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綠莛 Dai, Lu -Ting |
---|---|
論文名稱: |
國小不同性別之學生的睡眠品質與注意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status and attention,learning attitud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
指導教授: |
彭煥勝
Pen, Huan-Sheng 彭志業 Peng, Chi-Yeh |
口試委員: |
王為國
Wang, Wei-Guo 鄭淑惠 Zhung, Shu-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睡眠品質 、注意力 、學習態度 、學業成就 |
外文關鍵詞: | sleep quality, attention, learning attitude, academic achie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之睡眠品質與注意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相關。以平樂(化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共計發放300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數300份,回收率達100%,透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生的睡眠呼吸障礙問題多於女生,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睡眠阻抗、入睡延遲、睡眠持續時間、睡眠焦慮、睡中覺醒、睡眠伴隨障礙、日間困倦七個分層面及在睡
眠品質總分表現上均未達顯著差異
二、女生在選擇性注意力層面及注意力全量表標準分數的表現高於男生。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層面均未達顯著差異。
三、女生在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層面的分數,及在學習態度總分表現上的分數高於男生;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環境態度及上課態度層面未達顯著差異。
四、女生在國語及英文的學業成就分數皆高於男生;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數學的學業成就未達顯著差異。
五、入睡延遲時間愈長,分離性注意力及注意力全量表標準分數的分數則愈差;而睡眠阻抗、睡眠持續時間、睡眠焦慮、睡中覺醒、睡眠伴隨障礙、睡眠呼吸障礙、日間困倦、睡眠品質總分與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及全量表標準分數皆未達顯著相關。
六、睡眠持續時間愈短,則上課態度愈差;日間困倦分數愈高,則學習動機愈差;睡眠品質總分愈高,則學習態度總分也愈好;而睡眠阻抗、入睡延遲、睡眠焦慮、睡中覺醒、睡眠伴隨障礙、睡眠呼吸障礙與學習態度各層面之間,均未達顯著相關。
七、睡眠阻抗愈大,英語分數就愈差;而其他睡眠品質與學業成就各層面間均未達顯著相關。
八、學習方法、學習動機與持續性注意力的相關係數達顯著相關;而環境態度、上課態度及學習態度總分與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之間未達顯著相關。
九、國語分數與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及全量表標準分數的相關係數均達顯著相關;而與選擇性注意力的相關係數未達顯著相關。
十、英文分數與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及全量表標準分數的相關係數皆達顯著相關。
十一、數學分數與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及全量表標準分數的相
關係數達顯著相關。
十二、學習動機愈高及學習態度總分愈高,國語分數就愈高;而學習方法、環境態度及上課態度與國語分數均沒有顯著相關。
十三、學習動機分數及學習態度分數愈高,英語分數則愈高:而學習方法、環境態度及上課態度與英語分數沒有顯著相關。
十四、學習方法分數、學習動機分數及學習態度總分愈高,數學分數則愈高:而與環境態度及上課態度沒有顯著相關。
根據結論,提出建議冀能提供父母及師長提升學齡兒童睡眠品質、注意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資料,並希望藉此研究結果提供一些建議,協助家長、教師處理平樂(化名)國小五年級學童睡眠問題及作為未來衛生教育策略之參考。
關鍵字: 睡眠品質、注意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attentio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aking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of Pingle (pseudonym)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research.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0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covery rate reached 100%.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boys have more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problems than girls, and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have seven levels of sleep resistance, sleep delay, sleep duration, sleep anxiety, sleep awakening, sleep-related disorders, and daytime sleepin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Secondly, girls' performance on the selective attention level and the full scale of the attention sca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dissociative atten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Thirdly, the scores of girls in learning methods, motivational levels, and scores in the total scores of learning attitud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oys; and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do not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Fourthly, the scor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girls in Mandarin and English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mathematics in different genders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ifthly, the longer the delay time of falling asleep, the worse the score of the standard score of the separation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scale is; the sleep impedance, sleep duration, sleep anxiety, sleep awakening, sleep accompanying disorder, sleep breathing disorder, daytime Drowsiness, total sleep quality scores,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dissociation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full scale standard sco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Seventhly, the greater the sleep impedance, the worse the English score is; while the other sleep qualities a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Eighth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ersistent atten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hile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class attitude and learning attitude total scores are not between selective attention, dissociative attention and persistent attention. Significantly related.
Ninth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andarin scores and segregation attention, persistent attention and full scale standard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selective atten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enthly, the scores of English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dissociative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full scale standard scores.
Eleventhly, the mathematical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dissociative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full scale standard scores.
Twelfthly, the higher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higher the total score of learning attitude, the high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score; the learning method,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attitude of the clas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language score.
Thirteenthly, the higher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core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 score, the higher the English score: the learning method,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class attitude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English score.
