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真
論文名稱: 關懷、服務與傳道: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的角色
指導教授: 陳中民
口試委員: 陳祥水
莊英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醫療傳道關懷服務宗教義工天職觀交融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從宗教人類學的角度思考,以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為研究的場域,台北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為研究對象,並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探討基督教義工如何在「世俗化」且以講求效率、營利為目標的現代化醫院機構內實踐其傳道的「神聖」理念?並探究其參與動機、行動的意義及分析當中的儀式過程與特徵。
    台北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目前共分成八組---住院病患關懷組、門診病患關懷組、急診病患關懷組、走動服務組、開刀前病患心靈照顧組、5C日間照顧病患輔導組、禱告守望組及行政庶務組。關懷義工必須是年滿十八歲以上的基督徒,在正式服務之前必須接受包含理論及臨床實習的職前訓練課程,而正式服務時亦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從田野調查得知,關懷義工大多是教會、職場的退休人士,而其參與義工行列的動機及持續長期服務的原因除了一般的「世俗」因素之外,還有宗教上的「神聖」因素---為了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務」,意即Max Weber所說的「天職觀」及實現上帝的大使命。
    從關懷義工醫療傳道行動中發現具有類似Victor Turner中介(liminal)與類中介( liminoid )現象的特徵,另外也因著關懷義工的成員組織方式是打破原有教派、秩序及社會角色間上下尊卑的關係而呈現出「交融」(communitas)的狀態。而關懷義工在實際行動過程裡,體驗生命的意義和實踐宗教的天職,展現新時代禁慾苦行的精神,不斷的超越和轉化,等卸下義工背心制服,回到其原來所屬的結構生活,不論是家庭、教會中,又是再一次生命力量的提升,而這樣的過渡轉變對這些義工是有其價值與意義的。
    研究發現台北馬偕醫院現今仍傳承著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精神,以達成醫療傳道之使命為其「神聖」性目標,但是在目前台灣的整個醫療生態的競爭壓力下,醫院為了能夠永續經營,醫療傳道策略必須跟著做調整,從早先的強勢傳道到現在以尊重員工、病患意願的溫柔關懷為切入點,而宗教的熱情就只能隱藏在制度背後了。至於關懷義工如何解讀病患或家屬在義工關懷傳道期間改宗受洗人數很少的情況?義工們自有其宗教上的詮釋邏輯---自喻為「農夫撒種」,盡人事,聽天命。意即必須盡力播撒「福音的種子」,是否開花結果在於上帝的心意與決定,因此仍然會持續努力做關懷傳道而不認為自己在做白工。
    跳開宗教的角度,筆者期望透過本研究對於這些長者義工生命意義轉化的描摹,能作為現在愈來愈高齡化的眾多退休長者們,找著退休後生命的動力與意義,提供參考的價值。


    目 錄 摘要 I 謝辭 III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 1 (一)對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的景仰 1 (二)對於宗教義工無私奉獻的感佩 2 二、研究旨趣與問題意識 4 三、研究方法 8 (一)文獻資料搜集 8 (二)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 9 (三)田野地點與時間 10 第二章:醫療傳道發展史與田野對象介紹 12 一、醫療傳道歷史與馬偕醫院的醫療傳道歷程 12 (一)醫療傳道歷史淵源: 12 (二)馬偕醫院的創建及醫療傳道歷程: 12 二、院牧部介紹 16 (一)設置的目的及服務理念 16 (二)行政單位的評鑑影響院牧部在院內的地位 17 三、關懷義工的招募、組織及服務流程 19 (一)關懷義工發展簡史: 19 (二)關懷義工的招募與組織 20 (三)關懷義工職前訓練課程 21 (四)關懷義工的服務內容、流程與服務產值 22 (五)關懷義工工作倫理守則 26 第三章:參與關懷義工行列的動機 27 一、參與關懷義工的動機 27 (一)宗教神聖性動機 29 (二)世俗性因素 32 二、持續參與的動力 39 (一)宗教神聖性因素:共同的信仰與使命 40 (二)世俗的因素: 42 第四章:關懷義工實際醫療關懷傳道行動 51 一、住院病患關懷組:關懷傳道行動三部曲 51 (一)首部曲:晨更靈修儀式 51 (二)第二部曲:進入病房探訪 56 (三)第三部曲:探訪之後 63 二、其它組別的實際關懷傳道行動 64 (一)門診病患關懷組 64 (二)急診病患關懷組 65 (三)走動服務組 66 (四)開刀前病患心靈照顧組 68 (五)5C日間照顧病患輔導組 69 (六)禱告守望組 71 三、關懷義工醫療傳道行動的中介、類中介與交融狀態 73 (一)儀式過程:中介(liminal)與類中介( liminoid )理論特徵 73 (二)關懷義工醫療傳道行動具有類似Victor Turner中介現象與類中界現象的特徵 75 (三)關懷義工的交融狀態 79 第五章:關懷義工醫療關懷傳道的意義 82 一、當神聖與世俗相遇 82 (一)傳道形式的變革 84 (二)妥協中的堅持:拒絕非基督宗教人士進入傳教 87 二、關懷義工醫療關懷傳道的意義 89 (一)醫療傳道的目標是病患改宗還是見證基督慈愛的宗教關懷? 89 (二)宗教的詮釋邏輯:自喻為「農夫撒種」,盡人事,聽天命 91 (三)關懷義工展現新時代禁慾苦行精神及生命歷程的過渡轉變 92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97 一、結論 97 二、關懷義工醫療關懷傳道未來展望 98 (一)義工年輕化:吸引少老族群,接受學生團體 98 (二)性別平衡:招募男性義工 99 (三)促進醫護人員與義工的關係,補足醫病關係的缺口 100 (四)加強醫院與教會合作,打破教派隔閡 101 (五)在真理上站穩,以寬廣的心學習別人的長處 102 後記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3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王順民
    1999 宗教福利。台北:亞太圖書。
    2001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行與發展。台北:洪葉文
    化。
    朱柔若
    1986 社會學世俗化理論的回顧溯源與台灣民間宗教的世俗化。台大社
    研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0 宗教人類學。收錄於文化人類學選讀,修訂三版,李亦園編,頁
    239-246,台北:食貨出版社。
    李鍾元
    1999 我國文化義工制度之詊估與展望。台北:行政院。
    何翠萍
    1984 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
    分析。
    刊於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頁56-64。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會。
    1992 比較象徵學大師: 特納。刊於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 黃
    應貴編, 頁282-377。 台北: 正中書局。
