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至1990年間,大量年輕詩人崛起於現代詩壇,他們被命名為「新世代」、「第四代」或「變化的一代」。年輕世代之出現,原是一自然規律,然而1980年代後葉的「新世代」,在「被命名」、「被賦義」的過程中,卻展現了它的問題性:「誰」提出了「新世代」?「為何」要提出「新世代」?「如何」建構「新世代」?「誰」被指為「新世代」?「什麼」是「新世代」詩學?
本論文自「新世代」最關鍵的命名者、建構者林燿德出發,耙梳其文學活動,具體論述他在羅青的引領下,操作「新世代」之欲求與策略,以及他所建構的「新世代」詩學。「新世代」之建構,也是一次製造文學史「斷裂」的運動。「新世代」建構者以「後現代」為策略,發明出「後現代詩學」,切斷與既有詩學之連繫。在此情形下,「新世代」之建構也就約制了「後現代」的內容與立場。本文特拉出1980年代前期「新寫實」的脈絡,鍛接其與「後現代」的關聯,為二者在台灣現代詩史上長期的對立,作一探源式的解釋。1980年代出現的「爾雅」年度詩選,亦參與了「新世代」之建構,其中,李瑞騰《七十四年詩選》選入大量「新世代」詩人,張漢良《七十六年詩選》為「新世代」詩學提供了理論奧援,二者對「新世代」之建構,發揮了不同層面的意義。「新世代」詩刊是展現「新世代」詩學重要的一環,在張漢良、羅青的影響下,《四度空間》與《地平線》一直被視為「新世代」之代表詩刊,然而《四度空間》其實並不如張、羅所指的「前衛、實驗、後現代」,真正切合此一詩學特色的是《地平線》。
林燿德相關論述
(一)詩人論(按原發表時間先後)
林燿德:〈火焚乾坤獵--讀羅門的《詩空奏鳴曲》〉,《大華晚報》(1985年6月
3日),「淡水河」副刊。
--:〈看騎鯨少年射虎摘星--論陳克華的詩〉,《商工日報》(1985年7月21
日),「春秋」副刊。
--:〈在高速公路飄移的坐標--論王浩威的詩〉,《商工日報》(1985年8月
18日),「春秋」副刊。
--:〈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文訊》第19期(1985年8
月)。
--:〈試管魔鬼--論赫胥氏的詩〉,《商工日報》(1985年10月20日),「春
秋」副刊。
--:〈鐘乳石下一術士--簡介白靈的詩觀與詩作〉,《文藝月刊》第196期(1985
年10月)。
--:〈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文藝月刊》,第197期(1985年11
月)。
--:〈前衛海域的旗艦--有關羅青及其錄影詩學〉,《文藝月刊》第198期(1985
年12月)。
--:〈撞鐘的頭顱--論柯順隆的詩〉,《商工日報》(1985年12月25日),「春
秋」副刊。
--:〈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商工日報》(1986年1月19日),
「春秋」副刊。
--:〈藍色輸送帶--論李昌憲詩集《加工區詩抄》〉,《文藝月刊》第199期(1986
年1月)。
--:〈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文藝月刊》第200(1986年
2月)。
--:〈春野的縱火者--論曾淑美的詩〉,《葡萄園》第93期(1986年2月15
日)。
--:〈恆河畔金色蓮花--論也駝的詩〉,《商工日報》(1986年3月15日),「春
秋」副刊。
--:〈開向偉岸山嶺的眼鏡--焦桐與其詩集「蕨草」〉,《文藝月刊》第201
期(1986年3月)。
--:〈叛變的天使--試論黃智溶〉,《文藝月刊》第202期(1986年4月)。
--:〈一朵溼處流浪的都市雲--歐團圓詩作初探〉,《文藝月刊》第203(1986
年5月)。
--:〈食夢的膜--劉克襄詩作芻議〉,《文藝月刊》第204期(1986年6月)。
--:〈臨風聽雨武陵人--讀吳明興詩集「蓬草心情」〉,《文訊》第24期(1986
年6月)。
--:〈積木頑童--論夏宇的詩〉,《文藝月刊》第205期(1986年7月)。
--:〈旋轉的惑星--從「地球筆記」看杜十三傳播觀念之實踐〉,《大華晚報》
(1986年8月29日),「淡水河」副刊。
--:〈樯桅上的薔薇--我讀楊澤〉,《文藝月刊》第206(1986年8月)。
--:〈鐵窗之花--論李敏勇詩集《暗房》〉,《文藝月刊》第207期(1986年9
月)。
--:〈黑色自白書--蘇紹連風格概述〉,《文藝月刊》第208期(1986年10
月)。
--:〈一株雪香蘭--論陳義芝的詩〉,《文藝月刊》第209期(1986年11月)。
--:〈組織人的病歷表--論林彧有關白領階級生存情境的探索〉,《大華晚報》
(1986年11月7日),「淡水河」副刊。
--:〈永遠的人子--論趙衛民的詩〉,《文藝月刊》第210期(1986年12月)。
--:〈潺潺流水--論連水淼詩集《台北•台北》〉,《文藝月刊》第211(1987
年1月)。
--:〈星火新約--論《陳建宇詩集》〉,《文藝月刊》第212期(1986年2月)。
--:〈砌骨之架--論陳明台詩集《風景畫》〉,《文藝月刊》第213期(1987
年3月)。
--:〈絕非「一頭腦震盪的豬」--詩壇新銳王添源〉,《文藝月刊》第214期
(1987年4月)。
--:〈詩人的「塗鴉」--讀林煥彰詩集「飛翔之歌」〉,《文藝月刊》第215
期(1987年5月)。
--:〈海洋姓氏--論汪啟疆的海洋主題〉,《文藝月刊》第216期(1987年6
月)。
--:〈八○年代的淑世精神與資訊思考--論向陽詩集《四季》〉,《民眾日報》
(1987年6月2日),文化版。
--:〈詩是最苦的糖衣--論王添源詩集《如果愛情像口香糖》〉,《幼獅文藝》
第408期(1987年12月)。
--:〈誰在數羊--論黃智溶《今夜;妳莫要踏入我的夢境》,《香港文學》第
28期(1988年2月)。
(二)專書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1989年8月)。
--:《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2月)。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I》(台北:華文網,2001年10月)。
(三)編著
林燿德、黃凡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十二卷)(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
年5月)。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年)。
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年)。
簡政珍、林燿德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上下冊)(台北:書林,1990年)。
詩刊(按引用首期之年月先後)
《笠》第82∼120期(1977年12月∼1984年4月)
《綠地》第11期(1978年6月)
《陽光小集》第9∼13期(1982年6月∼1984年6月)
《臺灣詩季刊》第1∼7期(1983年6月∼1985年4月)
《葡萄園》第87∼90-91期(1984年7月∼1985年5月)
