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雅珍
論文名稱: 視覺隱喻鑑賞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覺察之研究─以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為例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on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to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視覺隱喻視覺藝術鑑賞教學自我覺察
外文關鍵詞: visual metaphor, instruction in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rts, self-awar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超現實風格的圖畫書所具備的暗示和隱喻圖像十分豐富,研究者以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為視覺隱喻鑑賞的教材,探索孩童在自我方面的隱喻圖像表達。
    本研究之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新竹市國小高年級五年級的一個班級為例,透過文獻分析探討相關理論來設計本研究之課程,並透過半開放性學習單及問卷、訪談記錄及歸納質性資料之發現,並以量化的資料輔助說明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點:
    一、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視覺隱喻發展過程與內容。
    二、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隱喻圖像創作中之自我覺察。
    三、 探討視覺隱喻鑑賞教學所引發之自我覺察思考方向。
    四、 探討適合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隱喻鑑賞教學的課程要素。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視覺隱喻發展過程與內容可分為「賞析解讀方式」、「影響創作的因素」、「創作表現之形式」三個部份分析。學童會以「畫面中出現最多或最大的物件」、「畫面當中出現最小或最少的物件」、「人物動作與表情」、「色彩明暗和空間關係」、「質感賦予的直觀感受」進行隱喻解讀。隱喻圖像創作受到「學童自己過去的回憶」、「教師進行鑑賞教學的過程」、「同儕的回饋與互動」、「創作現場所見或一時靈感」、「優勢能力或個性特質」的因素影響。創作內容之類別具有「擬人化的」、「象徵性的」、「重複出現的」、「空間錯置」、「誇張違反常理比例的」之圖像特性。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隱喻圖像創作中之自我覺察內容為「自我外在及能力表現方面」、「自我內在特質方面」、「人際關係互動方面」、「了解自我的現狀」、「自我統整與期許」五個方面產生關聯。
    三、 視覺隱喻鑑賞教學所引發之自我覺察思考方向為「促進學童嘗試開始思考自我議題」、「發現自己的限制或矛盾」、「學習從不同的角色反思自我」、「促進自我調整」、「發現從未發現的自我」、「看見自我的困境」六個面向。
    四、 適合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隱喻鑑賞教學的課程要素為「依照學童身心發展設計課程」、「營造包容和諧的上課氣氛」、「自我議題之視覺隱喻圖片鑑賞」、「課程需適性設計」、「課程需具有彈性」以上五點。


