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靜芸
Jan Jing Yun
論文名稱: 論文生產的碰撞與轉折:從國小輔導主任的角色探究尋找研究者的自我定位
指導教授: 成虹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所(e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輔導主任角色紮根理論詮釋學行動中反映自我定位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探討國小輔導主任本身工作經驗及角色感受的論文。研究的前半期,研究者主要是透過滾雪球的方式找到桃園和新竹兩縣市受好評推薦的國小輔導室主任,再用觀察法及訪談法進行其工作經驗及角色感受的資料蒐集,並試圖利用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然而由於研究方法的設計無法順利得出結果,促成研究者的探究位置產生相當大的轉換。
    研究後半期的實際行動上,研究者轉換了指導教授,此行動意義代表了研究方法、知識觀、研究關係、自我界定、詮釋原始資料方式、書寫方式等方面的全面性轉折,是從紮根到詮釋,歸納到辯證,互為主體的新分析取向,藉此新方向刻畫出重新理解的國小輔導主任角色及其集體圖像。
    整個研究歷程可以看出研究者是以探討國小輔導主任角色為起點,並由實際行動體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式,並透過「行動中反映」不斷回頭檢視研究者本身角色的歷程,以求得對行動的理解,最後挖掘出研究者個人生命特質和整個研究的意義。


    This is a thesis in exploring the work experiences and afterthoughts for the ro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director.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e highly recommended grade school guidance directors in Taoyuan and Hsinchu Counties via the means of the snowball effect and proceeded with data collection for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s and afterthoughts for such role by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in attempt to performs information analysi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Nevertheless, due to a successful outcome was unable to generate by the desig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as anticipated, the place of the researcher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as a result.
    During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he second half period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has replaced the conducting professor as such action represents the overall displacement of research method, knowledge perspective, research
    relationship, self-define, method of original data interpretation, writing style, etc, was the new analyzing direction of the reciprocal subjects from grounded to interpretation, from generalization to authentication, in which to reinterpret the role of a grade school guidance director and its collective image with such new direction.
    From the entire course of study one can see the researcher approached by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grade school guidance direct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has found a suitable research method from the actual practice experience;and to constantly go back to examine the course of researcher’s own role through the “Reflection-in-a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ion which ultimately discovers the researcher’s own lif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entire study.

    第一章 概述 -------------------------------------------- 1 第一節 國小輔導主任 ------------------------------------ 1 第二節 過去對國小輔導主任的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動機 ---------------------------------------- 5 第四節 開放的老師,保守的學生 ---------------------------8 第五節 論文的轉折與定位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6 第一節 國小輔導室的工作執掌與工作內容 ----------------- 17 第二節 國小輔導主任的工作職責與角色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碰撞與轉折 --------------------------- 33 階段一:摸索與碰撞 --------------------------------------33 階段二:急起直追 ----------------------------------------43 第四章 當「國小輔導主任」是怎麼一回事? -----------------49 第一節 教父的臉譜 ---------------------------------------50 第二節 團隊合作的女性隊員 -------------------------------56 第三節 追求理想的實踐家 ---------------------------------63 第四節 在工作量與教師需求間取得平衡的諮商師 -------------70 第五節 孤軍奮戰的故事 -----------------------------------76 第五章 國小輔導主任的集體圖像 -------------------------- 81 第一節 角色準備(職前角色知覺形成階段) -----------------81 第二節 角色踐行(輔導工作的特色或推行重點) -------------84 第三節 角色夥伴之間的關係(包含校長、處室主任、組長、老師) --------------------------------------------------- 87 第四節 角色定位 -----------------------------------------95 第六章 我的研究故事 ------------------------------------ 91 第一節 第一段研究旅程 -----------------------------------92 第二節 第二段研究旅程 -----------------------------------99 參考書目 ---------------------------------------------- 114 中文部分 -----------------------------------------------114 英文部分 -----------------------------------------------117 附錄 -------------------------------------------------- 118