《心臟》第6期(1984年9月)
《秋水》第44∼45期(1984年10月∼1985年1月)
《藍星》(九歌)第1∼8期(1984年10月∼1986年7月)
《春秋小集》第17∼30期(1984年11月∼1985年12月)
《大海洋》第13∼19期(1980年3月∼1985年3月)
《四度空間》第5期(1986年6月)、第6期(1986年11月)、第7期(1987
年4月)、第8期(1994年12月)
《兩岸》第1∼3期(1986年12月∼1987年11月)
《地平線》第4、5(1987年4月)、7(1988年5月)、8(1988年11月)、9期
(1989年6月)
《現代詩》第12期(1988年7月)
《新陸》(革新版)第6期(1989年9月)
《曼陀羅詩刊》第7∼9期(1989年9月∼1990年9月)
詩(選)集(按姓氏筆劃)
向明主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1985年3月)。
--:《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1991年2月)。
向明、張默主編:《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向陽主編:《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1987年3月)。
--:《2003臺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李瑞騰主編:《七十四年詩選》(台北:爾雅,1986年4月)。
--:《八十年詩選》(台北:爾雅,1992年4月)。
吳晟主編:《一九八三臺灣詩選》(台北:前衛,1984年4月)。
沈花末主編《一九八五臺灣詩選》(台北:前衛,1986年)。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
--:《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
--:《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一九九○》(台北:尚書文化,1990年7月)。
柯順隆、陳克華、林燿德、也駝、林宏田:《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
北:文境,1986年12月)。
苦苓主編:《一九八四臺灣詩選》(台北:前衛,1985年2月)。
馬悅然、奚密、向陽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台北:麥田,2001年)。
張漢良主編:《七十六年詩選》(台北:爾雅,1988年3月)。
張默主編:《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1983年3月)。
--:《七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1989年2月)。
創世紀策劃:《八十年代詩選》(台北:濂美,1976年6月)。
傅文正:《都是泥土的孩子》(高雄:心影,1979年7月)。
蕭蕭主編:《七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1984年3月)。
--:《七十八年詩選》(台北:爾雅,1990年2月)。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曼陀羅創意工作室,1990年3月)。
簡政珍:《新世代詩人精選集》(台北:書林,1998年10月)。
羅青:《吃西瓜的方法》(台北:幼獅,1972年)。
--:《不明飛行物來了》(台北:純文學,1984年)。
--:《錄影詩學》(台北:書林,1988年)。
研究論著╱編著(按姓氏筆劃)
王金城:《臺灣新世代詩歌研究》(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8月)。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白萩策劃:《詩與台灣現實》(台北:笠詩刊社,1991年)。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台北:人間,1996年4月)。
──:《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3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
向陽:《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4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年4月)。
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月)。
──:《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照華主編:《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中興大學台灣文
學研究所,2006年)。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台北:萬卷樓,2004年9
月)。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爾雅,1977年2月),頁5。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3月)。
陳謙:《文學生產、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論析》(台北:秀威資訊,
2010年5月)。
笠詩社、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笠與七、八○年代台灣詩壇關係」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高雄:春暉,2008年)。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1982年)。
張默:《臺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1》(台北:爾雅,199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年8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台北:二魚
文化,2009年4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7月)。
葡萄園詩社主編:《面向21世紀97華文詩歌學術研究會論文》(台北:葡萄園詩
社,1997年)。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年6月)。
──:《新世代星空》(台北:華文網,2001年)
