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琳潔
Ho, Lin Chieh
論文名稱: 土地徵收法制下之公共利益
Public Interests in Eminent Domain
指導教授: 黃居正
Huang, Chu Cheng
口試委員: 劉靜怡
Liu, Ching Yi
邱文聰
Chiou, Wen T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土地徵收財產權公共利益法律經濟分析主觀價值正當法律程序
外文關鍵詞: Eminent Domain, Property Rights, Public Interests,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Subjective Value, Due Process of Law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土地徵收爭議,在近幾年風起雲湧,遍地烽火,其中尤屬區段徵收及私用徵收為甚。徵收,係指國家公權力基於公共利益,強制剝奪人民財產權而言,對人民之財產權侵害甚鉅,基於憲法保障基本權之規範要求,「公共利益」作為發動徵收之要件之一,其內涵自應具體、且建立明確之判斷標準,否則政府徵收權力將過度擴張且流於恣意、漫無限制,人民之財產權將幾無保障可言。本文以我國徵收法制下公共利益之實定法規範出發,整理我國各樣授權徵收之法律及其公益目的之相關規定,認為本於區段徵收及私用徵收之制度特性,其公益性要求應較一般徵收為高;並比較美國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制度中與公共利益相類似的「公用」(Public Use)概念,以及司法實務中公共利益之界定,發現臺灣與美國皆有「判斷標準模糊不明」與「司法禮讓」之共通問題。緣於公共利益係一不確定法律概念,其界定應跳脫法釋義學之概念堆砌,探求徵收制度之本質正當性,並藉由法律經濟分析方法之研究與理論參考,本文以為公共利益之界定,應以成本效益分析為本,具體衡量財產之「主觀價值」,提出以「從直接到間接、從具體到抽象」之本益分析模型,並透過土地徵收正當法律程序之建制,以及提昇司法審查之密度,進而將主觀價值之衡量具體落實在徵收實務中,以期實現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roversy of eminent domain in Taiwan has sprung up all over the island, especially the controversy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and taking for private use. Since eminent domain, the power to take private property for public use by a state, following the payment of just compensation to the owner of that property, could hardly harm people’s property rights,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use”,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specific and clear, and so does its criteria. Otherwise the government power will be out of control.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judicial decision about public interests in eminent domain both in Taiwan and U.S.A,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modern courts tolerate very wide-ranging uses of eminent domain, and there is no theory or conceptual foundation from which meaningful standards for judicial review of public use issues might originat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may ponder it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and define “public interests” through cost-benefit analysis case by case. Moreover, the subjective value of proper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ith the “from-direct-to-indirect, from concrete-to-abstract” model. In addition, due process of law in eminent domain should be well-form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一項、研究緣起 1 第二項、研究目的 4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6 第三節、論文架構與文獻回顧 9 第一項、論文架構 9 第二項、文獻回顧—兼述財產權保障與土地徵收 10 第一款、財產權之概念及其保障與限制 10 第二款、特別犧牲與土地徵收 13 第貳章、土地徵收法制 17 第一節、土地徵收法制之概述 17 第二節、土地徵收之要件 21 第一項、公益性及必要性 22 第二項、土地徵收法定程序 25 第三項、合理補償 28 第三節、徵收之類型 29 第一項、普通徵收與區段徵收 29 第一款、普通徵收與區段徵收之制度設計 29 第二款、區段徵收之公益性要求 32 第二項、公用徵收、公益徵收與私用徵收 35 第一款、私用徵收概念之提出 35 第二款、私用徵收之公益性要求 38 第三項、附帶徵收、一併徵收、保留徵收及其他 40 第四項、一般徵收、政策型徵收及特殊徵收 42 第四節、小結:以區段徵收及私用徵收公益性為中心 43 第一項、徵收法制爭議:區段徵收與私用徵收 44 第二項、區段徵收公益性之認定 44 第參章、公共利益 46 第一節、公共利益之概念 46 第二節、徵收法制中之公共利益及其判斷 49 第一項、土地徵收條例及土地法規定 50 第二項、各授權徵收法律之規定 51 第三項、公共利益之判斷 59 第肆章、司法實務中之公共利益—兼述美國徵收法制 63 第一節、我國徵收司法實務中之公共利益 63 第一項、竹南大埔區段徵收案 64 第一款、訴訟經過 64 第二款、當事人之主張 66 第三款、法院見解及簡評 67 第二項、彰化高鐵區段徵收案 71 第一款、訴訟經過 71 第二款、當事人之主張 72 第三款、法院見解及簡評 74 第三項、小結 78 第二節、比較法研究觀察:以美國為中心 79 第一項、美國憲法第5修正案徵收條款及警察權 79 第二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各州法院判決 82 第一款、Miller v. Schoene(1928) 82 第二款、Berman v. Parker(1954) 83 第三款、Poletown Neighborhood Council v. City of Detroit(1981) 86 第四款、County of Wayne v. Hathcock(2004) 89 第五款、Hawaii Housing Authority v. Midkiff(1984) 91 第六款、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2005) 93 第三節、我國及美國司法實務上公益判斷標準及司法禮讓態度之檢討 97 第伍章、代結論:財產權主觀價值之保障 101 第一節、法律經濟分析之導入:財產原則及補償原則 101 第一項、以經濟分析觀點看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 101 第二項、財產規則及補償規則 103 第二節、徵收之成本效益分析與主觀價值之衡量 105 第一項、徵收制度之本質正當性 106 第二項、成本效益分析在徵收公益性判斷之角色—主觀價值之考量必要性 109 第三項、Epstein之社會剩餘理論與主觀價值 112 第四項、小結 115 第三節、主觀價值衡量模式及標準 116 第一項、政治程序參與權之賦予 116 第二項、公共利益衡量模型:以主觀價值為要素之一 118 第三項、區段徵收制度中分析模型之差異 120 第四項、我國實務案例之再檢視 122 第四節、結論 123 參考文獻 126

