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晉梅
論文名稱: 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
指導教授: 蘇郁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流行音樂音樂美感判斷力
外文關鍵詞: popular music, the Competence of music aesthetic judg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運用流行音樂是否能有效提昇國小高年級的音樂美感判斷力。研究方法採實驗研究法,並將研究資料進行統計與內容分析,本研究從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及青少年發展的關係等相關文獻探討,作為實驗課程之基礎。本實驗對象為新竹市民富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五個單元為期十週的欣賞教學,並評定受試者在樂曲「聆聽感受」、「風格認知」、「價值判斷」之美感判斷力: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風格認知」、「價值判斷」等音樂美感判斷力顯著高於控制組。本研究並指出適當的流行音樂融入古典音樂教學,能有效提昇學生的美感判斷能力,而教學中同儕充分地互動與師生討論,更是促成美感判斷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流行音樂、音樂美感判斷力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Applying Popular Music to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Musical Aesthetic Judgment of Sixth Grad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in musical instruction could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 judgment of sixth graders.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theo-
    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opular music, cultures and society, to
    young adolescents. All the data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wo classes of sixth graders at Min-Fu Elementary School, Hsinchu City. One of the classes was considered as a control group and the other as an experimental on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a five-unit, ten-week,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rse so as to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subjects’ ability to judg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music in terms of their feelings, understanding of styles, and learned musical value judgment.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competence to judg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music and their awareness of different musical styles used, was higher than that exhibited by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ed that appropriate popular musical instruction interwoven into classical music teaching might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judgment of aesthetic musical merit.
    In addition,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course of focused musical instruction.

    Keywords: popular music, the competence of musical aesthetic judgment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 I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3 貳、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流行音樂………………………………………………… 5 貳、古典音樂………………………………………………… 5 叁、青少年…………………………………………………… 5 肆、音樂美感判斷力……………………………………………………………………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之關係……………………………… 7 壹、流行音樂之意義……………………………………………… 7 貳、影響流行音樂的社會因素………………………………… 9 叁、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 11 第二節 流行音樂與青少年音樂發展之關係………………………15 壹、青少年與音樂能力發展之關係…………………………… 15 貳、影響青少年音樂偏好的社會因素………………………… 20 叁、流行音樂的教育功能……………………………………… 23 第三節 流行音樂與音樂教育之相關研………………………… 27 壹、流行音樂應用於音樂教育之實驗研究………………… 27 貳、流行音樂應用於音樂教育之調查研究…………………… 31 第四節 音樂美感判斷教學設計………………………………… 36 壹、音樂美感判斷理論基礎………………………………… 36 貳、音樂美感判斷教學設計…………………………………… 40 叁、音樂美感判斷教學策略…………………………………… 43 第五節 音樂美感判斷之評量………………………………… 47 壹、NAEP與我國音樂評量之比較…………………………… 47 貳、音樂美感判斷之評量……………………………………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0 壹、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實驗教學設計…………………………………………… 65 壹、統整主題與教材…………………………………………… 65 貳、教學目標…………………………………………………… 71 叁、教學流程…………………………………………………… 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76 壹、美感判斷力之表現規準…………………………………… 77 貳、資料分析與處理…………………………………………… 78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81 壹、統計分析………………………………………………… 81 貳、內容分析…………………………………………………… 86 第二節 研究結果之討論…………………………………………101 壹、流行音樂融入音樂欣賞教學與音樂美感判斷力之關係 101 貳、音樂風格與聆聽者特質之關係……………………………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壹、流行音樂的價值方面…………………………………… 105 