Fourteenthly, the higher the total score of learning method scores, learning motivation scor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e higher the math scor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can provide parents and teachers with information on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attenti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assisting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deal with Pingle (a pseudonym) The fifth-grade school children's sleep problem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sleep quality, attention, learning attitude, academic achievement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丁怡君(2010)。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使用及其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以南投縣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王乙婷(2003)。ADHD兒童的注意力特質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叢書,9301,1-13。
王乙婷、何美慧(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
教育學報,18,21-54。
王三幸(1993)。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文甫、王介暉、巫錫霖、王釧如、黃耀庭(2013)。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68-74。
王立志、張藝闡、何美慧(2011)。從注意力的成分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鑑定與教學上的迷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36-360。
王正婷(2007)。國中生英語科及數學科學習態度、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
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中學教育學報,14,55-76。
王世蓮(2013)。國小學童睡眠品質、負面情緒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桂冠,臺北市。
王宏哲(2014)。幼童獨玩傷專注力「活在一隻手的距離」。天才領袖。
取自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4/10/04/
王秀槐(198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香雲、錢燕飛、龔省城、譚沫、譚鑫、楊艷、李玲弟、黃超全(2011)。兒童睡眠質量
對上課注意力和學習成績影響的量化研究。中國當代兒科雜誌,12。
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
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俐潔、王桂芸(2010)。失眠的臨床評估及護理處置。護理雜誌。
王素真、洪耀釧、葉一晃(2014)。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11(3),348-361。
王淳厚、黃英修(2008)。學習簡單動作對複合動作模組化的影響。臺北市:國家科學
委員會。
王培寧、劉秀枝(2010)。別等失智上身:瞭解它、面對它、遠離它。台灣商務。
王啟柱(2006)。奧妙的睡眠: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法寶。台灣商務。
王智明(2003)。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意中(2009)。五種注意力,請認識。
取自https://blog.xuite.net/atozwyc/blog/24404075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翠杏(2006)。硬筆字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硬筆字與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曉莉(2014)。國中生閱讀態度對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 以七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尤淑純、陳明終(1983)。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實驗班班級氣氛之研究。測驗年刊,32,
101-110。
中國家庭教育(2010)。熬夜學習不可取睡眠不足影響學習效率。
取自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jtjy.china.com.cn/2010-06/23/content
石中英(2006)。哲學視野中的學習成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0。
石培欣(2000)。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多湖輝(1992)。如何集中注意力。桂冠出版社。
朱嘉華(1999)。國小教師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千華圖書公司。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7)。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的兒童睡眠障礙呼吸中止症教育
介入,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山醫學大學,計畫編號:NSC 95-2413-H-040-003。
江素女(2007)。國中生數學的學習態度與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江裕陽、蔡盧浚、徐坤銘、黃伯瑜(2008)。針刺治療失眠症的研究思路。臺灣中醫臨床
醫學雜誌,14(2),128-140。
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 105-130。
何金針、蔡秋河(1974)。臺北縣立永和國中「學習態度測驗」之研究報告。測驗與輔
導雙月刊合訂本,116-118。
何英奇(2001)。學習輔導。出版社:心理
李玉鳳(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文化資本、自我概念與學 習適應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光偉(2002)。時間管理大師。臺北縣,新雨出版社。
李宇宙(2000a)。睡眠醫學。臺北:健康文化。
李宇宙、陳錫中(2007)。李宇宙好眠自助寶典。臺北:天下雜誌。
李吟詠(1994)。注意力不集中兒童之輔導。教師天地,68,62-65。
李咏吟(2000)。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李明娟(2013)。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就及智力表現之性別差異與關聯性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李明璜、蔡文榮(2017)。數學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
科學期刊,16(1),100-130。
李金鈴、林怡慧、葉素玲(2002)。中文字型結構在國小學生字形相似性判斷所扮演的角 色。心理學系會議論文
李坤崇(1990)。動機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價值。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刊,3,505-535。
李佩元(1996)。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佳(2014)。台灣民眾的睡眠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美芳(2008)。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以台北縣某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浩然、柳賢(2012)。國三學生數學觀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3),267-294。
李啟澤、李孟智(1999)。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基層醫學,14(3),42-45。
李國生(2001)。學習與性別差異。「廿一世紀男女生的教育」研討會講詞。
李敏瑄(2009)。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睡眠品質與學業成就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舆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發
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錦璋(2013)。桃園縣國小學童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
李默英(1983)。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馨嫻(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蘭、何曉旭、林立寧、張妍怡(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台灣醫學,16,72-83。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市。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宋維村、高淑芬(2000)。兒童及青少年之睡眠障礙症。臺灣醫學,4 (6),681-686。
吳文洪、楊灌園、呂祖琛、錢清香(2010)。學生基本背景、家庭經濟能力、家庭互動、
學習支持、學習態度與學生學知評量行為之關係研究。醒吾學報,41,255-294。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
學刊,2,93-119。
吳仲謀(2003)。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 5-11
吳武典(1979a)。資賦優異兒童的智力與焦慮之評量研究。測驗年刊,26,60-72頁。
吳武典(1998c)。數學奧林匹亞選手國際大追蹤。中華資優教育學會會刊,創刊號,
P16-17 。
吳佳儀(2002)。社區老人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憂鬱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五南,臺北市。
吳幸娟(2008)。兒童晚期轉換為青少年早期之睡眠品質:縱貫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
吳知賢(1987)。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學生之智能與學業成就之關係。臺南師專學報,20,
191-211。
吳泓泰(2006)。國中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春慧(2010)。數學和科學領域 I/E 模式的探討:跨性別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報教
育類,34,67-82。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吳淑甄(2016)。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19-38。
吳新華(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3,443~50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國業(2001)。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劃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
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吳敏華(2008)。臺灣兒童睡眠障礙與其行為及學習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臺中市。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臺南師院),
6,1-31。
吳惠玲(2010)。臺北市國小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萬福(1998)。體育教師與教練必備的心智訓練法。臺灣學生書局。
吳靜忻(2018)。不同體位的國小高年級學生飲食行為、睡眠品質及負向情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靜亭(2016)。視覺教材注意力訓練改善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吳麗梅(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沈咏昕(2015)。新移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邢亞萍、雷靂(2015)。基礎教育參考。13(205)。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民寧(2006b)。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
余民寧、翁雅芸、張靜軒(2018)。數理科學的學習動機有性別差異嗎?一個來自後設分
析的證據。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1),45-75
余姍晏(2011)。國中生睡眠品質對注意力影響國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巫博瀚、賴英娟(2011)。性別、自我效能、工作價值、科學素養及學校層次因素對臺灣
青少年學習情緒之影響: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6(3),1-32。
岳鵬、苗丹民、皇甫恩、宋國萍、朱霞(2004)。32h睡眠剝奪對選擇性注意能力的影
響。第四軍醫大學學報,4。
周台傑(1993)。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77-90。
周台傑、邱上真及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周台傑、林玉華(1996)。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特殊教
育學報,315,239。
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大學,臺北市
周佳樺(2006)。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困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135-151。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 亞太.
周舒翎(2008)。高中生睡眠型態與學業表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周雅媚(2016)。彰化縣國中學生國文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明道大學。
邱史珊、劉俊昌(2008)。大學生的睡眠與學校生活型態、環境間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某國立師資培育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2,1-11。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秀霞、劉從國(2004)。探討注意力在運動情境上的應用及重要性。中華體育季刊,
18(4),74-80。
邱美菁(2011)。臺中市國小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理解能力對國語和數學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邱姵瑜(2010)。國小學童學習環境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
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曉彥、邱艷芬(2010)。睡眠品質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7(4),106-111。
邱麒忠(2014)。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和學習偏好對國小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結構方程
模型分析:以TASA 2009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5。
林千惠、郭惠君(1997)。同儕個別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業表現. 與學習態度效果
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25-152。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台灣醫學,16(1),72-83。
林玉華(1995)。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2010)。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展與分析應用。科學
教育學刊,18(2),107-129。
林以志(2013)。女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發展與國際趨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取自https://shh.tmu.edu.tw/page/HealthDetail.(107/01/22)
林生傳(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志全(2010)。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較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志展(2004)。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志堅(2004)。睡眠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健康人生。
取自https://www.fhl.net/main/ccmm/ccmm12.html
林劭珍(2003)。運用ARCS 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52-59。
林芷伃(201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態度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秀蘭(2004)。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2),18-26。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2011)。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
和學習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2(3),517-542。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073(007)。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佛光學院,宜蘭。
林昭君(2013)。新北市國小學童英語焦慮、學習適應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俊男(2012)。林俊男牙醫博士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取自https://www.ccyp.com/ccypContents?content_id=94983
林俊成(2015)。失眠有三種?你的睡不著是哪種?