解昆樺:《青春構詩:七○年代新興詩社與1950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苗
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年10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
──:《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廖炳惠、黃英哲、吳介民、吳叡人編:《重建想像的共同體--國家、族群、敘
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5月)。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2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年12月)。
──:《詩人之燈》(台北:光復,1988年)。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1989年)
顧蕙倩:〈後現代的浪漫抒情與主體性美學--以夏宇為例〉,《臺灣現代詩的浪
漫特質》(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12月)。
報紙期刊(按姓氏筆劃)
也駝:〈詩人之隱退〉,《現代詩》第12期(1988年7月),頁38。
方羣、唐捐等:〈《年度詩選》座談會引言紀錄〉,《台灣詩學季刊》第35期(2001
年6月),頁67-69。
向明:〈年度詩選二十年〉,《台灣詩學季刊》第34期(2001年3月),頁10。
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
頁98-118。
李弦〈都市思索者 克華--談陳克華「建築系列」〉,《四度空間》第6期(1986
年11月),無頁碼。
李敏勇:〈洛夫的語言問題〉,《笠》第110期(1982年8月),頁7。
李瑞騰:〈新的可能〉,《幼獅文藝》第385期(1986年1月),頁31-33。
--:〈相傳不絕的文學薪火〉,《幼獅文藝》第380期(1985年8月),頁26-27。
辛鬱:〈內省與其他〉,《創世紀》第37期(1974年7月),頁124-125。
林清芬:〈一九八○年代初期臺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5期(2001年3月),頁258。
林煥彰整理:〈三人對談--關於一年來的詩壇〉,《笠》第95期(1980年2月),
頁54-68。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第120期(1982年5月),頁6-31。
侯吉諒:〈關懷鄉土與放眼天下--評「一九八三台灣詩選」〉,《創世紀》第65
期(1984年10月),頁251。
苦苓:〈林燿德詩評芻論〉,《兩岸》第1期(1986年12月),頁17。
涂靜怡:〈這算那門推理,邏輯?〉《商工日報》(1984年9月26日),第12版
陳大為:〈台灣都市詩理論的建構及演化〉,《臺灣詩學學刊》第8期(2006年11
月),頁118。
郭成義:〈都是語言惹的禍--評蕭蕭「現代詩七十年」一文〉,《笠》第106期
(1981年12月),頁54。
──:〈台灣現代詩的本土意識〉,《台灣文藝》第76期(1982年5月),頁44。
張漢良:〈創世紀:詩潮與詩史〉,《創世紀》第65期(1984年10月),頁10-13。
張默、林亨泰等:〈中國現代詩談話會〉,《文訊》第12期(1984年6月),頁96-139。
渡也:〈帶領更多的群眾前進〉,《商工日報》(1983年10月25日),第12版
須文蔚:〈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
《臺灣詩學季刊》,第32期(2000年9月),頁70。
鄭明娳:〈許大維專輯小評〉,《四度空間》第5期(1986年6月),無頁碼。
──:〈神乎魔乎人乎--閱讀林燿德〉,《香港文學》第193期(2001年1月),
頁62-65。
鄭慧如:〈隱藏與揭露--論台灣新詩在文化認同中的世代屬性〉,《台灣詩學季
刊》第32期(2000年9月),頁7-8。
鄭烱明整理:〈不斷自我超越的詩人--白萩訪問記〉,《笠》第103期(1981年
6月)。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
《台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6月),頁12。
簡義明〈「世代」作為一種文學研究的視角?--評朱雙一《近二十年臺灣文學
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水筆仔:臺灣文學研究通訊》,第
11期,頁33-36。
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臺灣,1956-1969〉,《臺灣詩學學刊》第
2期(2003年11月),頁146。
劉兆祐〈從文獻的觀點來看「文學選集」〉,《文訊》,第23期(1986年4月),
頁45。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
柔教授指導,2001年)。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呂興昌教授指導,2002年)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施懿琳教授指導,2000年)。
陳瀅州:《七○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游勝冠教授指導,2006年),頁113-146。
解昆樺:《傳統、國族、公眾領域:臺灣一九七○年代新興詩社研究》(台北:台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楊昌年、李瑞騰教授指導,2007年)
網路資料
李岡:〈李歐塔壯美觀解析〉,「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講稿。網址: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1123.htm。
外文資料
Molly Andrews,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Dialogue,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June Edmunds and Bryan S. Turner,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and Politic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
Robert Wohl, The Generation of 191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