    Surrealistic picture books contain plenty of hints and metaphors. The author uses surrealistic picture books a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instruction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use metaphor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sampled from a class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By conducting literature review, the course for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relevant theor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from semi-open-ended learning lists and interviews and summarie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nd components in visual metaphors.
    2. To understand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awareness from their visual metaphor drawings.
    3. To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s of thinking about self-awareness initiated by instruction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4. To find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instruction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that suits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nd components in visual metaphors can be analyzed from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drawings and ways of expressions in students’ drawings. The students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metaphors by means of the objects that are the largest or appear most frequently in a drawing, the objects that are smallest or appear least frequently in a drawing, figures’ movement and facial expressio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lors, brightness, and space, and intuitive feelings towards texture in a draw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metaphor drawings are students’ memory of their past, the processes of instruction in appreciation, peer group’s feedbacks and interactions, inspi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lace where students were drawing their works or inspiration initiated while they were drawing their works, and their strengths and personalities. Students’ draw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which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orphic, symbolic, repeatedly appearing, misplaced in space, and exaggerated with irrational proportion.
    2. The contents of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awareness shown in their metaphor drawings are related to their own capacities and performances,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traits,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elf-actualities, and self-integration and self-expectations.
    3. The six dimensions of the directions of thinking about students’ self-awareness initiated by instruction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are as follow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themselve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ir own limit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learn self-refle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learning about self-adjustment, finding undiscovered self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lemmas about themselves.
    4.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 visual metaphor appreciation that suits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are as follows: designing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reating a tolerant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class, appreciation of visual metaphor pictures about individual self, a course with adequate design, and a course with flexibili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視覺隱喻相關理論……………………………………………………9 第二節 視覺藝術鑑賞教學……………………………………………………18 第三節 自我覺察的意涵與發展………………………………………………29 第四節 相關研究………………………………………………………………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49 第二節 研究情境………………………………………………………………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52 第四節 研究實施………………………………………………………………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66 第四章 教學實施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9 第一節 視覺隱喻發展過程及內容……………………………………………69 第二節 創作圖像中之自我覺察………………………………………………92 第三節 課程引發的自我覺察思考方向……………………………………104 第四節 課程要素與省思……………………………………………………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39 參考文獻…………………………………………………………………………143 附錄………………………………………………………………………………149 附件一 教學計畫……………………………………………………………149 附件二 前導研究學習單……………………………………………………154 附件三 前導研究統計………………………………………………………155 附件四 正式課程學習單……………………………………………………163 附件五 總回饋表……………………………………………………………167 附件六 教師省思札記………………………………………………………168 附件七 同儕教師觀察記錄表………………………………………………169 表 次 表2-1 超現實風格圖畫書表現手法……………………………………………15 表2-2 美術批評教學的過程及過程中所探討的層面與重點…………………20 表2-3 自我發展進程表…………………………………………………………33 表2-4 自我覺察高、低比較表…………………………………………………36 表2-5 國內視覺隱喻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41 表2-6 國內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43 表2-7 國內自我覺察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45 表2-8 國內超現實風格圖象表現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47 表3-1 前導研究視覺隱喻圖像解讀方式一覽表………………………………57 表3-2 課程一覽表………………………………………………………………65 表3-3 本研究資料編碼意義說明表……………………………………………66 表4-1 視覺隱喻發展過程及內容要素分析表…………………………………69 表4-2 這四個單元當中,哪一個部份是你之前不曾了解過的自己,但是在單元的創作當中發現了 110 表4-3 同儕教師觀察記錄表…………………………………………………114 表4-4 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比較能幫助你聯想………………………………121 表4-5 你最喜歡本單元的哪一個部份………………………………………122 表4-6 你覺得自己在本單元投入的情形如何………………………………122 表4-7 哪一個單元對你來說最好創作………………………………………124 表4-8 你覺得自己能了解家人對你的想法,並進行「家人眼中的自己」圖畫創作 125 表4-9 你覺得自己能了解朋友對你的想法,並進行「朋友眼中的自己」圖畫創作 126 表4-10 這四個單元當中,哪一的單元最能幫助你認識你自己 130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5 圖2-1 森林唱遊………………………………………………………………16 圖2-2 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小花……………………………………………16 圖2-3 當乃平遇上乃萍………………………………………………………16 圖2-4 自我觀念發展時期……………………………………………………33 圖3-1 研究架構圖……………………………………………………………49 圖3-2 緋紅樹…………………………………………………………………56 圖3-3 誰來我家………………………………………………………………56 圖3-4 緋紅樹…………………………………………………………………56 圖3-5 緋紅樹…………………………………………………………………56 圖3-6 課程架構圖……………………………………………………………61 圖4-1 S13夢幻的我創作……………………………………………………75 圖4-2 S09家人之鏡創作……………………………………………………75 圖4-3 S15家人之鏡創作……………………………………………………76 圖4-4 S25家人之鏡創作……………………………………………………76 圖4-5 S13友情之鏡創作……………………………………………………76 圖4-6 S25友情之鏡創作……………………………………………………76 圖4-7 重新認識的自己鑑賞圖片……………………………………………77 圖4-8 S16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77 圖4-9 S06家人之鏡創作……………………………………………………81 圖4-10 S23友情之鏡創作……………………………………………………81 圖4-11 S17友情之鏡創作……………………………………………………81 圖4-12 S16夢幻的我創作……………………………………………………82 圖4-13 S05家人之鏡創作……………………………………………………82 圖4-14 S18友情之鏡創作……………………………………………………83 圖4-15 S10夢幻的我創作……………………………………………………84 圖4-16 S19夢幻的我創作……………………………………………………85 圖4-17 S24夢幻的我創作……………………………………………………85 圖4-18 S21夢幻的我創作……………………………………………………85 圖4-19 S17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86 圖4-20 S14夢幻的我創作……………………………………………………87 圖4-21 S 14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87 圖4-22 S09友情之鏡創作〈局部〉…………………………………………87 圖4-23 S02夢幻的我創作……………………………………………………88 圖4-24 S27夢幻的我創作……………………………………………………88 圖4-25 S09友情之鏡創作……………………………………………………89 圖4-26 S09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89 圖4-27 S28友情之鏡創作……………………………………………………89 圖4-28 S28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89 圖4-29 S27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91 圖4-30 S24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91 圖4-31 S20友情之鏡創作……………………………………………………92 圖4-32 S21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92 圖4-33 創作圖像中之自我覺察分析圖………………………………………93 圖4-34 S15夢幻的我創作……………………………………………………93 圖4-35 S08友情之鏡創作……………………………………………………95 圖4-36 S20夢幻的我創作……………………………………………………95 圖4-37 S19家人之鏡創作……………………………………………………96 圖4-38 S02家人之鏡創作……………………………………………………97 圖4-39 S20家人之鏡創作……………………………………………………97 圖4-40 S01夢幻的我創作……………………………………………………98 圖4-41 S26友情之鏡創作……………………………………………………98 圖4-42 S16友情之鏡創作……………………………………………………99 圖4-43 S02友情之鏡創作……………………………………………………99 圖4-44 S21友情之鏡創作……………………………………………………99 圖4-45 S19友情之鏡創作……………………………………………………100 圖4-46 S25友情之鏡創作……………………………………………………100 圖4-47 S19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103 圖4-48 S20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103 圖4-49 S25重新認識的自己創作……………………………………………104 圖4-50 創作圖像中之自我覺察方向分析圖…………………………………105 圖4-51 課程要素分析圖………………………………………………………112 圖4-52 課程省思重點分析圖…………………………………………………118 圖4-53 教學省思重點分析圖…………………………………………………129