取自https://jasonpsychologist.blogspot.com/2015/09/insomia-type.html
林素美(1988)。國小學生對肢體殘障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倩瑜(2007)。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國暉(2013)。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清山(1977)。數學課程設計和數學教學的理論基礎(上)。師大科學教育月刊,11,
15-20。
林清江(1982)。教育社會學新論。五南。
林淑華、林俊瑩(2002)。「兩性教育機會均等性」的探討與展望。學校行政雙月刊,18,
66-74。
林淑理(199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惠珠(2009)。淺談失眠問題之心裡暨社會處遇。醫療品質雜誌,3(4),36-38。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鉉宇、劉國政與陳瑄妮(2005)。前傾坐姿對在教室內學習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之影
響。身心障礙研究,3,182-200。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 (2),29-53。
林鋐宇、李柏森、張文典、洪福源(2013)。不同性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普通學童之注
意力表現差異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8(2),29-51
林鋐宇、張文典、洪福源(2011)。國小學童注意力發展趨勢之探究。臺灣職能治療研究
與實務雜誌;7(1),39- 50。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 PISA 2006 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5-2522-S-026-002)。
林綺芬(2011)。高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臺南市某高級中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嘉謨(2014)。睡前滑手機、夜跑 更難入眠。2014-09-23。
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367846
林嘉玲、蘇東平、張媚(2003)。機構老人之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臺灣醫學,7(2),
174-184。
林嘉玲、潘美玉、張媚(2006)。社區老人睡眠品質之探討。臺灣醫學,10(4),
438-446。
林嘉謨(2018)。小心睡眠呼吸中止釀小中風!5錦囊自我改善。2018-1-23
取自華人健康網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9/56560?page=2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張秋男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2003,P125-164。
林慧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
兼論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林慧敏、黃毅志(2009)。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連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
二年級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7(3),41-81。
林寶貴、錡寶香(1992)。高階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態度及其相關成就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17-32。
林衢序、裴育晟、鍾佳英、鄭寶釵、陳嘉玲、黃美涓(2005)。正常人之視覺空間注意力事件誘發電位。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3(1),19-28。
武文月(2003)。影響某大學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季照芸(2018)。睡不著、容易醒、睡不久~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上身
取自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68803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香港小童群益會(2017)。兒童睡得好, 快樂易得到。香港兒童快樂與睡眠調查2017結果。取自https://www.bgca.org.hk/files/bgca/ summary_final.
柳賢、陳英娥(1994)。臺灣地區國一學生數學焦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5,137-158。
卓思廷(2008)。國三學生學習態度、家庭支持、數學學習環境與其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金武昌(2005a)。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中正高工學報,5,53-62。
洪美玉(2012)。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與學 習策略
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49-67。
洪茂原(2009)。校外數學補習對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態度與數學學習(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祖培、林克明(1984)。睡眠及其障礙。臺北:水牛
洪健益(2013)。國小中高年級生數學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閔琦(2011)。家庭背景、學校生活、學習態度對數學成就的影響─以TASA2007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肇欽、鄭建民、劉國安(2015)。氣功養生運動與音樂介入對高齡者的認知、情緒與睡眠的影響之性別差異分析。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4,125-135。
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遠流出版社,臺北。
洪蘭(譯)(2001)。透視記憶。遠流出版社,臺北。 (Larry R. Squire & Eric R. Kandel, 2001)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心理出版社,臺北:。
洪寶蓮(1989)。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1。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姚建安、呂碧鴻(1996)。睡眠與常見內科疾病的關係。基層醫學,11(12):231-2。
紀櫻珍、李諭昇和吳振龍(2010)。影響睡眠品質之職場相關因數研究。健康促進暨衛
生教育雜誌,30,35-61。
柯永河(1987)。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大洋出版社。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施國森、張世沛、張志銘、陳金海(2013)。臺灣地區大學生運動參與和睡眠品 質相關
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45(2),1-22。
施嫈瑜(2005)。睡眠與成長。中醫兒科醫學雜誌,7(1),1-5。
施議強、侯承伯、馬景野(2001)。失眠的評估與治療。基層醫學,16(1),2-8。
侯鳳秋(1998):適性CIA中個人化文意範例對國小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徐右任(2001)。以遊戲教學法進行說話課程。師說,150,38-42。
徐享良(1981)。智力中等兒童與智力不足兒童注意反應速度及注意集中度之研究。教育
學院學報,6,207-256。
徐魏謙、蔡宇哲(2015)。缺乏足夠睡眠,小心二一在眼前!