貳、美感判斷的教學方面………………………………………106 第二節 建議………………………………………………………108 壹、對音樂欣賞教學之建議……………………………………108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附錄一、教學設計流程表…………………………………………117 附錄二、音樂美感判斷個人學習單………………………………131 附錄三、音樂美感判斷分組作業單………………………………132 附錄四、小組討論之質性資料………………………………… 136 表 次 表 2- 1 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創作過程之比較…………………… 13 表 2-2 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聆聽反應之區別…………………… 14 表 2- 3 Swanwick&Tillman的發展理論系統………………………17 表 2- 4 音樂理解力發展的比較…………………………………… 18 表 2-5 以古典音樂為主、流行音樂為輔進行音樂概念的教學……27 表 2-6 「流行音樂應用於國中音樂欣賞之研究」………………… 28 表 2-7 「批判思考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 29 表 2-8 「流行音樂應用於國中學生樂器曲式教學策略」之研究… 30 表 2-9 「不同年齡聆聽音樂偏好」之研究………………………… 31 表 2-10「流行音樂偏好的分類效應」之研究……………………… 33 表 2-11「影響青少年音樂偏好因素」之研究………………… 34 表 2 -12 藝術批評與音樂批評之比較…………………………… 44 表 2-13 音樂美感判斷教學之策略………………………………… 46 表 2-14 NAEP音樂評量架構……………………………………… 49 表 2-15 NAEP四年級主要的音樂成就階段………………………… 50 表 2-16 音樂美感認知力之分析…………………………………… 51 表 2-17 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分析………………………………… 52 表 2-18 實作基礎的評量表……………………………………… 54 表 3- 1 研究對象課程成績之比較………………………………… 62 表 3- 2 研究對象音樂成就之比較…………………………… 63 表 3-3 統整主題與教材………………………………………… 65 表 3- 4 古典音樂教材特色之分析………………………………… 70 表 3- 5 流行音樂教材特色之分析………………………………… 71 表 3-6 教學目標之分析………………………………………… 72 表 3-7 第一單元之教學流程…………………………………………73 表 3-8 第二單元之教學流程……………………………………… 73 表 3-9 第三單元之教學流程…………………………………… 74 表 3-10 第四單元之教學流程……………………………………… 74 表 3-11 第五單元之教學流程…………………………………… 75 表 3- 12 「音樂美感判斷力」之評分規準………………………… 77 表 3-13 「音樂美感判斷力」評分者信度之統計……………………78 表 3-14 「音樂美感判斷力」分項評分者信度之統計………………79 表 3-15 實驗組音樂成績與音樂美感判斷成績之相關性……………79 表 3-16 控制組音樂成績與音樂美感判斷成績之相關性……………79 表 4-1 實驗教學單元受測人數 ………………………………… 81 表 4- 2 兩組「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 82 表4-3 兩組「音樂美感判斷力」分項t檢定…………………… 82 表4- 4 《蝴蝶夫人》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83 表4- 5 《不可能錯過你》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83 表4- 6 《布蘭詩歌》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 84 表4- 7 《橄欖樹》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 84 表4- 8 《風和浪的對話》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85 表4- 9 《美麗新世界》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 85 表4-10 《革命》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 86 表4-11 《止戰之殤》音樂美感判斷力t檢定…………………………86 表4-12 《蝴蝶夫人》聆聽感受之分析………………………… 87 表4-13 《蝴蝶夫人》風格認知之分析………………………………88 表4-14 《蝴蝶夫人》價值判斷之分析………………………………88 表4-15 《不可能錯過你》聆聽感受之分析……………………… 89 表4-16《不可能錯過你》風格認知之分析…………………… 89 表4-17 《不可能錯過你》價值判斷之分析………………………… 90 表4-18《布蘭詩歌》聆聽感受之分析……………………………… 90 表4-19《布蘭詩歌》風格認知之質化分析…………………………91 表4-20《布蘭詩歌》價值判斷之分析……………………… 91 表4-21《橄欖樹》聆聽感受之分析…………………… 92 表4-22《橄欖樹》風格認知之分析………………………92 表4-23《橄欖樹》價值判斷之分析…………………………93 表4-24《風和浪的對話》聆聽感受之分析………94 表4-25 《風和浪的對話》風格認知之分析……94 表4-26 《風和浪的對話》價值判斷之分析……………95 表4-27《美麗新世界》聆聽感受之分析……………………95 表4-28《美麗新世界》風格認知之分析……………96 表4-29《美麗新世界》價值判斷之分析…………………96 表4-30《革命》聆聽感受之分析………………97 表4-31《革命》風格認知之分析…………………………97 表4-32《革命》價值判斷之分析……………98 表4-33《止戰之殤》聆聽感受之分……………………98 表4-34《止戰之殤》風格認知分析……… 99 表4-35《止戰之殤》價值判斷之分析………………99 圖 次 圖 2-1 影響流行音樂的社會因素………………………………… 10 圖 2- 2 男女從眾程度之比較………………………………… 22 圖 2- 3 音樂偏好與年級之關係……………………………………32 圖 2- 4 音樂藝術的媒介………………………………………… 36 圖 2- 5 主題式音樂欣賞之網路……………………………… 43 圖 3- 1 研究架構………………………………………………… 61 圖 3- 2 實驗變項之關係……………………………………………62 圖 3- 3 實驗設計模式…………………………………………… 6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大陸書局。
    王文中等(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美珠等譯(2002)。音樂認識與欣賞。(Music:Appreciation 7/e)台北:美商麥
    格羅•希爾。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43(6)
    24-29。
    吳清聖編(1994)。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台北:唐山。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9,18-19。
    姜旼(2003)。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統整之問題暨可行之發展模式。國
    民教育,43(6)38-44。
    紀華冠(2004)。柯大宜音樂教學指南。新竹:紀華冠。
    姚世澤(2003)。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1999)。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藝術鑑賞能力評估研究。台北:教育部。
    洪妤靜譯(1993)。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Get into Classical Music,Craker ,Chris.
