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欣怡 Ho, Hsin-Yi |
---|---|
論文名稱: |
以「空間」著眼:論阮慶岳小說之性別書寫 Study of Roan Ching-Yue's Gender Writing Based on Space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口試委員: |
王鈺婷
Wang, Yu-Ting 曾秀萍 Zeng, Xi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阮慶岳 、性別書寫 、異質空間 、同志 、家 |
外文關鍵詞: | Roan Ching-Yue, heterotopias, gender writing, Tongzhi, famil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世紀末之交作品才逐漸被世人所關注的阮慶岳,實際上早在此之前便在文學領域上有所耕耘,並且一直以來企圖將其建築本業與文學作跨界的對話。長久以來,研究者多以綜論的方式關注其作品的整體面向,近年亦有後進研究者探討其文本中建築與文學的跨界關係。然而,若細讀其諸多長篇小說,可以發現他的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性別書寫」特質,而專注探討其作品中「性別書寫」面向的研究,乃是當今較為罕見與匱乏的一環。本文嘗試以「空間」與「性別」兩個向度作切入視角,去探討阮慶岳小說中性別書寫的相關作品,聚焦於其具有一貫風格的長篇小說:《重見白橋》、《林秀子一家》、《凱旋高歌》、《蒼人奔鹿》、《秀雲》、《黃昏的故鄉》等,探討阮慶岳在這些長篇作品中,企圖傳達的相同核心概念,再者,綜觀其所有文學性質的作品中,與「空間」連結性最強的《惚恍——廢墟・殘物・文學》一書,亦帶有強烈的「性別書寫」色彩,因此若納入討論文本,將可更深入地照看「空間」、「性別」兩個向度的書寫特色。本文援引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概念,作為「空間」角度的觀看基礎,以此與文本中的「性別書寫」作相互參照,進一步挖掘出文本中的性別、同志議題以及其中的權力關係。
On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Roan Ching-Yue’s works was just paid attention; in fact, he concentrates on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he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crossover of architecture and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c investigators almost focus on the whole styles of his writing. In recent years, some investigators started to explore the crossover re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in his works. If we peruse his novels, we can find the intense feature of gender writing. However, there are rare studies about focusing on the gander writing of his works. This study tries to use the concepts of space and gender to explore Roan Ching-Yue’s works of gender writing. It focuses on a series of novels that have the same style, and it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major concept.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work: “Displaced: Ruins, Remnants, Literature” which has the most relation of space in Roan Ching-Yue’s works and also contains the feature of gender writing. By dealing with these works, we will deeply observe the features of space and gender. This study cites the concept of Michel Foucault’s heterotopias as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gender writing. By this way,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 of gender and power. Furthermore, all along the theme of homosexuality in Roan Ching-Yue’s works attracts investigators’ less attention, and it’s also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trying to survey. By perus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at are ignored through quoting copiously. Through the deeply exploring of this study, hope the other investigators could find the position of Roan Ching-Yue’s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Tongzhi literature in Taiwan.