取自https://goo.gl/FsuK5k2017/3/12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
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高啟鈞、張欣平、黃正憲、黃弘孟、楊文理(2015)。某教學醫院成立睡眠呼吸檢察室之經驗。北市醫學雜誌,12(3),24-33。
袁之琦、游恒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袁天行(1974)。教育輔導,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馬啟偉、張力偉(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仲容(1995)。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孫清山、黃毅志(1997)。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莊小玲(2016)。臺灣學齡期兒童睡眠狀況與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莊淑芹(1997)。怎樣睡最健康。臺北:紅螞蟻。
莊維貞、簡曉琳(2007)。彰化縣近郊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及英
語學習成就狀況探討。研究與動態,15。
莊蕙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莊麗娟(1999)。行為治療個案報告─上課不專心行為之矯治。教師之友,40(5),32-41。
曹瑞蘭(2008)。自我管理策略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課堂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芳菊(2008)。對症下藥治分心。親子天下雜誌,2,144-145。
許秀彩(2008)。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壓力、生活習慣與睡眠品質之關係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許秀彩、楊金寶、黃芳銘、黃玉書(2011)。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習慣與睡眠
品質之關係探討。幼兒教保研究期刊,7,77-49。
許喬雅(2009)。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博(2009)。睡出你的好身體-長年百歲睡眠術。臺北,菁品文化。
許惠佳(2013)。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態度與 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以臺
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許鐵鐘(2010) 。國中學生睡眠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陸林(2017)。世界睡眠日:中國約有三分之一人存在嚴重睡眠問題。
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7/03-21/8178852.shtml
陳一平(2011)。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雙葉。
陳玉玲(2003)。國小學生內、外在動機在數學學業表現中的角色。教育學刊,21,
173-193。
陳玉玲 王明傑(2013)。兒童的文化性別界限與學業成就領域之相關研究。南臺人文社
會學報,9,125-154。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
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
陳世杰(2005)。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數學文字題題表
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宛妮(2013)。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伴隨注意力缺陷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持續注意力完成
作業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
業成就之相關。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49-77。
陳秀貞(2007)。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慧(1984)。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文(2010)。彰化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如(2006)。台灣地區國中生背景因素及中介因素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婷(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科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焦 慮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祈維(2005)。運動介入對更年期婦女生理症狀及睡眠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宜徽(2008)。高雄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
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師苑,臺北。
陳彥至(2016)。睡眠困擾與健康狀況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高雄。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娟、楊志良(2008)。大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大學為
例。學校衛生,53,35-55。
陳美雯(2010)。注意力輔導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市。
陳美麗(1997)。經穴指壓對增進機構老人睡眠品質之效果(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陽
明大學,臺北市。
陳倩儀(2015)。男人老愛打鼻鼾?解決男人睡覺打鼾3小招?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取自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5/0824/c21471-27507443.html
陳健彬(2003)。國民小學各學科評量與多元能力的灰關聯分析及數學學業的預測(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淑絹(1999)。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之國小學童在學習適應、注意力與記憶力之比較
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3,73-99。
陳淑瑜(2016)。音樂治療對改善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之成效。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41(2),1-26。
陳彩卿(2009)。彰化縣國中三年級學生在數學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彰化縣。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揚燕(1995)。大學新生睡眠品質與飲食因子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
醫學院,臺北
陳敬中(2008)。臺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自評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陳瑛雪(2017)。國小高年級兒童氣質、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探討-以高雄市某
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煊之(200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陳義汶、呂佳陵(2012)。國中生數學成績與性別差異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
121-144。
陳德謙(2014)。臺灣地區國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家長參與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
陳震宇(2007)。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性別與睡眠
取自https://healthmedia.nownews.com/blog/jyc/index_at4413.html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君(2009)。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嘉義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
刊,15,451-533。
郭建蘭(2013)。國中生家庭背景因素對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郭鎮國(2017)。國中在學學生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成效關係之探討-以高雄市立鳳翔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健康遠見(2017)。如何評估睡眠品質?。
取自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4041.html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玉芳(2011)。雙語學童中、英文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相關性探討。英語教學,
35(4),91-132。
張世沛、黃素珍、施國森、陳妤瑄(2012)。大專學生運動習慣與睡眠品質之調查研究。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119-131。
張世彗、藍瑋琛(2013)。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初版)。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張自立(2010)。國小學童家長婚姻滿意度、親職信念與學童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宇翔(2011)。城鄉國中生睡眠品質與睡眠規律性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沛淇(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
陳妤瑄、張世沛(2012)。運動對睡眠品質的改善。臺中學院體育,6,111-121。
張宏亮(1998)。保齡球注意力之影響因素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2),73-80.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芳全(2006b)。影響數學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TIMSS 2003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9(3),151-168。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 -77 。
張芳全、張秀穗(2016)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1(2),
1-31。
張芳全、林盈均(2018)。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9(1),1-26。
張芳慈、陳淑瑜(2016)。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
張坤鄉(1990)。山地與平地國中之學生在認知式態上,英語科學習行為及其對英語科教
學行為知覺上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虹瑩(2007)。Readers Theater 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閱讀理解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張春興(1983)。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素珠、吳秋燕、楊聯琦、莊清泉、李建平(2013)。身體適能與睡眠品質相關影響之
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9,169-183。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342 -366。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 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惠貞(2015)。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瑞村(1994)。高級職業進修補習學校學生學習技巧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
理研究,17,233-262。
張慶勳(2010)。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哲思與知能。教育研究月刊,200,36-45 。
張德瑞(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德齡(2017)。數理能力 女孩一點也不差。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8547/2796233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張學岑(1995)。睡眠障礙。基層醫學,10(3),45-46。
張蕊苓(1991)。性別、預期得分、選課理由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報,1,111-129。
張曉雲(2003)。國小學童數學解題歷程和注意力及記憶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張顥霓(2010)。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清水驍(1997)。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臺灣英文雜誌社。
健康遠見(2017)。如何評估睡眠品質?健談havemary.com
取自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4041.html
彭聃齡(2000)。譯者:張必隱。認知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彭綉婷、何黎明(2013)。綜合高中商業服務學程與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之學習態度及學
