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秋雪 |
---|---|
論文名稱: |
松林國小三年七班遊戲作文之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陶陶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6 |
中文關鍵詞: | 遊戲 、遊戲作文 、行動研究 、寫作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Play, Play-oriented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Wri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研究者依據遊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共規劃了八個寫作教學單元。分別是「兒歌仿作」、「押韻記趣」、「故事寫作」、「盲人體驗」、「趣味競賽」、「水生植物」、「跳蚤市場」及「特別的我」。這八個寫作主題配合八大智能,依序是音樂、語言、空間、人際、肢體動覺、自然觀察、邏輯數學、內省等智能。每個寫作教學單元要經過「遊戲活動」、「寫作引導」、「師生討論」、「寫作活動」和「作品發表與賞析」五個主要教學流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由研究者兼任教學者,與研究者任教的32位三年級學生一起進行行動探索過程。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經過「知、行、思」不斷的循環歷程,班上大部分的學生寫作興趣與能力都有顯著的成長,學生作品也曾榮登人間福報。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課程設計普遍引起學生興趣
(一)大半學生寫作態度由「不喜歡」轉趨「喜歡」。
(二)大半學生寫作態度由「被動」轉趨「自動」。
(三)大半學生對寫作的看法由覺得「困難」轉趨「容易」。
二、課程設計普遍提昇寫作能力
(一)學生對自己的寫作能力開始有信心。
(二)寫作內容呈現多元且富創意。
(三)學生寫作能力普遍成長。
三、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宜密切配合
(一)寫作前多元動態的遊戲活動提供學生實際體驗的機會。
(二)分組共作有助學生互相學習,可激發寫作樂趣。
(三)寫作後讓學生上台發表,有助同儕觀摩學習。
(四)寫作思考地圖與學習單設計,有助學生對寫作材料之組織與安排。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y theory and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the researcher works out the following eight writing teaching units, “simulation of children’s songs”, “the fascinating rhymes”, “Story writ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blind”, “the interesting competition”, “the aquatic plant”, “the flea market”, and “I am special.” The subject of the eight writing teaching units matches the eigh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sequence, Musical intelligence,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Spatial intelligence,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and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Each of the teaching unit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5 major teaching procedures, “activities of play”, “introduction of writing”, “discuss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proceeding to write”, and “the announcement and enjoyment of the composition.”
This study employs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er who is also the teacher herself together with the 32 students of the third-grad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at she works carry out the action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continual course of the circulation of “To know, to do, to think” from October 2007 to June 2008, the interest and ability of writing compositions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has improved obviously. One of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s has been published in Merit Tim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attracts the students.
(1)The altitude of writing compositions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changes from “hateful“ toward “joyful.”
(2)The altitude of writing compositions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changes from “passive“ toward “active.”
(3)The opinion of writing compositions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changes from “difficult“ toward “easy.”
2. In general,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improves the writ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1)The students become confident with their own writing ability.
(2)The contents of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s show diversification and plentiful originality.
(3)Students have progressed in their writing ability generally.
3.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hould closely match up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1)The diversified and kinesthetic play activities before writing provide the students a chance of real experience.
(2)Cooperating to write compositions in group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could inspire the pleasure of writing.
(3)To announce on the platform after writing is contributive to the classmates’ inspection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4)The design of the thinking map of writing and studying sheets conduces to the students’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writing materials.
