香港、大陸地區修辭標準做一檢視與比較,以期許能符合華語世界之語文修辭運用潮流。
由各家版本低年級修辭方式的統計中發現:各家版本在修辭方式出現之數量都是從第一冊至第四冊採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多。四家版本在低年級都有出現之修辭方式為:感嘆、設問、摹寫、誇飾、譬喻、借代、轉化、呼告、鑲嵌、類疊、對偶、排比、層遞、頂真、回文、錯綜、倒裝、跳脫,計十八種修辭格。從各修辭方式在各家版本低年級教材中出現之百分比可發現:第一冊至第四冊中,最常出現之修辭格前三名為類疊修辭、轉化修辭與摹寫修辭,所佔之比例超過50﹪。在本研究所採用之三十種修辭格分類中,從未出現在各家版本低年級語文教科書中的修辭方式有:仿擬修辭、引用修辭、藏詞修辭、析字修辭此四種修辭格。
本研究與學童在作文運用修辭方式之情形分析統計中發現:類疊、轉化、摹寫、排比、設問、感嘆、譬喻與借代修辭是各家版本中出現頻率與百分比最高之辭格,雖然與高年級兒童常用之作文修辭方式順序:類疊、感嘆、譬喻、摹寫、對偶、誇飾、引用、鑲嵌、轉化、排比修辭在類目有大部分相雷同,但排位次序差異性頗大,值得各家出版社編輯者思考,是否能夠有更符合日後實用性的修辭方式之教材在低年級中出現。
從各家版本之本國語文教材運用修辭方式與大陸、香港地區國小修辭教授文獻與書籍來看,大陸、香港地區各修辭常用標準中皆有出現之修辭格有:譬喻、誇飾、排比、對偶、設問修辭五種,在各家版本低年級修辭中亦皆有出現,此五種修辭格所占之比重亦相當高,代表著兩岸三地對國小低年級之修辭運用標準上,有著趨於一致之看法。但在於引用修辭之運用上則有相當大差異,大陸、香港地區修辭教授標準之十二項主類目中引用修辭為其中一項常用標準,在高年級兒童作文修辭方式統計上亦位居第七位,因此,從各種標準分析來看,是值得各家版本編輯者加以分析考量,酌予增加,以增進學生對引用修辭之認識與運用。
另外一項較大之差異是各家版本在低年級教材中出現頻率相當高之摹寫修辭與感嘆修辭,並不屬於大陸、香港地區所強調重視之修辭格。對於各版本修辭格出現之百分比重仍有差異較大者,則應可再加以修正調整,提供台灣地區的學童更具有國際觀之語文修辭方式的瞭解與運用。
在全面推行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多元開放之際,教師在選擇教材上,面臨低年級教科書評選之時,應將修辭方式之優缺點進行實際需求之考量,使學生在對於語言文字運用、變化與修飾之美方面,更能理解與欣賞,日後能運用修辭表情達意,養成獨立欣賞、充分運用修辭技巧的能力。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appeared in licensed Chinese textbooks for 1st and 2nd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purposes are as follows:1.To analyze the types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licensed Chinese textbooks for 1st and 2nd grade students. 2. To compare the number of times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licensed Chinese textbooks for 1st and 2nd grade students. 3.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appeared in licensed Chinese textbooks for 1st and 2nd grade students. At last, to draw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hen judging and selecting textbooks and teaching rhetoric, and for reference for the licensed textbooks editors in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The data of the study is from four editions of Chinese textbooks used for 1st and 2nd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published by Kang-shiuan, Nann-I, Hann-lin and Ren-lin press before July 15th 2003 and licen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tudy adopted rhetoric devices in Rhetoric by Hung Chin shiuan and also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four versions of Chinese textbook. All this done is to discuss the rhetoric devices in Chinese textbook for 1st and 2nd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hoping to generalize some rules, modes and procedures that may be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children’s writing presents their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of rhetoric devices and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will understand if learning rhetorical devices is related to their writing ability.
Recently, Chine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ighty language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 without consulting each other,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k Kong formulated new standards of course innovation in 2003. The study compared and examined the types and number of times of with those of Hong Kong’s and Mainland China’s rhetorical rules with a hope to meet the trend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worl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times rhetorical devices appear in all of the four edition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total 18 rhetorical devices. All of them appeared those devices in the textbook for 1st and 2nd grade students: exclamation, hypothesis, imitation, hyperbole, metaphor, metonymy, appeal, inlay, antithesis, analogy, climax, chain effect, chiasm, anastrophe and skip. Judging from the percentage of rhetorical devices appeared in the four versions of Chinese textbook, analogy, metonymy and imitation appear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more than 50 percentage. Four of the 30 classificatio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never appeared are: imitation of syntax, quotation, hiding and analysis of word.