業成就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4,79-103。
梁朝雲(2014)。從性別差異談大學學務組織學習對工作效能的影響。學生事務與輔導,
53(1),19-34。
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文俐(2003)。影響完全中學學生睡眠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玉書(2007)。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長庚醫院,臺北。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0
月10日。取自http://www.cgmh.org.tw/chldhos/intr/c4f60/Information/
黃玉書(2015)。兒童睡眠專家黃玉書:台灣需要睡眠教育。親子天下雜誌,71。
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8333
黃正憲(2014)。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醫師。兒童及青少年的睡眠問題。
取自: http://temp.tpech.gov.tw
黃如妤(2008)。電子書產業商業模式之可行性分析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怡仁(2007)。網路口碑效應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
學,臺中。
黃怡美(2011)。數學課後補習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
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恆(1980)。國民中學教室中師生關係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佳雯(2014):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郁茹(2007)。幼兒氣質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黃郁婷(2018)。桃園市南崁國中學生規律運動、睡眠品質與學業成績之關係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黃思瑜、廖文宏、楊建銘、蔡明潔(2007)。睡眠研究中的視訊分析與處理。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九十六年度會員大會。
黃席珍(2003)。睡一個好覺:黃席珍睡眠忠告。臺北市:商周。
黃素珍、祁崇溥、林永安、張世沛(2014)。不同學制大專生運動習慣、睡眠總分與睡眠
時數之分析。成大體育學刊,46(2),17-35。
黃娟茹(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黃敏智、黃秉紳(2006)。專注學0習更快樂。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黃國清(2008)。數學學習成就之性別差異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數學綱 要為例。中等教育,4,40-56。
黃惠如(2007)。兒童身心健康+家長教養態度大調查。康健雜誌,101。
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460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博聖(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動機、知覺班級氣氛、數學 態度與數
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琪雯(2010)。嘉義市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祺庭(2006)。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臺中。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黃榮棋 譯(2005)。現在幾點鐘?麻雀、黃金鼠以及所有生物都知道的事。
作者:Russell G. Foster&Leon Kreitzman。天下文化出版社。
黃德祥(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輔導學報,13,1-52。
黃薇嬪 譯(2011)。大谷憲著。睡眠好身體自然好(免疫力を高 める眠り方)。臺灣東販,臺北市。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俊鋒、張妤婷、蔡玉瑟(2008)。CPS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創造力、後
設認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5-59。
彭志業(2011)。短暫午睡對國小學童認知功能與情緒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彭華、賀斌、趙忠新、趙明霞、李雁鵬、夏斌、黃流清(2009)。睡眠剝奪對健康人注意力的影響。臨床神經病學雜誌,2。
游淑燕(1987)。年級、性別、自我統整與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傅建泰(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之休閒活動對睡眠剝奪及負向行為的影響研究-以玩電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第三版)。師大書苑,臺北。
單延愷、陳映雪、蘇東平(2005)。臉部表情辨識:年齡、性別效應與亞斯伯格症患者之表現。臨床心理學刊,2(2),76-86。
楊小芳、林孟賢(2006)。注意力在體育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86,7-12。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楊招謨、陳東陞(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
169 -198。
楊宜芳(2009)。新移民學童家庭因素對其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以桃園縣某
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建銘(2000)。失眠的行為及心理治療。臺灣醫學,4(6),694-703。
楊建銘(2008)。優質睡眠,快樂學習。取自https://goo.gl/B471C0
楊淑閔(2010)。合唱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
華大學,花蓮縣。
楊清榮(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屏
北地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雅婷、陳奕樺(2014)。認知策略、心情沉靜狀態、課室專注力與學業成就之關聯:以
台灣一所高級職業學校為例。教育學報(香港),42(2),23~50。
楊貴榮(2004)。克服與未克服低成就高中生其心理特質、自我概念及外在支持系統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蕙怡(2014)。校外英語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英語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20,79-99。
詹雅雯、陳信昭、郭乃文(2006)。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不注意型與合併型之多面向
注意力功能分析。臨床心理學刊,3,85-92。
葉世彬(2005)。臺灣醫界。48(3),25-30。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葉健全(2010)。台灣調查32歲上班族 腦年齡達52歲。大紀元。
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7/13/n2965434.htm
葉舜貿、洪偉欽(2014)。團體跳繩教學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13(2),139-148。
葉曉萍(2006)。氣喘學齡兒童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北市。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雷啟文(2003)。中年婦女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
鄒秀菊(1994)。敬老院老人睡眠品質與健康狀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
學院,臺北市。
鄒小蘭、李惠藺(2002)。國小兒童專注力量表。臺北:達雯。
賈明勇(2011)。會睡的身體不生病。臺北市:文經社。
賈馥茗(199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臺北市:五南。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葛建志(2005)。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及數學成就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臺灣睡眠醫學學會(2016)。青少年睡眠大調查。
取自http://www.tssm.org.tw/file/1483682380.pdf
廖士程、李明濱、李宇宙(2000)。睡眠的生物學基礎及臨床意義。台灣醫界,4(6):
652-664。
廖芳藝、吳立偉、陳錫洲、周稚傑(2011)。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家庭醫學與
基層醫療,26(6)。
廖鳳池(1991)。兒童輔導的基本理念。諮商與輔導,22-25。
蔡文套(2009)。家長管教方式對學生自我教育期望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中師院,臺中市。
蔡佳玲(2006)。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不能大意的大意教學。
蔡佩穎、張文華、林陳涌、張惠博(2013)。科學教育學刊; 21(4),455-481
蔡宛蓉(2013)。國中學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俊傑(1993)。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政楒(2001)。認識睡眠障礙。臺北市:宏欣文化。
蔡雅泰(2006)。不能大意的大意教學。師友月刊,466,62-65。
蔡琬婷(2008)。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對減低國小學生分心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東大學,臺東。
鄭文文(2018)。彰化縣某國立高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孟芳、林素華(2010)。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
生物科學,52(2),39 – 56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成
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臺北:桂冠。
鄭財富、林耀豐(2008)。注意力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鄭富中、楊景盛、林素華(2011)。觸控顯示手寫板應用於國中生物教學之成效-以細胞
單元為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4),43 - 63
鄭增財(1996)。如何促進技藝班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技術與職業教育,32,32-34。
鄭慧華、鍾詩琦、廖玟君(2011)。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4),295-304。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 ─ 功能典範與
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11,421-448。
鄭耀嬋(2002)。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劉才睿(2015)。專治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覺醒來也中標。聯合新聞網。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22036
劉文馨(2015)。國小學生社會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劉宗瑋(2018)兒童很皮過動 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元氣網。
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9/2938522
劉亞群(2017)。國中學生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國華、張桂英(2003)。在園幼兒問題行為調查。劭陽學院學報,2(1),153-155。
劉毓婷(2012)。不同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穎幸(2014)。國小學童教育幸福感、解釋風格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劉錦志、陳明終(1980)。市區和鄉區國小學生學業成就與心理特質關係之分析研究。測
驗年刊,27,23-32。
劉麗玉(2011)。在台外籍學生華語學習之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潘俊伸(2017)。兒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長不高、學習成效差- 中時電子報
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25003219-260418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
潘震澤(譯)(1999)。人體生理學(上)。臺北:合記圖書。
黎瓊麗、林玫妙、林怡倩(2007)。性別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 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33-148。
黎瓊麗(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屏
東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錢昭萍、梁麗珍(2017)。多元教學對不同學院與性別的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
之影響--以科技大學大一國文課為例。人文社會學報。13(3),21。
錢蘋(1969)。教育心理學。臺北:文風。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賴保禎(1986):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中國行為科學社,臺北市。
賴政弘(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協志、張雅屏(2013)。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
賴鑫城(1995)。高職學生學校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6(5),16-34。
