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彥嵓
Wang Yen-Yen
論文名稱: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which Effectuated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at Kaohsiung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5
中文關鍵詞: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協同教學
外文關鍵詞: Grade 1-9 Curriculum,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m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歸納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協同教學的各種模式,並以調查研究的方式探究國小教師對於實施本領域協同教學的相關認知與態度,以了解推動本領域協同教學的相關問題與影響。
    研究採用文獻探討、表件分析、訪視座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分析歸納出關於高雄市各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各種協同教學模式,再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對高雄市目前擔任本領域教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及抽樣訪談記錄,再依調查結果分析歸納出主要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協同教學模式依學校本位條件,有不同的彈性變動規劃與協同模式,且領域內與主題式協同模式最受歡迎。
    (二)一般國小教師對於實施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協同教學各相關議題均表示高度的肯定與認同,顯示認知與接受度均高。
    (三)女性教師、較資深者、甫畢業者、藝術類科畢業者、平時有擔任藝術領域教學者、兼任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級任老師們均抱持較高的認同與支持態度。
    (四)國小教師對於參與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協同教學模式的評估,表示應保持極大的彈性和創意來進行,並強調師資應從專業培養與搭配的角度做起。
    (五)影響實施本領域課程的協同教學感到最困擾的因素分別是時間、人際關係、師資、場地設施等問題。
    研究建議針對教師、課程與教學、教育行政單位、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意見,俾提供高雄市教育主管機關、教育工作者及眾多關心藝術教育事務人士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which used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of Grade 1-9 Curriculums, how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rried the attitude on and their cognition were, to realize the problems and effects were whiling effectuating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at elementary schools.
    Collected the data by using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revealed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
    1.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depended on the school-base curriculum to perform the various models, and the most popular is Theme Team Teaching form.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ppreciated the subjects which concerned in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and expressed the high perception.
    3. The teachers who were female, senior, just graduated, graduated in Art major, teaching in Art lesson, and the guidance teacher teaching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hold the lot support in those forms.
    4.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nsider that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should processed in a flexible and inventive way, and educated the teachers in an expert method and raising the function to cooperate each other.
    5. The elements which effecting the Team Teaching forms effectuated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are time, human relationship, education resource, and the equipment.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nclusions, raise the suggestions respectively to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study in future to be the reference which Kaohsiung Municipal Bureau of Education , general educators, and people may concern the affair of the Art Education.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 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內容概述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之探討 12 第二節 教師專業背景與藝術教學的關係及影響 41 第三節 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探討 60 第四節 目前高雄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協同教學模式分析 8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3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假設 96 第三節 研究樣本 9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00 第五節 研究步驟 11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1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3 第一節 受試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24 第二節 國小教師對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看法分析 138 第三節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分析 163 第四節 國小教師對於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分析 193 第五節 國小教師對於參與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態度分析 222 第六節 國小教師對於參與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的評估 246 第七節 國小教師進行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可能遭遇的困擾分析258 第八節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未來展望分析 267 第九節 調查結果整理 27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88 第二節 主要建議 294 參考文獻 297 附錄 306 附表目次 頁次 表2-1-1 課程統整意義比較分析 27 表2-4-1 協同教學意義說明一覽表 62 表2-4-2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 66 表2-4-3 協同教學與傳統級任制教學特質差異比較表 67 表2-4-4 對學生的「學習」:協同教學與傳統級任制教學不同影響比較表 68 表2-4-5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比較分析 68 表2-5-1 第一階段生活課程裡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排課模式分析 84 表2-5-2 第二階段藝術與人文排課模式: 85 表3-4-1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分析(初稿) 101 表3-4-2 協助指導發展問卷之相關專家學者名單 102 表3-4-3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各部分修改摘要分析 103 表3-4-4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各部分修改後題號統計(專家效度初稿)107 表3-4-5 預試問卷寄發、回收、可用及回收率一覽表 118 表3-4-6 「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預試問卷」之整體信度考驗 109 表3-4-7「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預試問卷」之各分項信度考驗摘要1 110 表3-4-8「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預試問卷」之各分項信度考驗摘要2 112 表3-5-1 研究步驟 113 表3-5-2 樣本回收情形一覽表 115 表3-6-1 問卷資料的處理架構 118 表3-6-2 大型學校受訪教師背景分析一覽表 121 表3-6-3 中型學校受訪教師背景分析一覽表 121 表3-6-4 小型學校受訪教師背景分析一覽表 122 表4-1-1 樣本服務學校所在行政區域特徵描述表 