From children’s usag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composition, the study figures that: repetition, metonymy, imitation, antithesis, hypothesis, exclamation, metaphor and borrowing are the most frequent used rhetorical devices among all the publication versions. The most frequent use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for 5th and 6th grade students are as follows in order: analogy, exclamation, metaphor, imitation, antithesis, hyperbole, quotation, inlay, metonymy and analogy devices. Some of the categories are very much the same, but its order is quite different. This is worthy of thinking for editors of every publication company to see if they could find out the most pr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for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1st and 2nd grade.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rhetorical devices from the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it shows that metaphor, hyperbole, antithesis, antithesis and hypothesis are the top 5 most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s appeared in the materials us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these rhetorical devices could also be found in high proportion in the rhetorical techniques used in the 1st and 2nd grades’ materials in each publisher’s version. This means that the standard for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s quite different. In Mainland and Hong Kong, quo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standard rhetorical devices among the 12 main categories. It is ranked as the 7th in 5th and 6th graders’ choic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I, therefore, recommend that all editors in different publication companies could add the use of quotation in a way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for rhetorical technique could be improved.
Imitation and exclamation are quite popular in the 1st and 2nd graders’ textbooks in Taiwan, but they are not overemphasiz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We can adjust the percentage of certain rhetorical devices for those that are not highly emphasized in other areas. Thus, the students in Taiwan might have a though understanding and able to apply the rhetorical technique in a better way.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he opening compilation for textbooks,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strength and weak points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selecting the textbooks. This wa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to select word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language could be improved. Furthermore, they could apply the rhetorical devices to fully express themselves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language by themselves.
一、中文書目
大陸地區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
王德春(1983)。妙語神傳:語用修辭技巧。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王媛香(1992)。擬人法的啟發。載於林寶山編,優異教學技巧-國民小學國語、數學篇1。台北:台灣省教育廳。
王鍾和(1995)。兒童發展。台北:大洋出版社。
中國修辭學會、台灣師大國文系(1999)。修辭叢論【第一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布裕民、陳漢森(1993)。寫作語法修辭手冊。台北:書林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1958)。漢語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200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杜淑貞(1986) 。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學生書局。
杜淑貞(1992)。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台北:富春出版社。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沈謙(1995)。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正吉(1991)。怎樣寫好作文。台北:文津出版社。
吳正吉(1993)。活用修辭。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禮權(1997)。中國語言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吳慶芳(2001)。小學作文修辭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
何永清(2000)。修辭學漫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季恆銓、閻平(1987)。小學教師培訓教材,語文基礎知識第三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月仙(1978)。實用修辭學。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林寶山(1990)。優異教學技巧-國民小學國語、數學篇1。台灣省教育廳。
金兆祥(1977)。實用國文修辭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香港地區教育署(1990)。中國語文。香港。
香港地區教育署(2001)。中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指引。香港。
胡懷琛(1935)。修辭學發微。上海:大華書局。
胡裕樹(1981)。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芹庭(1974)。修辭學發微。台北:台灣中華出版社。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新建(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文化。
袁暉(1983)。漢語修辭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唐鉞(1923)。修辭格。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張弓(1963)。現代漢語修辭學。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文治(1979)。古書修辭例。中華出版社。
張春榮(1991)。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張靜(1980)。新編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志公(1982)。現代漢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春榮(2002)。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介白(1931)。新著修辭學。北京:世界書局。
陳道望(1989)。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政宏(1998)。國小教科書選用現況及其改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的課程理念與理論分析。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網站。
陳錦波(2001)。國小數學教科書選用規準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宇詮(2000)。引導兒童作文教學之探究~自修辭角度切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幸、蔡淑芬、林國勳(2002)。我國近代小學語文教材專題研究--本國語文低年級九年一貫教材審定本修辭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發表)
葉聖陶(1958)。葉聖陶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梁振威(2004)。新世紀小學語文課程的前瞻:課程、教材與學習。載於何文勝主編,中國語文教育百年暨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曹毓生(1980)。現代漢語修辭基礎知識。湖南人民出版社。
