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鶯枝 |
---|---|
論文名稱: |
一位三年級教師實踐時間教學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碧珍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9 |
中文關鍵詞: | 月曆時間 、時鐘時間 、時刻 、時距 、行動研究 、數學專業成長團體 |
外文關鍵詞: | calendar time, clock time, epoch, interval, action research,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描述研究者個人進行三年級時間教學的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實際行動中所遭遇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並進而去探究影響教師改變教學策略的因素與自我反思的歷程。
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三年A班為研究場域,依據九年一貫數學領域K版本及E版本第五冊時間單元設計教材後進行教學,整個教學設計包含「年、月、日的關係」、「計數日數和日期」、「認識一星期」、「認識一天」、「認識24時制」、「同單位時分的加減」等五個活動,分別從教學前之行動與反思、教學現場之實踐,以及教學後的反思等三個行動層面呈現教學行動與反思。研究期間,研究者以分析教材、蒐集並分析學生的解題紀錄、撰寫教學反思手札、進行學生晤談等方式做為行動策略的來源,另外,也同時參加「跨校教師的數學專業成長團體」,藉由相關的時間議題討論會、時間單元的教室觀察、撰寫教學案例、數學日誌及閱讀相關文獻促使自身對「時間」的教學能有更進一步的掌握,並對學生學習時間的困難能更深一層的探討。
本研究透過教學進行時間單元,提出具體的教學處理策略,並說明教師之行動策略-教材分析、學生教學前測與晤談、蒐集並分析學生各種解題活動、安排教室觀察與討論會、尋找對談之諍友、參與數學專業成長團體,對教師教學的幫助。最後本研究分別對時間教學、對教師教學行動、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在時間教學方面,教學時要注意教材架構的合理性、概念的建立要注意雙向連結、利用學生的舊經驗協助學生學習新概念、提供完整的布題類型才能建立完整的概念。對教師進行教學行動的建議是:教學者主動積極才能改善教學現況、尋求可以進行專業對話的團體或夥伴支援、掌握學生的學習反應與需求。對未來研究的建議除了可以將此行動模式延伸至其他數學概念的教學,更可延伸解決九年一貫正式綱要產生的問題。
關鍵字:月曆時間、時鐘時間、時刻、時距、行動研究、數學專業成長團體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third-grade teacher’s practicing time teaching
Abstract
The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 on third-grade
time . In this case were studied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and its solutions, and furth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er’s chang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her self-reflections were also studied.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was the teacher’s class.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d one unit of time teaching in 5th of K edition mathematic material included the time concept related to the calendar and clock. The reflections were shown in the report from three levels of the procedure, (1) the action and reflection before teaching, (2) practicing at teaching sense, and (3) the reflection after teaching. The teacher’s action strategies included that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solution records, inditing reflecting notes and interviewing students. The teacher also attends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discussing time teaching cases.
The teacher through teaching the one unit of time to offer the concrete teaching processing strateg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solution records and attending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which helped for her teaching. For the one part of time teaching materials, concrete interpret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treatment were addressed and a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were also described.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up on time teaching, teaching ac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In the sugges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ime”: taking advantage of old experiences to help students’ learning, providing diverse and complete question condition. In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about teacher's teaching: the teaching should learn actively and looking for the group which can support teachers, and at teaching combin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action and need. In the suggestion of future research: move the mode extends to other mathematics concept teach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蓓恩(2005)。國小教師發展五年級時間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88)。數學課程研究資料第二輯(七十五年及七
十六年度工作報告)。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古明峰(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
新竹師院學報,12,1-25。
朱振生(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化聚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江珮瑤(2006)。以問題導向學習融入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
呂玉英(2003)。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罕驕蘭(2005)。一位六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貞祥(1978)。兒童數量時間與空間概念的發展。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兒童
發展叢書,2,24-2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美花(2005)。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碧珍(1987)。數學教師應有的認識。國教世紀,33,45-63。
林碧珍(2001a)。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
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院。
林碧珍(2001b)。數學教學案例~低年級~。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6)。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強等(1994)。數學科教學疑難問題彙編。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清強等(1995)。數學科:八十三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北:台灣省政
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房昔梅(2003)。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俞筱鈞譯著(1988)。認知發展實驗:理論與方法。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1-42。
柯華葳(1996)。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3(2),127-152。
柯華葳(1989)。兒童日常生活時間概念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7-0301-H081-001。)
南一書局(2006)。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三、五、七、九、十一冊教師手冊。
台南:南一書局。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熏芳、蔡宜君(2000):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應用-教學案例之發展。八
十九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集教育(189-224)。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耿來祿(2002)。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直觀類型的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倪玫娟(2003)。一位國小教師實施乘法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軒教科書(2006)。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三、五、七、九、十一冊教師手