盧志文(1993)。動機和智能不足兒童的學習。特殊教育季刊,46,35- 38。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美貴(1982)。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北市師專學報,000(014), 0201-0257。
蕭怡文(2014)。家長社經背景、教養信念與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業成就、學習態度、人際關係諸因素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 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蕭瑞麟(2007)。兒童健康事典。活泉書坊,中和市。
謝小芩(1992 )。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 (2),179-201。
謝玉娟(2015)。性別、社會資本及學習策略對高職生國語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TASA2011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謝志偉(2003)。國小學童數學領域課業價值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5,116-122。
謝欣穎、林菁(2013)。國小三年級學生在資訊素養融入主題探究的科學探究學習態度表現。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3,1-15。
謝孟穎(2015)。睡太多容易胖!過度睡眠的7個危害,看完這些你就不敢賴床了。
取自https://goo.gl/nDbgQk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
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傳崇(2015)。正向領導力。巨流圖書公司。
謝曉雲(2007)。兒童身心健康+家長教養態度大調查。康健,101,65-76。
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藍瑞霓(1990)。空軍軍官學校與屏東師範學院學生對學校態度問卷調查研究。測驗與
輔導,100(6),5-15
鍾委倫(2011)。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自我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鍾紅柱(1983)。高中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國棟(2017)。中草藥應用在緩解睡眠呼吸障礙的治療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吟文(2008)。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佩吟、楊雅琪(2014)。資優生不熬夜!:搶進名校的精準學習法 : 時間管理筆記應考
秘密Happy Learning,139。作者:Stefanie Weisman,威斯曼;譯者:簡佩吟(英
語),楊雅琪 (翻譯學)。
簡茂發(1974)。中美大學生適應問題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000(007),0077-0087。
簡曉琳(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近
郊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瞿海良(2014)。睡得好?不好?宇宙光雜誌,478。https://www.google.com.tw
魏瑋婷(2013)。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魏麗敏(1991)。中小學生一般焦慮、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
5,129-154。
顏佩如、林曉薇、陳螢萱(2008)。臺灣地區國小國語文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以1997
年至2007年博碩士論文為例。澳門大學,中國大陸。
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語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 (3),3-125。
羅孝穗(2005)。從此天天睡好覺。如何出版社,臺北。
羅秋怡(2001)。還我好眠─談失眠的預防與處理策略。
取自 http://www.880.org.tw/090306 講座摘要.doc。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臺北師院學報,5,619-688。
蘇月粉(1973)。注意反應的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蘇俊源(2010)。人格特質、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
蘇明進(2009)。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臺北市:寶瓶文化。
蘇東平(2000)。睡眠障礙之診斷分類及臨床評估,臺灣醫學,4(6),665-672。
蘇榮彬(2013)。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以新北市立溪崑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Adam, K., & Oswald, I. (1984). Sleep helps healing.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89(24),
1400-1401.
Ames, C., & Lau, S. (1982). An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student
help-seeking in academic sett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3), 414- 423
Anastas, J. W., & Reinherz, H. (1984). Gender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in school: 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4(1), 110-122.
Anooshian, L. J., & Prilop, L. (1980). “Development trends for
auditory selective attention: Dependence on central-incidental
world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51(1), 45-54.
Arens R, McDonough JM, Costarino AT, Mahboubi S, Tayag-Kier CE,
Maislin G, et al (2001).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upper airway structure of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64(4) ,698–703.
Armitage, R., Smith, C., Thompson, S., & Hoffmann, R. (2001). Sex
differences in slow-wav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Research Online, 4(1), 33-41.
Augustsson I., Engstand I.(2001) . Otitis media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57,31-40.
Aylward, G. P., Verhulst, S. J., & Bell, S. (1990).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ttention deficit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computerized ADHD assessment. Journal of
Psycho Educational Assessment, 8(4), 497-508.
Berk, L. (2002).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k, Laura E. (2008).Child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earson/Allyn and Bacon.
Belmechri, F., & Hummel, K. (1998). Orientations and motiva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Quebec City.Language Learning, 48(2), 219-
244.
Buysees, D. J., Reynold, C. F., Monk, T. H., Berman, S. R. &
Kupfer, D. J. (1989). The Pittsburgher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and research.
Psychiatric Research, 28, 193-213.
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rown, F., Sopher, B., & Buboltz, W. (2001). Prevalence of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5(3), 472-476.
Chan, R. C. K. (2001). A further study on the sustained attention
response to task (SART):The effect of age,gender and
education. Brain Injury,15(9),819-829.
Carskadon, M.A., & Dement, W.C. (2011). Monitoring and staging
human sleep. In M.H.
Chen, M., Wang, E., & Jeng, Y. (2006). Adequate sleep among
adolescen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Clement, R. (1980). Ethnicity, contact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In H. Giles, W.P. Robinson, &
P. M. Smith (Eds.), Languag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147-154.
Cornell, E. H., & Strauss, M. S. (1973). Infants’ responsiveness
to compounds of habituated visual stimuli.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73-78.
Cortes, K.H. (2002). Youth and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An
investigation of attitude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5(3),
320-332.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No. 19,
121-129.
Cummins, J. (1979).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 221-251.
Cummins, J. (1991). Interdependence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bilingual children. In E. Bialystok (Ed.),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 70-8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rcio, G., Ferrara, M. & De Gennaro, L. (2006). Sleep loss,
learning capac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Sleep Medicine
Review, 10(5), 323-337.
Guvercin, O., Tekkaya, C., & Sungur, S. (2010). A cross age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9, 233-243.
Dewald,Meijer, Oort,Kerkhof, & Bogels, (2010)。The influence of
sleep quality,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iness on school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leep Medicine
Reviews。Volume 14, Issue 3, June 2010, Pages 179-189
https://doi.org/10.1016/j.smrv.2009.10.004
Dornyei, Z. (1994b). Understanding L2 Motivation: On with the
challeng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4), 515-523.
Ehrman, M.& Oxford, R. L.(1988). Effects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s and psychological type on adults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3,1-13。
Ely, C. M. (198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 descriptive and
casual analysi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1), 28-37.
Epstein, L. J., & Mardon, S. (2006).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a Good
Night's Sleep. (1st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62-71.
Ethington, C. A., & Wolfle, L. M. (1986). A structural model of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for men and wome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 65-75.
Fenn, K. M., Nusbaum, H.C., & Margoliash, D. (2003). Consolidation
during sleep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f spoken language. Nature, 425, 614-616.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letcher, D. J.(1986).Coping with insomnia: Helping patients
manage sleeplessness without drugs.Postragduate
Medicine,79(2),265-274.
Fletcher, A. C., Newsome, D., Nickerson, P., & Bazley, R. (2001).
