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一帆
論文名稱: 臺灣客籍作家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
Tanwanese Hakka writer Wu Chuk-Liu Faced problem when creating poetry
指導教授: 范文芳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客籍吳濁流傳統詩語言母語
外文關鍵詞: Hakka, Wu Chuk-Liu, Chinese trational poetry, language, mother tongu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邱一帆
    做為一個對於文學有興趣的台灣客家人,做為一個文學的研究者,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去認識、去了解台灣人的文學,乃至台灣客家人的文學,應該是人性自然的感情與意識。以對台灣文學、台灣客家文學有興趣,進一步想做研究之研究生而言,試著去了解、去探討台灣客籍作家-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並試著提出突破困境的觀念與方法,提供給關心台灣文學、台灣客家文學的人士參考,是本論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採取語言學的視角,除了從語音、詞彙、語法的角度去分析吳濁流的詩歌外,還結合語言與文學、語言與社會、語言與心理、語言與生活、以及語言與族群文化等觀點,來詮釋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在台灣的詩歌研究方面,這種研究方法算是比較創新的。
    本文指出,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在於:從吳濁流所處的大環境來看,語言環境限制或者影響了吳濁流詩歌的語言使用的種類,文學的環境限制或者影響了吳濁流詩歌的表現形式;吳濁流的學詩與作詩歷程,圍繞在傳統詩的形式、語言與風格的範疇,而很難跳脫傳統詩歌的語言和形式僵化的困境;從吳濁流的詩觀來看,想要跳脫傳統詩語言和形式束縛的吳濁流,由於觀念上有些固著之處,因此在談及改革傳統詩的觀點上,其實還存在很大盲點與侷限;在詩作的表現上,吳濁流有大量偏向傳統詩的創作,這些創作,反過來證明了吳濁流受所處語文大環境、學詩與作詩歷程、詩論觀點的影響或者限制。再從吳濁流以傳統詩的形式與語言來描寫有關客家地區或客家人的作品檢視,更突顯吳濁流的詩作,在語言或者形式上無法突破的困境。
    面對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從事或者關心詩歌創作的客籍文人,應該要有突破前人在詩歌語言與形式表現方面困境的認知,站在客籍的立場,客籍作家,如果能夠以客家母語為書寫的語言,以客家族群特殊的存在為題材,透過詩歌的形式表現,追尋客家的象徵、意象與意境的書寫,比較其他語言更能表現客家人特殊的經驗與感情,引起客家人的共鳴。這一條客語詩歌的創作之路,更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客籍、吳濁流、傳統詩、語言、母語


    Thesis Summary
    Being a literature loving Hakka and a researcher, it is quite natural to get involved and recognize Taiwanese and Hakka literature.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s for writing this thesis are trying to probe into the difficult position that Taiwanese Hakka writer Un Chuk-Liu faced in his time when creating poetry. Furthermore, bring out conceptions and methods to break through for those who concern about Taiwanese and Hakka literature.
    The thesis text is created mainly on the base of linguistics. Not only it analyzes Un’s poetry in sounds, words/phrases, and syntax, but also illustrates the literature, society, mentality, life, and group culture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research in Taiwan, such approach is quite an innovation.
    The thesis shows that Un’s predicaments were: restrictions and impacts on the varieties of languages he used from the environment, restrictions and impacts on the performing forms he creat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nvironment he was in. The course Un took for learning and creating poetry is surrounded with traditional forms, language, and old fashions. As a result, it was not easy to escape from the rigidity. After looking into Un’s works, especially when discussing the thought of reforming traditional poetry,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Un had some blind spots or even cramps due to his constraint concepts. Un did create a lot of works in traditional forms. And these works, on the contrary, have proved that Un was indeed e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environment he was in, the learning and creating process he went through, and the viewpoint he had toward his poetry. If taking a closer look into the forms and languages Un used in his poetry to describe Hakka regions and groups, it gives a pretty good idea about the unbreakable predicament, both linguistically and stylishly, in Un’s works.
