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晏樺 Chiu, Yen-Hua |
---|---|
論文名稱: |
無聲的街道?─台灣中型城市的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 |
指導教授: |
莊雅仲
Chuang, Ya-Chung 黃倩玉 Huang, C. Julia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性 、日常生活實踐 、中型城市 、地方感 、雲林斗六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方政治哲學的概念中,認為在社會和國家之間存在著「公共領域」,其論述力量可以制衡國家的權力結構,這一概念使所謂的「公共空間」一辭具有民主性與政治性的意涵。西方經驗及學術界以此提出一套關於公共性的理解與概念,但不同於歐美等地的歷史脈絡與政治背景,亞洲國家如台灣,卻根源其政治與歷史社會的特殊性,無法完全適用於這一「公共領域」概念。台灣的快速都市化過程,已使都市成為大多數人的主要生活場所,但都市分化體系同時卻也形塑出中心都市與邊陲城市。雲林斗六,便是位在邊陲位置的地方中型城市,扮演著台灣現代化發展中供給與被剝削的角色,即便做為雲林縣的首要都市,斗六的主體性卻是曖昧而模糊的,國家權力與資本力量的交會下,擠壓了西方概念中的開放性公共領域的形成,這促使我們必須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另一套公共性的論述。本文試圖論述,不同於西方的經典論述,公共領域應是與日常生活互相切合,是一種根著於地方,從私人生活出發,並擴展到所處環境及整個城市生活的公共性基礎。公共論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進行、發生,城市空間的生活者藉由與多種多樣的人物接觸、對話,形成對於地方的理解與企圖。地方行動者藉此以自身的位置與所能使用的「戰術」(tactic),在巨大的結構之下呈現出轉化的契機,不論看似多麼微小,透過日常生活中總是可以發現各種試圖轉化地方現況的行動,並呈現出一種新的公共性基礎。
天下雜誌
2007 幸福縣市大調查-特色取勝、小城翻身 住哪裡最幸福?。天下雜誌380期,台北:天下雜誌社
2009 2009年縣市競爭力排行榜。天下雜誌430期,台北:天下雜誌社。
王金壽
2004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王耀俊
2006 第五章:文化事業。斗六市志:下冊,傅奕銘編,頁459-460。雲林:斗六市公所。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巿發展局 編
1993 斗六市發展綱要計畫。雲林縣綜合發展計畫:vol.3鄉鎮巿發展綱要計畫。南投:省政府。
黃衍明
2006 第六篇:城鄉發展。斗六市志:下冊,傅奕銘編,頁5-67。雲林:斗六
市公所。
邱貴芬
2003 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45~65
朱雲漢
1989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等編,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頁139─160。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李丁讚
2004 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公共領域
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編,頁357-295。台北:桂冠圖書。
吳鄭重
2004 「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全球化台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
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5:47-99。
宋鎮照、陳世倫
2001 從政府、市場和社會的三角關係來解析汶萊的政經發展模式。2001年
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論文集III,埔里:暨南大學東南亞 研所。
林崇熙
2007 雲林意識的形成:一個多元辯證的地方感。雲林文獻49:.89-105。
雲林:雲林縣政府。
周麗蘭
2008 鄉巴佬咖啡豆 美知名雜誌評鑑第2。中國時報,2008年2月29日。
倪贊元
1984 雲林采訪冊。台北:大通書局。
容邵武
2005 社區的界限:權利與文化的研究-台中東勢的個案分析。考古人類學 刊62:93-121。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出版。
陳慧雯
1999 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 化事業。
徐瑞希
1991 政商關係解讀。台北:遠流出版
夏鑄九
2000 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
會學刊40:47-80。
1995 全球經濟中的台灣城市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57-102。
許文欽、陳哲三編
2002 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
莊雅仲
1995a 五餅二魚:社區運動與都市生活。社會學研究116:176-197。
2005b 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臺灣人類學刊3(2):79-114。
2008 小城故事多:從行走台北到摩托車員林。人類學視界2:14-17。
張景森
1988 戰後台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31。
1993 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曾水亭
1988 台灣的房地市場與民間資本:以國泰集團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孝通
1985 費孝通社會學文集:論小城鎮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雲林縣政府 編
1996 台灣的空間發展政策與推動:雲林縣長廖泉裕先生訪問記。雲林文獻40:33-48。
2006 府今天前往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新聞資料參考稿,2006年2月
17日。
2008 剛硬中看見柔軟:廖偉立建築師與斗六市民生路柚子藝術館。閱讀雲林3:17-18。
傅奕銘 編
2006 斗六市志。雲林:斗六市公所。
黃淑莉
2007 愛心義剪 3姊弟"志"同道合。自由時報,2007年8月4日。
趙大維
1994 非正式的流動─台灣地區機車現象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鄭旭凱
2007 傳奇芒果樹 窮生學費全靠它。自由時報,2007年2月26日。
鄭浩
1989 顏思齊:閩台移民的先鋒。漢聲雜誌:台灣的漳州人專集,頁22-23。台
北:漢聲雜誌社。
蔡英文
2002 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
劉進慶
1993 台灣戰後的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蕭新煌
1989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編,
頁21-48,台北:巨流出版。
Althusser, Louis阿爾都塞
2003[1970]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哲學與政治:阿爾都 塞讀本,陳越編,頁320-375。吉林:人民出版社。
Arendt, Hannah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Benjamin, Walter 本雅明
1998[1936]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啟迪:本雅明文選,張旭東譯,頁
215-248。香港:牛津大學。
1999 The Arcades Project.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Mclaughlin Tr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
2007[1973] 波德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的巴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
人,張旭東、魏文生譯,頁54-84。北京:三聯書店。
Berman, Marshall
2003[1982]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現代性體驗。北京: 商務印書館。
Bestor, Theodore C.