Social network closure and child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7(4), 500-531.
Fraser, B. J., & Fisher, D. L. (1983). Use of actual and preferr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s in person-environment fit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303-313.
Freedman, N. S., Gazendam, J., Levan, L., Pack, A. I., & Schwab,
R. J. (2001). Abnormal sleep/wake cycles and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on sleep disrup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63(2),451-457.
Frenzel, A. C., Pekrun, R., & Goetz, T. (2007).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emotional experiences: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s.
Learning andInstruction, 17(5), 478-493.
Friedman, Ronald J.; Doyal, Guy T.,(1987). The Hyperactive Child
Paperback.
Gallagher, A., Bridgeman, B., & Cahalan, C. (2002). The effect of
computer-based tests on racial/ethnic, gender, and language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9(2),133-147.
Ganong, W. F.(2003).Alert Behavior, Sleep, &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In Ganong: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Twenty- First Edition, 195-204. McGraw- Hill.
Gardner,R.C.,& Lambert,W.(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Newbury house.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Gardner, R. C., & Tremblay, P. F.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9(4),505-518.
Glick﹐O. (1970). Sixth grader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nd
interpersonal conditions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38(4), 17-22.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ood, C. V. (1973).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Y: Mac-Gram. Hill.
Gottlieb, S. E. (1991). Keys to Children's Sleep Problems. (1st
ed.). New York:Bo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Gou,J.H.,& Okita,Y.(2001).Chinese-Singap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motivation for learning Japanese.Japanese
Education,110,130-141.
Green, B. A., Miller, R. B., Crowson, H. M., Duke, B. L., & Akey,
K. L. (2004). Predic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s of Classroom
Perceptions and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9, 462-482.
Greenberg, L. M., & Waldman, L. D. (1993). Development normative d
ata on the test of variables of attention (TOVA). The Journal
of Childre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34, 1019-1030.
Gregory, A. M., & Sadeh, A. (2012). Sleep,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leep Med
Rev, 16(2), 129-136.
Guvercin, O., Tekkaya, C., & Sungur, S. (2010). A cross age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9, 233-243.
Hammouri, H. (2004). Attitudinal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achievementin Jordan: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241-257.
Halpern, D. F. (2000).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erndon, J. N. (1987). Learner interests, achievement, and
continuing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11-14.
Hicks, R.A., & Pellegrini, R.J. (1977). Anxiety levels of short
and long sleepers.Psychological reports, 41, 569-570.
Hobson, J. A. (1995).Sleep.(1st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Hutt, C. (1972). Neuroendocrinological, behavior and intellectual
aspects of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 In C.
Ounsted, & D. C. Taylor (Eds.), Gender differences: Their
ontogeny and significance.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Jean-Louis, G. (1998). Mood states and sleep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 influence of age, sex,habitual sleep, and substance
us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7 (2), 507-512.
Johnson, L.C., & Macleod, W.L. (1973). Sleep and awake behavior
during gradual sleep reduc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36, 87-97.
Kao, C. C., Huang, C. J., Wang, M. Y., & Tsai, P. S.(2008).
“Insomnia: Prevalence and Its Impact on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Adult Taiwanese
populatio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7(8),1073-1080.
Karin Taht and Olev Must (2010).Are the Link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imilar in Five
Neighbouring Countries? 14(64/59),3,271–281
Kelly, W.E., Kelly, K.E., & Clanton, R.C.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length and grade-point avera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5 (1), 84-86.
Kelly, W.E. (2002). Worry and sleep length revisited:worry, sleep
length, and sleep disturbance ascribed to worry.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3 (3), 296-304.
Khan, S. B. (1969). Affective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0, 216-221.
Kim, K. U, M. OM, Liu X, & Ogihawa, R. (2000).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insomnia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 population. Sleep,
23, 41-7.
Kirk, S. A. & J. J. Gallagher (198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oizumi, R. (199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learning English among Japanese seven-grade
students.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35, 1-11.
Kotchabhakdi, N., Aimyong, N., & Kotchabhakdi, N. (2007). S33. C
Adolescents' health and sleep problems in Thai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Sleep Medicine, 8(1), 37.
Kuhn, J. T., & Holling, H. (2009). Gender, reasoning ability,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 Amultilevel mediation analysi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2), 229-233.
Kumar, A., & Vaidya, A.K. (1984). Anxiety as a personality
dimension of short and long.
Langen, A., Rekers-Mombarg, L., & Dekkers, H. (2006). Group-
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ubjects. Educational Research & Evaluation, 12 (1), 27-51
Lee, A. J., & Lin, W. H. (2007).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female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47(4), 462-467.
Leon C. Lack Ph.D.(1986) .Delayed Sleep and Sleep Lo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105-110.
Lipton A. J. & Gozal D.(2003),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ildren: do we really
know how? , Sleep Med Rev, 7,61-80.
Little, T. D., Das, J. P., Carlson, J. S., & Yachimowicz, D. J.
(1993), The role of higher-order cognitive abilities as
mediators of deficit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 219-240.
Luck, S. J., & Vecera, S. P. (2002). Attention. In S. Yantis & H.
Pashler (Eds.), 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 (3) , 235-286. New York: Wiley.
Ma, X., & Kishor, N. (1997). Attitude toward self, social factors,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 meta-analytic re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2), 89-116.
McGee, R., Williams, S. M., & Silva, P. A. (1985). Factor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 of ratings of inattention,
hyperactivit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 large sample of 9-
yr-old childre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cGroarty, M. (1996). Language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standards. In S.L. McKay and N.H. Hornberger, Socioli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keachie, W. J. (1987). 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transfer: A
discu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
707-712.
Meyers-Levy, J. (1989).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selectivity interpretation. In P. Cafferata & A.
M. Tybout (Ed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219-260.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Mills, C. J., Ablard, K. E., & Stumpf, H. (1993).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reasoning: Patterns across age and subskil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2), 340-346.
Moore, M., & Meltzer, L. (2008). The sleepy adolescen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leepiness in teens. Paediatric Respiratory
Reviews, 9(2), 114-121.
Moray, N. (1959). Attention in dichotic listening: Affective cues
and the influence of nstruc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 56-60.
Morgan, C.T., King, R.A. and Robinson, N.M. (197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Delhi: McGraw Hill Publishing.
Nieman, D. C. (1997). The exercise health connection.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Ormrod, J. E. (199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Merrill Prentice Hall.
Oxford, R. L., & Shearin, J. (1994).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1), 12-27.