冊。台北:康軒出版社。
莊仁宗等(1988)。國民小學數學科疑難問題彙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
研習會。台北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捷國際文化。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台北
郭景昭(2004)。情境認知理論在國小數學教學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玉粉(2006)。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莊苑芬(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梁文鎮(2006)。一位五年級教師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世平、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
探討與應用。師大書苑,台北。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 師大書
苑,台北。
張州甫(1998)。學童等時性概念和液體量守恆概念發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物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民杰(2000)。案例教學法之研究極其適用:以教育行政課程試用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台北。甯自強(1993)。國
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
刊,1993,1(1),101-108.
張宗育(2003)。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化聚問題解題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張麗卿(2005)。利用小組討論促進國小五年級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問題解決。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淑萍(2006)。一位教師實踐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可如(1996)。成為自己數學教室中的學生--研究者與教師在國小教室中的協
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若玲(2002)。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惠瑜(2004)。運用「時間加減運算」教學模組進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黃啟瑞(2005)。阿美族學童時間概念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花蓮。
黃哲宏(2006)。國小五、六年級在時間計算問題的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
報,11,297-318。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玉娥(1996)。學齡前兒童對成人慣用時間概念研究。國民教育,36(3),49-58。
楊惠如(1999)。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信宏(2001)。教案編修之行動研究:以九年一貫一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瓊雯(1998)。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
學信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錫麒(1982)。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1-12。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劉光漢(2004)。電腦輔助教學在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時間概念學習之研究。 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蔡清田(1997)。以行動研究為依據的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
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323~351)。臺北:師大
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菁玲(2001)。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寶桂(2001)。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鄭崑瑜(2003)。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珍(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時刻與時間量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鄧玉芬(2003)。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連續概念與週期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溢年、陳秀女(譯)(1976)。塞繆爾‧A‧古德斯密特、羅伯特‧克萊波恩合著。
時間。紐約:時代公司。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陳朝陽(1992)。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3),46-53。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經驗。載於中正大學教
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高雄巿: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陳穗秋、鍾靜(2003)。國小學童的時間順序及週期概念。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
季刊,33。
陳佩玉(2002)。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究所,未出版,台北。
陳佩玉、鍾靜(2003)。國小兒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國教學報,15,61-88
陳雪枝(2002)。兒童報讀時刻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
出版,台北。
陳雪枝、鍾靜(2003)。兒童報讀時刻之現象與概念。國立台北師院學報:數理
教育科技類,16(2),71-96。
陳永輝(2003)。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穗秋(2002)。國小學童的時間順序與週期概念。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陳姿靜(2004)。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世銘(2004)。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如瑾(2004)。月曆相關時間概念診斷教學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台北。
賴怡君(2005)。國小鐘錶時間概念教學活動設計之發展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鍾靜(1994)。新課程低年級時間教材的設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
數學教育研討會,35-47。
鍾靜(1998)。時間教材與速率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概說-高年級。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鍾靜(2001)。認識〝量與實測〞的教材架構與能力指標。國民教育,41(6),
6-13。
鍾靜(2003)。兒童時間概念全國施測試題設計與初步分析。2003數學與科學的
對話:概念學習。科教處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承
辦。
學院學報,16(1),1-38。
鍾靜(2004)。兒童時間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522-S-152-004。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鍾靜、朱建正(1995)。國小教師面對數學新課程之因應。國教學報,7,1-16。
鍾靜、魯炳寰、林素微(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時間與速率。教育部臺灣
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範
戴絹穎(2005)。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雅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線上補救教學環境下學習時間概念成效之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簡瑞萍(2004)。國小學童時間順序與週期概念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譚寧君(1998)。從兒童的時間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知識的了解。教育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1047-1062。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九年一貫課程
與師資培育和進修(下),p305-334。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台
灣:台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蕭毓秀(2001)。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毓秀、鍾靜(2002):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教學報,第十四期,
蕭蓉欣(2002)。國小五年級時間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蕭志芳(2003)。中高年級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Barnett, C. (1991). Building a Cases-Based Curriculum to Enhance the PedagicalContent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vol.42, 4, 263-272.