    何明蓉
    2002 人類學之臨床應用。刊於醫學教育,6卷4期,頁396-401 。台
    北:醫學教育期刊。
    吳許暄
    2006 台灣自然中心退休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芝安
    1995 從禁慾苦行到娛樂休閒,現代宗教質素之變化的分析—以創價
    協會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水
    2003 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林怡娟
    2006 「聖詩」作為基督徒信仰型塑的探討。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
    道學碩士論文。
    馬國明
    1991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為甚麼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刊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著,于曉、陳為
    綱譯,頁i-xvi。台北:唐山。
    馬偕
    1996 馬偕博士日記。陳宏文譯。台北:人光出版社。
    馬偕紀念醫院
    2001 馬偕紀念醫院建院120 週年特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2011 馬偕紀念醫院院牧部關懷義工受聘禮拜暨感恩年會。台北:馬偕
    紀念醫院院牧部。
    徐俊賢
    2003 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
    育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和烈
    1971 宣教師偕叡理牧師傳:包括三百餘年前西班牙與荷蘭來台布教簡
    史。台北:郭和烈出版。
    陳宏文
    1992 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敏郎
    2005 醫療體制與醫院組織的「相互再生產」—以基督宗教醫院組織
    行動特質的變與不變為例,刊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卷第三
    期,頁521-564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常安陸
    2002 從「閾門」到「類閾門」看信仰的變遷過程與互動,國立清華
    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剛
    2005 宗教文化學導論。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出版。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
    2006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許妝莊
    2010 從偕醫館到馬偕紀念醫院——殖民地近代化中的醫療傳教
    (1880-1919)。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所碩士論文。
    黃秀霜
    1987 教育行政人員成就動機、工作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黃勝雄
    2000 天使的眼睛:台灣第一本基督徒醫療倫理的告白。花蓮:門諾醫
    院。
    2001 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嗎?刊於新使者期刊第六十六期,頁
    18-19。台北:新使者雜誌社。
    黃毅志
    2002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刊於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
    理幸福,頁111-143。台北:巨流出版社。
    傅大為
    2005 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出版
    社。
    楊士慶
    2001 醫療傳道與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刊於新使者期刊第66期,
    頁20-23。台北:新使者雜誌社。
    董芳苑
    2009 探索基督教信仰。台北:前衛出版社。
    劉怡寧
    2002 當神聖和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佛教教團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志添
    2003 宗教現象學:伊利亞德的神聖與凡俗論,刊於宗教研究與詮釋
    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頁13-3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蔡維民
    2008 基督教長老教會醫院醫療義工之規劃與管理-以馬偕醫院、彰化
    基督教醫院以及新樓醫院為例,刊於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六期,
    頁85-114。台北:真理大學。
    2009 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基督教在台灣。台北:五南出版社。
    瞿海源
    1982 世界秩序、世俗化與基督教的發展:台灣與美國,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刊,第15卷,頁13-26。台北:台灣大學。
    魏悌香
    2008 情緒管理:幸好,EQ不是天生的。台北: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顧忠華
    1997 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台灣書店。
    Applebaum, Herbert
    2007 [1987] 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下),徐雨村譯。台北: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
    Bellah,Robert
    1991〔1985〕 Habits of the Heart,翟宏彪等譯,北京:三聯書
    店。
    Berger ,Peter
    2005〔1999〕 世界的非世俗化,李駿康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Durkheim,Emile
    1992〔1915〕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圖書有限公司。
    Eliade,Mircea
    2001〔1967〕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臺北:桂冠圖書有限
    公司。
    Geertz,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Grun,Anselm
    2008〔2007〕 擁抱老人心生活,吳信如譯。台北:南與北文化出版
    社。
    Kottak,Conrad Phillip