125 表4-1-2 樣本服務學校規模特徵描述表 126 表4-1-3 樣本性別特徵描述表 127 表4-1-4 樣本年齡特徵描述表 128 表4-1-5 樣本教學年資特徵描述表 129 表4-1-6 樣本學歷特徵描述表 130 表4-1-7 樣本畢業科系特徵描述表 131 表4-1-8 樣本擔任職務特徵描述表 132 表4-1-9 樣本教學年級特徵描述表 133 表4-1-10 樣本是否擔任藝術領域教學特徵描述表 134 表4-1-11 樣本配課模式特徵描述表 135 表4-2-1(A)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分析表 138 表4-2-1(B)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平均數排序 139 表4-2-2 不同「行政區」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0 表4-2-3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2 表4-2-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43 表4-2-5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3 表4-2-6(A)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4 表4-2-6(B)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杜凱多重比較表 145 表4-2-7(A) 不同「學歷」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6 表4-2-7(B) 不同「學歷」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薛費與杜凱多重比較表 147 表4-2-8 不同「畢業科系」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48 表4-2-9(A)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49 表4-2-9(B)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150 表4-1-10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52 表4-2-11 「是否擔任藝術教學」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53 表4-2-12 不同「配課模式」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54 表4-3-1(A)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分析表 163 表4-3-1(B)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平均數排序 164 表4-3-2 不同「行政區」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5 表4-3-3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8 表4-3-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69 表4-3-5(A)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70 表4-3-5(B)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杜凱多重比較表 171 表4-3-6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72 表4-3-7 不同「學歷」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74 表4-3-8 不同「畢業科系」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75 表4-3-9(A)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76 表4-3-9(B)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177 表4-3-10(A)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79 表4-3-10(B)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杜凱多重比較表 180 表4-3-11 「是否擔任藝術教學」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82 表4-3-12(A) 不同「配課模式」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83 表4-3-12(B)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意涵與目的的看法之薛費、杜凱多重比較表 184 表4-4-1(A)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分析表 193 表4-4-1(B)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整體意見平均數排序 194 表4-4-2 不同「行政區」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95 表4-4-3(A)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98 表4-4-3(B)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198 表4-4-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199 表4-4-5(A)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00 表4-4-5(B)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201 表4-4-6(A)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03 表4-4-6(B)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薛費、杜凱多重比較表 204 表4-4-7 不同「學歷」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08 表4-4-8 不同「畢業科系」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209 表4-4-9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10 表4-4-10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11 表4-4-11 「是否擔任藝術教學」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t考驗分析表 213 表4-4-12(A) 不同「配課模式」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14 表4-4-12(B) 不同「配課模式」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配套措施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214 表4-5-1(A) 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態度看法之整體意見分析表 222 表4-5-1(B)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態度看法之整體意見平均數排序 223 表4-5-2 不同「行政區」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24 表4-5-3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25 表4-5-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態度之t考驗分析表 226 表4-5-5(A)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27 表4-5-5(B)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薛費、杜凱多重比較表 228 表4-5-6(A)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29 表4-5-6(B) 不同「教學年資」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薛費、杜凱多重比較表 230 表4-5-7 不同「學歷」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31 表4-5-8 不同「畢業科系」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態度之t考驗分析表 232 表4-5-9(A)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32 表4-5-9(B)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233 表4-5-10(A)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34 表4-5-10(B) 不同「教學年級」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薛費多重比較表 235 表4-5-11 「是否教藝術」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的態度之t考驗分析表 236 表4-5-12(A) 不同「配課模式」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237 表4-5-12(B)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協同教學態度的看法之薛費、杜凱多重比較表 237 表4-6-1 藝術與人文領域協同教學的進行方式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46 表4-6-2 國小教師認為本領域協同教學應該進行的方式之其他意見摘要 247 表4-6-3 認為最合適本領域的協同教學實施方式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48 表4-6-4 國小教師認為本領域協同教學的實施方式之其他意見摘要 248 表4-6-5 認為最合適本領域的協同教學的配課模式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49 表4-6-6 國小教師認為最合適本領域的協同教學的配課模式之其他意見摘要 249 表4-6-7 認為最合適本領域的協同教學的排課模式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50 表4-6-8 國小教師認為最合適本領域的協同教學的排課模式之其他意見摘要 250 表4-7-1 藝術與人文領域協同教學在個人因素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58 表4-7-2 