2004 Tsukiji : the fish market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 Certeau, Michel
1984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Steven Rendall, tra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1984] 走在城市裡。文化研究讀本,馬海良譯,羅鋼、劉象愚、馬
海良編,頁316-32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Cresswell, Tim
2004 地方: 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Davis, Mike
1992 Fortress Los Angeles: The Militarization of Urban Space. In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Michael
Sorkin, eds. Pp. 154-180. New York: Hill and Wang.
Feld, Steven and Basso, Keith
1996 Senses of Place. N.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Foucault, Michel 傅柯
1992[1975]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等譯。台北:桂冠出版。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 Basic Books.
Gottdiener, M
1993 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宏譯,頁193-203。台北:譯者自印。
Gupta, Akhil and Ferguson, James
1997 Culture, Power, Place: Exploration in Critical Anthropology. 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線與基礎。駱建建、袁同凱、郭立新譯。北京:華夏出版。
Habermas, Jurgen哈伯瑪斯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omas McCarthy tra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2[1989]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譯。台北:聯經。
Harvey, David 戴維•哈維
2004[1990] 后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Highmore, Ben
2005[2004]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
Jacob, Jane 珍•雅各
1961[2007]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
臺北市:聯經。
Jameson, Frederic R. 詹姆逊
2004 詹姆逊文集第4卷:現代性、后現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編。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Lefebvre, Henri
1988 Toward a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G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Pp.75-88.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1[197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1968] 接近城市的權利。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宏譯。頁173-185。
台北:譯者自印。
Low, Setha M.
2002 Spatializing Culture: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n Costa Rica. In Theorizing the City: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Setha M. Low ed. Pp.111-137.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Low, Setha M and Lawrence-zuniga, Denise
2001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Lu, Hsin-yi 呂欣怡
2007 Politics of Locality: Making a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ssey, Doreen B.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cDowell, Linda
1999 Chapter.3 City Life and Difference: Negotiating Diversity. In Unsettling Cities: Movement/Settlement. 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 eds.. Pp95-135.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Don
1995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People's Park, Definitions of the Public, and
Democracy. I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5(1):108-33.
Paasi, Anssi
2002 Place and Region: Regional Worlds and Words. I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2), Pp. 802-811.
Parker, Simon
2007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Sayer, Andrew
1993 書評:《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弘譯。頁205-208。台北:譯者自印。
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immel, Georg
1971[1903]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selected writings. Donald N. Levine ed. Pp.324-339.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and, David
1990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a Perspective on Popular Movements in Beijing, 1919-1989. In Asian/Pacific Stud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Tekeli, Ihan
1995[1994] 恩庇─侍從關係、地租經濟和”無市民的都市化”經驗。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溫蓓章、王志弘譯,頁143-152。台北:譯者自印。
Wakeman, Frederic Jr.
2003 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問題的論爭:西方人對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思考。
中囯研究的范式问題讨论,頁139-17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Williams, Raymond
1973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ukin, Sharon
2005[1995] 城市文化。包亞明編,張廷佺、陽東霞、談瀛州譯。上海:教育出版。
天下雜誌
2008 2008幸福城市大調查調查結果。網路資源,
http://www.cw.com.tw/articl e/index.jsp?id=35774,2008/09。
斗六市戶政事務所
2009 斗六市人口統計。網路資源,
http://douliou.household.yunlin.gov.tw/population/population01.asp
內政務地政司
2006 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網路資源,
http://www.land.moi.gov.tw/law/chhtml/leftframe.asp?LCID=250&LCHCID=23&LAWCID=183,2006年6月22日。
2010 地政問答:重劃業務。網路資源,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faq.asp?lcid=13&cid=71,2010年4月。
內政部營建署 編
2007 雲林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網路資源,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Yunlin_1/INDEX.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8 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網路資源,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11,2003年1
月24日
呂欣怡
2001 地方性的建構與轉化。網路資源,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30.htm,2001年8月15
日。
郇建立
2007 「弱者的武器」及其意義。網路資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707/21050.html,2007年7月
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