許寶慧(2003)。桃園縣國小國語教科書之評選現況調查研究。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國語課程標準。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國語課程標準。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國語暫行課程標準。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5)。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傅隸樸(1988)。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
黃政傑(1985)。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政傑(1995)。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審查評鑑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永武(1986)。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有限公司。
黃慶萱(1975)。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伯榮、廖序東(1983)。現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
黃仁發(1996)。中國大陸兒童青少年語言發展與教育(二)--中小學生語言發展與教育。載於朱智賢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頁153-275)。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麗貞(1999)。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
游閔惠(2002)。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多元智能理念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季棠(1992)。修辭析論。台北:益智書局。
楊樹達(1969)。中國修辭學。台北:世界出版社。
楊孝濚(1989)。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出版社。
楊子嬰、孫芳銘、王宜早(1987)。文學和語文裡的修辭。香港: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
楊慧文(1988)。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鏡中(2001)。國小語文教材編製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趙鏡中(2001)。以語文能力為中心的教與學。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趙鏡中(2001)。教材「編製」與「研究」之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分析上的應用-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裡出版社。
歐用生(1992)。正視教科書問題。載於歐用生著,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頁65-68)。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1996)。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黃政傑(1999)。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歐用生(2001)。脫繭•蛻變/校本課程發展向前行。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謀方(1990)。表達的藝術。台北:三民書局。
蔡宗陽(2001)。修辭學探微。台北市:史文哲出版社。
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遠漢(1982)。辭格辨異。湖北人民出版社。
鄭同元,鄭博真(1997)。學成語寫作文指導/中級篇。台北:百年出版社。
蔣金龍(1991)。演講修辭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謝芳、馬錦燕(2000)。啊呀呀,粗心毛病真害人:小學生怎樣找出修辭句。山西:希望出版社。
濮侃(1983)。辭格比較。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譚全基(1993)。修辭新天地。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辭海修訂本(197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仁林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仁林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教師手冊1-4冊。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復版(2001)。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復版(2001)。語文領域本國語文教師手冊1-4冊。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成版(2002)。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育成書局。
明台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3冊。明台出版社。
南一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教師手冊1-4冊。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教師手冊1-4冊。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1-4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版(2003)。語文領域本國語文教學指引1-4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中文期刊
王天福、林君鴻(1991)。國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語文知識及教學能力。國教月刊,37卷7、8期,48-51頁。
方正白(1989a)。國小國語課文排比修辭實例研析(中)。國教月刊,35卷5、6期,60-64頁。
方正白等(1989b)。國小國語課文排比修辭實例研析(下)。國教月刊,35卷7、8期,61-64頁。
吳朝輝(1981)。革新國小國語課本芻議。台東師專學報,9期,399-541頁。
吳金蔥等(1989)。國小國語課文誇飾修辭實例研析。國教月刊,35卷9、10期,63-64頁。
何永清(1991)。國小中年級作文修辭學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2期。
林文寶(1987)。修辭學的理論應用及其書目。國民教育,27卷9期,15-19頁。
陸石誠(1994)。辭格與美學。中國語文,第75卷第32期,頁24~30。
陳銀官等(1988)。國小國語課文排比修辭實例研析(上)。國教月刊,35卷1、2期,57-60頁。
陳曉瑩等(1988)。國小國語課本譬喻修辭實例研析。國教月刊,34卷11、12期,59-64頁。
陳香如(1996)。國小國語課本中的修辭方式。國語文教育通訊(13),54-68。
彭元岐(1994)。互文及錯綜修辭界說之釐清。國文天地,第9卷第7期,頁106~112。
黃譯瑩(1997)。教科用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願景。研習資訊,14卷3期。
黃榮村(2003)。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專案報告。
曾喜松等(1988)。國小國語課文設問修辭實例研析。國教月刊,34卷7、8期,57-61頁。
游家政(1998)。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與改進。北縣教育,21期。
趙淑貞等(民1989a)。國小國語課文類疊修辭實例研析—疊字(上)。國教月刊,36卷1、2期,60、62頁。
趙淑貞等(民1989a)。國小國語課文類疊修辭實例研析—疊字(下)。國教月刊,36卷3、4期,50、56頁。
趙淑貞等(民1989a)。國小國語課文類疊修辭實例研析—類字(上)。國教月刊,36卷5、6期,58-64頁。
趙淑貞等(民1989a)。國小國語課文類疊修辭實例研析—類字(下)。國教月刊,36卷7、8期,60、64頁。
蔡宗陽(1988)。辭格的辨析。國文天地,第9卷第3期,頁96~99。
蔡宗陽(1994)。誇飾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4期,頁83~97。
蔡宗陽(1994)。排比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8期,頁95~91。
蔡宗陽(1994)。映襯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12期,頁76~78。
蔡宗陽(1994)。層遞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1期,頁86~89。
蔡宗陽(1994)。轉化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2期,頁56~59。
蔡宗陽(1994)。錯綜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3期,頁68~71。
蔡宗陽(1995)。譬喻與象徵的比較。國文天地,第10卷第10期,頁64~67。
蔡宗陽(1995)。譬喻與轉化的比較。國文天地,第10卷第8期,頁35~39。
鄭同元(民1994a)。譬喻修辭教學探討。國語文教育通訊,7期,13-28頁。
鄭同元(民1994b)。引用修辭教學探討。國語文教育通訊,8期,36-43頁。
鄭同元(民1994c)。誇飾修辭教學探討。國語文教育通訊,9期,55-68頁。
鄭同元(民1994d)。類疊修辭教學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4期,193-207頁。
鄭同元(民1995a)。映襯修辭教學探討。國語文教育通訊,10期,32-41頁。
鄭同元(民1995b)。摹寫修辭教學探討。國語文教育通訊,11期,68-83頁。
鍾中樹等(1988)。國小國語課文引用修辭實例研析。國教月刊,34卷9、10期,62-64頁。
三、英文書目
Gall,M.D.(1981)。Handbook for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curriculum materials. Boston:Allyn and Bacon.
Wernersbach,R.E.(1987)。Textbook adoption procedures in public schools of large urban school distric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incinnati.Ohin.
McCutcheon,G.(1980)。How d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lan?The nature of planning and influences on it.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