    A. Strauss & J. Corbin著,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Glesne & Peshkin著,陳向明譯(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Rogers Rogers著,宋文理譯(民85):《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桂冠。
    毛連塭、林一真和陳明終(民79):(中小學輔導工作之現況、檢討及展望)。《輔導月刊》(台灣),26期,3-12。
    王文秀(民88):(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與角色衝突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台灣),7期,1-30。
    王秋絨(民70):《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朝明(民77):《臺灣省國民小學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與專業教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斐(民88):(國小輔導師資培育現況之調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台灣),7期,161-199。
    包約翰著,崔菱譯(民87):《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台北:道聲。
    成虹飛(民88):(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台灣),12期,27-42。
    成虹飛(民89):(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載於台東師院主編,1999國際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台東:國立台東師院
    吳敏綺(民89):《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民83):《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淑琪(民89):《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角色期望、角色踐行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里(民84):(現代學校輔導理論與趨勢)。收錄於吳武典《學校輔導工作》
    宋湘琳/林幸台/鄭熙彥(民87):《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李玉林(民89)。《桃園縣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角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王鎮華(民86):(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8期,3-36。
    周麗玉(民86):(國中輔導主任的行政督導與專業督導角色(上))。《諮商與輔導》(台灣),140期,7-11。
    林幸台(民66):(我國國民小學輔導教師的角色及其背景與專業教育之研究-校長的期望與意見之分析)。《教育學院學報》(台灣),2期,45-82。
    林幸台(民75):(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台灣),9 期,205-238。
    林朝夫(民73):(對台灣省國民小學輔導主任甄選所衍生問題之探討)。《輔導月刊》(台灣),20卷,3期,24-27。
    胡幼慧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坤璸(民85):《輔導心.輔導情—國小輔導工作理念與實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夏林清(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袁志晃(民84):(輔導人員的角色、工作內容及能力需求之探討)。《輔導季刊》(台灣),31卷,4期,43-48。
    康思平(民89):《國民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磪葥甽?/TD>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淳惠(民91):《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02/12/17 ,於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8。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2002/12/ 17,於http://law.moj.gov.tw/ipts/Query4A.asp?FullDoc= all&Fcode=H002 0027
    梁瑞安(民79):《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維素(民87):《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民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丁熒(民8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丁熒(民86):《台南師院學報》(台灣),30期,93-122。
    郭至和(民89):(國小輔導人員的角色與專業訓練)。《諮商與輔導》(台灣),□173期,7-13。
    郭明堂(民77):(國民小學輔導工作優先性之分析研究)。《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台灣),2期,181-230。
    郭明堂(民81):(國小輔導人員實際與理想角色之分析研究(上))。《研習資訊》(台灣),9卷,5期,48-50。
    郭騰淵(民80):《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永和(民83):(輔導行政如何運作?)。《諮商與輔導》,103期,20-22。
    陳東陞(民69):(輔導行政如何運作?)。《輔導月刊》(台灣),16卷,1、2期,13-19。
    陳秉華、程玲玲(民81):《學校輔導人員工作綱領之分析研究》。教育部訓委會□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委託專案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台灣),□4卷,3期,120-142。
    陳瑞成(民87):《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成、戴嘉南(民87):(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文粹》(台灣),3期,99-117。
    陳錦雀(民86):(對「『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孰輕孰重—談輔導室主任的角色與功能」之迴響)。《學生輔導》(台灣),49期,104-107。
    曾漢榮(民67):(我國國民小學輔導工作之研究)。《輔導學報》,1期,219-290。
    馮觀富(民81):《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志龍(民89):《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運生(民81):《台灣省國民小學輔導室主任工作滿意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魏麗敏(民81):《國民小學輔導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葉祥溪(民81):《國民中學輔導主任角色之研究: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貴鋒(民75):《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瑞銘(民81):《國民小學學生輔導活動現況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廖鳳池(民82):(提昇小學輔導人員的專業素質)。《諮商與輔導》(台灣),85□期,21-25。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民8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焜輝(民75):《輔導u作實務手冊》。台北:天馬。
    劉鳳英(民88):《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春(民92):(遊走在規訓與主體之間),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
    慕材楓(民83):(輔導人員的行政能力)
    鄭世仁(民73):《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疊(民89):(小學輔導工作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諮商與輔導》(台灣),173期, 2-6。
    鄭崇趁(民83):(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熟重:談輔導室 (中心)主任的角色與功能)。《學生輔導》(台灣),35期,16-19。
    鄭麗芬(民82):(學校輔導人員工作倦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06期,21-23。
    戴嘉南(民83):(我國輔導人力之現況與提升)。《我國輔導人力之現況與提升》,124期,2532-2538。
    謝承慶(民90):《彰化縣國民小學擔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蕭文(民85):《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執行情形簡報》。
    羅枝土(民84):(輔導主任如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師說》(台灣),83期。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