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思彤 Yeh, Sih-Tong |
---|---|
論文名稱: |
張翎小說的創傷與災難書寫—— 以生命力三部曲為論 Trauma and Disaster Writing in Zhang Ling's Novels-Using the Trilogy of Life Force for Discussion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Huang, Ya-li |
口試委員: |
黃儀冠
許劍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張翎 、現代小說 、創傷療癒 、災難書寫 、生命力 |
外文關鍵詞: | Zhang Ling, Modern Fiction, Trauma Healing, Disaster Writing, Vita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55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傷書寫是現代文學近年來經常被關注的主題,文學提供了一個探索和理解創傷事件對受創者影響的空間,除了個人的創傷之外,若當創傷事件,是自於不可逆轉的強大外力後走向極端,即成為災難,從集體性創傷當中,我們可以看見災難場景如何使得生命面臨極端處境,並衝破受創者的心理防禦機制。
張翎(1957年-)為中國當代專擅且大量書寫創傷及災難主題的小說家,她細緻描寫人類在不可預料的災禍中如何的無能為力、脆弱渺小,因此歷經創傷事件後,人便得遭受鬼魅般的記憶纏繞,從肉體到精神上備受折磨,往後餘生為了要恢復日常而進行一次次的重建,在不斷自我傷害和療癒中生存著,從中同時展現出人類在面對創傷事件時所展現的頑強生命力。本文以張翎生命力三部曲為研究對象,挖掘文本所透顯出「生」、「命」、「力」的意義與隱喻。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第二章,交代張翎創傷書寫的背景和類型。第三章,分析文本的創傷敘事和符碼精神內涵。第四章,分析創傷的生命型態。第五章,探究集體創傷的記憶與哀悼。第六,章探究創傷後療癒的可能性。第七章,總結全文的研究發現。全文以創傷書寫為線索,探究張翎生命力三部曲書寫各種創傷的面貌,以及多重之表現策略與意義建構,以期挖掘張翎筆下不同面貌的受創者的心理狀態,並從創傷後的視角去觀看個人或集體性的傷害,如何對內在重塑的力量,並產生個人與官方歷史的記憶辯證,以創傷探索不同小說人物的經歷,提供另一種解讀張翎作品的視角,期能為張翎小說研究開創出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方向。
Trauma writing has been a frequently discussed theme in modern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Literature provides a space for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on the afflicted.In addition to personal trauma, when a traumatic event, stemming from irreversible and powerful external forces, progresses to an extreme, it becomes a disaster. From collective trauma, we can see how scenes of disaster place lives in extreme situations, breaking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of the afflicted.
Zhang Ling (1957–) i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ist who specializes in and extensively writes about trauma and disaster themes. She intricately depicts how humans are powerless and fragile in unforeseen calamities. Therefore, after experiencing traumatic events, individuals are haunted by ghostly memories, enduring torment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y undergo repeated re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restore normalcy, surviving through a cycle of self-harm and heal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demonstrating the resilient vitality of humanity when faced with traumatic ev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Zhang Ling's trilogy of resilience, excavating the meanings and metaphors of "life," "fate," and "strength" conveyed in the tex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scope. Chapter Two elucid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ypes of Zhang Ling's trauma writing.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traumatic narrativ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he text. Chapter Four examines the life forms of trauma. Chapter Five explores the memory and mourning of collective trauma. Chapter Six investig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healing after trauma. Chapter Sev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paper. The entire paper takes trauma writing as a clue to explore various facets of trauma depicted in Zhang Ling's resilience trilogy, as well as multiple expressive strategie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different victims under Zhang Ling's pen and to view personal or collective inju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trauma, examining the power of internal reshaping and generating a dialectic between personal and official historical memories. By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various novel characters in trauma, it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Zhang Ling's works, aiming to open up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in Zhang Ling's novel studies.