Parasuraman, R . & Davies, D. R. (1984). Varieties of attention
.Orlando : Academic Press .
Parcel, T . L., & Geschwender , L .E. (1995). Explaining Southern
Disadvantage in Verbal Facility Among Young Children . Social
Forces, 73 (3): 841–872.
Park, J., Yoon, Y., & Lee, B. (2009). 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product categories on consumer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6, 362-366.
Pascualvaca, D. M., Anthony, B. J., & Arnold, L. E., Rebok, G. W.,
Ahearn, M. B., Kellam, S. G., & Mirsky, A. F. (1997).
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an epidemiological sample of urban
childre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verbal intelligence. Child
Neuropsychology, 3(1), 13-27.
Peruzzi, W. T. (2005). Sleep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harmacotherapy, 25(pt2), 34s-39s.32(1),31-38.
Philip, J.(1979).Life in classrooms. In A. Pollard&J. Bour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113-118.
London:Routledge.
Pilcher, J. J., Ginter, D. R.,&Sadowsky, B.(1997). Sleep quality
versus sleep quantity: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and measures
of health, well-being and sleep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 42(6), 583-596.
Pilcher, J.J., & Walters, A.S. (1997). How sleep deprivation
affects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 46(3), 121-126.
Pintrich, P. R., & DeGroot, E.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osner, M. I., & Boies, S. J. (1971).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8,391-408.
Rauchs, G., Desgranges, B., Foret, J., & Eustache, F. (200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mory system and sleep stage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4, 123-140.
Raygor, A.L., & Wark, D.H. (1970).Systems for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Razumnikova, O. M., & Volf, N. V.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hemisphere interactions during distributed
and directed attention.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37(5), 429-434.
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8, 207-218.
Reynolds, R. E., Wade, S. E., Trathen, W., &; Lapan, R. (1989).
The selective attention strategy and prose learning. In C. B.
McCormick, G. E. Miller, &; M. Pressley (Eds.), Cognitive
research: From basic research to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amimy, K. K., & Tabuse, M. (1992).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a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 A study in beginning classes.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42, 377-398.
Samimy, K. K. (1994). Teaching Japanese: Consideration of
learner’s affective variables. Theory into Practice, 33, 29-
33.
Samuels, W. D. (1991).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in
grade six through eight in Lebanon, Oregon. Mich: UMI.
Saxvig, I. W., Pallesen, S., Wilhelmsen-Langeland, A., Molde, H.,
& Bjorvatn, B. (2012).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layed sleep phas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Sleep Med, 13(2), 193-199.
Schechter M.S. (2002) . Technical repor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 Pediatric,109,1-
20.
Schmeck, R. R.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erman, J. (1980). Mathematics,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Changes in girls and boys, grades 8-1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4), 476-482.
Shearer, D. E., Cohn, N. B., Dustman, R. E., & LaMarche, J. A.
(1984).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A review. Journal of EEG Technology, 24, 95-107.
Shin, C., Kin, J., Lee, S., Ahn, Y., & Joo, S. (2003). Sleep
habit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7, 451-453.
Simpkins SD, Davis-Kean PE, Eccles JS.(2006) .Math and science
motivation: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choices and beliefs.
Simpson, R. D., & Oliver, J. S. (1985).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rofiles of male and female science students in grades six through ten. Science Education, 69(4),
511-526.
Singh, K., & Ozturk, M. (2000). Effect of part-time work o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ourse taking.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2),67-74.
Singh, K., Granville, M., & Dika, S. (2002).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Effects of motivation, interest,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5(6), 323-332.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 117-130.
Stake, J. E., & Katz, J. F. (1982). Teacher-pupil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er-gender and pupil-
gender differenc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3), 465-471.
Stanchfield, J. M., & Fraim, S. (1979). A follow-up study on the
reading interests of boys.Journal of Reading, 22(8), 748-752.
Sullivan, A. (2009). Academic self-concept, gender and single-sex
schooling.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5(2), 259-
288.
Sung,H.,& Padilla,A.M.(1998).Student Motivation, Parental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of Asian Languag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2(2), 205-216.
Taub, J. M. (1978). Behavior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irregularity in chronic sleep routin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7(1-2), 37-53.
Thorpy, M., Korman, E., Spielman, A., & Glovinsky, P. (1988).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Care, 9(1), 22-27.
Towle,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5(2),
7-13.
Trockel, M,T,, Barnes, M.D., & Egget, D.L. (2000). Health-related
variabl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sleep and other
behaviors.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 49, 125-131.
Tsai, S. L. & Walberg, H. J. (1983).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productivity in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5), 265-272.
Tuckman, B.W.(1994).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Forth
Tyler, L. (1965) .The psychology 0/ human differences (3rd ed.).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1965.
Umlauf M.G.& Chasens E.R.(2003), Bedwetting--not always what it seems: a sign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hildren, J Spec Pediatr Nurs,8,22-30.
Walsh, J. (1999). Insomnia: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Sleep, 22, 402-9.
Wang, H., Fan, J., & Johnson, T. R. (2004). A symbolic model of human attentional networks.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5, 119- 134.
Weber, A. M., & Segalowitz, S. J. (1990). A measure of children’s attentional capac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 13-23. doi: 10.1080/ 87565649009540446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instein, C. E., & Underwood, V.L. (1985).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how of learn. In J. W.
Segal, S. F. Chapman, & R. Glaser (Ed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241-258.
Wen,X.(1997).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Chinese.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0(2), 343-351.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Wilkins, J. L. M. (2004).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elf-concept: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2(4), 331-346.
Willams, H.L., & Gieseking, C.F. (1966). Some effects of sleep loss on memor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3, 1287-1293.
Wolfson, A.R., & Carscadon, M.A. (1998). Sleep schedules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9 (4), 875-887.
Wu, P. H., Luh, W. M., & Lai, Y. C. (2010).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achievement emotions: Analyzing clustered data by using linear mixed model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01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AERA), Denver, CO.
Yang, C.M., Spielman, A.J., D’Ambrosio, P., Serizawa, S., Nunes, J., & Birnbaum, J. (2001).A single dose of melatonin prevents the phase delay associaed with a delayed weekend sleep pattern. Sleep, 24 (3), 272-281.
Zentall, S. S. (2006), ADHD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collabor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Zhou, Z., Peverly, S. T., Xin, T., Huang, A. S., & Wang, W. (2003). School adjustment of
first-generation Chinese-American adolescen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0(1), 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