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方筱函 Han, Fang Hsiao |
---|---|
論文名稱: |
青春成長藍圖──以電影《九降風》、《酷馬》與迷你影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為例 The Blueprint of Adolescence : On Winds of September, fantome, ou es-tu ? and Days We Stared at the Sun |
指導教授: | 謝世宗 |
口試委員: |
陳建忠
莊宜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6 |
中文關鍵詞: | 青少年 、自我認同 、成長結局 、九降風 、酷馬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二○○○年代以後所拍攝的青少年影片:電影《九降風》(2008)、《酷馬》(2010)以及公視迷你影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010)為主,作為討論範疇。
嘗試透過文本分析的方法,進行影片文本分析,探討近年來青少年的成長歷程,是如何受到父母、同儕以及學校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下,青少年會產生怎樣的自我概念?最後,在這一連串影響以及自我探討中,青少年會以何種方式來結束他的青春生活?另外,成年的導演們在拍青少年電影時,是從哪些切入點來看青少年,是否客觀?是否對青少年、父母、師長有所幫助?並且探討這類型的影片,對於導演編劇來說,是青少年真實的再現,抑或只是大人們的偏見、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
本文試圖從影片文本析理三方議題:首先探討「青少年的改變」:青少年受到家庭與同儕的影響,使得他們成長過程發生改變,而這改變不是單一的,反而因為所處環境的不同呈現了多樣性的變化;再來則是「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我是誰?」:青少年因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建立了不同於兒童時期的自我概念,他們歷經了統合階段,對青少年造成了「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兩種結果;最後則就「青少年的成長結局」來分析影片文本,在青少年一連串影響與自我辨識下,他們形成了對「理想幻滅」、「幻滅後的成長」與「自我實現」等三種成長結局。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李天鐸、陳蓓芝,〈八○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探索〉,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
李偉文、AB寶,《電影裡的生命教育》,台北:天下雜誌,2010。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年代》,臺北;書林,2007。
林正文,《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2002。
林燕卿,《校園兩性關係》,臺北:幼獅,1998。
柯穎誠,〈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友情問題面面觀〉,張春興主編,《年輕人的感情世界》,台北:桂冠,1982。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儒修,《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3。
郭為藩,《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北京:中國電影,2005。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4。
張靚蓓,〈臺北青少年的心靈空間〉,《尋找電影中的臺北》,臺北:萬象,
1995。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1994。
鄭秉泓,《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2010。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1998。
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Ruth Duskin Feldman著,張慧芝譯,《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初版)》,臺北市:桂冠心理,2001。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Jacques Aumont,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
Janice T Gidson&Louis A.Chandler,廖鳳池、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陳美芳譯,《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
Lerner,Richard M. 著,黃德祥等譯,《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
脈絡與應用》,台北:心理,2006。
Louis D.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5。
Sally Wendkos Olds、Diane E. Papalia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1992。
二、期刊評論
王淑女,〈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期,1984。
李亦園,〈當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期,1984。
邱珍琬,〈父親形象的轉變──從國中到大學〉,《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第34卷第2期,2009。
高強華,〈學生次及文化的了解與應用〉,《教師天地》44期,1990。
許薇宜,〈熱情與感動是投身電影工作的關鍵字──知名影評人藍祖蔚談青春 電影〉,《明道文藝》386期,2008年5月。
許薇宜,〈我的故鄉、我的故事、我們的成長──青春電影《九降風》〉, 《明道文藝》386期,2008年5月。
曾偉禎,〈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安光影、鬱悶的人物、灰暗的年
代〉,《影響雜誌》19期,1991。
黃胤毓,〈青春再造計畫:《九降風》的自反(成長)進路〉,《幼獅文藝》654期,2008年6月。
張耐,〈現代兩性新主張—─男孩、女孩的性別認同與發展〉,《師友》388期,1999。
鄭樹森,吳小俐、唐夢譯,〈「涉世」的意識形態──論侯孝賢的五部電影〉,《世界電影》25期,1998年4月。
Agnew, R. & White, H. R.“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Criminology,30(4),1992.
Agnew, R.“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Criminology, 30(5), 1992.
三、學位論文
王美玉,〈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青少年成長/幫派經驗及其文化分析〉,清華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邱昭婷,〈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鈺馥,〈純愛 情慾 新酷兒:台灣學生愛情電影的性別形象與類型研究〉,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曾育貞,〈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
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彭怡芳,〈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趙曉美,〈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
效果〉,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2001。
顏淑惠,〈網路援交與當代青少年次文化:以台中地區高中女生為例〉,國立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8。
四、網路資料
Coolidge, F. L., Thede, L. L., & Young, S. E.“The heritability of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in a child and adolescent twin sample.“ Retrieved August
15 2007。2012年5月15日http://www.springerlink.com/index/H0454KU653LN068P.pdf
王小棣,〈王小棣的夏日盛宴〉。2012年5月15日,取自 http://web.pts.org.tw/~web01/Banquet/summer.htm
方凱企,〈性別角色與認同〉,2007年8月22日。2012年5月15日,取 自:http://depart.femh.org.tw/family/teen/t_17.html
稻田電影工作室。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ricefilm.com.tw/aboutus/abs.html
五、影音資料
王小棣,《酷馬》,稻田電影工作室,2010。
林書宇,《九降風》,原子映象,2008。
鄭有傑,《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
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