    中文文獻

    專書及專書論文

    Robert A. Dahl著,李培元譯(2006),《民主及其批判》(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1989),韋伯文化。

    史尚寬(1951),《土地法原論》,初版,正中書局。

    李建良(2006),〈損失補償〉,翁岳生編,《行政法(下)》,三版,頁645-737。臺北:元照。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五版,臺北:元照。

    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胡春田(2000),《經濟學2000—跨世紀新趨勢(上冊)》,五版,臺北:雙葉書廊。

    吳庚、陳淳文(2014),《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版,臺北:自刊。

    張永健(2014),《土地徵收補償:理論、實證、實務》,臺北:元照。

    張永健(2015),《物權法之經濟分析:所有權(第一冊)》,臺北:元照

    陳明燦(2013),《土地徵收導論》,臺北:新學林。

    陳敏(2013),《行政法總論》,八版,新學林。

    陳新民(2002),〈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頁285-354。臺北:元照。

    陳新民(2002),〈公益徵收的目的〉,《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五版,頁355-386。台北:元照 。
    陳新民(2002),〈財產權的限制與公益徵收之概念——美國法上的探討〉,《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五版,頁461-494。臺北:元照 。

    陳立夫(2007),〈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收於氏著:《土地法研究》。臺北:新學林。

    陳志民(2013),〈當強制徵收成為政府補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案之評析〉,收錄於施正鋒、徐世榮主編《土地與政治》,頁345-396。新北: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詹順貴(2013),〈土地徵收條例與都市更新條例修訂評析〉,收錄於施正鋒、徐世榮主編《土地與政治》,頁105-140。新北: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葉俊榮(2002),《環境政策與法律》,臺北:元照。

    鍾麗娜(2014),《區段徵收論》,臺北: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

    期刊論文

    王榆評(2000),〈財產權之保障與限制—以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為中心〉,《憲政時代》,25卷第4期,頁141-163。

    李明芝、林育丞、林政佑(2014),〈公共利益?抑或政府幻想?--從兩則判決檢視區段徵收之公共利益判斷〉,《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2:5=13,頁137-160。

    林三欽(2014),〈土地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考量、協議價購與理由說明——簡評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更一字第47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105-118。

    林明鏘(2014),〈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評臺中高行一○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96-104。

    林樂昕(2011),〈從凱稻到凱道—土地正義行動一週年紀實〉,《司法改革雜誌》,85期,頁60-61。

    胡博硯(2014),〈論土地徵收中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東吳法律學報》,26卷第2期,頁67-104。

    許博任(2014),〈浮濫圈地之成因及其抵抗〉,《台灣人權學刊》,2卷第3期,頁159-167。

    陳立夫(1997),〈闡釋保留徵收與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區別〉,《月旦法學雜誌》,28期,頁71。

    陳仲嶙(2011), 〈徵收之憲法拘束:以「私用徵收」的違憲審查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0卷第3期,頁1029-1088。

    陳明燦(2013),〈我國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之評析--以財產權保障觀點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5期,頁1-42。

    陳新民(1986),〈「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公益徵收」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34期,頁217-263。

    陳信雄(2010),〈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業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51期,頁95-100。

    廖義男(2012),〈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評估及審查〉,《法令月刊》,第63卷第5期,頁

