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宋麗貞 SUNG, LI - JEAN |
---|---|
論文名稱: |
原住民地區家庭文化資本及學校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apital of aboriginal areas' family and school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鄭淵全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地區 、家庭文化資本 、學校文化資本 、學業成就 |
外文關鍵詞: | aboriginal area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school cultural capital, academic achie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地區家庭文化資本及學校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復興鄉十二所國民小學教師及三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問卷495份,回收有效問卷433份,問卷有效回數率88%。統計方法應用描述性統計、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原住民地區學童知覺家庭文化資本情形偏中等程度,其中以內化文化資本知覺感受最高。
二、原住民地區教師知覺學校文化資本情形屬中上程度。
三、原住民地區學童知覺家庭文化資本會因家庭結構、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職業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家庭之內化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最具顯著相關。
五、學校之制度化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最具顯著相關。
六、家庭文化資本中以內化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最具預測力。
七、學校文化資本中以制度化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最具預測力。
八、影響學業成就最重要的是學校之制度化文化資本,其次為家庭之內化文化資本 。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行政機關、學校、家長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apital of aboriginal areas’ family and school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study cov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hird grade through the sixth grade of twelve elementary schools of Fu-hsing village, Tao-yuan County. Total 495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sent out and 433 copies collected with a valid response rate of 88%.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ed as follows:
1.The aboriginal areas’ students’ had middle level of perception for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among which, the item of “embodied state”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2.The aboriginal areas’ teachers’ had middle and high levels of perception for cultural capital of school.
3.The cultural capital of aboriginal areas’ family vary with family, educational, occupational backgrounds and social-economic positions of parents.
4.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5.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cultural capital of school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6.The highest predicition among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is “embodied state”.
7.The highest predicition among cultural capital of school is “institutionalized state”.
8.The prediction level of cultural capital of school was higher than the prediction level of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ha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chools, parents and follow-up researches.
壹、中文部份
王湘栗(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困境與對策。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70),嘉義市。
王曉慧(2010)。國小學生文化資本、後設認知能力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99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11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 docDetail.html?CID=19F6D D25969C101D&DID=0C3331F0EBD318C2CC5DDCF19C1274AE。
朱建宗(2005)。台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文成(2009)。原住民校長的經驗回顧與教育省思。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25,10-11。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金泉(2007)。精通SPSS統計分析實務與應用。臺北市:全華。
李家同(2006)。一切從基本做起。臺北市:圓神。
李家沂(譯)(1997)。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分析性的爭辯:了解文化相對的自主性。載於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頁2-37)。新店市:立緒文化。
李威伸(2003)。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宋偉航(譯)(2004)。Pierre Bourdieu著。實作理論綱要。臺北市:麥田。
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師長教育期望與學童自我教育抱負關聯性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33-58。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第二版)。臺北市:桂冠。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林忠雄(2005)。原住民的教育與就業問題之探討—以烏來泰雅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明澤(譯)(1997)。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載於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頁259-275)。新店市:立緒文化。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教育。教育研究集刊研,53(4),107-144。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8(1),1-43。
洪蘭(2006)。講理就好.4,理應外合:讓孩子在開放尊重的生活文化中學習。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 (2009)。John Medina著。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臺北市:遠流。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臺北市:信誼基金。
高宣揚(1994)。結構主義(第三版)。臺北市:遠流。
孫智綺(譯)(2002)。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79-98。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臺北市:心理。
陳枝烈(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10)。原住民族教育;18年的看見與明白。屏東縣: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
陳國民(2011)。學校文化資本評價:基本內涵、內在邏輯與評價機制。教育科學研究,3,33-37。
陳建州(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115-144。
教育部統計處(2010)。99學年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 。2011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9native.pdf。
張芳全(2008)。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張建成(2004) 。教育社會學的新視角-動態的文化觀。載於張建成(主編),文化、人格與教育(頁153-180)。臺北市:心理。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佩君(2009)。文化資本與小學英語成績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教育研究集刊,49(4),1 -31。
游美惠(2006)。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51-61)。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廖慧宜(2006),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淵全(1997)。 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毓智(2008)。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船利(2009)。原住民學生的學業成績:文獻回顧與討論。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8,1-26。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55( 3),99 -129 。
鍾佩娟、歐嬌慧、葉川榮(2008)。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雲海國小為例。中等教育,59(1),8-21。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臺北市:天下遠見。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 (2006) 。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七輯:學生學習與輔導教育(頁92-108)。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