    著)。台北:遠流。
    袁之琦、游恆山譯(198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
    許家驊(2003)。實作評量效度規準及實徵建構途徑之探析,教育學刊,21,
    127-148。
    許鐘榮編(1999)。浪漫派的先驅。台北:錦繡。
    郭生玉(198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45,15-65。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
    4,97-126。
    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
    22-31。
    陳友芳(1999)。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中之性別論述,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燁(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
    研究。屏東師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師大音樂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陳郁秀主持(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
    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新轉(2003)。「科際整合」觀念在課程與教學應用上的迷思、省思與改進建議。
    研習資訊,20(4)26-34。
    陳聖政(1996)。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與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教育部(1999)。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藝術鑑賞能力評估研究,姚世澤等編,
    台北:教育部。
    黃志文(1997)。美感判斷發展比較之研究。進修暨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
    研究專輯,6,21-53。
    張玉杰(1988)。誰在聽什麼樣的音樂?--探索新新人類特質與音樂品味的關係。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恆愷(2000)。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等(200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慈婷(1999)。批判思考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Rock,Frith,Simon著)。台
    北:萬象。
    曾文志等(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學生輔
    導,41(11),144-148。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高雄復文。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游家政(2003)。統整主題單元的評鑑。課程與教學季刊,6(3),21-42。
    楊國樞等(198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嘉編(1998)。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製作,創造一個夢:’97流行音樂年度
    鑑賞。台北:元尊文化。
    劉燕倫(1995)。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上的理論與應用。台
    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6):29-31。
    鄭淑儀(1992)。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廣全(1984)。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復文。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
    43(6),45。
    蘇郁惠(2000)。國民中小學學生音樂鑑賞能力測量之研究-88學年度師範學
    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IV。台北師院。

    貮、西文部份

    Abeles, H. F. et al.(1995).Foundation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Schirmer
    Book。
    Bledsoe,J. C.(1984).Efficacy of Popular Music in Learning Music Concepts
    in Seventh Grade Music Classes. Psychological Reports,54,381-382.
    Boyle, J. D.&Hosterman,G.L.&.Ramsey,D.S.(1981).Factors Influencing Pop Music
    Preference of Young People. JRME,29(1),47-51.
    Brittin,R. V.(1991).The Effect of Overtly Categorizing Music on Preference for
    Popular Music Styles,JRME,39(2),143-151.
    Cooper,B.Lee.(1993).Can Music Students Learn Anything of Value by Investigating
    Popular Recording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20(3),272-283.
    Deanna C. R.et al.(1991).Simon Frith(Eds),Music at the margins:popular music and global cultural diversity,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Frith,S.&McRobbie,A.(1978).Rock and Sexuality.In S.Frith&A.Goodwin(Eds.):On Record:Rock,Pop and the Written Word.London:Routledge.
    Gracyk,T.(1999)Valuing and evaluating popular music.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57,(2), p205-221.
    Grashel,J.W.(1979)Strategies for using popular music to teach Form to intermediate
    instrumentalists.JRME,27,185-191.
    Hargreaves,D. J.(1999).The Functions of Music in Everyday Life:Redefining the
    Social in Music Psychology.Society fo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of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27,71-83.
    Haroytounian, J.(2000).Perspectives of Musical Talent: a study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and procedures. High Ability Studies, 11(2),137-161.
    Koopman , C.(1995).Stage theories of Music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Education ,29(2),49-66.
    LeBIanc, A.et.al.(1996).Music Style Preferences of Different Age Listeners.
    JRME,44(1),49-59.
    Longhorst,B.(1995).Popular Music &Society, UK:Polity Press.
    Machlis,J.&Forney, K.(Eds)(1995).The Enjoyment of Music.N.Y.:W.W.Norton&Company.
    Mark,M.L.(1986).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Schimrmer
    Books.
    Miller,H.(1971).Introduction to Music-A Guide to good Listening.New York:
    Barnes&Noble Inc.
    Newsom,D.(1998).Rock’s Quarrel with Tradition:Popular Music’s Carnival
    Comes to the Classroom.Popular Music&Society,22(3),1-18.
    Pembrook, R. G(1991).Exploring the Musical Side of Pop.Music Educators Journal,
    April,30-34.
    Pogonowski,L.(1989).Critical Thinking and music liste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97 134).
    Ponick, P. S.(2000). Bach and Rock in the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Music;: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ec 8(3),22-29.
    Riemer﹐B﹒(1989)﹒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sher﹒
    Robinson,D.C. et al.(1991)Music at the margins:popular music and global cultural diversity,CA:Sage Publications.
    Shuker, R.(1994).Understand Popular Music,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Sadie, S.(1994).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Macmillan.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1994)1997 Arts Education Assessment
    Framework, http://www.nagb.org
    Willis,P(1981).Profane culture.Frankfurt:Syndikat.
    Zillmann,D.&Gan,Su-lin(1999).Musical taste in adolescence. In Hargreaves,David J.(Ed.),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pp.161-187).New York:Oxford.
    TESEC國教專業群網: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