    蔡懷卿(2004),〈美國之土地使用法管制以及其憲法許可界限〉,《玄奘法律學報》,第2期,頁1-83。

    蔡維音(2006),〈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頁31-74。

    研討會紀錄

    李惠宗、林明鏘、陳立夫、詹鎮榮、張文貞、張永健、陳仲嶙、陳志民,顧立雄主持(2014),「土地徵收之實體與程序正義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229期,頁260-286。

    桑本謙、曾宛如、簡資修、薛兆丰、鄧峰、張永健,王文宇主持(2013),「法經濟學的展望——兩岸學者觀點」座談會會議紀錄(上),《月旦法學》,221期,頁210-231。

    艾佳慧、桑本謙、蔡昌憲、張巍、張永健、林建中、劉紹樑、邵慶平,王文宇主持(2013),「法經濟學的展望——兩岸學者觀點」座談會會議紀錄(下),《月旦法學》,222期,頁240-259。

    研討會論文

    戴秀雄(2013),〈由制度設計面向論抵價地式區段徵收〉,發表於臺灣法學會2013年年度法學會議,2013年12月14日,於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會議廳。

    王必芳(2010),〈法國行政法上的公益概念:兼評我國行政法院有關公益之見解〉,第十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學位論文

    方瑋晨(2013),〈都市更新制度模式與法理分析〉,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王本利(2012),〈公共利益下的犧牲者之生命意義探討—以苗栗縣政府強制徵收農地之大埔事件農民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良(1985),〈從公法學之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賢綜(2013),〈從憲法上財產權保障論我國公益徵收—以有益於私人之徵收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健祐(2014),《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基準》,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嘉紋(2001),《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之探討—以行政法院裁判為中心》,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彭正元(1998),〈財產權限制與徵收之區別—以美國法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黃兆偉(2011),〈從財產權保障論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中公共利益要件之界定〉,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百修(1989),〈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鄧煜祥(2006),〈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使用管制與損失補償—美國法管制準徵收概念之引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千峰(1998),〈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網路資源

    PeoPo公民新聞(13/06/2010),當怪手開進稻田中…,http://www.peopo.org/news/53635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02/05/2016),航空城聽證會結束 一個計畫各自表述,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7150

    公視新聞網(28/06/2010),我們的島快報╴苗栗縣府大埔毀田紀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Ych0VNVqg

    民報(15/06/2016),全台土地徵收爭議不斷,民團籲全面舉行聽證會讓人民參與,http://www.peoplenews.tw/news/74bfc6b8-6fa4-4cb7-a7f5-bd3038ac0cca

    江一豪(01/07/2016),【三鶯部落】部落教會我的事,P部落,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pnn.pts.org.tw/main/2016/07/01/%E3%80%90%E4%B8%89%E9%B6%AF%E9%83%A8%E8%90%BD%E3%80%91%E9%83%A8%E8%90%BD%E6%95%99%E6%9C%83%E6%88%91%E7%9A%84%E4%BA%8B/

    自由時報(04/08/2010),家屬不滿 / 質疑徵地 大埔農婦仰藥自盡,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16673 

    自由時報(19/07/2013),突拆大埔四戶 劉政鴻:天賜良機,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97938

    桃園航空城公司,http://taoyuan-aerotropolis.com

    環境資訊中心,2010台灣回顧:苗栗大埔粗暴徵地良田盡毀,徵收失土地正義,http://e-info.org.tw/node/62639 

    英文文獻

    專書及專書論文

    Ackerman, Bruce A. 1977.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Constitution n.5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Ely, John Hart. 1980. Democracy and Distrust: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pstein, Richard A. 1985. Takings: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Power of Eminent Domain.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ldstein, Paul, & Thompson, Barton H. Jr. 2006. Property Law: Ownership, Use, and Conservation.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期刊論文

    Calabresi, Guido & A. Douglas Melamed (1972).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Rules: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85 Harv. L. Rev. 1089.

    Epstein, Richard A. (2009), Public Use in a Post-Kelo World. Supreme Court Economic Review 17: 151.

    Epstein, Richard A. (2014), The Common Law Foundations of the Takings Clause: The Disconnect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Law. Touro Law Review 30: 265.

    Merrill, Thomas W. (1986), The Economic of Public Use. Cornell Law Review 72: 61-116.

    Munch, Patricia (1976),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minent Domai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4, No.3, 473-98.

    Somin, Ilya (2004), Overcoming Poletown: County of Wayne v. Hathcock,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Use, Michigan State Law Review 1005 .

    Talley, Brett (2006), Restraining Eminent Domain through Just Compensation: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75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