參考書目
一、 討論文本
阮慶岳,《重見白橋》(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阮慶岳,《林秀子一家》(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阮慶岳,《凱旋高歌》(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阮慶岳,《蒼人奔鹿》(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阮慶岳,《秀雲》(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阮慶岳,《黃昏的故鄉》(台北:麥田出版,2016年)。
阮慶岳,《惚恍——廢墟・殘物・文學》(台北:木馬文化,2004年)。
二、 作者相關專著
王大閎等著,阮慶岳編,《無照駕駛:阮慶岳的私文學》(台北:田園城市,2004年)。
阮慶岳,《紙天使》(台北:漢藝色研,1992年)。
阮慶岳,《曾滿足》(台北:臺灣商務,1998年)。
阮慶岳,《男人真好笑》(台北:紅色文化,1998年)。
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阮慶岳,《青蛙建築師》(台北:田園城市,1999年)。
阮慶岳,《光陰:文建會第三屆臺灣文學獎散文得獎作品集》(台北:文建會,2001年)。
阮慶岳,《阮慶岳四色書》(台北:新新聞文化,2001年)。
阮慶岳,《以建築為名》(台北:田園城市,2001年)。
阮慶岳,《新人文建築:13人書寫臺北空間新美學》(台北:田園城市,2001年)。
阮慶岳,《哭泣哭泣城》(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阮慶岳,《十人:台北空間美學第二波進擊》(台北:田園城市,2002年)。
阮慶岳,《城市漂流:關於三個城市的十二個建築思考》(台北:田園城市,2003年)。
阮慶岳,《一人漂流》(台北:印刻,2004年)。
阮慶岳,《煙花不堪剪——文學與建築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2004年)。
阮慶岳,《開門見山色:文學與建築相問》(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阮慶岳,《城市的甦醒》(台北:麥浩斯資訊,2006年)。
阮慶岳,《弱空間:從道德經看臺灣當代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6年)。
阮慶岳等著,《跟著建築去旅行》(台北:聯經出版,2006年)。
阮慶岳,《建築師的關鍵字:東亞都市地景的30種閱讀術》(台北:田園城市,2008年)。
阮慶岳,《愛是無名山》(台北:印刻,2009年)。
阮慶岳等策劃,《7-ELEVEN CITY便利城市》(台北:田園城市,2009年)。
阮慶岳,《下一個天際線:當代華人建築考》(台北:田園城市,2010年)。
阮慶岳策劃,阮淑梅、陳岳夫譯,《朗讀違章》(台北:田園城市,2012年)。
阮慶岳,《聲音》(台北:聯合文學,2013年)。
阮慶岳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台北:忠泰美術館,2016年)。
謝英俊、阮慶岳,《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木馬文化,2003年)。
童偉格、阮慶岳等著,《不在:___博物館》(台北:大藝出版,2014年)。
三、 一般專書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文學,2007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出版,201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臺原,1994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中田薰作、中筋純攝影,陳美瑛譯,《廢墟本》(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藤原新也著,黃大旺譯,《東京漂流》(台北:臉譜出版,2015年)。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Joanne P. Sharp著,司徒懿譯、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後殖民地理學》(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2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四、學位論文
柯惠珊,〈變奏寫實的文學證道之旅——論阮慶岳小說〉(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洪碩鴻,〈論臺灣小說的廢人敘事〉(桃園: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黃仁祥,〈擺盪於神性與人性之間——阮慶岳小說《東湖三部曲》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楊雅儒,〈臺灣小說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0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婷允,〈建築人王大閎、顏忠賢、阮慶岳的跨界敘事與文學構築——以場所相關理論為分析框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五、期刊文章/期刊論文
王文興、阮慶岳,〈文學與建築的對話〉,《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106期,(2004年7月),頁26-35。
阮慶岳,〈一夜魚龍舞—試看同志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年4月),頁3-8。
阮慶岳,〈論述——世紀末的城市想像〉,《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60期,(2000年9月),頁56-57。
阮慶岳文、林孟章圖,〈幻想之必想——兼談理智的非絕對必要〉,《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64期,(2001年1月),頁62-63。
阮慶岳文、林孟章圖,〈新故鄉——談空間記憶與及其建構過程〉,《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68期,(2001年5月),頁56-57。
阮慶岳,〈「閱讀與寫作」愛書愛浴缸愛冰啤酒〉,《幼獅文藝》第571期,(2001年7月),頁18-19。
