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咏欣 |
---|---|
論文名稱: |
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Intelligence Game Shape Art Teaching up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
指導教授: | 呂燕卿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智能 、遊戲教學 、藝術教育 、創造力 |
外文關鍵詞: | Multiple Intelligence, game teaching, art teaching, creativ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多元智能理論與相關遊戲理論的分析,及所歸納之課程設計原則,發展一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的教學方式,並探討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的影響,與學生對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課程的意見。本研究之目的有四:一、了解多元智能與遊戲型態教學相關理論及其研究。二、探討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三、比較實施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四、調查學生對於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課程的學習態度與意見。
本研究以國小兒童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教學,設計一系列的藝術課程,透過新竹市國小四年級兩班學童,共五十八人為對象,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教學實驗活動,透過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以探討該教學活動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對於學生創造力影響之探討:
(一)實驗組於遊戲型態教學前後,「創造性思考活動」整體上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教學後,在「創造性思考活動」整體影響無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於遊戲型態教學前後,「創造性傾向活動」整體上無顯著差異。
(四)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教學後,在「創造性傾向活動」整體影響有顯著差異。
二、對於學生學習意見調查之探討
(一)多數學生對於課程的難易度皆可接受且認為容易了解。
(二)學生普遍對課程有高度的參與程度,重視團體合作精神,且主動、積極。
(三)對於課程中融合遊戲型態教學,多數學生持正面評價。
(四)學生對於課程之喜好度高,保持高度學習興趣與態度。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we develop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game shape art teaching and probe into its influence up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study of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2. 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game shape art teaching.
3.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game shape art teaching upon children’s creativity.
4. To examine children’s attitude and opinion toward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game shape art teaching.
Two fourth-grade classe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fter the pretests, the two classes received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game shape art instruc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were followed by the posttest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upon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was examined through Williams Creativity Test.
Through a series of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game shape art teach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About the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s’ creativity
a.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s significant pretest-posttest difference in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b.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yielde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c.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s no significant pretest-posttest difference in creativity-inclined activities.
d.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creativity-inclined activities.
2.About the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Most of the students hold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acceptab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b.Students are active, highly involv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put premium on team work.
c.Most student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games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d.Students take delight in the curriculum and maintain a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全清(1997)。從開放教育談「兒童遊戲」之規劃與應用。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頁373-386, 高雄市:復文。
王為國(2000)。幼兒科學課程設計:多元智能與學習環取向。臺北市:高等教育。
田耐青(譯) (2002)。STRONG.SILVER著。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臺北市:遠流。
伍建學(2004)。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江麗莉(譯) (1997)。Frost, J.L.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65,1-7。
吳昭容(1990)。遊戲治療之理論及其應用。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編,當代教育論叢,頁425-434。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88)。教育思想專題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吳隆榮(1990)。造型與教育。臺北市: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45-71。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修訂(198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手冊研究。臺北市:遠流。
呂燕卿(2005)。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教育研究月刊,130,119-128。
李心瑩(譯) (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臺北市:遠流。
李平(譯) (1997)。Armstrong, T.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市:遠流。
李弘善(譯) (2001)。Arthur L. Costa著。發現和探索心智習性。臺北市:遠流。
李祖壽(譯) (1989)。資優者及特劇才藝者之教育。資優教育季刊,31,1-12。
李詠吟(1996)。模擬與遊戲教學法。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頁117-121。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台灣書店。
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2003)。新教學實習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幸台(1973)。創造性教學對資賦優異者創造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1996)。創造思考能力之評量與教學。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1998)。遊戲課程在幼教師資培育機構中的地位分析。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問文集第四輯。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華(1983)。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性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進材(1999)。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師友,388,22-25。
俞國良(1996)。創造力心理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封四維(1999)。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段慧瑩、黃馨慧(譯) (2000)。莫尤斯.珍妮特著。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臺北市:心理。
洪瑞璇(2005)。多元智慧的教學設計。李咏吟主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頁185-215。臺北市:高等教育。
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育教於戲」的成功策略。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義教學(上)。高雄市:復文。
高敬文(1985)。幼兒團體遊戲-皮亞傑學說的應用。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華芸(2001)。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2001年教育特刊,106-11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民94年06月13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php。
莊安祺(譯) (1998)。霍華德.嘉納著。七種IQQ。臺北市:時報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譯) (1998)。坎伯.坎伯.狄更生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
郭為藩(1983)。教育的理念。臺北市:文景。
郭禎祥(1993)。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11。
郭禎祥(1999b)。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
郭禎祥(2000)。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藍圖。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郭靜晃(譯) (1992)。強生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李綢(1989)。智力理論的發展及研究趨勢。資優特教季刊,30,34-40。
陳佩正(譯) (2001)。Thomas Hoerr著。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臺北市:遠流。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奐宇(2002)。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究。美育,126,92-96。
陳梅生(1971)。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研習資料。臺灣省: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陳龍安(1984)。「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陳瓊森(譯) (1999)。霍華德.嘉納著。超越教化的心靈。臺北市:遠流。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榮瑞(n.d)。美勞科教學之遊戲化教學。網路資料。2005.01.05引自http://www.jjes.tp.edu.tw/art/02/023/023_1/023_1_2.htm
楊文貴、樊琦(1999)。將遊戲治療引進普通班級。國民教育, 39(3), 32-37。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志雄(1999)。美勞教學指引第十一冊。新店市: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Bruner, J.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Eisner, E.W. (1982).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A Basis for Deciding What to Teach. New York: Longmans.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th ed.,693-774). New York: Wiley.
Schaefer(Ed.), The Therapeutic Powers of Play (1-15).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Inc.
Williams, F. E.( 1972).Encourag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