    一、 中文部份

    John Fiske 原著,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的理論。台北:遠流。
    Ellen Winner原著,陶東風譯〈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市:田園
    城市文化。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
    市:歷史博物館。
    王怡文〈2003〉。高雄市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課程與協同教學之實
    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王涵儀〈2001〉。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瓊芬〈2005〉。超現實表現手法應用於圖畫書之研究與創作─「以兒童負面情
    緒為例」。台北市: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安東尼布朗〈2001〉。當乃平遇上乃萍。台北市:格林文化。
    安東尼布朗〈2001〉。雞蛋踢石頭。台北市:格林文化。
    安東尼布朗〈2002〉。誰來我家。台北市:格林文化。
    安東尼布朗〈2007〉。我爸爸。台北市:格林文化。
    安東尼布朗〈2007〉我媽媽。台北市:格林文化。
    朱春昭〈2006〉。超現實圖畫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國
    小高年級為例」。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林綵玲〈2008〉。超現實主義應用於圖畫書創作研究─以國中生負面情緒的抒發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何偉〈2000〉。超現實表現手法做為圖像表現策略在平面廣告中所發揮之非語辭
    傳播效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瑞芳〈2000〉。隱喻式廣告效果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隆榮〈1991〉。造型與教育。台北,千華書局。
    呂庭儀〈2006〉。隱喻廣告中隱喻類型與視覺表現發展之趨勢。台灣科技大學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冠玉〈2003〉。安東尼‧布朗圖畫書中插畫之超現實主義風格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
    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燕〈2009〉。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思想史視野中的當代視覺文化。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張露心〈2006〉。閱讀廣告中的隱喻─以時報廣告金犢獎公共服務得獎作品為例。
    中國廣告學刊,11期。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明振、鄒永勝〈1998〉。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修辭應用的探討。設計學報,第
    3卷第1期,頁101-119。
    莊朝淵〈2005〉國中生同儕關係之自我覺察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
    學程碩士論文。
    連彩伶〈2005〉。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店。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教育部。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594-597。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
    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中華教育輔導叢書。
    陳志勇〈2003〉。緋紅樹。新竹市:和英文化。
    陳志勇〈2009〉。別的國家都沒有。台北市:格林文化。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
    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敏〈2000〉。兒童隱喻理解能力發展。屏東師院學報,13期,頁163-182。
    陳瓊花(1999)。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麗雲〈2011〉。幾米繪本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
    理。
    幾米〈1998〉。森林裡的秘密。台北市:玉山社。
    幾米〈2000〉。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台北市:大塊文化。
    幾米〈2004〉。又寂寞又美好。台北市:大塊文化。
    幾米〈2004〉。履歷表。台北市:大塊文化。
    幾米〈2007〉。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台北市:大塊文化。
    幾米〈2008〉。幾米故事的開始。台北市:大塊文化。
    幾米〈2011〉。世界別為我擔心。台北市:大塊文化。
    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
    曾瑞華〈2009〉。探索、覺察與省思:透過視覺藝術鑑賞課程引導青少年自我覺
    察之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宣範〈1973〉。隱喻的認知基礎。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五期,頁9-19。
    黃慧真譯〈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萬芳儀〈2010〉。析論陳志勇圖畫書中的奇幻世界。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楊朝明〈2009〉。隱喻式平面廣告之視覺圖像與標題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探討消
    費者之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廣告記憶與購買意願。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
    劉豐榮〈1992〉。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蔡子瑋譯(2002)。Robert, H. M.著。視覺思考的經驗(第二版)。台北:六合。
    鄭雅心〈2008〉。遊戲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
    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關紹箕〈1993〉。實用修辭學。台北:遠流。
    蘇千惠〈2005〉。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同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未出版:花蓮市。

    二、 英文部份

    Mcquarrie Edward F. & Mick David Glen〈1996〉,”Figures of Rhetoric in
    Advertising Language,”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2,pp.424-438
    Morgan,S.E., & Richert T.〈1999〉,”The Message is in the Metapfor:Assessing the
    Comprehensiob of Metaphor in Advertisement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8,pp.1-12
    Ortony,A.〈1979〉, Metaphor and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