阮慶岳,〈作家的文學成績單——我真的是個作家了嗎?〉,《幼獅文藝》第572期,(2001年8月),頁63-65。
阮慶岳,〈輕觸大地,重擊社會〉,《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82期,(2002年7月),頁60-61。
阮慶岳,〈森林的甦醒〉,《聯合文學》第218期,(2002年12月),頁98-106。
阮慶岳,〈文學空間——離塵不離城〉,《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期,(2003年12月),頁146-151。
阮慶岳,〈文學空間——受祝福與不受祝福的〉,《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84-88。
阮慶岳,〈某人在寫懺悔錄〉,《印刻文學生活誌》第9期,(2004年5月),頁126-130。
阮慶岳,〈人生是個神秘的東西〉,《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134-139。
阮慶岳,〈這城市令我憂傷〉,《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0期,(2006年2月),頁59-62。
阮慶岳,〈我的母親〉,《聯合文學》第272期,(2006年6月),頁28-45。
阮慶岳、姚瑞中、高俊宏,〈失能空間〉,《攝影之聲》第16期,(2015年9-10月),頁65-82。
邱美珍,〈散文首獎得主——建築師阮慶岳:出走的建築師作家〉,《Cheers》第11期,(2001年8月),頁198-202。
吳億偉,〈一種淡淡的形而上思想——訪問阮慶岳先生〉,《文訊》第216期,(2003年3月),頁80-83。
周芬伶,〈女神的呼喚——評阮慶岳小說《秀雲》〉,《聯合文學》第276期,(2007年10月),頁103-105。
章海陵,〈新書:阮慶岳「林秀子一家」〉,《亞洲週刊》第18卷51期,(2004年12月),頁46。
黃慧琦,〈簡介《酷兒空間:建築和同性之欲》〉,《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年4月),頁261-265。
賴素鈴,〈阮慶岳——建築的另一種價值,廢墟中恍惚微笑〉,《藝術家》第349期,(2004年6月),頁444-449。
羅喬偉,〈尋找愛的旅程——讀阮慶岳《林秀子一家》〉,《文訊》第221期,(2004年3月),頁39。
羅葉,〈昏藹柔戀的燦爛光彩——阮慶岳與《哭泣哭泣城》〉,《文訊》第205期,(2004年11月),頁28-29。
周介玲,〈當代民間信仰小說的一抹曖昧神秘——以《林秀子一家》為例〉,《臺灣文學評論》第11期,(2011年4月),頁95-104。
林欣怡,〈從小鎮到城市的靈魂漫遊——論七等生與阮慶岳短篇小說中的自我與人我關係〉,《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頁171-184。
莊家瑋,〈愛、流離與家——阮慶岳〈無良人居所〉、〈上兵廖崇基〉、《重見白橋》中的同志敘事〉,《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2013年7月),頁155-191。
楊雅儒,〈觀看・出入・啟悟——論阮慶岳的「廢墟」敘事〉,《中國文學研究》第33期,(2012年1月),頁173-209。
趙彥寧,〈試論父系歷史空間性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年4月),頁197-209。
六、網路資料
阮慶岳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roan.taipei/posts/10153552141797721
阮慶岳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roan.taipei/posts/10153668712147721
阮慶岳,〈【閱讀小說】神秘女子〉:
http://m.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45280
林妍君,〈入圍2016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阮慶岳建築師跨界文學創作〉,《淡江時報》第1035期,(2017年4月):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35252
林黛嫚,〈【書評〈小說〉】林黛嫚/五年級的人生對話〉:
https://udn.com/news/story/7049/1892013
紀大偉,〈阮慶岳・騙子〉: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558
紀大偉,〈心鬼——七等生與阮慶岳〉: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24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media&utm_term=colum&utm_content=dailypost&utm_campaign=fb-okapi
蔣勳、阮慶岳,〈【文學相對論】蔣勳VS.阮慶岳(四之一)談故鄉〉:
https://udn.com/news/story/7048/1606523
蔣勳、阮慶岳,〈【文學相對論】蔣勳VS.阮慶岳(四之二)談土地〉:
https://udn.com/news/story/7048/1620357
蔣勳、阮慶岳,〈【文學相對論】蔣勳VS.阮慶岳(四之三)談創作〉:
https://udn.com/news/story/7048/1635684
蔣勳、阮慶岳,〈【文學相對論】蔣勳VS.阮慶岳(四之四)談風景〉:
https://udn.com/news/story/7048/1650801
齊頌恩、杜偉,〈亞洲週刊2016年十大小說揭曉〉,《亞洲週刊》第31卷2期,(2017年1月):
http://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83003121126&docissue=2017-02
YoungBirds編輯部,〈阮慶岳:不管人生怎樣醜陋、怎樣美好,總是會轉下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U1NDE1OQ%3D%3D&mid=2650879247&idx=1&sn=02f1b0b3e511eb1d9a5f2c5ede240009&chksm=80458fcfb73206d907d2e6ad425825a2bf1fc65ac50aa878ac03ee47c35bf083660a72aba7f4&mpshare=1&scene=4&srcid=1215SurtS5vw0BoQj7APDklU#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