國小教師認為實施本領域協同教學在個人因素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其他意見摘要 259 表4-7-3 藝術與人文領域協同教學在人際互動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60 表4-7-4 國小教師認為實施本領域協同教學在人際互動因素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其他意見摘要 261 表4-7-5 藝術與人文領域協同教學在行政運作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次數分配、百分比摘要表 262 表4-7-6 國小教師認為實施本領域協同教學在行政運作因素方面可能產生的困擾之其他意見摘要 262 表4-8-1 問卷調查對於未來的發展與建議意見歸納摘要 267 附圖目次 頁次 圖2-1-1 全人與藝術教育內涵的分析架構 20 圖2-1-2 課程統整的十個類型 29 圖2-1-3 以印象派的六個中心概念為例:樹狀(As a Tree)結構方式 35 圖2-1-4 以印象派的六個中心概念為例:晶格狀(As a Semi-Lattice)結構方式 36 圖2-1-5 藝術統整教學模式分析 39 圖2-3-1 教師專業能力架構圖 49 圖2-3-2 藝術教育人員在全方位藝術教育中的位置與角色 52 圖2-3-3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能力架構圖 55 圖2-4-1 專長團隊模式圖 72 圖2-4-2 合作團隊模式圖 72 圖2-4-3 學科團隊模式圖 72 圖2-4-4 目標團隊模式圖 72 圖2-4-5 智慧團隊模式圖 72 圖2-4-6 Robert H. Anderson的教學團組織 73 圖2-5-1 上下學期節數變動模式圖 86 圖2-5-2 單雙週節數變動模式圖 87 圖2-5-3 教學活動階段變動模式圖 87 圖2-5-3 班群循環教學模式圖 88 圖2-5-4 搭配彈性課程變動模式圖 89 圖3-1-1 研究架構圖 94 圖4-1-1 樣本服務學校所在行政區域分布圖 128 圖4-1-2 樣本服務學校規模分布圖 129 圖4-1-3 樣本性別分布圖 130 圖4-1-4 樣本年齡分布圖 131 圖4-1-5 樣本教學年資分布圖 132 圖4-1-6 樣本學歷分布圖 133 圖4-1-7 樣本畢業科系分布圖 134 圖4-1-8 樣本擔任職務分布圖 135 圖4-1-9 樣本教學年級分布圖 136 圖4-1-10 樣本是否擔任藝術領域教學分布圖 137 圖4-1-11 樣本配課模式分布圖 138 附錄目次 頁次 附錄一: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初稿】306 附錄二: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預試問卷】312 附錄三: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之研究問卷 31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3(1),1-18。
    毛連塭(1965)。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16,1-7。
    王士樵(2002)。從「視覺文化」解讀「藝術與人文」:新世紀的人文精神。論文發表於通識教育與美育研討會。新竹:明新技術學院。
    王士樵、K.Freedman(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2期,p.58-64。
    王受之(1997)。未來的藝術教育。藝術家,270,p.244。
    王彥嵓(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協同教學模式分析與評估之研究。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2003教育論壇論文集396-423。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王真麗(2001)。協同教學知多少。國教天地,146,p.85。
    王鼎銘(2003a)。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4期,p.26。
    王德育譯(1975)。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台北市:啟源書局。Viktor Lowenfeld(1947)。
    朱惠良(2000)。藝術、教育與社區發展。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14期,92-94。
    江愛華(2001)。強化教學研究會功能,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第114期,7-13。
    何育真(2003)。從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實施現況探討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1-218。新竹市:新竹師院。
    吳國淳(1998)。戰後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政策特質研究。史博館學報,8,p.81。
    吳清山、林天祐(1999 a)。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p.82。
    吳清山、林天祐(2003 b)。教師素質。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慎慎(2000)。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觀點:教師專業的省思。藝術評論,第11期,303-324。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吳燦陽(1975)。協同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台灣教育,289,30-37。
    呂燕卿(民90)。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康台生、王銘顯、高強華主編,開創課程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台北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得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
    巫曙穎(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國中音樂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李堅萍(2002)。Shulman教學內涵知識(PCK)理論於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意義探討。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139-2157。
    李雅婷(2002)。論藝術統整課程的新思維。教育研究資訊,10卷5期,67-85。
    李賢輝(1999)。美術教育網頁教材規劃與設計。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初版二刷)。台北市:五南圖書。
    汪嘉龢(1974)。協同教學的實驗與研究。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暑期部學報,4,1-21。
    周淑卿(2001)。藝術與人文教材的理念與做法。康軒教育雜誌季刊,第45期。
    林尹高明(主編)(1985)。中文大辭典(七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志忠(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模式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01-316。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林谷芳(1999)。未來臺灣藝術教育設計上幾組座標的有機對應。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06期,17-24。
    林美玲(2002),教學原理。高雄市:復文。
    林曼麗(1995a)。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理論之探討及其課程研究。台北市:東皇。
    林曼麗(2000b)。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圖書。
    林國平(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統整概念。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追求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花蓮市:花蓮師院。
    洪顯超(2003)。從「人、生活與環境」探討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發。金信庸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南市:台南師院。
    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IC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追求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花蓮市:花蓮師院。
    袁汝儀(2002)。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卷6,234。
    高紅瑛(2002)。協同教學實務與經驗分享─以市師實小為例。現代教育論壇,卷6,p.536。
    高強華(2001)。九年一貫課程統整革新與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52卷1期,136-148。
    高強華(2002),協同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現代教育論壇(六),51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教育社會學。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255-286。台北:桂冠圖書。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的意義、模式和策略。載於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9-29
    張恬君等(1998)。映象藝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恬君(2003)。複製化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設計美學。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4期,19-26。
    張清濱(2001)。怎樣實施協同教學?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p.70-75)。