一、作家文本(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張翎:《望月》,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張翎:《上海小姐》,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年
張翎:《塵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張翎:《盲約》,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年
張翎:《溫州女人──一個郵購新娘的故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7 年
張翎:《雁過藻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張翎:《交錯的彼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張翎:《金山》,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0 年
張翎:《餘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0 年
張翎:《女人四十》,北京:工人出版社,2011 年
張翎:《睡吧、芙洛、睡吧》,臺北:時報文化,2012 年
張翎:《戀曲三重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年
張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張翎:《唐山大地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年
張翎:《一個夏天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2014 年
張翎:《陣痛》,臺北:印刻),2014 年
張翎:《流年物語》,臺北:時報文化,2016年
張翎:《每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千姿百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張翎:《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7年
張翎:《餘震》,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 年
張翎:《死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 年
張翎:《胭脂》,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 年
張翎:《勞燕》,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8年
張翎:《胭脂》,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9年
張翎:《廢墟曾經輝煌》,杭州:浙江文藝,2020 年
張翎:《三種愛:勃朗甯夫人、狄金森與喬治・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0年
張翎:《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臺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2020年
張翎:《廊橋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張翎:《如此曙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張翎:《歸海》,臺北:時報文化,2023年
二、今人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Arendt,Hannah(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臺北:玉山出版社,2013年
Burroway,Janet Elizabeth Stuckey-French, Ned Stuckey-French(著)/吳煒聲(譯):《長篇小說的技藝》,台北:麥田,2022年
Brossat, Alain(著),邱德亮(譯):《介於抵抗與治理性之間的集體記憶》,《文化研究》第六期,2008年,244–253
Caruth,Cathy (1996).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Niall(著)/盧靜, 廖珮杏, 劉維人(譯):《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新北:廣場,2021年
Garland, Caroline(著)/黃慧涵(譯):《創傷治療: 精神分析取向》,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
Gilbert-Eliot ,Trudy(著)/陳映廷、陳怡君(譯):《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臺北:遠流出版社,2021年
Malabou, Catherine (2012). The New Wounded: From Neurosis to Brain Damage , translated by Steven Miller. NewYork: FordhamUniversity Press.
M.H. Abrams(1953)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ris, David J. (著)/吳張彰(譯):《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臺北:三采,2018年
Malinowski, Bronisław(著)/梁永佳、李紹明(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
Primo,Levi(著)/倪安宇(譯):《滅頂與生還》(二版),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
Speedy, Jane(著)/洪媄琳(譯):《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新北:心理,2010年
Writer’s Diges(著)/謝楚聿(譯):《短篇小說寫作指南》,臺北:麥田,2021年
王价巨、馬士元等:《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2版)》,臺北:五南,2019年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臺北:秀威,2014年
古遠清:《世界華文文學新學科論文選》,臺北:萬卷樓,2022年
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林逸鑫:《圖解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更新版》,臺北:易博士出版社,2020年
范藻,范瀟兮:《痛定思痛:災難文學的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
許劍橋:《白色巨塔的性別視野 : 臺灣醫療書寫與性別研究》,臺南:南曦文創,2022年
莫言:《藏寶圖:莫言中篇小說精選2》,臺北:麥田,2009年
三、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Furedi ,Frank:〈The changing meaning of disaster〉,Area Studies, 2007年4月,頁482–489。
史艾米:〈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年,頁283 – 310
李秀娟:〈歷史記憶與創傷時間:敘述日裔美國遷徒營〉,《中外文學》41卷1期,頁7-9
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頁1-22
李慧芳:〈創傷兒童之主要照顧者替代性創傷初探〉,《輔導與諮商學報》第43卷2期,2021年,頁59–87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一篇隨筆〉,《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273 -297