    2009〔2006〕 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Malinowski, Bronislaw
    1978〔1925〕 巫術、科學與宗教,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Morris, Brian
    1996〔1987〕 宗教人類學導讀,張慧端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Turner, Victor
    2006 [1969]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劍波、柳博贇譯。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Weber,Max
    1993〔1963〕 宗教社會學,康樂、簡美惠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2008〔1920〕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于曉等譯,顧忠華審
    定。台北:左岸。
    (二)外文資料
    Berger,Perter
    1967 The Sacred Canopy,New York:Doubleday
    Christiano,Kevin J.
    1993 Review of “Religion and Personal Autonomy:The
    Third Disestablishment in America”by
    P.Hammon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uly
    V.99 N.1
    Casnova,Jose
    1994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nnep, Arnold van.
    1960 [1908] The Rites of Passage. Translated by Monika
    B.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rberg,Will
    1967“Religion in a Secularized Society”,in Brothers
    ed.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ig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Pp.201-216
    Malinowski, Bronislaw
    1979 [1931]“The Role of Magic and Religion.” In Lessa
    and Vogt. Pp. 37-46.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Harperand Row.
    Morris, Brian
    1987 “Religion as Ideology.”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tner,Sherry
    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26(1):126-166
    Rambo, Lewis R.
    1993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ylor, Edward Bennet
    1871 Primitive Culture:Resourc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London:John Murray,(Publisher)Ltd.
    Turner,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9 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
    Structure. Chicago.
    1977a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Liminality.in Barbara
    Myerhoff and Sally G.Moore,eds.,Secular
    Ritual. Amsterdam.
    1977b Frame,Flow and Reflection:Ritual and Drama as
    Public Liminality.In Michel Benamon and Charles
    Caramello,eds.,Performance in Postmodern
    Culture. Madison.
    1979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de Passage. In Lessa and Vogt . Pp. 234-242. New
    York: Harperand Row.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er: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
    Turner,Victor and Edith Turner
    1978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
    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ans. byHans H. Gert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son,Bryan R.
    1975 “Aspect of Secularizatijon in the west”,3
    (3/4):259-276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三)網路資料
    http://www.hksports.net/hkpe/health_fitness/health_definition.htm 2009.06.17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主計處網頁2009.12.13
    http://www.cca.gov.tw/imfor/new/imfor_18/vollaw.htm 曾華源,志願服務團隊的經 營管理2009.12.27
    http://www.pct.org.tw/ab_org_chart.ht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網站2010.12.28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25。2011.08.01
    http://www.mmh.org.tw/ 馬偕紀念醫院全球資訊網2011.08.02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651 2011.11.1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80%E4%BF%AE%E6%9C%83 維基百科,基督教的退修會2011.12.01
    http://www.catholic.org.tw/katalina/ycw/BLESSING/dict/W.htm] 2012.04.1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