    張德銳 等(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德銳(1998)。以同儕教練模式提昇教師專業。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217-235)。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曉華(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中華戲劇學會主辦。第三屆中華文藝戲劇節台北2000。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2.html#2。2002/12/08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梁坤明(2002)。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指標。現代教育論壇,卷6,p.213。
    莊秀貞(1977)。協同教學法與教學團。今日教育,32,49-53。
    郭明堂(2001)。國小教學研究會之探討─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起。教師天地,第114期,15-27。
    郭禎祥(1999b)。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06期,1-9。
    郭禎祥(2002a)。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趙惠玲編。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47)。台北市:師大美術系。
    郭禎祥(2002c)。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習教材手冊(127-137)。台北:教育部。
    陳以亨 等(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組織運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藝術館。
    陳伯璋(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訓因應之道。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高雄:復文。
    陳伯璋(2002)。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現代教育論壇,卷6,p.508。
    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美玉(2002a)。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第93期,41-50。
    陳美玉(2003b)。從教師專業實踐理論的觀點看課程改革。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浙雲 等主編(2003)。邁向協同教學之路:新校園文化的生成與開展。台北市:遠流。
    陳朝平(2001a)。從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第143期,24-31。
    陳朝平(2002b)。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統整設計。高雄市壽山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研習演講稿,2002/5/8。
    陳朝平(2002c)。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藝術教育研究,4,p.83-98。
    陳朝平(2002d)。藝術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
    陳錦田(2003)。小學教師在藝術教育方面之學校本位─在職進修的經驗與反省。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33-247。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陳秋瑾(2002)。精緻藝術與流行文化: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課題。現代教育論壇,卷7,272-279。
    陳錫祿(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合作與教學創新。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47。
    陳新轉(2002)。課程統整設計:三種課程統整模式之比較。黃炳煌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師專業發展,1-42。台北:師大書苑。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18,p.14-19。
    單文經(2000a)。統整課程教學單元的設計。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339-367)。台北市:揚智文化。
    單文經(1999b)。課程統整的類型。國民教育,40:1,41-46。
    彭竹君(2002)。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游君如(2002)。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以藝術品中的文化多元議題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程健教(1972)。論協同教學在今日教學上的地位。台中師專學報,2,99-118。
    隋夢真(2001)國小教師對協同教學認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市。
    黃壬來(2002a)。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
    黃壬來(2003b)。「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4期,44。
    黃政傑(1997a)。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2b)。教學原理(初版四刷)。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為例。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
    黃振球(1968)。協同教學理論與實際。教育輔導月刊,12,18-21。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之道。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13期,91-96。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初探─從惠玲檳榔與荷莉的例子談起。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1-433。
    歐用生(1996b)。從我國教師生涯研修論職級制度的必要性。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文化。
    歐用生(2002a)。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台北市:揚智文化。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我們的摸索與實踐。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98。台北市:藝術館。
    潘慶輝(2002)。掌握統整教學主流•修練多元專精能力─談國小教育人員進修的方向與內容。現代教育論壇,卷6,205-209。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93期,51-67。
    課程與教學學會 編(2000)。課程統整:理論篇。台北:教育部。
    鄭玉卿(2002)。協同教學的理念與教師專業文化的建立。現代教育論壇,卷6, 518。
    鄭明憲(2003)。藝術領域課程整合的模式。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2期,65-69。
    蕭炳欽(2003)。提昇藝術教育師資水準之行政策略。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32期,70-73。
    蕭福生(2000)。協同教學:現代教改的武功心法。課程與教學通訊,4,14。
    薛梨真(民88)。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謝文全(1994)。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圖書。
    謝鴻均(2002)。人文與藝術的後現代觀。http://www.aerc.nhctc.edu.tw/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117期, 84-92。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第113期,7-13。

    外文部份:
    Barrett, J. R ., McCoy, C.W. & Veblen, K. K. (1997). Sound ways of knowing- Music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Brandt,R.(1991).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Aconversation with Heidi Hayes Jacobs.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1),25-26.
    Davies,M(1999).Design’s Inherdisiplinarity:The Art in Integrated. Curricula.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101(1),p.8-13.
    Efland, A.D.(1995). 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 change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6(3),p.134-153.
    Efland,A.(2000).The City As Metaphor for Integrated Learning in the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41(3),p.276-295.
    Efland,A;Freedman,K.&Stuhr,P.(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Krug, D.(2001). Curriculum Inter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演講稿。
    Ulbricht, J.(1998). Interdisciplinary art education reconsidered. Art education,51(4),p.13-17.
    Forgaty,R.(1991).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Education Leadership,49(2),8-1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