林素玟:〈《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5期 ,2011年,頁81-139
哈金:〈小說簡釋〉,(台北:聯經出版),《聯合文學》377期,2016年3月,頁34-37
范宜如:〈疫病書寫的鏡像與反思──張翎《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國文天地》第427期,2020年12月,頁120-123
翁德怡、石富元〈災難事件的定義、分類與分級標準〉,《台灣醫學》第6卷3期,2002 / 05 / 01,頁350–356
閆岩、劉子琨:〈被個別詮釋的災難:六起特大事故的新聞框架與災難敘事〉,《傳播與社會學刊》,(總)第60期,2022年,頁57–90。
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2006 / 06 / 01,頁165–196。
張耀仁:〈「實踐」的變貌-析論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地方文學獎報導文學作品(2000-2009)〉,《中國現代文學》第21期,2012年,P63 - 84
張翎:〈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專輯〉,《香港文學》第432期,2020年,頁47-49
許詠淩:〈寄寓/際遇:論張翎《望月》、《交錯的彼岸》、《郵購新娘》之跨國敘事〉,《有鳳初鳴年刊》2017年13期,頁260-273
單德興:〈創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將士紀念碑〉,《思想》第5期,2007年,頁95-127
黃心雅:〈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第30卷,第19期,2002年,P89-92
楊乃女:〈反烏托邦、後末日敘事與鬼魅時間-以《末日浩劫》為例〉,《中外文學》44卷2期,2015 年,頁49 - 79
鄭如玉:〈吳明益《複眼人》中的創傷與創生記憶〉,《中外文學》,51卷4期,2022年,頁83–117
趙冬梅:〈心理創傷的治療模型與理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頁125 - 129
齊偉先:〈媒體災難敘事的社會意義建構:日本福島核災的戲劇分析〉,《思與言》第51卷第1期,2013年3月,頁103-134
劉艷:〈互文闡釋視野下的張翎小說創作--以長篇小說〈陣痛〉與中篇小說〈胭脂〉為例〉,《中國文學批評》第4期,2019年,109—119頁
蔣興儀、魏建國:〈瑪拉布論創傷:創傷的一般理論與受創主體的再定位〉,《思與言》第55卷第1期,2017年3月,頁165-210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年3月,頁113-179
戴瑤琴:〈海外華文文學 中國故事講法新變〉,《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1月31日第07 版)
四、書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尚曉嵐:〈2015的中國文學,你還好嗎?〉,《北京青年報》,2015年12月18日
唐慧宇:〈書評:評介凱薩琳.瑪拉布《意外的本體論》〉,《文化研究》16期,2013年,頁 220–225
須文蔚:〈不斷熔舊鑄新的小說家──評張翎《死著》與《心想事成》〉,《文訊》第382 期,頁150-153
黃錦珠:〈社會的九彎十八拐──讀張翎《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24期,2017年8月,頁46-47
鍾文音:〈捨不下那場火光絢麗的蛾子〉,《聯合報副刊周末書房》2019年5月4日D3 版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雅雯:《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2009年)
陳楷瑾:《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
翁嘉伶:《在邊緣凝望:張翎小說的離散書寫與女性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 學位論文,2016年)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年)
黃淑慧:《袁瓊瓊小說中的創傷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4年)
盧俞潔:《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 年)
顧芳羽:《主體性的覺醒與再生──張翎「郵購新娘」系列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學位論文,2017年)
六、網路資料(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紅旗:〈女性在災難中承載歷史的力量,《中國婦女報》,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pinion/female/node_7204158.htm,(讀取日期:2023/8/13)
李英俊:〈張翎:通過寫作重塑故土的存在〉,中國作家網,2020年,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923/c405057-31871348.html,讀取日期:2023.08.19
李怡芸:〈張翎寫中國 遊走東西方邊緣〉,《旺報》,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25000666-260301?chdt,(讀取日期:2023/7/5)
沈河西:〈災難與節慶:颱風的辯證法〉,《香港01》,網址:https://www.hk01.com/article/11508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讀取日期2023/05/21)
法廣:〈旅加華裔作家張翎談她的書著《金山》與寫作〉,網址:https://reurl.cc/p6yKyZ,(讀取日期:2023/5/29)
夏珍:〈用寫作傾訴沉積最深的鬱結 張翎:女人不能成為陰溝底下的水 老泛著酸氣〉,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604434,(讀取日期2023/6/27)
徐新建:〈餘震中:文學中的災難與救世〉,中國民俗學網,網址:https://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Page=3&NewsID=7748,(讀取日期:2023/7/1)
陳榮彬:〈作者自譯的作品就能點指成金嗎?──白先勇《臺北人》英譯始末〉,博客來,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642,(讀取日期:張翎、2023/8/17)
張堂會:〈災難的文學記憶與審美救贖〉,網址:https://new.qq.com/rain/a/20200318A0HRYO00?pc,(讀取日期2023/05/21)
張翎:〈通過寫作重塑故土的存在〉,《中國作家網》,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923/c405057-31871348.html,(讀取日期2023/06/22)
張翎:〈我關注那些紀念碑上不曾記載的名字〉,東南網,2017年,網址:http://fjnews.fjsen.com/2017-11/09/content_20363836.htm,讀取日期:2023.08.28
黃婷:〈張翎:理解女性的心思意念和傷痛挫折〉,中國女性文化,網址:http://www.cnwomen.com.cn/2021/08/05/wap_99229741.html,(讀取日期:2023/8/13)
楊翠:〈見識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張翎、楊翠談《勞燕》〉,Open Book閱讀誌,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8916 (讀取日期 ˊ2022/8/25)
閻璽:〈張翎“生命力”三部曲讀者交流會在我校舉辦〉,中國傳媒大學,網址:http://www.cuc.edu.cn/2018/1024/c1761a59609/pagem.htm,(讀取日期:2023/8/13)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網址:〈心理分析的時間性(一):佛洛伊德(S. Freud),創傷的後遺性〉,網址:https://reurl.cc/11nVLY(讀取日期:2023/09/02)