Burton,G. & Edge,D.(1985).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a concept of ti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5(2),109-119.
Corey, S.M.(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Elliott, J. (1982). ‘action-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self-evaluation in schools’. Working Paper No. 1,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London: Schools Council.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Freudenthal, H. (1973). Mathematics as educational task. Dordrecht : Reidel.
Friedman,W.J. & Laycock,F.(1989).Children’s analog and digital clock knowledge. Children development,60,357-371.
Feldman,A.(1994).Erzberger’s Dilemma: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78(1),83-101
Friedman, W. J.(1982). Conventional time concepts and children’s structuring of time.In Friedman(ed.)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time.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riederwitzer,F.J & Berman,B(1999).The language of time.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6(4)254-259.
Guba, E.G., & Lincoln,Y.S.(1989).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London:SAGE.
Jaworski, B.(1998).Mathematics Teacher Rese arch:Process,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I(1),3-31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2).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elsay, K. L. (1989). A Qulitative student of reflective teach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arch Association. CA.
Kelly,M.G. & Burke,K.(1998).A matter of Grouchy Time.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4(7),404-407.
Levin,I.,Israeli,E. & Darom,E.(1978).The development of time concepts in young children:rhe relations between duration and succession.child devel opment,49,755-764
Levin, I., & Zakay, D. (1989). Time and Human Cognition. North Holland: ElserierScience Publisher B.V.
Levin, I.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children: An inegrative
model. Time, Action and Cognition, 13-32.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Leushina , A. M.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al concept in
preschool children. Soviet studi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ume 4
Virginia :NCTM.( ERIC ED 342673).
Lewin, K. (1947). Group decis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Newcomb, T.M. and Hartley, E.L.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Lowyck, J. (1986). Post interactive reflections of teachers:A critical appraisal, inBen-Peretz, M. & Bromme, r. and Halkes, R. (Ed.).Advanced in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Lisse, Swets and Zeitlinger.
Lin, P. J. (2000). On Enhancing Teachers Knowledge by Construction Narratives in 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Lin, P. J. (2001). On Enhancing Teachers Knowledge by Construction Cases in Classroom.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5(4), 317-349
Lin, P. J.(2002). Supporting Teachers in Building Mathematical Discourse Communities by Using Research-Based Case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don: Macmillan .
McKay, D. A. & Marland, P. (1978). Thought processes of teachers’, CEDRSED. 151328.
Mills, G. E.(2000).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onoroe,E.E.,Orme,M.P. & Erickson,L.B.(2002)Working cotton: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ime.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8),475-479.
Muir(1990) Time concep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ocial Education, 54(4) ,215-218.
Nelson, G. (1982).Teaching time-telling. Arithmetic Teacher, 29(9), 31-34.
Piaget,J.(196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A. J. Pomerans, trans.) London:Routledage & Kegan Paul.
Roberts,G.H.(1968).Thefailurestrategiesofthirdgradearithmeticpupils. The Arithmetic Teacher,15,442-446.
Stenhouse, L. (1993).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M. Hammersley (Ed.), Controversies in classroom research (pp. 222-234).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oloman , J. (1987). New thoughts on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3(3),PP.267-274.
Schön , D.A.(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Basic Books, Inc.,USA.
Schön , D.A.(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Jossey-Bass.
Thornton, S. J.,& Vukelich, R.(1988). Effects of Children’s Undering of Time Concept o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6(1) , 69-82.
Zaslavsky,O.& Leikin,R.(1999). Interweaving the training of mathematics teacher-educator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Israel:Hai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