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育婠 Liao,Yu-Wan |
---|---|
論文名稱: |
老師媽媽的眼淚—一位小學教師探究教學與生命意義的歷程 Tears of the Mother/ Teacher:A Narrative Inquiry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Horn-Fay Cher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敘說探究 、華德福教育 、教師自覺 、教學意義 |
外文關鍵詞: | narrative inquiry, Waldorf education, teacher’s self-consciousness, Teaching signific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是研究者身為母親及資深教師的雙重角色,以觀看兒子的學習歷程,探討自己的生命經驗受家庭社會文化之影響,並且統整在宗教及華德福教育哲學的學習經驗,尋求個人對生命的意義之詮釋,建構出教養子女及班級經營實務理論之歷程。本篇研究採用敘說探究的方法,幫助研究者醒覺本身的視框,進而實踐順應孩子天賦的經過,同時,也促發教師自覺,有助於理解學生與家長,做為師生相遇之養份。
論文研究目的如下:
(一) 藉由書寫重組內心的訊息,覺察形塑個人價值觀之文化來源。
(二) 記錄並探究生命的經驗及尋求教學意義之歷程。
(三) 反思生命經驗,對教養孩子提出新觀點並實踐之方式。
(四) 體察教師自覺之於師生緣會的影響,尋求新角度詮釋教學意義。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s be a mom and a teacher, through obser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on, try to inquiry how the experience of family and social culture come to effect.
And integration in th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f Waldorf educ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s, seeking an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build a parenting course and practical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ory. This study uses of narrative inquiry methods, help researcher ' awareness of his visual flames and practice conform to the child genius after, but also for teachers,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what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as a nutrient for teachers encountering with students.
The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To reorganize message in mind by writing, and to perceive the cultural origin shaping
individual values.
2. To record the processes about life experience and to inquiry teaching significance .
3. Introspections of life experience , practices of new ideas and methods in child rearing.
4. The awareness of teacher’s self-consciousness will affect teachers encountering with
students, and seeking new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significance.
王麗雲譯。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新店市:桂冠。
巴 東(2008)。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歷史文物月刊》,18卷7期。台北:國立歷
史博物館。
王浩威(2013)。晚熟時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台北市:心靈工坊。
文恩禧(2013)。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李修瑩譯。臺北市:大田。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翁開誠(主編)。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
理研究,第25期,頁55~72。臺北市:五南。
伶姬(2001)。如來的小百合。臺北市:聯經。
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臺北市:張老師。(原作者Virginia Satir,1972)
吳就君(譯)(1983)。如何接觸。臺北市:時報文化。(原作者Virginia Satir)。
呂理瑒(譯)(2011)。十二感官。臺北市:琉璃光。(原作者Albert Soesman)
林火旺(2006)。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台北市:寶瓶文化。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
柯勝文(譯)(2002)。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臺北市:光佑文化。
(原作者Rudolf Steiner,1909)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市:導航基金會。
凌拂(2006)。山童歲月。臺北市:天下雜誌
唐宗清(譯) (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臺北市:桂冠。 (原作者Kevin Harris)。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許添盛(2008)。身心靈健康的十堂課必修課。臺北市:賽斯文化。
許姿妙(2009)。病是教養出來的。臺北縣中和市: 姿霓文化
張曉餘(譯) (原作者Dr.Ilse Kutschera,Christine Brugger) (2010)家族排列釋放疾
病業力。臺北市:生命潛能。
黃錦敦(201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台北市:張老師
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台北市:張
老師
傅佩榮(1986)。現代哲學評述。台北市:東大圖書。
達賴喇嘛(2002)。丁乃竺譯。修行的第一堂課。台北市:先覺。
幾米( 2007)。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臺北市:大塊文化。
蔡錚雲(譯) (原作者Dermot Moran) (2005)。現象學導論。臺北縣新店市:桂冠。
蔡敏玲(2002)。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市:心理
潘定凱(編譯)(2008) (原作者Rudolf Steiner,1906)。超越生死門。臺北市:琉璃光
潘定凱(編譯)(2008) (原作者Rudolf Steiner,1906)。靈性科學入門。臺北市:琉璃光。
劉美慧(主譯)(2009)(原作者bell hooks)。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臺北市:
學富文化。
顏真(編譯)(2010)(原作者Herbert Spencer)。史賓賽的快樂教育。臺北市:城邦文化。
顏維震(譯)(2010)(原作者Rudolf Steiner,1919)。人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藍雲、陳世佳(譯) (原作者Parker J. Palmer)。(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
在視界。臺北市:心理。
Dr.Tien-Sheng Hsu,(2013).Walking in children’s Shoes. Taipei,Seth Publishing Co. Ltd.
Rudolf Steiner(1894/1964),The Philosophy of Freedom. The Rudolf Steiner Press ,
The Steiner e.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