    When confronting Un’s predicaments in poetry, those Hakka literati who care about or even trying to create poetry should acknowledge the attempt of breaking through both linguistically and stylishly. On the Hakka standpoint, literati should really search for Hakka symbols, imag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s by using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obtaining material form the existing Hakka groups, so the unique Hakka experience and sentiments can be represented better and hopefully, get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Hakka groups. Therefore, this long journey of creating Hakka poetry will be mor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Key words: Hakka, Wu Chuk-Liu,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language, mother tongu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限制5 第四節 論文架構6 第五節 名詞界定8 第二章 吳濁流所處的語文環境15 第一節 語言環境16 第二節 文學環境22 第三節 語文環境影響吳濁流的詩歌表現27 第三章 學詩的幾個面向33 第一節 詩歌形式33 第二節 詩歌內容41 第三節 性格的探索43 第四節 詩歌與語言50 第四章 詩歌的觀點53 第一節 漢詩54 第二節 白話詩65 第三節 詩觀的侷限性70 第五章 詩歌的表現75 第一節 漢字的特質77 第二節 語音的角度78 第三節 詞彙的角度83 第四節 語法的角度88 第五節 吳濁流漢詩中的語言89 第六節 詩歌表現的困境90 第六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吳濁流在詩歌表現上的困境 107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116 附錄一 台灣漢語系語言和客家次方言調名調號調值對照表124 附錄二 台灣各式主要音標聲母符號對照表125 附錄三 台灣客語各種音韻總表126 參考文獻127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份(按姓氏筆劃順序)
    Johua.A.Fishman•黃希敏譯(1991)《語言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Morton Hunt著•李斯譯(2000)《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台北市究竟出版社。
    王力著(2002)《漢語詩律學》。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幼華著(2001)《日治時期的苗栗縣的詩社》。苗栗縣文化局。
    朱光潛著(1984)《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光潛著(1994)《詩論》。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朱自清(2001)《詩言志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1983)《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何大安著(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余光中(1976)《天狼星》。台北市洪範書店。
    吳濁流著(1949)《藍園集》。新竹英才印書局出版。
    吳濁流著(1958)《風雨窗前》。苗栗文獻書局出版。
    吳濁流著(1963)《濁流千草集》。台北集文書局出版。
    吳濁流著(1967)《吳濁流選集》。台北廣鴻文出版社。
    吳濁流著(1969)《談西說東》。台灣文藝雜誌社。
    吳濁流著(1971)《晚香》。台灣文藝雜誌社。
    吳濁流著(1973)《濁流詩草》。台灣文藝雜誌社。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1977)《南京雜感》。台北市遠行出版社。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1977)《黎明前的台灣》。台北市遠行出版社。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1977)《台灣文藝與我》。台灣文藝雜誌社。
    吳濁流著(1993)《無花果》。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吳濁流著(1996)《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呂新昌著(1996)《鐵血詩人吳濁流》。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呂興昌主編(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喬總編輯(2004)《吳濁流文學讀本》。苗栗縣西湖鄉公所。
    李喬著(2001)《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李喬主編(2003)《台灣文學選集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發行。
    李魁賢著(1992)《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宋澤萊(2004)《宋澤來談文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里克爾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婉窈著(1998)《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孟樊著(1998)《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央敏著(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央敏主編(1998)《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柏燕主筆(1997)《新埔鎮誌》。新埔鎮公所出版。
    林柏燕主編(2000)《大新吟社詩集》。新竹縣文化局。
    林從一著(2004)《思想、語言、社會、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梨等譯(1992)《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200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譯(1990)《學習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德〕威廉•馮•洪保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國商務印書館。
    施懿琳等合著(2003)《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漢鼎著(2002)《詮釋學史》。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范文芳著(1987)《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范文芳著(1998)《頭前溪个故事》。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孫大川主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涂公遂著(1998)《文學概論》。台北市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編著(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致遠文化工作室主編(2002)《苗栗縣賽夏族文化史調查研究期末報告》苗栗縣文化局。
    曹順慶等著(2003)《比較文學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俊雅著(1999)《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許雪姬總策劃(2004)《台灣歷史辭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良運著(1992)《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明仁等著(1994)《油桐花若開》。台笠出版社。
    陳秉章•陳信木合著(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陳美如(1998)《台灣語文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原著(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彭年等重修(1999)《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新雄著(2004)《詩詞作法入門》。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瑞金主編(1991)《吳濁流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彭瑞金著(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彭瑞金著(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彭瑞金著(2004)《台灣客家文學發展史概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游勝冠著(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雅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灣中華書局。
    黃美娥編著(2003)《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台北市文獻會。
    黃□秋著(2001)《台灣客家文藝作家作品目錄》。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秋著(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秋著(1994)《擔竿人生》。台北愛華出版社。
    黃榮洛編著(2002)《台灣客家傳統詩歌詞》。新竹縣文化局。
    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葉石濤著(1991)《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葉朗主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市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忠司主編(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
    雷蒙德•查普曼著;王晶培 審譯(1989)《語言學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群。
    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出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1991)《中國文學理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1985)《中國詩學》。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鄭樹森編著(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賴傳鑑著(1996)《天才之悲劇》。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2000)《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謝樹新編(1965)《客家民謠》。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叢書。
    藍博洲總編輯(2004)《吳濁流的西湖歲月》。苗栗縣西湖鄉公所。
    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1994)《文學結構主義》。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肇錦著(1985)《客語語法》。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著(1994)《言與思》。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羅肇錦著(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龔萬灶著(2003)《客話實用手冊》。自費出版。

    二、碩博士論文部分(按姓氏筆劃順序)
    翁聖峯(2002)《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絢煜(2000)《栗社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進福(1999)《吳濁流的詩論與詩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部分(按姓氏筆劃順序)
    吳濁流(1964)<漢詩必須革新-漢詩偏重形式的弊害及其改進意見>。台灣文藝創刊號。
    吳濁流(1970)<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收入《濁流詩草》。
    吳濁流(1971)<羅福星的詩與人>。台灣文藝32期7月號。
    李勤岸(2004)<殖民地人民ê語言選擇kap語言人權>。發表在台東大學主辦「語言人權與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之論文。
    邱一帆(2003)<台灣客語現代詩創作的意義及其特性>。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邱一帆(2004)<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吳濁流的漢詩>。苗栗縣第二屆文學研討會。苗栗縣文化局。
    范文芳(1997)<客家語彚貧乏之探討>。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4期。
    范文芳(1998)<客家民間歌謠的詩歌表現>。中央大學舉辦客家民俗研討會。
    徐和鄰(1970)<認識新詩的起碼觀念>。收入《葡萄園詩刊》34期。
    梁明雄(1999)<母語文化下的台語文學-由日據時期的台灣話文運動談起>。發表在「台灣母語文化之重生與再建學術研討會」之論文。
    陳恆嘉(1995)<台灣作家的語文困境>。發表在台灣教授協會主辦之「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美娥(2000)<鐵血與鐵血之外:閱讀「詩人吳濁流」>收錄於林柏燕主編(2000)《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
    黃美娥(2004)《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收入王明蓀主編《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