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惠琳 Huei-Lin Wu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Using Hsinchu Cit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7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資源 、視覺藝術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resource, Visual arts teaching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竹市公立小學視覺藝術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情形,其主要探討有下列七項:
一、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內容。
二、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對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認知。
三、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方式。
四、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影響因素。
五、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困難。
六、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策略。
七、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實例。
本研究以自編「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新竹市公立小學99學年度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
問卷的處理採用SPSS1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內容,以物力資源使用頻率最高,其中展覽會館最常被運用,另外學校附近之自然景觀與古蹟廟宇也是新竹市教師進行視覺藝術教學常用之資源。其次,為人力資源,而學生家長乃是最常被運用的人力資源。
二、新竹市國小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認知情形,大多持正面肯定態度。其中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社區的藝術文化內涵教師同意程度最高。
三、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的方式多為利用學校社區的「廟宇」或是其他開放性的宗教建築以及新竹市社區中特有的牌坊古蹟,帶學生參觀比較建築特色或以寫生等方式,進行視覺藝術教學。
四、教學歷程時間的充足與否是影響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最主要的因素。
五、新竹市國小教師對運用社區資源感到的困難與限制,大部分來自於教師本身,諸如擔心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本身感到學校工作過於繁忙,無暇準備,以及教師本身對社區資源了解不多。
六、新竹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之策略,對於「學校平日應蒐集社區資源資料,並建立檔案;以方便日後教師參考或運用」認同程度最高。
七、新竹市大部分國小教師常利用宗教建築進行視覺藝術教學,特別是道教的廟宇建築藝術欣賞。此外,新竹參觀玻璃工藝館也是新竹相當多的國小教師於視覺藝術教學中常進行的教學活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社區以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way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used by visual arts teach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The main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ven points:
1. Discuss the typ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apply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2. Discuss the perspectiv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have toward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3. Discuss the way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use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4.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5.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encounter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6. Discuss the strategi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use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7. Discuss the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In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edited by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and visual arts teach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0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to carry out the general survey.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12.0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1. In terms of the typ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apply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material resources are used most frequently. Exhibition halls in particular are the most often used resource whil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istorical temples nearby the school are also often used by the teachers to carry out visual arts teachings. Labor resource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resource following material resources and students’ parents are the most often used labor resource.
2. In terms of the perspectiv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have toward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most of the teacher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teachers highly agree with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allow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community.
3. In terms of the way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use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they often carry out visual arts teachings by taking students to “temples” and other public sacred buildings nearby the school and historical memorial archways that exist exclusively in Hsinchu City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s or to sketch the buildings.
4. The su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im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5. In term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encounter, most of them are from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For example, they worry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inadequate, they feel the school work is overloaded that they do not have time to prepare and they do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hemselves.
6. In terms of the strategi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use when appl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s teaching, they highly agree with “The school should collect information on community resources whenever possible and file them for teachers to use and refer to in the future.”
7.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often use scared buildings to carry out visual arts teachings, especially arts appreciation of Taoist temples and buildings. Moreover, visit to Hsinchu City Glass Museum is a teaching activity man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use in visual arts teachings.
Finally, re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schools, teachers, communitie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四版)。臺北市:五南。
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現代、後現代的論辯。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正華(2001)。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76-89。
王派仁(2002)。走出教室學更多。臺北市:天衛。
王士樵,(2002)。從「視覺文化」解讀「藝術與人文」:新世紀的人文精神。新竹明新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與美育研討會。
王麗雁(2008)。台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台灣藝術教育史(鄭明憲編),105-162。
古秋平(2002)。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美蓉(2000)。回顧我國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師師資培育理想與現實。2000年臺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6-129。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臺北。
李雅婷(2007)。臺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月貞(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華綠(2006)。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97課程綱要之新理念及其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35-44。
吳清山(1996)。教育改革與學校建築革新。教學革新與環境規畫。臺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吳宗立(1999)。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分享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6,33-68。
吳宗立、謝芳哲(2005)。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國教學報,17,153-178。
吳麗琴(2001)。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再版)。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再版)。臺北:五南。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40-150。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林曼麗(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國民教育,35,36-41。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
林秀芬(2004)。應用社區文化的幼兒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琳珮(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佳君(2005)。高屏地區音樂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39-52。
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觀念與實踐。花師院刊,36。12-15。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倪國寶(2004)。臺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
http://140.117.12.91/9CC/index_new.php。2011年4月。
許文忠(2002)。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臺南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9-29。
張嘉欣(2000)。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65-196,臺北:師大書苑.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臺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湯勇雄(2005)。臺北縣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社區資源運用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書局。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黃壬來(1994)。美勞教育的趨勢。台灣美術,23期,50-54。
黃壬來(1995)。全人教育理念的再思考與師範教育的發展取向(上)。國教天地,113,53-56。
黃壬來(2004)。當前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
黃明忠(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163-184。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臺北:五南。
楊孟哲(1999)。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勞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馥如(2003)。當代三種藝術教育思潮―後現代藝術教育、視覺文化、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對美術課程的啟示及三者異同之比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60,63-69。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館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雙月刊,135,83-87。
廖靜芬(2009)。當代社區藝術教育的省思:以國小社區藝術教育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14,101-110。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台灣教育,628,14-22。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545-582。
郭禎祥(1993)。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87- 426。臺北:台灣書店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改進之道。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581-660。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9)。廿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田園城市文化:臺北市。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6。臺北:桂冠。
郭禎祥(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地,153,4月,36-31。
萬青屴(2005)。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劉豐榮(2001)。後現代主義對當前藝術批評教學之啟示。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7-185。彰化:國立彰化師大美術系。
劉淑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燕雯(2006)。社區資源融入幼稚園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姿廷(2007)。社區文化資源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 以臺北市保安宮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盧安來(1996)。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151-173。
陳朝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理念與目標析論。美育雙月刊,131,76-80。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中:五南。
陳箐繡(2000)。九年一貫「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專案。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研習會手冊。彰化:彰化師大。
陳箐繡(2001)。藝術教育課程統整與社區環境脈絡探索。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8,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箐繡(2002)。藝術、文化知覺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探討:以1999年「珈
雅瑪文化藝術夏令營」為例。人文藝術學報,1,435-449。
陳國軒(2003)。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君(2008)。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賴彥伶(2008)。花蓮縣幼稚園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芳哲(2005)。高屏地區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進裕(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祁芳(2008)。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社區資源應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83-108,臺北: 師大書苑。
簡宗堯(2006)。金門縣國小教師對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意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蕭增塘(1985)。國民中學教育對社區發展之調適與革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玉煌(1996)。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中華民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會學校化,81-120。臺北:心理出版社。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
鄭蘭琪(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