Key words: Play, Play-oriented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Wri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參考文獻
文睿(1997)。遊戲作文的初步嘗試。江蘇教育,1997第六期,19-20。
王文宜、周建智、彭慧君、葉仰道(2005)。啟發性遊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體育學報,38(3),51-62。
王有福(1999)。打造一個學習的快樂天堂:談兒童戲劇教學的功能。光寶文教通訊,6,3-6。
王春展(1996)。情境教學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期,頁53-71。
王勝忠(2004)。成功開展英語的第一課。師友,446,65-67。
王萬清(1999)。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連清(2006)。指南說北,猜「東西」。今日教育,2006年第10期,33-34。
江惜美(2000)。作文答問。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江惜美(2003)。學好語文一百招。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捷(2005)。創新作文設計兩例。小學青年教師,2005年第10期,36。
何捷(2006)。改了三次的作文指導課。小學教學設計,2006年第25期,30-32。
何捷(2006)。具有魔力的作文課-現場遊戲作文教學設計舉隅。小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2期,14-15。
吳也顯(1996)。小學遊戲教學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博明(1995)。如何指導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音樂。國民教育,35(7/8),55-60。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雲美(2004)。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提昇國小學生英語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煒增(2004)。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小作文教學之研究-以載道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瑞珍(2001)。音樂遊戲。學習與成長--田園教學暨行動研究專輯(二)。19-23。
李吉林(1996)。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幸芳(2003)。幼稚園戶外遊戲空間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偉琪(2005)。多元智能童詩教學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國芳、陳文(2005)。演繹作文的情趣-「神秘竹子」遊戲作文課堂實錄與評析。作文教學研究,2005年第11期,58-60。
李連珠譯(2004)。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李憶凰(2006)。數學樂翻天。屏縣教育季刊,25,25-26。
李駱遜(2006)。以遊戲為「生活課程」教學途徑之研究。國教學報,2006年第18期,128-132。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建平(1911)。創意的寫作教室。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春吉(2000)。台灣水生植物自然觀察圖鑑。台北:田野影像出版社。
林春吉(2005)。台灣的水生與濕地植物。宜蘭:綠世界出版社。
林春吉(2005)。台灣的水生與濕地植物。宜蘭:綠世界出版社。
林春如(2006)。活力教學、創意起飛--淺談創意科學遊戲活動之規劃。屏縣教育季刊,25,35-38。
林倩玉(2001)。運用多元智慧教學提昇學生的同儕互動-以自然科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惠雅主編(2003)。兒童遊戲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鍾隆(2003)。愉快的作文課。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2001)。幼兒遊戲。台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以竹北市光明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韋志成(1996)。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徐右任(2001)。以遊戲教學法進行說話課程。師說,150,38-42。
徐澄清、李心瑩(1984)。啟發兒童發展的遊戲。健康世界雜誌社,1-3。
祝建太(2006)。打開聽障生的心靈之窗。師友,464,91-93。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版(2007)。語文領域本國語文第1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版(2007)。語文領域本國語文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香(2005)。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國小三年級童詩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探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書局。
張滄敏(2001)。多元智慧之主題探索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章(1998)。小學作文教學藝術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陳品(2006)。多元智能短期兒童華語文教學行動研究與課程模式建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瑞雲(2003)。國小三年級實施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志文(2004)。遊戲、教材與小學作文教學-「一次最高興的遊戲」作文教學談。小學教學參考,2004年第13期,35-36。
黃志敘(2005)。「幾何」與「分數」連結之遊戲教學--七巧版融入小六數學補救教學活動。國民教育,42(3),41-47。
黃秋芳(1990)。穿上文學的翅膀。中壢:黃秋芳創作坊。
黃國勳、劉祥通(2003)。一個創意數學教學活動的實踐--以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70-90。
黃淑鈴(2004)。故事序列教學中多元智能學習機會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新竹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語文(本國語文)領域國小組(2007)。跨越文字的藩籬-國語文寫作課程教學實務(中年級),10。
楊敘明(2006)。性別平等教育大進擊。屏縣教育季刊,25,31-34。
萬榮瑞(1999)。國小美勞科造形遊戲教學探討。研習資訊,16(3),34-41。
詹志禹(199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談建構主義式的參觀。現代教育論壇,3,105-107。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廖信達(2005)。幼兒遊戲。台北:群英出版社。
廖素霞(1992)。兒童遊戲理論。父母親,92,46-4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劉景良(1988)。「遊戲作文」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二期,118-120。
潘怡吟、王美芬(2003)。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57-172。
蔡佩欣(2003)。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第一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簡媜(2007)。簡媜的私房家庭遊戲。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125。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羅文興、張惠美(2003)。「紙牌遊戲」在低年級數學領域的應用。教學活水集,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